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汪国彪的头像

汪国彪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4/06
分享

家国又清明

公元二零二五年清明前夕,跟随“乡村振兴老区行”的脚步,我们踏上革命老区洋湖高山这块红色的土地。

正应了诗人杜牧《清明》的意境,就是没下雨,来到高山村的钟楼山下,青山苍翠,谷风呜鸣,仰面可见倪南山将军亲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矗立山颠,众人沿259级石阶分两列拾级而上,两领队领头庄重的进献花篮,心情都无比悲伤和敬仰,环纪念碑绕行的时候,个个心理默念着碑上烈士的名字,无意中看到高大的纪念碑顶上突然飞起一群鸽子……众人的目光聚焦空中,追寻着它们的身影。

钟楼山的位置很奇特,与周边大山相比不是很高,但山形突兀,地势险要,金塔、北山、东风、奠龙村尽在眼底。东北面有金塔和北山,金塔原叫九都塔,这里的中共九都支部是东至最早成立的共产党基层组织,当年共产党员金步蟾由江北潜山转移到皖南山区,在芜湖中心县委领导下开展工作,到九都开展秘密革命活动,发展党组织,九都的欧阳斌、黄炳炎等为早期党员。1932年3月,秋浦县委成立时,金步蟾任县委组织部部长,领导人民创建根据地的斗争。1932年10月,同李鸿鸣一起组织贵秋东地区的"九二 O "农民暴动,因秋浦县委书记李鸿鸣旧伤复发,暴动时间更改,有的地方未及时收到通知,仍按原计划执行,导致暴动计划泄露。金步蟾后因叛徒出卖被捕,1933年2月,在秋浦县城南门岭被杀害。在他牺牲的地方流传着一幅挽联:先生去兮,群山呼嚎哀君功贯秦疆;后辈来兮,万众呐喊为民挥戈复仇。为了纪念金步蟾烈士,九都塔地名改为金塔。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1935年9月中旬的一天,红军独立团白区工作部长余文先得到情报:有一小股敌人挑着米、面、子弹等物资从莘田出发,运往九都据点;江南特委书记周成龙、常委欧阳斌等在莲花庵召开紧急会议做出作战布置。由部分游击队员,在敌据点对面的张家山佯攻;另一路率四五十名战士,绕过敌人的碉堡工事等封锁线,埋伏在九都以北的金冈岭野林里,一举歼灭援敌。下午3时许,在敌人进入狭窄陡峭的凹地,稍做停息的关键时刻,周成龙率部攻入。敌人被突如其来的伏击,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有的想往九都据点跑,有的想夺路逃回莘田。九都伏击战毙敌20多人,俘虏9人,缴获步枪20多支,子弹5000余发,还有粮食、食品等战利品,红军独立团无一人伤亡。九都伏击战红军以英勇的行动告慰金步蟾烈士的英灵。

北山还在金塔的北面,倪南山将军就出生和成长在这里。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游击队长,肃反委员会主席,中共休婺县中心区委书记,抗日义勇队支队宣传队长,苏中军区第二军分区保卫科科长,解放军皖浙赣支队司令员军分区司令员,江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党委副书记,福建省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军区第一政委,福建省委书记,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将军一生驰骋疆场,屡立战功,为革命几次虎口脱险,几次死里逃生。文化大革命中受冤挨整,但他坚定理想信念,1980年经中央批准予以平反昭雪,1988年荣获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9年1月将军辞世,遵遗嘱将军迁葬故里——东至革命烈士陵园。村民自发在村里建有“将军广场”。

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为的是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过上好日子。钟楼山的西南面是东风和奠龙村。东风村已东风水库闻名,小(一)型大水库,库区淹没山凹三、四公里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引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发电,富足和幸福一方。东风村拥有茶园里原始森林400多公顷,生态公益林近1000公顷。长江支流黄湓河(乌沙河)就起源于该村最高峰﹣-南山尖(江南第三高峰)。东坑大峡谷起源于茶园里原始森林南山尖脚下,沿河而下,直至谷底东风水库。峡谷长约30公里,两岸峰峦叠嶂,突兀森郁,河水清澈见底。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蕴藏着娃娃鱼、麋鹿、云豹、猕猴、穿山甲、鹅掌秋、银杏、永瓣藤、皂夹树、双沟等珍稀动植物。东风村的美犹如在风头上洒香水,现在这里是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

西南面还有奠龙村,该村是著名烈士、“双枪姑娘”、女中豪杰江小妹的出生地。据载“奠龙”名字与柯姓先祖有关。当年柯家为躲避战争,举家逃到这里,感觉这里岩洞是最好的藏身之地。山虽不高,但古木荫繁、古道纵横、岩洞多多。寻寻觅觅,发现后山有个容纳千人的岩洞,洞下泉涌成河,水从东向西流。洞口如巨龙张口,懂得风水的柯姓先人,赞叹曰:“金龙张嘴,顺风顺水”;“东水西流,吃穿不愁”。“奠”有安置、安放之意,柯认为上天降龙如此,赐福如此,这是何等的机缘,此地为福地,于是,柯姓将此村命名为“奠龙村”,即是有龙的地方。至今龙洞依在,村里是安徽省美丽乡村示范村并规划设计了宽阔的木质栈道通往龙洞,还延伸至江小妹烈士故居,方便四方游客前来寻古、探奇、打卡,又能接受革命历史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看到东风、奠龙两村都是省级美丽乡村,村道硬化四通八达、夜晚路灯华光齐放、美丽庭院整洁有序、村内绿化如同花园,幢幢小洋楼拔地而起、家家小汽车出行方便、儿童在普惠幼儿园上学、村里小超市应有尽有。近年来,农村新风尚悄然兴起,爱心超市引领民心向善向好,节俭办事,抵制高额彩礼;厚养薄葬,孝心尽在生前。村内“五老”参与文明精神评比,参与邻里和谐劝导。村民代表参与村务管理,四议两公开蔚然成风,清廉东风,和谐奠龙,已经名闻遐迩。

当年闹革命的红军游击队时期,条件异常艰苦,乡亲们拿出最好的干粮高山麻饼、唐氏豆丝等让战士们带着。为了纪念革命的有功之臣们,“高山麻饼、唐氏豆丝”仍然在传承着,且行成了特色非遗产业,造福老区人民。

革命老区的华丽蜕变,是告慰先烈的最好纪念。站在钟楼山上,依偎在革命烈士纪念碑旁,我们在山颠呐喊:家国又清明,晚辈将老区人民的幸福数据收纳进献的花篮,请先烈们检阅。洋湖还要发展,高山还要进步,同志仍需努力。

家国又清明,愿老区的红色精神化作我们眼里的光、脚下的路、心中的火。钟楼山上的朵朵映山红似先烈回眸的笑脸,深情地注视着一个个擎旗的后来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