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绍光
萨尔茨堡是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上的一座山城,海拔3800米,是萨尔茨堡州的首府,奥地利的第三大城市。美丽而宁静的萨尔察赫河在市区流过,将全市一分为二。这是一座值得骄傲的城市,不仅拥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也不仅拥有湖光山色,古堡塔影;更重要的是萨尔茨堡哺育了音乐大师莫扎特,从而成为国际上著名的音乐之乡。
在萨尔茨堡任何一个地方,我仿佛都听到一种悠扬而动人的旋律,在萨尔茨河里流淌,在阿尔卑斯山麓回响,在圣彼得大教堂前荡漾,在米拉贝尔花园上空盘旋……有了音乐,萨尔茨堡就有了灵魂。有了音乐,萨尔茨堡更具魅力。
几年前,我在萨尔茨堡访问。那明净的湖水,那绿色的森林,那透明的蓝天,那白色的山峦,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有一次,我在街上散步,偶然遇到一位穿着黑白相间的西服的男人,坐在钢琴前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他头发凌乱,表情哀伤,全神贯注地沉浸在音乐的旋律中。
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蓝天上漂浮着白云,绿树间点缀着红花,美妙的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有人介绍说,这是一支哀乐,它的主题是死亡。然而,在我听来,这是生命与死神的搏斗,这是意志与病魔的抗争,乐曲在明媚的春光和神圣的礼赞中结束,死神败退了,生命得到升华。
此时,我看到坐在长椅的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热泪盈眶,她身穿一件黄色的衣服,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向音乐家致意。
跨过萨尔茨河上的莫扎特大桥,我走进老城区的步行街,瞻仰位于粮食胡同9号的莫扎特故居。狭窄的街道上充满古典欧洲的气息,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摩肩接踵,他们莫非同我一样,到这里寻找莫扎特的遗踪?
街道两旁的小店铺挂着美轮美奂的铁铸招牌,像一件件艺术品。货架上摆满各式精致绝伦的商品,其中印有莫扎特头像的香水、陶盘和巧克力特别引人注目,有的店铺里还飘出莫扎特的钢琴曲。徜徉其间,仿佛走进艺术和商业糅合的长廊,一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
莫扎特故居是一幢米黄色的五层楼房,和四周的建筑物没什么区别。唯一不同的是有一幅奥地利国旗,从屋项垂挂而下,以显示这位音乐大师在萨尔茨堡人心目中的位置。现在,故居的四楼已辟为博物馆,陈列着老式钢琴、乐谱,还有莫扎特出生时躺过的摇篮……
据介绍,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师,也是莫扎特的启蒙老师。从小,莫扎特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天赋。他5岁开始作曲,并能演奏钢琴和小提琴;7岁时随父亲在欧洲各地演出;11岁时在维也纳完成几部德文和意大利文的歌剧;16岁时便成为萨尔茨堡市管弦乐队指挥;25岁那年,莫扎特不顾父亲的反对,毅然与大主教公开决裂,只身来到维也纳,想做一个“自由的音乐家”。然而,等待他的是饥饿、贫穷和疾病的折磨。在那艰辛的岁月里,莫扎特没有屈服,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和旺盛的斗志。他创作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乔万尼》以及《林茨交响曲》、《布拉格交响曲》等作品。他的音乐旋律优美、温柔和谐,被誉为“含着眼泪的微笑”,充满生命和活力。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在贫病中去世,年仅36岁,死后只有寥寥数人为他送葬。这位平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的音乐家的晚年竟如此的凄凉和悲惨,真叫人不可思议。
值得欣慰的是萨尔茨堡人没有忘记莫扎特。在他去世50年后,在故居北边广场上为他建立了铜像。1842年,为了庆祝铜像落成,萨尔茨堡举行了首届莫扎特作品纪念演出活动。此后,几乎每年、每季、每周都有“莫扎特周”之类的音乐会。即使每一天,萨尔茨堡的广场上、教堂里、花园旁,都有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音乐爱好者演奏莫扎特的作品。可以想象,萨尔茨堡人一直在音乐大师的旋律中生活,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享受。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来到莫扎特的铜像前。他身披大衣,左手捧着五线谱纸,右手拿着蘸水笔,凝视着前方,仿佛在构思一部新的交响乐。在他身后是耸立在山上的一座白色城堡,是飘荡在空中的一片红色晚霞。萨尔茨堡造就了莫扎特,莫扎特用他那荡气回肠的旋律回报萨尔茨堡,为自己的故乡增辉添彩。
(首发本人所著散文集《美丽并不遥远》145页,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