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绍光的头像

张绍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20
分享

寻访寒山隐居处

张绍光

早年读唐代诗僧寒山诗:“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诗中句句用叠字,以景物渲染气氛、用气氛烘托心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不久,与几位朋友到天台,开启“寻访唐代诗僧寒山隐居处”之旅。

关于寒山生平,我查阅了《全唐诗》里的诗人小传。传文曰:“寒山子,不知何许人。时往还国清寺,以桦皮为冠,布裘敞履,或长廊唱咏,或村野歌啸,人莫识之。”文字简略易懂,却生动传神,勾勒了寒山的衣着、爱好和行踪。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之遗风。

据史料记载,寒山在世时间大约公元690年至公元800年间,寿命长达100多岁。这超乎寻常的寿命,为他增添了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长安附近的一个耕读之家,"少小带经锄",在田间劳作时也不忘读书学习。青年时期,寒山曾参加科举考试,却因“身貌不佳”而落第,陷入“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嫌”的窘境。仕途失意后,他经历了“由儒入道,终归于佛”的心路历程。

我去过天台山的隋代古刹国清寺。据说,寺庙里“三贤堂”就是纪念三位在此隐居的僧人,除了寒山之外,还有二位是丰干和拾得,至今仍流传着有关他们的传说故事。

记得当时接待我的住持告诉我,很久以前,高僧丰干有一次在“化缘”途中,遇见一个被父母抛弃于荒郊野外的弃儿,看他饥寒交迫,非常可怜,就收养了他,取名“拾得”。 几年后,拾得长大,受戒为僧,在寺院厨房里干杂活。此时,又有一位青年投身佛门,丰干慈悲为怀,让他住进国清寺,担任“厨僧”,取名“寒山”。

从此,拾得和寒山朝夕相处,情同手足。在丰干和尚的教诲下,他们发奋苦读,终于取得卓越的成就。无论佛学还是文学,都有很深的造诣,经常一起吟诗作对。继丰干之后,两人也成为高僧。唐代贞观年间,寒山到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寒山寺”。后来,寒山返回天台,在天台县街头镇后岸村寒岩隐居,自称“寒山子”,与世隔绝,过着耕作、写诗的简单生活。

车子经过天台县“街头镇”,我们稍作停留。这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古镇。古街、古桥、古井、古亭以及古长廊、古酒坊,无一不铭记着历史的痕迹,给人一种纯朴而凝重的感觉。

进入后岸村,只见十多座巨大的山岩并立眼前,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因山峰绵延十里,颜色铁青,宛如乌龙身上的鳞甲,故号称为“十里铁甲龙”。村里景色秀丽,民风淳朴。

沿着崎岖的山道攀登而上,两旁悬崖对峙,怪石嶙峋,植被茂密,风光明媚。半山腰有一个宏大而幽深的岩洞,可容数百人,洞壁有“寒岩洞天”、“小清凉”等摩崖石刻。据史书记载,唐代的寒岩寺就建于洞中,诗僧寒山在此地隐居,长达70年。到了宋代,书法家米芾在洞中书有“潜真”二字,故又称“潜真洞”。如今寺庙已毁,仅有一间简陋的草屋和一个铁铸的香炉。置身洞中,仿佛有远离红尘之感。

寒山隐居寒岩洞后,仍与丰干、拾得交往。洞口有“宴坐石”,相传寒山常和丰干、拾得在石上禅坐,饮酒赋诗。洞口左右两侧有天然石柱,一侧岩石拔地而起,大而粗,号称“出洞蛇”,另一侧的石头突兀而立,翘首向天,酷似乌龟,名曰“上山龟”,龟蛇千年相守,始终伴随着孤独的诗僧。

《古尊宿语录》中记载寒山拾得的一则轶事:“寒山问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当寒山进一步追问:“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时,拾得回答:“不争不辩,逆来顺受。”

这一问一答,意味悠长,细细品味,发人深思,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又阐明人与人之间的处世之道,有一种屡经世事变迁后的成熟与从容,又有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告诫人们面对逆境时,不为眼前功名利禄而劳神,不为世人闲言闲语所左右,从容淡泊,以静养心,从而进入人生更深远的境界。正因为对话表达了他们大彻大悟的宁静心态,而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到了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皇帝正式敕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当地老百姓则称他们为“和合二仙”。

街坊流传,寒山喜欢在松间石上写诗。至今,在后岸村的乡间小路或山中岩石上,随处可见寒山的诗。有的用石头造型,外观像一本打开书,一边刻着寒山的原诗,一边刻着译文,便于游人阅读;有的写在彩色木板上,悬挂在灯柱上,引得游人驻足仰望。

寒山的诗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拘世俗、不拘格律,创造深远的意境,并融入了佛家的思想与理念,在唐代诗人中独树一帜。此刻,我不由想起他的诗句:“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书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对这位禅者兼诗人,油然而生敬意。

寒山隐居后,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就像一只没有系住的小船,东南西北,任其飘浮,不为人情和世情所拘,这种潇洒自在的气质,达到同时代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在《闲自访高僧》一诗中,寒山记录了自己修行的体会:“闲自访高僧,烟山万万层。师亲指归路,月挂一轮灯。”最后一句运用比喻,表达领悟禅宗指教后的明澈境界和欢快心情。

寒山的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是中国白话诗的代表。如三言诗:“寒山道,无人到”;如五言诗:“此时迷径处,形问影何从”;再如七言诗:“久住寒山凡几秋,独吟歌曲绝无忧”等等,形式多变、风格独创,有时还不拘格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胡适先生评其诗:“开千古一家之风流”,台湾著名学者陈慧剑先生称:“寒山子诗是中国文化透过孔子的钢筋,老庄的水泥、沙,释迦的水,结合成的巨型”。早在元代,寒山的诗已传入朝鲜和日本,后被译成英、法等多种文字。直至今天,欧美各国还出现一股久盛不衰的“寒山热”。

寒山与拾得不仅是传奇人物,更是唐代诗僧中的重要代表,他们的诗偈既蕴含佛理禅机,又反映社会现实,在中国文学史和佛教思想史上独领风骚。《全唐诗》里收录寒山诗作311首,拾得诗54首,以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取胜,形成了“寒山体”的独特风格。

寒岩洞的东边,崖壁险峻,峡谷深邃,一条瀑布飘洒而下,像飘逸的雨点,像散落的珍珠,晶莹透亮;时疏时密。每当夕阳西下时,瀑布之水在日光的折射下,现出一道五彩长虹,映照在崖壁上,绚丽夺目,世人称之为“寒岩夕照”,并列入“天台八景”之一。元代诗人曾文晦在《寒岩夕照》诗中写道:“岩户阴森隔万松,暮云卷尽寺林空。天边渐蚀千峰紫,木杪犹余一缕红。两个归僧开竹院。数声残磬渡溪风。凭谁唤起寒山子,共看回光入梵宫。”可惜我们来到时,天空阴云密布,未能欣赏到夕照之美。

驱车来到寒山湖。据说,当年唐代诗人寒山在湖边徜徉,因此得名。湖水浩荡,波光粼粼,周边寒岩村有“寒山隐院”、“寒山诗碑”等景观,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与寒岩相背的“明岩”是一处幽深的峡谷。群山簇拥,树木掩映,古道崎岖,怪石嶙峋。山下的“明岩寺”,为隋代古刹。大门对联云:“寺古洞幽,为有哲人昭后世;岩明石怪,空留风月照前溪。”

这次寻访之旅,观山川之秀,探古洞之险,读寒山之诗,览文化之美,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体会到一切的美好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不仅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而且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

                   

                                          (首发于2024年 8月13日“瓯江文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