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世平的头像

周世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20
分享

白笏红鱼塘

一九八一年七月,池州农校毕业的我,被分配在东至县白笏乡政府工作。之前不知道也没有来过这里,一切既新鲜又陌生。乡政府所在地白联村也就是红鱼塘村,与升金湖紧紧相连。那里山清水秀,田畴阡陌,民风淳朴,物阜民康;居住着两百多户人家,一千多人口。相传,清朝末年,此地有一姓白的秀才,手持大笏,进京赶考,后考中进士,名扬乡里,此地便取名“白笏”。

 在白笏乡政府,我工作了三年,熟悉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红鱼塘村的往事至今还印刻在我的脑海中,那一段记忆,时隔四十多年,依然清晰,历历在目。红鱼塘是一方水塘,约半亩大小,呈长方形,以青石相砌。她坐落在村头的东南方,背依村庄,面向广袤无垠的田野。“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红鱼塘为全村人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为村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存用水提供了保障,它汩汩流出的水不仅是希望之水,更是生命之水。一汪泉水来自地下,清澈见底,冬暖夏凉,常年不枯。池塘里的鲫鱼大不过半斤,全是红色,成群结队,时隐时现,不计其数。

 红鱼塘年代久远,外围靠南边有六七个用青石驳岸的小水池,供人们洗衣。每天清晨,我和同事们会加入到洗衣人群中,洗衣的和等候洗衣的人聚集在一起,相互闲聊,热闹非凡。红鱼塘村当天发生的新鲜事,被口口相传、实时播报后,全村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红鱼塘中间有一个水池,水深一米五左右。翠绿的水草,在一池清水中摇曳身姿,与倒影的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人的优美画卷。鱼翔浅底,波光潋滟。小红鱼在水草之间,追逐嬉戏,悠然自得,惬意欢快;见到行人,快速闪进水草深处,瞬间不知去向。其里面还有一口四方水井,水井设计精巧,建造精湛,独具匠心,是泉水的源头。取水的村民拾级而下,在水井旁可以轻松的提起一担泉水回家。看着清澈透亮的泉水,忍不住喝上一口,甜丝丝的,清凉爽口。那井、那蓄水池与池塘底部贯通,水从上而下地流,经流不息,多余的水流入村外排水沟,被用于农田灌溉,真是物尽其用。

红鱼塘的红鲫鱼自然繁殖,永葆红色。它的红色鳞片仿佛是一团火焰,散发出温暖而炽热的光芒,仿佛象征着当地村民的幸福生活,斑斓多彩。如果将鱼捕捞另养,它的红色即褪,若将其它地方的小鲫鱼放入池内,经久变红。村民视红鲫鱼为福泽后代的吉祥物,只可观赏,不允许任何人捕食。

 为了验证红鱼塘泉水的神奇,满足一下好奇心,我做了一个小实验。一天,我与食堂的王师傅一起到升金湖捕来几条鲜活的小鲫鱼,然后到红鱼塘提了一桶清水,将它们倒入提前准备好的玻璃盆里,定时对鱼进行投喂,两三天换一次水,保持盆内水体干净卫生,期待着奇迹的出现。我重复着对小鲫鱼的喂食和换水,观察它每天的变化。过了三个月,活蹦乱跳的小鲫鱼不时浮出水面,吐出一串串小气泡,然后又潜入盆底,自由自在,演绎着生命的欢愉。但,它的颜色并没有发生变化。我对红鱼塘泉水的功效开始半信半疑。又过了几天,王师傅突然叫到“小鲫鱼变红啦。”我定睛一看,果真如此。小实验验证了外面的小鱼放进红鱼塘也会变成红鱼的说法。

 我有一个学兄在附近一所小学当老师,兴趣广泛,喜欢花鸟虫鱼。且空闲之余,爱琢磨它们的习性,研究养护技能,渐渐地成了这方面的“高手”。一天,他突然打来的电话,说这个周末来白笏探访红鱼塘。我自然当起了东道主,陪他参观了红鱼塘。红鱼塘的奇特景观让他流连忘返,惊叹不已。他尤其对小红鱼感兴趣,喜爱有加,还悄悄地跟我说“想办法捉几条红鱼给我带回去。”这哪行?乡干部也不能破村规。临走时,盯上了我房间里的那盆红鲫鱼。我婉言道“它们离开了红鱼塘里的水,养不起来。”他偏不信,带走时丢下了一句话“我会把这盆红鲫鱼养得更好。”一个月后,他打来电话告诉我“红鲫鱼开始褪色了,有的已经变成了普通的小鲫鱼,真后悔没听你的话。”

 什么原因?为了破解这个谜团,村里决定寻找科学依据,通过乡政府出面联系安庆科委,然后取了水样派人送去进行化验分析,结果是泉水里含有一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可以使塘里的鱼变成红色。

 关于红鱼塘的由来,还有一个为民纾困解难的传说,虽无从考证,但一方水确实养育了一方人。六百多年来,红鱼塘村崇儒重道,人才辈出。热衷教育、行善积德的晚清名人章树桢,享有盛誉的著名生物学家、历史学家和诗人章韫胎,在淞沪保卫战中牺牲的烈士章熙东,近代著名体育家俞子箴都是红鱼塘走出去的人。他们裹着泥香,带着乡音,成为诗与远方的追梦人,在各自领域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施展才华,激励着红鱼塘的后代赓续传统,奋发图强,自立标杆,奋勇争先。

此文发表于2024年9月20日池州日报九华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