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可卿病危之际,贾珍托冯紫英请了太医张友士来珍脉开方。张友士细珍完毕,开了一张“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方子:
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土炒
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酒洗
白芍二钱炒
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制
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炒
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酒炒
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贾蓉看了,说:“高明的很。”贾蓉对中医也许略知一二,但给我的印象却是个不学无术的贵族公子,因此对他的话是不能过分当真的。
我曾听人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用了张友士开的这个处方,果真就能治好病。但也有人抄下这处方去问大夫,大夫说:“这是一副既治不好病,也吃不死人的安慰剂。作为医生,总是要聊尽人事的。”我想,这难道就是贾蓉说的“高明”?
其实,真正“高明”的是曹雪芹。曹雪芹把处方一字不拉地写进《红楼梦》里,这恐怕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正所谓作非常之事,必非常之人。有人说曹雪芹如此郑重其事,堂而皇之地把这张处方条列进自己的作品,如能够得上吉尼斯纪录,估计《红楼梦》为独一份。然而曹雪芹在书中抄进这十四味中药和两味药引子,决非是为了上吉尼斯纪录。
我初看《红楼梦》时,仿佛没有看到张友士的处方。第二回似乎看到,但没有细看就翻过去了。经过数年之后再看,这张友士的处方却令我胡思乱想,欲罢不能了。
第一,我想到处方里第一味中药人参,是万万不可疏忽的。因为贾珍看到这处方上有人参,就要贾蓉“用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罢。”王熙凤对秦可卿说:“你公公婆婆听见治得好你,别说一日二钱人参,就是二斤也能够吃的起。”人参这味药极为珍贵。上几年有人送我两根,我舍不得吃,一直收着。有一天听说好友的父亲病了,才拿去给他吃,谁知吃下不久,好友的父亲便离开了人世。我由此知道这人参能救人也能害人。在贾府里,多次用到过人参,如送给贾瑞的“渣末泡须”,还有那根收了上百年的人参,那都是没有药效救不了命的。而秦可卿用的是“前日买的那一斤好的”,也许因药力过大,秦可卿就像我那好友的父亲一样,是因吃了人参而死的。我在张友士的处方上看到了人参,不能不这样去想,这样想来,这张友士的处方决非可有可无。以前我看到的《红楼梦》版本,有的校订者自以为“高明”,就把这张处方给删去了。好在近几年出版的《红楼梦》,又几乎全部给补上了。
第二,我想《红楼梦》既然是一部百科全书,应该有万物皆备于我的胸怀,能容得下诗、词、曲、赋,还容不下一张处方吗?这样想,仿佛是曹雪芹借着这张处方来炫耀作品的包罗万象,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他自己就是一个“病秧子”、“药罐子”。久病成医,多灾多病的曹雪芹对药物药理要比常人懂得多,但若以为他借此来炫耀自己,这只能是读者的浅薄。李国文先生说:“曹雪芹将张友士为秦可卿开的药方,抄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可能是他一次心醉的早恋记录。”想一想也不无道理。秦可卿是一个极美丽又成熟的女人,对正处于性觉醒期的少年,那诱惑力是难以抗拒的。处在情天孽海中的少年贾宝玉,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曹雪芹本人。秦可卿死后,只留下了这张存有伊人芳泽或死因的药方,将其保存在书中的愿望,对一个懂医而又恋得太深的作者来说,那重要性当然是不可低估的,也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我想我不得不佩服曹雪芹见多识广,学问渊博。曹雪芹居然连医生写的字,他也一个不拉地认识。我知道自己是最怕看医生的处方的,那上面的字我几乎全不认识,我全家都不认识,我单位里也没几个人能认识处方单上的字。曹雪芹把张友士的处方抄在书里,也许张友士的字工整好认,抄下来给其他医生作个榜样也未尝不可。但把这十四味中药和两味药引子全抄进去,有这个必要吗?难道曹雪芹不懂得惜墨如金吗?这样写下去,不也把短篇写成中篇,中篇写成长篇,长篇写成超长篇了吗?当然,如今的稿酬是按字数计算的,可那时你曹雪芹写得再长,也没人给你发银子,何苦呢?我想了又想,曹雪芹之所以这样写,一定想让自己写的作品真实可信,看上去跟真的一样。巴尔扎克认为,当我们看书的时候,每碰到一个不正确的细节,真实感就向我们叫着:“这是不能相信的!”如果这种感觉叫得次数太多,并且向大家叫,那么这本书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了。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鲁迅说自己宁看《红楼梦》,不愿看《林黛玉日记》。我想这一定是曹雪芹的“敢于如实描写”吸引了鲁迅,让鲁迅觉得真实可信。正如曾写过《三都赋》,并使洛阳为之纸贵的左思所说:“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
曹雪芹不仅把张友士的处方写得真实可信,在《红楼梦》中,有许多情节都令人信以为真。如那份关外黑山村乌庄头账单上所缴纳的物品,与张友士的处方相比要长数倍,有人据此算出了宁荣两府的经常性收入。其艺术真实之高超,已到达登峰造极的地步了。
王蒙说《红楼梦》永远是一部刚刚出版的新书,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读《红楼梦》,日有所得月有所得年有所得,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各有所得。”我相信,当我从《红楼梦》中再次看到张友士开的这张处方时,一定会想得更多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