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永利的头像

查永利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7/01
分享

我的故乡怀宁(19)

我的思绪穿越着堵塞的空间,过滤着阳光,迤逦行,而不暇装饰。我才眸得清切,又见花开如锦。我有点悚然的激动,在惟一的心中,打着回漩。树木花草,俊妇小鸟,都在润泽中舒展着;还有伫立在阴暗中的小瓦屋。待到风流云散时,屋迩人远,我只剩徒深驰想。我心头又有无聊的惆怅,想的是愁怨日多,音书苦稀。我孤零的拨弄着黯然的心悟,心田愈是萧条枯漠,幽秘的思绪,也更慌乱不堪。

依山傍水的小村庄,烟囱里的炊烟袅袅升起。清风吹散了桃花。远远的从从竹,让条条小径自由自在的穿插其中。晨雾在林间、田间、屋顶上环绕。在朝阳下显得格外的宁静而朴素。南山凝望着鹅黄的油菜花,茶马古道边,清水河也日夜流淌着明媚的春华。古泉的龙脉,流溢浇灌滋润着万物生灵。律动翩跹的山村,在陶冶历练后,风姿卓然。我走在纯洁如玉的石桥石板路上,脚下似是回荡着远古的声响。这里没有城市红尘的喧嚣,只有心灵与山水的絮语。这里有高山流水,和小桥人家,有水草自由的漂游,和鱼戏浅底的快乐。若掬得一捧清冽甘泉,饮之则清爽甜蜜,醉透心扉。这里孕育出返璞归真的文明,也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丽。

龙泉乡位于高河镇西南、大部分区域在清水河的南面。东依太平山,北邻清水河与温桥乡接壤,西南与黄龙乡、平山乡毗连,东南与江镇乡隔山相依。月北公路横贯中心。乡镇府驻地龙泉桥。龙泉得名于建国初。一九五零年春建乡时,因境内骑龙庵和古泉冲合字而得名。一九五八年,成立龙泉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改为乡。全乡五个村属丘陵浅山区,一个村属圩区。乡、村林两级林场八个。场以松杉用材林为主,并有油桐、茶、竹等经济林。

龙泉乡地,春天蓬勃而繁盛,夏天葱笼而喧闹,秋天斑斓而高远,冬天雪霜而宁静。这里有葱茏的树木,缤纷的花朵,茂密的草丛。这里有林间的小鸟,花丛的蝶蜂,草上的蜻蜓。这里绚丽的四季,优美的诗情画意,静观而自得。我在林中听蝉鸣,池畔赏荷色,湖上泛轻舟。我想着万物成熟时的累累硕果。我仿佛看到了棉花云海,玉米满院,辣椒挂窗前,红枣缀满树。我想着温煦的阳光,凉爽的清风,满山层林尽染。微风佛过,我在繁星点点之夜,,写着春华秋实,触景生情,思绪万千。

龙泉乡部分地区缺水,当红日从山中升起,万道霞光染红天空的时候,会显得

格外的娇艳。境内浅山绵延,丘岗起伏,山间蕴藏有丰富矿产。人们期望改变缺水的面貌,取境内骑龙庵的“龙”字和古泉冲的“泉”字合为乡名,以寓翻身农民降龙得水,改造自然之意。龙泉乡辖龙泉、南山嘴、石谭、团月、林业、架山六村。这里的山粗犷而冷峻,有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若一个清新的故事。原龙泉公社在五、六十年代曾因战天斗地、改造山河闻名全国,孕育出多名全国劳模、先进人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行公社一级经济核算,全省闻名。

“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原本是穷山恶水,七沟八梁一面坡,自然环境恶劣,群众生活十分艰苦。合作化后,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带头人的大寨人决心改变落后面貌,敢于战天斗地,治山治水,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建设了层层梯田,并通过艰苦劳动引水浇地,改变了靠天吃饭的状况。一九六四年二月十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他们的先进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年底,毛泽东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从而成为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全国农业战线由此掀起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当时,正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处于高潮阶段,大寨经验在被总结时,加上了许多“左”的色彩,但主要方面还是按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会议上所概括的几条进行的,即学习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向国家伸手,依靠集体力量,战胜困难,夺得丰收;学习大寨兴修水利,改造农田,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经验。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由于大寨是党中央和毛泽东指定的先进典型,“农业学大寨”运动没有受到批判,在特定的政治气候下,大寨经验被纳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斗争的框框里,突出强调“阶段斗争”和“割资本主义尾巴”。一九六九年一月六日,县革委会举办区、社干部学习班,拉开了我县全面开展“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的序幕。当时,我县有八个区,三十二个公社。广大贫下中农和革命干部,认真学习和宣传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工作的指示及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积极响应省革委会提出的“学大寨、赶郭庄、超纲要”的号召,各社队举办专题学习班、召开会议、制订规划、讨论措施,“农业学大寨”运动在我县氛围渐浓,掀起了冬春水利兴修的热潮。

“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与龙泉乡。“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一九六四年三月全县开展“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龙泉乡是县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典型。这个公社地处丘陵浅山区,地瘠田薄,穷山恶水,十年九旱,旧名沙子坡。解放前,这里住的一千户人家,不到四千人,其中就有四百户流离失所,讨饭糊口;有五百人外出帮工。加上血吸虫肆虐,历史上有“三多”。即光棍多,寡妇多,大肚子胀多。人们祖祖辈辈流传过一首歌谣:“有女莫嫁沙子坡,嫁到此地泪成河。糠菜当粮草当被,人如牛马苦难多”。自从走上农业合作化道路以后,依靠集体的力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治水、治山、治田。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先后新建水库二座、谷坊六座、山塘十九口、渠道七条,整修旧塘一百三十一口,保证全社三千多亩水田,八十天无雨不受旱。开发荒山秃岭,植树造林八千零七十亩,控制水土流失。在坚持农业为主的同时,充分挖掘大自然的潜力,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大搞各种经营,发展畜牧业、渔业和各种副业生产,实现农林牧副鱼五业并举,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沙子坡变成青山绿水米粮川。从六十年代初期到七十年代中期,过渡到公社核算,全社统一分配。龙泉巨变,闻名于县内外,成为一面旗帜。全县在“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中,开展大规模的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到一九七四年,共完成土石方八千八百多万立方米,旱涝保收田由十九万亩增加一倍左右,占全县总耕地的百分之六十五以上。“文革”期间,当“远学大寨,近学龙泉”运动形成高潮以后,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错误地提出向大队、公社所有制过渡,实现所谓“大队、公社所有制一片红”。实际上除龙泉公社、王山大队坚持公社、大队核算外,全县其它社队都是抵制的,仍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一九七六年,粉碎“四人帮”后,华国锋当选国家主席。党中央于十二月十日日至二十七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历时十八天。县委书记谷德胜、龙泉公社代表查保才参加了会议。一九七七年一月,我县召开第七次农业学大寨会议,学习了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华国锋同志的讲话,以及陈永贵同志的报告。愤怒批判了“四人帮”篡党夺权和破坏“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滔天罪行,并总结了一年来建设大寨县的新鲜经验。会后县区社共抽调八百一十七名干部、教师、知青、复退军人、大学毕业生,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到全县各地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农业学大寨”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尽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大寨经验被歪曲了,被贯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全国农业连续十余年的丰收,与“农业学大寨”运动是分不开的,我们至今还受益于那个时期所建设的农田基本设施。一九七八年五月,在邓小平的主持下,全国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央对“农业学大寨”运动的经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这场轰轰烈烈持续了十四年的农业发展运动也定格成了历史。

南山嘴在龙泉河以北,与龙泉村和石潭村相望。这里山边土路多曲折,草木丛生而丰茂。古藤山花、野草鸟鸣,都给我无限的愉悦。这里西边卧着宁静安谧的几个小村庄。村庄里也有矗立的庭院,登上飞檐翘角的门楼,令人心旷神怡。我看见山坡松杉参天,枫叶红透,纯洁浪漫,温馨而美丽。漫山遍野的野山茶花逐渐开放了,这儿一簇,那儿一株,朝气蓬勃而魅力无限。我看见水灵灵的野山茶花,也不顾得露水滴落,白霜浓厚,就奔入林中去采摘了几朵野山茶花。

龙泉乡东面的架山村和林业村,地偏而多山。我行至山底,看到林木葱郁,奇石遍地,溪流淙淙。我见薄云曙光中风景幽幽,思绪释然。这里山路蜿蜒,山景清晰,树叶斑斓而矜持,水库淡泊而宁静,山花百般娇媚却不娆。这里连绵的群山,层层依偎;脆绿安然,秀姿昭然。沿途山涧风起云涌,薄雾飘渺,树影婆娑,芳草萋萋,山鸡滑翔而跳跃。云幔横亘在光泽与山体中间,欲分割出大地与天空的界限。岩边的古枫香树,叶红胜火,映红了天际,似是燃烧着苍穹。

龙泉乡南面是团月村,近山而远水。这里花开绚烂,花落浪漫,把山村生动曼

妙的倩影点缀着。人们在风雨的漂染中,为了绚烂的理想,放飞着短暂的青春韶华。这里曾有袅袅余香的诗句,也有许多春天的脚步。这里也有时境变迁的无奈,和错失良缘的怅惘。它们都渐次消散在岁月的风尘里,只留下流年的碎影。我只想用淡淡的墨迹,记下这倩影仙踪故事。我盼望红尘里爱的缱绻,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闻。

这里群山起伏,犹如波澜,呈现出波峰浪谷。它们在飘渺的云烟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它们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飞腾的龙,有的像偃卧的牛,千姿百态,使人振奋。它们林海茫茫,延伸到遥远,消失在云雾迷漫的深处。山中也有秃露的乱石,苍老嶙峋,却无声的记载着沧海桑田的日子。还有的岩石娇小玲珑,宛如破土而出的春笋;有的精巧雅致,好似含苞待放的睡莲;有的气势磅礴,仿佛飞流直下的瀑布。

我在这里邂逅了一份淡然。这里的人们心怀四季,沾染着山水的灵秀。他们用欢歌纯情,在岁月里释怀,心花泼洒温润,而笑语流年。他们虽然行于红尘,但是不问秋月几时寒,一心向阳,不言冷暖。尽管时光也催促着他们,但是每一条皱纹都刻画着沧桑的写意。人生旅途脚步需要轻盈,终究不能带着历史行走。我也想放下纠葛,理清脉络,坦荡于风雨,去明辨自我。我想在错落的风尘中,经历潇潇风雨,看清俗世的冷寒。我摇曳着清瘦的容颜,伴随着炙热的感恩的心,穿行在斑驳的时光里。我在落落风尘,暖心盈怀,带着对生命风景的感动,不断在岁月中感知着。我知道不能立地成佛,只想多一份融入。我在龙泉乡且行且惜,没有抓住美丽,只留下了初见的感激。我无奈很多的风景拿起无力,放下就是距离,很多的故事也只能是一个传说而已。我只想在多年以后的留恋中,有风雨润泽而多彩的旅途回忆。

金山寺位于龙泉乡团月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有重建,总占地面积六千六百平方米,现有房屋二十间,建筑面积五百平方米,常住僧人一名。金山寺坐落于大龙山脉系,皆靠李二中金山辟之脚下,周围竹本长青,四季风景喜人,龙共足庙边的龙井水,更加独特又温泉,昔日称其为“仙丹”水。今经省矿物研究所之检测,乃是优质矿泉水之材,又是原龙泉公社美称之起源,是坛地境内佛教圣地之一,其声誉可与九华,三礼并举之。金山寺是明代建筑,是禅宗之正宗。它是坛地境内佛教圣地之一,其声誉可与九华,三礼并举之。寺庙建筑和周围景点大都是后来重建的,景色宜人。明崇祯帝曾亲笔题写“金山禅寺”。相传和侍讲学士刘若宰有关。金山寺原有青石道、石塔等别具风情的建筑,气势磅礴,庄严和谐,古色古香。它和三祖寺遥望而立,瑰丽璀璨的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山川秀美、人杰地灵的金山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山景巧夺天工而古皖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当年的刘若宰学士曾在此潜心修学,展荡慧思,许下鸿愿,终遂其怀。金山寺在朴实无华的传说中,隐隐透视出历史的原真。庙宇前香火弥漫,历经时光印染,时代变迁后,更为恢弘壮观。自然的神韵经山、庙宇、树木凝结得圆满而精湛。佛教厚重的蕴涵召唤着人们内心的宁静与纯粹。人们脱离世俗的皈依欲望,在这里得以安宁。

我在山野残垣碎瓦中,隐约了解到寺院的沧桑历程。但它和别处的金山寺有无关系,我已不得而知。当年的金山寺寺庙雄伟灵光,晨钟暮鼓里,梵声氤氲。因此来者皆虔诚拜谒,虽然施者众多,但秩序井然,自然肃穆繁荣景致。之后,随着岁月的流逝,金山寺遭到了战祸劫难,只剩下遗弃的断碑残瓦孤独地躺在那里。后来,在破四旧、毁庙宇的运动中,全部被毁。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金山禅寺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佛寺灵光笼苍茫,神佑真主再辉煌。后,当地群众与佛有缘,有善心感动,重建碑石建筑,立意作大功德,重修了金山寺。它在香甜惬意的日子里,诱惑着游人,走过那灿烂的黎明日落。

金山寺复兴后,建筑溢彩,塑像栩栩如生,引起了当地人们极大的兴趣。寺院内石雕、砖雕、木雕一应俱全,殿堂中雕梁画柱、流光溢彩,各尊神仙姿态各异,殿堂里塑像威严肃穆、形象逼真。每日施者川流不息,访者如织。盘诘情由,会情

缘迷空,他们就这样享乐和灭苦的期求着。寺内和尚更是潜心修行、诚着诵经、全心仰佛、竭力谱渡众生。这里渐渐繁华热闹了起来。金山寺虽然失去了历史的那份灿烂,但是基本恢复了原貌。我从懵懂的佛学中走来,确实对佛教方面没有较深的理解,但从僧尼的善意心态,仿佛看到了人生的本真。这里虽然没有陶潜笔下花草烂漫的胜景,也没有农人自由耕作的那份怡悦,但我从历史的古文化中似乎洞察到人们追求和谐、憧憬友善环境的平静心里。

古泉冲的传说。龙泉乡月北公路东面的古泉冲,流传着一个传奇的故事。很久以前,皖水河里住着老龙王一家,掌管皖南一角的施雨。老龙王贪婪无比。龙王太子却心地善良。一天,老龙王请求玉帝将怀宁变成一片水域,供他游玩嬉戏。玉帝不察详情,使命令赤脚大仙把皖南大别山的余石,堵住皖河的水,形成人间沧海,鸡叫前必须完成任务回到天庭。这事被善良的龙王太子知道后,眼看怀宁许多秀丽的风光就被淹没,勤劳朴实的人民要被淹死,非常不安。得想办法不让赤脚大仙堵住皖水河,起码应放在皖水河上游。怎样在皖水河上游截住赤脚大仙,不让他再往下背山呢?他想,大仙到皖水河上游,肯定饿了,想办法拖住他不往下游走就行了。于是他便在皖水河水源处,给赤脚大仙准备了香喷喷的米饭。赤脚大仙本应连夜赶才能完成任务。他一想离鸡叫还早,吃了饭再赶也不迟,把山往地上一放,就开始吃饭。刚吃过饭,正准备赶路。这时,龙王太子跑到一片大山背后,学鸡叫引起了所有的鸡都大叫起来,赤脚大仙一听大惊,这是玉帝给他限制到凡间的最后时刻。他连忙往天上逃去,并且打翻了锅灶。一些烧过的火炭掉在地上把水源都烧干涸了。至今这一片地方水源贫乏,只能种玉米、小麦,插山芋。他背的那山就长成了天柱山。据说现在,当地的鸡还有前半夜就开叫的。赤脚大仙回到天庭以后,玉帝知道他未完成任务及其原因,把他贬为凡人,到南山嘴附近居住使他及其后人永世没有田种,没有米吃。赤脚大仙及其后代在这里辛勤劳作,勤劳耕种,过着清贫的日子。“我家住在怀宁县,裤子枕头褂子垫。”人们鞋子就更没得穿了,因为是赤脚大仙的后人呀!王皇大帝对龙王父子大发雷霆,把他父子俩关入南山背后的深洞,永世不得出洞。古泉冲因此得名。老龙王对龙王太子非常不满,说太子大逆不道,父子各据一池,老龙王住大龙池,龙王太子住小龙池,互不相往来。相传大龙池就在龙泉乡的古泉冲里,小龙池就在毗邻的温桥乡的龙池庵里。天长日久,老龙王逐渐醒悟,父子终归和好。他们共同建设龙泉洞天,把龙泉洞建设得鬼斧神工、奇秀壮观。洞内筑出一层层河沙梯田,默默地为赤脚大仙后代祈祷和祝福。他们的行动感动了上天,玉帝最终准许龙王父子每年出洞一次。有一年夏天,有人曾在洞外珠流河与皖水河相连处的浑水中,见老少两龙相互嬉戏呢。 

古泉冲龙泉乡月北公路东面的林业村。它有着美丽而神奇的传说。当人们的思绪随风飘荡的时候,总想寻找一份宁静,总想寻找到梦的寄托。在生活的不如意,命运的坎坷浮沉中,勤劳而善良的人们欲降龙,换天地,是自然而然的事。人们善良易感的心灵,在无数次摸爬滚打,反思终结悟醒后,才会流露出恬淡与超脱。我感叹造物的神奇,对生命和自然有发自内心的崇敬。我凡夫俗子的眼光,无法看见

自然与神明的相契相知。但是我可以凭着善良的本质,去爱护万物的神奇,去体验生命的瑰丽,去享受人间的温暖。人生如戏,幕合幕启,无论精彩或者拙劣,都有固执的守望。这里的山泉滴露,不再随性随缘,不再心灵淡然。它们甚至盼望着千江有水千江月。

据宋代史书记载:“怀宁县多智山产茶,采为贡。”民国四年《怀宁县志》亦载:“古泉冲有茶园,居民多以种茶为业”。县內又有“古泉庵水,独秀山茶”之说。这里连绵不断的山脉,像弯弯曲曲的长龙。漫山遍野的茶叶梯田,闪烁着七色光芒。茶园茶叶嫩绿,春意盎然。在阳光照耀下,茶叶上的水珠晶莹剔透。从远处看好像茶叶上镶嵌着宝石。茶叶在水珠的衬托下,也更加显得翠绿。茶叶可以开摘时,人们便背着竹篓或搭肩袋,高唱采茶歌(黄梅调),依次采摘茶叶。不久,茶树上又不断地抽出新的枝条,又长出新的嫩绿的叶子。茶叶把太阳光遮的严严实实的。新的叶子又不断地展示着新生命。到冬天,茶园却盛开着茶花,就连十里以外也能闻到清淡的香气。还有许多勤劳的蜜蜂,在上面翩翩起舞的采着蜜。这里的人们种茶叶是世代相传的,也是执着和热情的。这种执着和热情,我在经历了人生许多的厌倦和变故之后,才有深刻的理解和顿悟。茶叶能在四季轮回里葳蕤,这在我心上也留下了永远的斑斓。  

龙泉乡的人们成熟而不世故,成功却不虚荣。功德和罪孽,只在一念之间。他们在艰辛困顿与曲折中体验与感悟着。他们用灼热洋溢的纯真情愫,随爱翔舞,随爱泣血。虚妄往往令人绝望,悲凉而缥缈;真实给人以希望,英勇而桀骜。他们一遍遍的祈祷,并豪情万丈地抹去伤痕,建设着新农村。耽溺于缥缈则祸患必至,沉浸于英勇则事业有成。现在的龙泉乡,秋雨绵绵,清馨街衢;深深亭院,花园楼房。或黎明临窗,或阡陌闻兰,赏心而悦目。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人生路口狭窄,我遇见龙泉乡的美景是最美丽的意外。时间会顺着流星的残色坠落,我的记忆却在晃碎的月光中熠熠生辉。我的每一份感动,都会沉淀在岁月的河床。

龙泉乡的人们向来就有宽容的人格,也有怜悯的同情心。他们会暗自的祷告,或是自我的安慰和愉悦,恳求与嘱咐。人生短暂,恍若一场梦境。我只不过是静静的站在命运的彼岸,相望相见而已。生命中还有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而不可说。我在人生中也曾默默等待着婚姻的钟声,也曾等待着新生初蹄的洗礼,等待着平凡的生活。我也会在此时经历争吵,伤痛,批评,怨恨,和兀自离殇的孤独黄昏。我在夜临暮至的余晖里,回忆那未曾走远的时光。我回忆起自己冷漠黯淡的眼神与别来无恙的幸福质感。我没在惨烈如葬的七月骄阳下走马,也没在茶马古道的落日里途径天涯。我只在龙泉乡的小山村的落日里,静静的沉默着。我在这浅薄岁月里,也看到了日影偏移,物影渐淡。人间世事不堪凭,我想在滚滚的潮浪中依旧走自己的路。我凡心所向,素履所往,人生如旅,唯求一苇以航。

我日耽风雅,无念自己写下素事篇章。每援笔饰笺,辄劳悬怀,命蹇如斯,殊觉赧颜。我在此只是淡写生活旋律。我非倩人,亦无蓝本,信步观场,稍散郁滞,慨当以慷而已。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