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詹正清的头像

詹正清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2
分享

桐城古韵育新章

春风轻拂桐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青山绿水画卷,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六尺巷在暖阳轻抚下,仿若一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静候四方来客。每一寸青石板都在诉说着岁月深处的佳话。我和几位同事携着家人在这春和景明之日踏入桐城。刚至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目光落在六尺巷口那古朴石碑上,心间仿若被一股深沉力量触动,满心满眼皆是这巷陌间藏着的育人智慧。

六尺巷:乡村教育的局气

六尺巷的故事,在时光流转中早已被传颂成经典。康熙年间,张英家族与邻里吴氏因宅基地界起争。张家修书一封至京城求援,张英阅后,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寥寥数语,宽广胸怀跃然纸上,张英这般谦逊大度,既是对邻里和睦的珍视,也是家族气度的绝佳彰显。立于巷口,凝视巷尾那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吴氏宗祠,我忽然感悟到:乡村教育的精髓,绝非是对眼前得失的计较,而是要为孩子们铺就一条通往未来的精神坦途。

六尺巷所蕴含的 “和为贵” 思想,恰似一方宝鉴,映照出乡村教育该有的格局。它启发着我们,教育不应局限于知识灌输,更要培养孩子们宽容待人、和谐共处的品德,让孩子们在包容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在礼让中拓展心灵的边界。

如今,六尺巷已成为国家新时代 “和为贵” 思想的标志性象征,其承载的宽容礼让、和谐共生理念,为乡村教育注入了一股清泉。将 “和为贵” 思想融入教育,能让孩子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学会尊重差异、理解他人,携手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这种融合,使乡村教育在传承传统文化时,更契合现代社会价值观,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新活力。

桐城廉洁文化陈列馆:廉洁文化的生动课堂

在桐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廉洁文化陈列馆犹如一颗闪耀的星辰,以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为乡村教育增添了一抹亮色。陈列馆内设有三个展厅:“华夏千秋说廉史”“党史百年塑廉身”“桐城历代有廉风”,通过展板、图片、视频、场景互动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廉洁文化的发展历程、党史中的廉政建设以及桐城独特的廉洁文化。

在 “华夏千秋说廉史” 展厅中,孩子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中国廉洁文化的长河。从古代的清官廉吏到近代的革命先驱,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句句振聋发聩的箴言警句,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廉洁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源远流长。他们看到,廉洁不仅是一种个人品德,更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

“党史百年塑廉身” 展厅则将视角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展示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推进廉政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伟大实践。通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感人的文物,孩子们深刻认识到,党的廉政建设是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在 “桐城历代有廉风” 展厅里,桐城本地的廉洁文化得以充分展现。张英 “六尺巷” 的故事在这里被再次提起,它不仅是一个关于宽容礼让的佳话,更是一座廉洁自律的丰碑。展厅中还展示了众多桐城历史名人的廉洁事迹,他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美名。这些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廉洁是一种传承,是一种无论在哪个时代都熠熠生辉的美德。

除了丰富的展览内容,廉洁文化陈列馆还积极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以身边的腐败案例为反面教材,通过组织参观、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党员干部和学生们深刻认识到腐败行为的严重危害。展厅内的典型案例展示,生动地诠释了 “廉贪一念间,荣辱两世界” 的道理,给每一位参观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孩子们在参观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廉洁文化的熏陶,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孔城老街:岁月沉淀的教育之美

老街座落于桐城市孔城镇,其历史千年,始建于唐宋时期,兴盛于明清。步入孔城老街,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青石板路在脚下蜿蜒,两旁建筑古色古香,岁月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老街上没有机器的轰鸣,有的只是手工艺人们的专注与坚守。一位银匠师傅专注地敲打着一块银料,随着他手中的锤子落下,银料逐渐成形,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他身旁的货柜里,陈列着各种精致的银饰,每一款都有着独特的韵味,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老街上的裁缝铺也别有一番风味。店里的裁缝师傅正在为顾客量体裁衣,从量身到裁剪,再到缝制,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他们用自己的双手,为顾客量身定制出满意的衣服,也让传统的裁缝技艺在这条老街上得以传承。

这种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不正是我们乡村教育所需要的精神吗?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追求效率和速度,但有些东西却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打磨的。就像乡村教育,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用心去浇灌,用爱去呵护,才能让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

老街上的古朴与宁静,也让我感受到了乡村教育的宁静之美。在乡村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的读书声,就像这条老街上的脚步声一样,虽然不那么喧嚣,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律。乡村教师们在这宁静中默默耕耘,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孩子们心中的光。

桐城文庙:有教无类的现代回响

桐城文庙,作为桐城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智慧。文庙内,古木参天,环境幽静,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教育故事。孔子 “有教无类” 的教育理念,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平等性,无论贫富贵贱,每个人都应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而教联体体制和均衡教育的推行,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现代践行。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乡村学校的孩子们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质量的教育。同时,每个人都应该珍惜自身,要积极上进,利用一切成长条件,享受教育助力的成功。通过教联体的建设,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定期到乡村学校支教,乡村学校的教师也有机会到城市学校学习交流。这种双向互动,不仅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也让乡村学生受益匪浅。他们可以接触到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同时,均衡教育的推进也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上。政府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改善了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新学校拔地而起,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图书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这些都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在桐城文庙的古朴氛围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精神与桐城廉洁文化陈列馆所倡导的廉洁奉公、服务人民的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在乡村教育中融入这样的精神,孩子们能够从小树立起为他人着想、为社会作贡献的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纵论桐城:乡村教育的山水之境

站在桐城的山巅,俯瞰这座千年古城,青山绿水间,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故事。六尺巷的宽厚,孔城老街的古朴,老街庭院的宁静,桐城文庙的智慧,它们像是乡村教育的多重境界。

六尺巷教会我们,教育的格局要大于知识;孔城老街启示我们,教育的使命不止于分数;桐城文庙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要关乎心灵的滋养与社会的责任。

在这片土地上,我看到了乡村教育新的可能。它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启迪。我们用桐城的山水为墨,用历史的厚度为笔,书写乡村教育的新篇章。

回归乡村小学的课堂,我准备在教材中融入桐城派的文风,在活动中借鉴六尺巷的宽让精神,在班级管理里传递孔城老街的宁静与坚守理念。同时,我还将积极引入桐城廉洁文化陈列馆的精神,通过开展廉洁主题班会、参观博物馆等活动,让孩子们从小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廉洁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孩子们在知识的熏陶下,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担当的人,这才是乡村教育的真正意义。

桐城的山水,赠予我一份厚重的启示。乡村教育的未来,或许就在那六尺巷的宽让间,孔城老街的坚守里,桐城文庙的智慧中,以及廉洁文化陈列馆的警示里。在这片充满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将桐城文化精神与乡村小学教育相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相信乡村教育一定能够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孩子们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