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夏署的头像

夏署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503/06
分享

六棵桂花树

六棵树

 李夏署 文/图

来源:井冈山报 2025.2.21字数:6337

 

 

一棵树,两棵树,三棵树,四棵树,五棵树,六棵树。

六棵树,都是桂花树,都是95岁的桂花树。她们排成一列巍然屹立于吉安市万安涧田一个叫晓东的村庄里,像挺拔的哨兵,也像睿智的老者。

村庄离县城很远,翻山越岭、九曲十八弯的,要近2小时车程。六棵树,是6位追求革命理想、跟随毛委员打天下的晓东青年在95年前种下的。当他们种下这六棵代表革命必胜、凯旋重逢的“团圆树”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这便成了他们与村庄、与亲人的永别。他们与晓东的记忆也便定格在了告别六棵桂花树的瞬间。 近百年来,这六棵树,代表这六位青年,见证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见证这“如你所愿”的盛世繁华。

1931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从江西打到福建,势如破竹,纵横驰骋,取得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军事家兼诗人的毛泽东欣然赋诗一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横扫千军的红军队伍还没来得及享受胜利的喜悦,6月,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就调集30万军队,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三次“围剿”。

1931年7月1日,国民党军队正式展开了第三次“围剿”行动,4日占领苏区黎川。10日,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率红一方面军从福建千里回师赣南,22日抵达雩都县北银坑地区,与从广西转战而来的红7军会合。红7军编入红3军团,红一方面军总兵力达3万人左右。28日到达兴国高兴圩地区,完成千里转兵的战略任务。 由于敌情变化,部队实行“避敌主力,打其虚弱”方针,8月7日至8日,红军在兴国莲塘歼敌一个多旅,在良村又歼敌1个师大部,实现第三次反“围剿”良好开局。

8月11日在宁都黄陂再歼敌4个团,3战3捷,取得了战场主动权。

9月初,毛泽东在赣县白鹭村主持召开红一方面军军团长以上干部会议,发出向高兴圩、老营盘守敌进攻的命令。会后,毛泽东、朱德即率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一方面军总部各机关,以及参战各部队数万人,包括周恩来、项英、任弼时、顾作霖、邓发、朱德等领导在内,隐蔽前移至与白鹭一山之隔的万安晓东、野猪坪等村。

晓东、野猪坪地处有着“一脚踏三县”的兴国、万安、赣县三县交汇的大山之中,延至里仁等村,是一处约30里长、同一条溪流的弯刀形深山小峡谷。这里山高、坑深、林密,地形极为隐蔽,群众基础很好。此前,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修械处等部分机构、中共赣南特委、苏区红色医院、苏区修械所等机构先后迁入晓东山区,曾山、陈毅等领导人先后在晓东地区进行过革命活动。

随着大部队的到来,很快,晓东至野猪坪等大山峡谷间各村庄都住满了红军作战部队和随军各机关,一部分部队和机关还顺山谷小溪延驻到了万安里仁等村。当地群众热情关爱红军、支援红军,在大山里与红军一道站岗放哨,严守秘密。

由于晓东地形好,群众觉悟高,数万红军隐蔽在大山各坑、谷里,天上有飞机、地下有侦探的国民党军队竟然没有发觉!历史证明,在晓东隐蔽的这些天,为红军主力突袭欲逃跑的敌军、取得反“围剿”决定性战斗胜利寻得了有利时机。

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及万安、涧田地方各革命组织亦积极行动,解决红军粮食供应和支前安后各项工作,为红军出山向敌军发起突袭和善后做好各种准备。苏区三大总部所属的一些机构先后在晓东隐蔽工作两个多月,才陆续转往瑞金。


                                               二

红旗漫卷晓东。

毛委员率领中央红军的到来,受到晓东群众的热烈欢迎,山村沸腾了。分田地,筹粮款,毛委员亲自给大家讲革命道理,发动群众与地主、豪绅和反动派斗争,晓东群众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红军号召当地群众报名参军,一些院墙上也刷上了标语。 祠堂内,一位红军干部对大家说:“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穷人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队伍,希望大家积极报名参军,把欺压我们的坏人全部消灭,让我们自己翻身做主人。”听了这些话,大家热血沸腾。老人动员自己的孩子参军,妇女动员自己的丈夫参军。仅有一百多户人家的晓东村,短短几天,就有二十二名青壮年报名参加红军。连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的小东坑也不甘人后,谢姓家族的谢嘉谟、谢加珠带头报名,谢恒贞、谢恒智、谢恒慈、谢恒贺也积极响应,谢家一口气有六位青年投身革命。

谢家六位青年联袂参军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即在部队驻地传开,受到热烈关注和传颂。谢家也因六子参军而长了脸,尤其是那些年长辈高的谢家族老们,整天笑呵呵的。认得他们的红军战士,都夸赞谢家教育有方、后继有人。

参加红军毕竟不是小事,六位后生的亲人仍有许多事情放心不下。想到这些,大家恳请红军干部再给谢家的乡亲们讲讲革命道理。 这天,谢家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谢家宗祠内。祠堂上厅,一个戴着眼镜的红军干部正在讲话:“谢家的后生个个都是好青年,懂道理,识大局,我代表红军,谢谢乡亲们。六位后生参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革命一定会胜利……”

“讲得好,讲得好!”红军干部简短的讲话博得了乡亲们的热烈掌声,大家交头接耳地讨论着。

谢家的族老几次想让乡亲们安静下来,但正在兴头上的族人们哪里听得进,兴奋、喜悦之情直冲云霄,他们憧憬革命早日成功。族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默默地为族人们祝福。

宗祠里终于安静下来,族老才大声地问乡亲们:“我们的后生参加了红军,去替穷人打天下,去替百姓谋幸福,可他们的亲人谁来照顾啊?”

“有我们呢!”族人和乡亲们没有犹豫,齐声响亮回答。

“他们的田地谁来帮助耕种?”

“有我们呢!”回答依旧干脆。

参军的六位谢家青年和他们的家人,听到乡亲们的坚定回答,终于放下心来。

这些天,从前线不断传来国民党军节节败退、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作战胜利的消息,晓东一带的中央红军决定结束休整,投入新的战斗。

谢家的六位青年就要离开家乡,跟随部队去打仗了。他们明白,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家乡。但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穷苦人一定会翻身得解放!

天黑了下来,山上松涛阵阵、树影婆娑,像野兽、像敌兵、像魔鬼,给这黑夜增加了波诡云谲的压抑气氛。 六位青年又自发地聚在一起,讨论着: “我们每个人种一棵树吧。亲人们看到这些树,就会感觉我们在他们身边,一直陪伴着他们。”有人首先提议。

“种桂花树,给家乡、给亲人们留下一个团圆的念想。”

“对!树会越长越大,我们的革命也会越来越好。而且,桂花树也是我们的吉祥树、团圆树,生命力强。我们的革命一定会胜利!” “革命一定会胜利!等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再回到家乡,在桂花树下团聚。”

“好建议,种桂花树,我们都赞成!” 一番讨论后,六位青年意见一致。

说干就干,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了六棵大小相近的桂花树苗。挖树移栽时,为了多保留树根与泥土,六位青年可谓想了不少办法,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六棵近人高的桂花树终于整齐地排列在谢家祠堂的后山边坡上。

                                                          三

新的队伍组建了,叫良口赤卫队。谢家六个好儿郎全部编入赤卫队中。在红军和上级组织领导下,赤卫队立即投入革命斗争中。

晓东的群众基础非常好,红军和党的各项任务、工作都能迅速完成,各项革命斗争也作了表率。特别是发动群众这一块。有一次,赤卫队打土豪时没收了一部分地主、土豪劣绅的衣物,但是物少人多,不好分配。于是,赤卫队和当地农协会就把上至七八十岁的老翁、下至八九岁的儿童都召集到祠堂来开会,共同商量解决办法。最后,决定不论亲疏厚薄,看谁真没有衣服穿,衣服就给谁穿。这样的处理结果,群众没有一个不叫好的。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他们的做法也得到红军首长和江西省委的充分肯定。

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红军和赤卫队都要出发奔赴前线打仗了。谢恒慈从家中挑了桶水过来,谢嘉谟领着六兄弟再一次为桂花树浇足了水。之后,他们郑重列队,向桂花树行了庄严的敬礼。微风吹来,六棵桂花树似乎在不停地点头,好像在说:“你们放心地去吧,我们等着你们胜利归来。” 全村父老乡亲都来为参加红军的青年送行,殷殷嘱托久久地回荡在青年们的耳际,“好好跟着部队,记得打胜仗。”

恨离别。但又不得不别离。

此刻的晓东,处处都是压抑的哭声。小媳妇们送了一程又一程。奶奶牵着孙子孙女,拉着儿子的手说:“儿啊,一定要活着回来!”恒慈的小媳妇泪光莹莹,小声地说:“我在家里等着你,等着你革命成功回来!”恒慈不知如何回答,只能含着眼泪,坚定地点着头,他向媳妇和乡亲深深鞠了个躬,小跑着跟上了出发的队伍。

刚刚19岁的谢恒智还没有结婚,母亲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开。他说:“妈,您别挂念我。我一定会好好打仗,等胜利了,我就回来找一个姑娘结婚,好好孝敬您和爸爸。”同样19岁的谢恒贞结婚才一个多月,他对媳妇说:“你回去吧,不要再送了。我们在村后山坡上种了六棵桂花树,你想我了,就去看一看桂花树。第三棵就是我!” 四 告别亲人,告别村庄,告别桂花树,从此,革命队伍就是谢家六儿郎的新家了。

六儿郎中,年龄最大的是谢嘉谟34岁,其次是谢嘉珠26岁,最小的谢恒慈年仅16岁,其他的都是二十郎当岁。16岁的谢恒慈结婚后,比他小一岁的妻子还没有怀孕。 “好好跟着部队,记得打胜仗!”六位青年牢牢记住告别晓东时亲人的嘱托,个个都是好样的。


                                                      四

革命征程路漫漫。

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胜利的消息一个个传来,那六棵桂花树也一年年长高。但是,谢家征战的六位儿郎却一个也没有盼回来。

革命成功就能再相聚。出发前,谢家六儿郎坚信,小东的亲人们坚信。

可革命事业哪有那么容易成功。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就得有时刻为革命牺牲的准备。 就在大部队告别晓东奔赴战场的第二天,良口阻击战打响,耳边回响着“记得打胜仗”的嘱托,胸怀“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新加入赤卫队的晓东青年们虽是新兵,却没有一个畏缩不前,个个奋勇杀敌。 枪林弹雨中,敌人的一颗罪恶的子弹狠狠地射进了谢嘉谟的胸膛。倒下的瞬间,他努力扭转脖子,朝着晓东方向,恋恋不舍,留下最后的深情回眸……

战场没有逃兵,子弹不长眼睛。革命没有成功,战斗就不会停止,前赴后继的战争中,晓东的六位参军青年,先后壮烈牺牲在战场上。

谢恒慈牺牲的消息终于传回晓东,族人安慰他的妻子,劝他的妻子想开些,以后可以改嫁,她却坚定地说:“不!他没有死,我要等着恒慈回来!他一定会回来!”

谢恒贞参军不久,他的妻子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多么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恒贞呀,无数次他们憧憬着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是男娃,还是女娃呢?男娃要像妈妈多一些,“崽像娘,赚钱王!”是女娃,就要像爸爸多些,“女像爹,凉伞遮!”可惜,“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丈夫在哪儿呢?在打仗?在冲锋?在发动群众?这家书注定送不出去呀。她无法把这个喜讯告诉丈夫,只能在梦里无数次地和恒贞争吵,“像爹!”“像娘!”“是男娃!”“是女娃!”她也记着恒贞离别时说的话:“第三棵就是我!”因此,她无数次挺着肚子,来到第三棵桂花树下,抚摸着日渐粗壮的树干,与之喁喁低喃,告诉恒贞娃又踢我了,娃更重了。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取名谢庆胡,小名龙燕。她说,这是因为和恒贞讨论过的,是男儿就要龙腾虎跃、轰轰烈烈;是女娃就要像燕子般姣俏可爱、勤劳朴实。龙燕,这是兼具了男娃和女娃特性的名字呀。

                                                         五

一年又一年。

桂花已成林,不见儿郎归。

那一年,最小的谢恒慈只有16岁,最大的谢家谟34岁。谢家六位青年满腔热血参军,相继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最早的甚至就在离开晓东后的第一次战斗——良口阻击战中就牺牲了。他们中,再也没有人能看家人一眼,给父母鞠个躬,给孩子一个拥抱,就匆匆地把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只给后人留下这六棵桂花树。

六棵桂花树,六位热血青年,一年又一年,见证了井冈老区人民跟着中国共产党闹革命的决心和信心,也突显了井冈儿女信念坚定、不畏牺牲、勇往直前、敢于胜利的精神,这是井冈山精神的生动诠释,是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

六棵桂花树和共和国一道,永远记着这六位青年的名字——

谢恒贺:生卒年不详,1931年参加红军,良口赤卫队战士,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恒贞:1912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良口赤卫队战士,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恒智:1912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良口赤卫队战士,反“围剿”战斗中牺牲。

谢加珠:1905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赣县游击队连长,在福建作战牺牲。

谢家谟:1897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良口赤卫队战士,良口阻击战牺牲。

谢恒慈:1915年生,1931年参加红军,良口赤卫队班长,高兴圩战斗牺牲。

1983年,民政部追认六位晓东青年为革命烈士。

                                                            六

天,终究要亮。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燎原全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新的政权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了主。祠堂里那位红军干部“我们红军就是要让穷苦老百姓当家作主,过上好日子”的话穿越千山万水,应和着晓东六兄弟临行前的坚定信念:“革命一定会胜利!”得到应验,晓东村也和全国一同天亮了,一派欣欣向荣。

六棵树经历风霜雷电茁壮成长,也已经枝繁叶茂,从“哨兵”长成了“将军”,从青少年长成了老者,他们伸展躯干、张开枝杈呵护着晓东村的村民们。2023年,六棵树被挂上了“国家一级古树”的古树名木保护牌,像当年红军守卫村庄安全一样,被万安县政府保护起来了。新时代的晓东村,充分利用当地生态优势,靠山吃山,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挖掘红色资源,巧打旅游牌,村民吃上了旅游饭、生态饭,全部顺利脱出贫困。在一系列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之后,一栋栋小洋房也拔地而起替代了过去的低矮土坯房,每到逢年过节,家家小院都停着私家车。2020年,晓东村走出山乡进入公众视野,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名村”试点村。晓东村旧貌换新颜,笑脸荡漾在每一道山路和每一条坑、谷里。

红色基因在传承,红色血脉在延续。谢加珠、谢恒慈的后代中都有似晓东六位青年一样,争相邀约,义无反顾结伴奔赴军营的。他们接过先辈钢枪,传承先辈血脉,沿着先辈足迹勇毅前行,保家卫国。更多的当代晓东青年们也深刻理解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的道理,他们继承先辈遗志,在各自行业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把家乡建设得越来越美好。

情景何其相似。

2012年11月,新时代的晓东村,谢加珠烈士的后代,18岁的哥哥谢龙初对妹妹说:“妹妹,我要去部队了,锤炼本领,保家卫国。”尚在读书的妹妹调皮地说:“哥哥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两年后,哥哥从陆军某部退伍回乡。刚刚高中毕业,妹妹谢三香以同样的语气对谢龙初说:“哥哥,我也向往绿色军营,我要去部队圆梦。”“妹妹加油!部队是个大熔炉,好好提升自己。”接过哥哥的钢枪,谢三香2016年9月入伍至空军某部服现役。竞赛似的,兄妹俩在部队个顶个的优秀。服役期间,谢龙初军事素质过硬,多次参加军区大军演、雅安抗震救灾等,3次获评优秀士兵、昆明市先进个人;妹妹谢三香也不甘落后,获评优秀义务兵,受嘉奖1次。退役后,谢龙初在杭州成功创业,谢三香以优异的综合素质考上南昌市公安系统辅警,都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晓东烈士后代谢飞又和堂兄弟谢海林、谢恩结伴携笔从戎,三兄弟入伍从军,演绎新时代佳话。晓东村近些年先后有10多名烈士后代及适龄青年踊跃投身军营,戍边卫疆,建功立业。 新时代的晓东,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越来越宁静安详。

                                                                  七

静夜里,常能听到六棵树交头接耳、嘻嘻哈哈的声响。老人们说,那是谢家六儿郎在感叹这繁华盛世呢。(全文完)

image.png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