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竹排在西坑,虽过去近四十年了,现在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是1984年下半年,沙店村村委会将一块竹林拨给沙店小学,每年竹林的收益作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的资金。
那块竹林位于西坑村李洞的后山上,离沙店足有十五里。我们先请人将竹子砍好拢成堆。一个星期天,阮仕元校长领着全校老师带着五、六年级的全体学生,自带干粮从沙店出发,上高台,经猪洞颈,过石峰山,再走二里才到竹林。我们有的拖竹,有的驮竹,还有的两人抬着竹,顺着大山谷而下,经李洞、杨田,最后到西坑。我们上午运一趟,下午运一趟,才将二百多根竹全部运到西坑河坪。太阳快要落山了,我们拖着疲惫的身子翻西坑颈回到沙店,天已黑了。我们从早出发到晚上到家,整整走了一个大圈,足有四十里。
那时,西坑还没有公路。西坑村人生产生活的物资全靠肩挑背驮,竹木靠西坑小河的水运到洪港卖。于是我们全校八个男老师又利用一个星期天到西坑穿竹排。穿竹排两个人一组,一人抬竹尾,一人拿斧头负责穿。先将竹的第一节两边用斧头各砍一个对称的一寸见方的孔,再用刀柄粗的蔸头有树杈的树条作排串把竹穿起来,每产约两尺多宽,大竹需穿八、九根,小竹需穿十至十一根,但每产排要一样宽,然后拉紧竹排,扭排串,并把扭转的排串压在竹排上捆紧,一产排就穿好了。
穿竹排不难,放竹排却不易。放排是技术活。不但要有力气,还要有技术,更要有胆量。
我们沙店是湖北省有名的楠竹之乡,家家有放排能手,户户有排篙,排篙是放排的唯一工具。排篙是用一丈多长,手能握紧的竹子做的。篙子头装有铁打的排钩,排钩好像孩子们戴的无顶太阳帽,又好像只有尖头的镢头紧紧套在篙头,再用像耙齿一样的铁钉挤紧。
我记得那次放排是冬天,早晨我们穿着草鞋,卷起裤脚,拿起排篙来到西坑河坪,只见河边到处是白茫茫的霜。我们刚一下水,不知谁惊叫着:“好冷!”我刚走进水里的脚像刀割一样痛,差点出了眼泪。我们先将竹排一产产拉下水,接着每人将分到的三产竹排用嫩竹织的揽绳挷在一起做成一节排,最后我们按一个熟手带一个生手的搭配依顺序拉着竹排一步一步地顺着河流向下游走。
西坑河两岸有高大的山峰,奇异的石头,青翠的竹子,还有形形色色的各种树木,真是山青水秀,风景迷人,我们却无暇欣赏也无心欣赏。一路上,我的竹排不是被水底的大石头顶住了,就是排头撞到了河岸边的土里去了,任我怎么拉也拉不动。这时带我的王功贵老师就会停下来帮我拉。他告诉我:放排要看水路顺着水路走,要注意水底的大石头,转弯时要提前转。他还告诉我:水大水急时,人要在河边用排篙拉着排走,或站在竹排上撑着排走,否则就会有危险。在过郭家门前一个深水潭时,他提前告诉我,人不要顺水路走,也不要站在排上,只能走河边用排篙拉着排过水潭。这冷的天这深的水潭,如果掉到水潭里,不淹死也要冻个半死。
走着走着,脚冻麻木了,肚子也饿了。中午时分,我们终于来到了西坑口,来到西坑河与沙店河的交汇处。吃过干粮,校长便指挥我们将八个人的排扎成两只大排。一只由校长掌排头,另一只王功贵老师掌排头,再由两个放过排的掌排尾,我等四个第一次放排的一只排两个在排中帮忙,我在王老师的排上。校长的一只排走前,我们的排走后,在过姚家畈桥时,由于掌排尾的撑反了篙,排被拦腰弯在桥墩上,像一条巨龙缠在河中,冲也冲不走,拉也拉不动,我们几个人一齐扯的扯,拉的拉,搞一个多小时才将竹排搞顺。
放排最难的是过堰。在过一道大堰时,两只排都是阮校长掌排头分别顺利过堰的(校长是当时西坑的放排高手)。我们这样来来回回,天黑才到车田,我们将排系在河边,当晚就住车田王校长的女婿家。
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又解开竹排出发了。从车田起,河面宽、水量大,竹排飞快地在河面上行走。只见两岸青山不停地后退,牛羊快速地向后奔跑,我们放声高唱: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正当我们唱得高兴时,我所在那只排,由于水急排快,在一拐弯处差一点就撞到了山崖,吓得我们出一身冷汗。一路兴奋,一路惊吓,中午时分,我们终于将竹运到了洪港大礼堂后的河滩。
林业站工作人员点数、检尺、付款,我们拿着两百多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学校。我们用这些钱给全校的教室和寝室都装上倒板。
西坑放排使我学到了技术,得到了经验,锻炼了意志,丰富了经历,使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