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官亚兵的头像

官亚兵

鲁迅文学院学员

小说
202501/30
分享
《运河书商》连载

第五十九章 建望京门

他乡不是故乡,想起来两眼汪汪。

北京是国家的首都,是多少平民百姓向往的神圣地方。

对于李惟庆来说,他感到很兴奋,因为,他要在北京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周大维的劝说是有效的,对于处在迷茫时的李惟庆来说,他像是找到了一根救命稻草。

要发展壮大,只能到北京去,那是整个国家的文化中心,那里代表了雕版印刷刻书业的前沿。

当然,周大维这次说服李惟庆到北京琉璃厂发展的原因,也是处于一种战略布局的考虑。

此时的北京琉璃厂,基本上被南方人控制了刻书业的市场。

北方人不服气,他们从学徒做起,然后学到了本领,再自立门户,他们出来自己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书肆。

北方书商正在组团对南方书商进行压制,周大维作为南方书商的领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周大维心想:必须有更多的南方书商加入,才能彻底抑制助北方书商,甚至把他们赶出北京琉璃厂。

竞争是残酷的,也是你死我活的。

所以,周大维对李惟庆说:“我年纪大了,你年轻,将来北京琉璃厂应该靠你这样的人来代表我们南方书商利益,把北方书商赶出南京琉璃厂,我们才有生存的空间。”

李惟庆当然是热血沸腾,他觉得这次去北京,不仅仅是增强南方书商的力量,更像是一位挺身而出的勇士,直面正在新兴的北方书商势力。

战斗,那就接受挑战,李惟庆已经不惧怕任何来自外部的力量。

到北京去发展,最需要的是人力资源,毕竟,许镇作为生产基地,他不能抽调太多的人到北京琉璃厂去。

周大维的书肆伙计们,基本上也是家里带过去的乡亲,大家熟悉,也好管理。

再一个,用北方的伙计,周大维也担心泄密,以后麻烦就大了。

这一次,李惟庆也要从家乡带一些帮手过去,这些人,大多是他的乡亲,还有亲戚、朋友等。

许镇李家村,当听说李惟庆要去北京琉璃厂开设书肆,村民们便立即蠢蠢欲动,毕竟,能跟着李惟庆到北京喝汤也不错啊。

近几年旱灾,种田,让李家村的村民不仅难以糊口,还学会了抱怨与忧愁。

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于是,他们想到了去北京碰碰运气,说不定以后也能像李惟庆那样成为一个成功的书商,富甲一方。

即使混得差一些,也可以退而求其次,到许镇开书坊养家糊口,总比种田强吧。

李惟庆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村民带出去,毕竟自己的创业还是一个未知数。

要是到时候没有生意,那还怎么还意思辞退这些村民呢,乡里乡亲的,感情这道坎也过不去。

因此,李惟庆基本上在村里选人有一个标准,要有点口才,在许镇的书坊干过,懂一些雕版印刷的专业知识。

这是要重建一支队伍,必须把素质放在第一位。

没有被选去的村民,当然就当场发飙。

“你个李惟庆,按照辈分,我是你爷爷,你居然不把我放在眼里,看不起我这个土老帽,当年你父亲也是跟我一样种地,戳牛屁股的。”

“去北京,我只是为了见一下外面的世面,我们李家村太小了,你小子把我这个发小忘记了,算了,以后不会求你了。”

“我是你堂叔,只是年纪大一点,没有在书坊里干过,但是我做过布匹买卖啊,不都是一样的嘛,你不要我去,我还懒得跟你去,在许镇挣钱虽然少,顾家呢。”

但凡听到这样的话,李惟庆只是微笑不语。

是啊,做人如三节草,不知哪节好,人情世故,在农村,一直是很难处理的,你发达了,人家妒忌你,希望你帮帮他;你落魄了,人家躲你远远的,生怕你来向他求助。

当然,去北京,意味着远离故土,今后还能不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

周大维村里几位村民英年早逝,就没有回到故土,而是葬在了北京。

那么,为了让村民安心,也是对故乡的一种纪念,李惟庆决定在村里建一座“望京门”门楼。

望京门,很明显,意思是从这门楼出去,可以望见北京,那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望京门的门楼方向正对着北京。

在农村,一个村的门楼相当于门面,也是实力与地位的象征。

有些有功名的人,其后代往往会建一些刻有先祖官职的官厅,如“尚书第”、“天官第”、“太史第”等。

堂兄李惟藩考上了进士,以后退休了在家建豪宅,当然可以刻上“进士第”三个字。

李惟庆找到了族长李风光,跟他商讨新门楼建设的具体位置及费用等。

李风光说:“这个你来定,你是有见识的文化人,这也是你父母的面子,能够建一座气派的门楼,也让我们李家村在十里八乡有派头。”

“我找了一个风水先生,说就建在我们另一座‘青莲世家’门楼的正对面,这意味着,我们是李白的后裔,我们从容地从望京门走出去,子孙后代会越来越发达,至于费用,我一个人全包了,估计也就三十两纹银足够。”李惟庆现在很自信了,已经有了财大气粗的感觉。

于是,李惟庆立即监工,把所有的木料、石块等运齐了。

接着,木匠与石匠日夜加班,差不多用了半个月建完。

“望京门”三个字,当然是李惟庆找了苏州知府杨天劲写了,给了十两银子作为润笔费。

李惟庆当然是在做更远的考虑,以后要在苏州开设书坊,杨天劲可是一个关键人物,平时烧香,到时找他帮忙就水到渠成了。

到了上梁的那一天,李惟庆邀请了许镇甚至其他地方有头有脸的人物来撑面子。

李惟庆把周大维奉为座上宾,毕竟马上他们俩要在北京同心协力大干一场。

“你们这座门楼建得很气派,我以后有空也要在村里建一座,让那些从村里走出去的乡亲们有种归宿感,是啊,从村庄走出后,有些乡亲一辈子再也回不来,以后到了北京你就明白。”周大维很羡慕李惟庆办了一件大事。

“望京门”高高地耸立在“青莲世家”门楼的对面,大诗人李白要是在世,不知会发出何等感叹,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雄壮的望京门,真的会带给李家村更多希望与期待吗?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