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叔排行老五,比父亲小十二岁,今年七十四岁。
爷爷是清末民初的秀才,历来重视读书学习,但由于家境每况愈下,小叔被迫小学辍学。在我的眼里,小叔是个标准的美男子,又是个了不起的能人,他自幼酷爱学习,兴趣广泛,喜欢音乐,最拿手的是笛子和二胡。二十岁不到的小叔亲眼目睹了奶奶被肝癌病痛折磨致死的过程,面对亲人过早离去,他深陷无奈和痛苦之中,立志自学中医中药,做周家“延龄堂”中医药传承人,通过中医中药治病救人。这一心愿得到了全家人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小叔专心钻研传统中医中药书籍,并拜师学习中医药和针灸。爷爷给予了全力支持,逐字、逐句为他解读中医药教科书,两人经常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下苦功弄通弄懂枯燥的中医中药相关书籍;青少年时代的勤学苦练为小叔后来成为中医专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中药来自于民间,实质内容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求证掌握,“本草纲目”书本上几千种中草药需要到大山里去探寻、去识别。我清楚地记得,小叔每年秋季都要到山里做药农、挖草药,在农户家住上一两个月;每天只身一人,扎好绑带,自带锹镐、干粮,背着箩筐,上山就是一天。挖草药是个体力活,需要翻山越岭,稍不留神就会跌下山崖,而且无人知晓,我真佩服小叔的勇气和胆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每天都有不同的收获,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挖到一些名贵中草药。在挖草药的同时,他还给村民们把脉问诊、看病治病,用中草药单方治好了一些疑难杂症,深受当地老百姓的爱戴,“小周医生”在皖南山里一带口口相传、颇有名气。气候转冷的时候,小叔就会打道回府,满载而归,老屋里就会看到满满的几麻袋中草药。一边挖草药、一边拜名师、一边行中医,干中学、学中干,“滴水穿石”,小叔的中医中药技能逐年提升,一传十,十传百,名气也越来越大;小叔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肝炎病人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
小叔做过赤脚医生,后来又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开办诊所行医。因为小叔名气大、为人和善、诊疗效果好,方圆百里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好像一天都没有闲过。即使这样,他每年都要挤出时间外出上海、南京等地中医院进修学习,他还自费到卫生学校学习两年,取得了中专学历,之后通过自学中医中药参加自考取得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并时常在国家级中医中药杂志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他的肝病研究成果获得东至县科技成果一等奖。后来,小叔做为自学成才典型被录用为国家干部,安排在中心卫生院做全科医生,并且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小叔被选调到东至县中医院工作之后,又被引进到安庆市中医中药研究所,主持中草药绞股蓝的开发研究项目,开发的新药成功获得国家星火计划金奖。
小叔从安庆市第三人民医院退休后闲不住,开始了自己的义务诊疗生涯。他给自己立下规矩,前来求诊病人一律不收诊治费用,只收取成本费。小叔一直不忘周家祖传中医以疗效立身的古训,深刻领会中医精髓,不断充实“延龄堂”中医药内涵,发扬光大周家祖传中医大爱精神以周家第四代传承人成功将“延龄堂”通过了国家级专利进行了知识产权保护。受小叔的影响,周家第三、四代有多人在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学习和研究,可谓是后继有人。
此文于2021年4月16日在池州日报杏花村副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