搜索
詹正清的头像

詹正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3/13
分享

绿韵悠扬诗意闹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笔下的春色画卷,在江南的烟雨里徐徐展开。晨雾未散时,我总爱绕行教学楼后的树林,这里栽满银杏、香樟和桂花以及艾草。那些在晨光中舒展枝桠的树木,宛如正在梳妆的盛唐仕女,叶脉间流转着千年的光阴。那一股股馥郁的艾香,捍卫着那光阴的神秘。二十八度春秋往复,我见证着这片树林从幼苗长成穹顶,也看见无数稚嫩脸庞在树荫下逐渐褪去青涩。今年植树节春雨绵绵,楼角滴落的雨水敲打着水磨石,恍惚间竟与那个湿漉漉的春天重叠——那时我刚执起教鞭,带着第一届学生在泥泞中种下一株桂花。

“老师您看,香樟树结茧了!”学生们惊喜的呼喊声将我拉回眼前。那些悬挂在枝条间的虫蛹,是孩子们眼中的生命奇迹,而于我却是自然课堂的活教材。银杏村的老人们说,从前的荒坡每逢雨季便裸露出赭红色的伤口,直到驻村干部们用板车拉来成捆的树苗与艾种,在贫瘠的土地上种下绿色的诺言。他们当时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不足的种种困难,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日复一日地坚持着。他们每天天刚亮就出发,翻山越岭将树苗运到荒坡,然后顶着烈日或冒着风雨一棵棵种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双手磨出了血泡,肩膀也是伤痕累累,可他们从未放弃。如今我们漫步的 S236国道两旁参天的迎宾香樟,十年前还只是黄沙道旁稀稀落落的几行幼苗。记得去年深秋,我带着学生去采集银杏叶做标本,金黄的扇形叶片铺成地毯,班长詹筱雅忽然说:“每把扇子都是银杏树写给大地的告白!”这诗意的领悟,让年轮里的故事都有了浪漫的注脚。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描绘的田园诗意,正在新时代的乡村焕发新颜。电视上在放:安吉余村的竹林深处,八十岁的竹编匠人将生态智慧编进篾条。他粗糙的手指抚过刚探出尖尖脑袋的春笋,说:“从前砍竹要唱‘刀下留情歌’,现在护竹有无人机。” 这位竹编匠人,不仅技艺高超,更有着对生态的深刻理解。他会根据竹子的生长周期和特性,选择最合适的竹材进行编织,确保每一件作品都能充分利用竹子的天然优势,同时又不会对竹林生态造成破坏。而且在编织过程中,他还巧妙地运用了环保材料和工艺,使竹编品更加耐用且环保。他的作品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还远销海外,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并行不悖。

还记得前年带学生在蕲艾小镇的研学旅行基地时光。孩子们正用 AR 技术扫描蕲艾上的二维码,古老的植物志以数字形态在平板电脑上绽放。“艾香使者”大姐姐端来新炒的春茶,青瓷碗里浮沉着整个春天的清冽时,她指着墙角排列整齐的蕲艾制品笑道:“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是城里人眼里的最佳保健品,也是上好的艺术品!”

塞罕坝的故事总让我想起老报纸上的照片。黑白影像里,治沙人用骆驼驮着树苗与草种穿越沙丘,风沙在他们脸上刻下比年轮更深的沟壑。去年秋天看一个电视故事:塞罕坝林场,八旬老护林员颤抖着双手,抚摸着粗糙的树干,喃喃地说:“这棵落叶松,是我成亲那天种的······”他浑浊的眼睛映着满山的苍翠,沙砾般的往事在满脸的皱纹里闪烁。三百万亩林海随风翻涌,每片叶子都在诉说六十载春秋里永不磨灭的坚守。当我指导学生观看林场全景影像时,安全委员田春雨突然指着屏幕喊:“看!树冠组成的图案是中国地图啊!” 稚嫩的瞳孔里,倒映着绿色长城蜿蜒的轮廓。

从塞罕坝的坚守到我们身边的行动,生态文明的传承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体现。就像去年清明前,我目送学生们拉着家人的手走向胡畈,开始了另一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绵绵春雨初歇,泥土的芬芳裹着草木清气氤氲。S236红色旅游路旁,穿紫校服的小淘气一丝不苟地落实爷爷的指点,不停地挥动小锹铲土开坑,推土填坑;穿红雨靴的姑姑踮脚为父亲修剪、扶正树苗,再弯下腰栽正蕲艾种,祖孙三代合力夯土的剪影,在湿润的空气中晕染成一幅水墨画卷。老爷爷教孙子辨认土壤肥瘠,布满老茧的手掌托起黝黑含黄的泥土,恍若托举着整个春天。这些散落在田垄间的家庭植树种草场景,何尝不是最生动的环保课堂?归来的学生给我视频看:镜头里,小树苗与草丛系着爷爷手写的养护口诀,父亲在旁边讲解年轮与气候的关系,母亲用毛笔在木牌上题写“伴你成才”。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描绘的塞外奇景,在生态文明的画卷里有了全新注解。暮色渐浓时,我独自穿过校园苗圃。新栽的桂花苗在晚风中轻颤,嫩叶上的水珠折射着夕阳余晖。忽然想起在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昨日和我视频说,他正在大西北考察左公柳,期间他发现了胡杨,胡杨的叶脉走向竟与家乡的香樟相似度达到 80% 以上。月光漫过教学楼的黄墙,为“校门之神”——1997届小学毕业生种下的,树冠亭亭如盖的雪松镀上银边。去年新生栽种的牡丹尚在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树影婆娑间,几代造林种草人的身影在时光长河里叠合:皴裂的手掌与稚嫩的指尖共同托举着绿色光轮,沙地里的骆驼队与都市来的植树种草车在年轮里遥相致意。

晨起推窗,见几只长尾巴的朱鹊掠过新绿的香樟林,翅尖撩起露珠串成的珠帘。远处,银杏村的蓝图还在铺展,设计师将百年古香樟纳入规划,让钢筋水泥与自然生长温柔相拥。我突然想起“立德树人” 的教育箴言,原来生态文明从来都不是冰冷的工程,而是充满体温的生命叙事。城市的孩子在低矮的绿墙上观察蕨类生长,牧民的后代在光伏板下培育耐旱灌木,渔村的少年在红树林里安装生态监测仪,大别山的孩子都在续写每株植物新的传奇。

当然,在这幅生态文明的画卷中,也并非全是美好与和谐。我们也看到一些地方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破坏,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我国西北土地沙化等现象依然存在。这在提醒我们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持续不断地努力下去。在面对这些挑战时,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加强环保法规执行、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公众环保意识……让生态文明之花在全社会绽放。

此刻春雨又至,细密的雨丝在玻璃窗上编织着朦胧的诗行。我知道在学校那边的山坳里,新栽的树苗与艾草正在吮吸甘霖;在雾云山梯田上,祖辈传授的植树种草歌谣正在轻轻哼唱;在今天的课堂上,关于年轮与生态的思考正在破土萌芽。这些散落在时光褶皱里的绿色印记,终将在未来的一个春天连缀成磅礴的绿潮,漫过龟裂的河床,漫过荒芜的沙丘,漫向永续发展的远方。古老歌谣还在唱:“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当我们把树和草种进土地,何尝不是在时光的土壤里播种文明的基因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