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安建梅的头像

安建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3/06
分享

以草木为棱镜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读老藤《草木志》有感

       作为辽宁作家老藤的忠实粉丝,知其极擅长对白山黑水地域文化的多面书写。他的小说所涉领域宽广、笔力深厚、意蕴绵长,文学性思想性专业性极强。印象最深的是他十分钟情于对动物的描写,老藤笔下的动物世界可谓活灵活现、情趣十足、形神兼具。而在新近出版的长篇新作《草木志》中,老藤出人意料地把笔锋对准了植物界,以植物为纲目完成整部文学作品的写作,不仅实现了文学创作上的自我突破,也为他的“北地”文学版图延伸出新维度。

《草木志》以生物专业毕业研究生、现任省直机关干部的“我”挂职驻村第一书记为起笔,生动讲述了东北边陲驿路古村落“墟里”,从即将被撤的落后村,快速成长为特色文旅引领下生态优美、邻里和谐新乡村的振兴故事。以草木为棱镜,透视乡间人与事,是作品最为惊艳之处。作者一方面以生长在墟里的打碗花、拉拉秧、红菇茑、杨铁叶子、老地榆、一把抓等植物为名,搭建起29个章节的框架结构;另一方面又通过植物读人阅事,为每一种植物关联起一位脾性相似的关键人物形象,推动故事向纵深发展,为小说状物喻人叙事提供了清晰的逻辑架构。这样的谋篇布局可谓一举两得,既直观呈现了墟里村“北地百草园”的生态小环境,完成了“草木志”在生物领域的专业写作;又以草木喻人,聚焦如草木般植根于乡间大地的诸多普通民众形象,为乡村振兴书写立体饱满、朴实智慧的人物志英雄谱。

在小说故事情节的铺陈上,老藤借助于“我”和上级领导老雷关于“有形之事”与“无形之事”的多次探讨,对应乡村振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两条主线起承转合、徐徐展开。第一条主线通过“我”、村主任邵震天、青年企业家寒寒等人建设望乡厅、开发“驿路.遇见”文旅项目、修复小龙庙、申请红松天然林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之事,为古驿路文化赋新能,搭建起墟里村通往富裕之路的经济支撑和项目依托;另一条主线以方、石两姓家族的三代恩怨为线索,从追踪伤人蛇祸、殉情横祸、养殖灾祸背后的真实原因入手,通过乡村治理化解一系列邻里矛盾等无形之事,连接起村民同向发力的“同心桥”,为墟里村振兴之路注入更为持久的情感认同、思想认同。这样的故事结构,使得小说不仅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见长,更因深刻的思想性、哲学性而耐人寻味,小说的社会价值、时代价值也更为深远。

以山林之草木写乡村之故事,为小说平添了倍感亲切的乡土气息。小说中老藤对乡村生活进行了深度挖掘与还原,无论是讲段子、说歇后语等语言表达,还是磕毛嗑、吃杀猪菜、喝小烧等生活场景,愈或鼓乐队、吹唢呐、二人转等乡间文化,都取材于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质朴的乡风乡情扑面而来。小说立足于乡民视角,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在多个章节批评反思了乡村振兴中生搬硬套、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做法,从中窥探出老藤不仅在进行文学创作,更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为乡村振兴探索一条可供参照、可以复制的振兴样本。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老藤通过作品《草木志》,在墟里村的振兴图景中深情描画了他心目中的“金山银山”,展现出他对白山黑水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书中的引子部分他所提及的老师“白地”,正是“北地”在小说中的化身。“白老师姓白,喜欢穿白色的衣裙,梳一头黑绸缎般的直发”,正是他心目中白山黑水的女神般形象。在他反复提及的“炊烟袅袅”人间烟火情里,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使得乡村振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跃然纸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