巜通山县志》载:“子午洞在杨林留咀村附近,一股溪水从洞内流出,逆水入洞,数百米即达出口。因山谷中有一村落,几亩水田,茂林修竹,酷似晋陶渊明巜桃花源记》所描绘的景象,今人称桃源洞。”听人说桃源洞,大、深、奇。初夏的一天,我背着相机慕名而往,
从杨林向一盘坵方向行约十五里就到留咀桥。再沿两山紧夹的留咀河河边的公路而上。河两岸长满了绿树翠竹,人在林荫路上行走,感觉非常凉爽和舒适。耳听着像音乐般的哗哗河水声,走起路来,感到非常轻松。
走约四里远,突然视野开阔,只见马路右边立着一块正面像旗状的巨石上刻着“留阻村”,三个黄底红字,格外醒目。不知何故,“留咀”的“咀”字在这里改成了这个“阻”字。左边是留咀村村委会树的一块长方形的红底白字的巨大宣传牌。向前看一个半月形的田畈展现在眼前。这时马路一分为二,像一张弓架在田畈上。河堤上一条宽阔的水泥马路沿河而上,象弓臂;另一条水泥马路沿山下向村庄伸去,像弓弦。
我是沿山下的马路向村庄走去。路上碰上了留咀村的孙主任,他热情地为我带路。我俩走了一会儿,便离开马路,沿山坡的小路向半山中的桃源洞走去。
大约走三里山路,人实在累得不行了,只得坐在路旁的大石上休息。我举目远眺整个留咀村时,只见长满翠竹的群山像绿色的大海。山脚下,小河旁,一幢幢小楼房相嵌其中,多美的山水画啊!
休息片刻,我俩继续前行。山路越来越陡,水声越来越响。孙主任说:“到了。”
我抬头一看,好大的洞啊!洞口足有三层楼高,有农宽。往内一望,可见出洞口的天。一条小溪从洞内流出,由于溪底时高时低,流水声也常常变着调子。细看溪水,溪水真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捧一捧洗脸,溪水真凉,凉得像刚融的冰水。溪深处的水真绿,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我们从溪边一条两尺来宽的小路逆水而上,边走边看:洞外大内小,外低内高。洞顶悬挂着各种各样的石钟乳,有的象针,有的像竹笋,还有的像柱子......蝙蝠在石钟乳间飞来飞去。洞底、洞壁也有石钟乳,像一个个石墩。还有奇形怪状的岩石。这时洞外骄阳似火,洞内却阴凉如秋。假如突然下起大雨,这难道不是避雨的好去处吗?难怪洞内有大大小小的供人坐的石头。
我们约行两百米,便来到出口。出口只有堂屋的大门那么大。从出口往洞内看,整个洞就像一个不规则的土广播筒。从出洞口往外看,可看见参天大树。我们从出口往上上八、九个石磴,走十来步平路,再上五、六个石磴便到了桃花源似的小山村—-下潘。
下潘四面环山,山上翠竹郁郁葱葱。山脚下七、八座黄墙黑瓦的土屋,一座白墙红瓦的潘氏宗祠耸立其中。鸡啼狗吠,牛走羊奔。屋后几块坡地,门前几丘梯田。一条清澈的小溪从田边向洞口流去。洞口上方是陡峭黝黑的石壁。我想:假如没有桃源洞,下潘岂不成一个山中湖泊?
游完下潘,我正准备沿原路返回。这时孙主任笑着对说:“这是下洞,还有上洞呢!”说完便带我向上洞走去。
从下潘出来往左翻过一道山梁,穿过一片树林便来到上洞。上洞进口没下洞进口高,但洞口四周长满了青藤。藤蔓郁郁青青,有的向上爬,有的往下垂,真像西游记里的丝萝洞。
从上洞进口往内看,洞底较平,进洞口与出洞口差不多一样大。整个上洞里面像一个大礼堂。我们从洞中一条小路向里面走,看到一个火砖窑,窑边不远处有一个六郎庙,其余的地方是村民放的一堆堆竹树。整个上洞容一千人开会都不成问题。
走出上洞,一条小溪的水流到上洞出口处忽然不见了。我想,可能是流入地下溶洞去了吧。于是我们又沿着山路向上走,上过一个坡,看到一处开阔之地。孙主任告诉我,这是上潘。我曾听到一个搬到外地住的下潘人说过,上潘原来有人住,并比下潘人多,后来不知何故都迁走了。
站在上潘,环视四周,只见青山环绕,上洞出口处石壁像刀削一样。如果没有上桃源洞,人们进出上潘该多么不便呀!
在两座相隔一里多的两座石峰中各有一个形状相似,大小不一的石洞穿山而过,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上、下桃源洞既方便了人们的出入,又是一道人们难得一见的自然景观。可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今天留咀村两委诚招天下有志之士,来留咀村开发桃源洞,让桃源洞造福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