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的仙屋嘴,每逢过年过节或者是新婚嫁娶,都少不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舞龙表演。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栩栩如生的板凳龙。板凳龙是当地最受欢迎的文化热闹艺术,将农村坐席上的高板凳与中华文化的精髓——龙图腾相结合,形成了这一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
每根高板凳长约一米五,高五十至六十厘米,面宽五寸。一条完整的板凳龙大约需要二十根高板凳。而龙的长度一般为三十到五十米,为了增添气派、壮观的效果,也有故意加长到七八十米甚至一百米的特殊情况。每一根板凳由两个人举握,多数时候都是由壮年男性来操作,不过有时人手不够,也会有个别年青的女性参与其中。
为了让龙看起来更加惟妙惟肖,每次板凳组成后,都会在上面套上一条龙形的黄绸或红绸。而举龙头的人,通常是当地舞龙经验最丰富,力气最大的人来担任。因为龙的摇摆和翻滚,主要是依靠龙头带的牵引。龙头的前面是一个人反坐在另一个人的肩上,手里捧着一颗金黄色的龙珠,不停地在龙头前扭滚、摇晃,逗得龙摆尾追咬。当整条巨龙全身翻动起来时,举龙珠者便要不停地转圈快跑,形成龙珠滚、巨龙追的壮观场面。
从远处望去,整条巨龙就如在云海中盘旋、穿梭。龙眼、龙须、龙鳞,都闪耀着金灿灿的光芒。为了提高表演的可看性,有时舞龙表演者会根据主人家的要求,变换和增加不同的难度。巨龙过山,就是将无数根板凳,放置在场地中央,形成障碍,让舞龙者既要不停地舞龙,又要小心脚下的凳子,形成巨龙翻山过坎的效果;如巨龙穿云,就是将吃饭的大桌子,用两张拼在一起,各叠上五六张桌子,让舞龙的人犹如在云天中一样自由飞翔,这项表演难度极大,惊险、刺激,稍有不慎,就可能从高空中坠落下来,形成伤害和事故,一般的舞者,没有弯弯肚——是不敢去吃这个镰刀头的;巨龙喷水,是表演者的贯用伎俩,通常是在高空表演时,突然从龙嘴里喷出一道水柱,浇得看表演的人一阵乱叫,特别是喜欢往漂亮的妹儿和小媳妇身上喷,据说沾了龙水就有好运到来;巨龙吐火,就是在平地舞动时,龙头突然吐出一股烈火,专喷那些喜欢往前挤的毛头小伙,吓得大人小孩“哇哇”叫;巨龙放屁,就是从龙尾喷出来一股浓浓的、臭臭的烟雾,让跟着龙尾跑的人,捂嘴捂鼻,立即停下,逗得围观者哈哈大笑。若是表演时配上激烈、热闹的音乐,整条龙就会上下起伏摇摆得更快,形成龙活目呼、口牙结舌、水性通蹊、虫状腾飞、身轻韵转、虎吼龙吟等独特的表演姿势,使游、穿、腾、跃各种妙趣横生的表演动作,达到炉火纯青的地部,让观众叹为观止,拍案称奇,高兴得忘记了一切。
而当主人赏钱的时候,舞龙表演者会突然使劲向右或向左摆动龙身,露出所有表演者的真容。若中间有一两个女性,那场面简直掀起了一片掌声和叫声,久久不息,将整个表演推向了高潮。
每当舞龙结束,留下的回味让人心醉。这独特的板凳龙,既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又是对我老家乡土文化的展示和传承。它凝聚着乡间人们对龙的崇拜与热爱,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辉煌。板凳龙的舞蹈,既是一种视觉盛宴,更是一种精神飨宴。它让人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家乡的热闹与温馨。
如今,虽然已经离开了老家,但对板凳龙的记忆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每逢春节,我总忍不住会想起那热闹的舞龙场景,想起那充满活力的龙舞动作。甚至跑到有舞龙的地方去看一次,它是老家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中华文化独特的代表。
板凳龙,永远是我心中那段美好的回忆,它舞出了乡村的快乐和乡村的变化,更舞出了乡亲们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