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范华银的头像

范华银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12/27
分享
《谍战成都.大策反》连载

第二十四章 川军的抉择:邓锡侯与老蒋的较量(5)

黄隐沉思片刻,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95军是四川省绥靖所必需的主要力量,不能出川。邓先生可请张资政出面斡旋。”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策略,仿佛已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如此甚好。”邓锡侯的目光转向牛锡光,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期待:“这件事,还要范九兄到南京辛苦一趟,毕竟你和华阳相国是邻居嘛。”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计谋,似乎已在心中谋划好了一切。

黄隐也说:“俗话说,‘成都到华阳,现(县)过现(县)’嘛。张资政素有川情,又擅‘糨糊、胶水工作’,范九兄此去,必有收获。”

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幽默,却也透露出对牛锡光此行的信心。

成都、华阳两县都叫“首县”。两县共治省城,其界线由南校场,经包家巷、君平街、三桥南街、西丁字街、青石桥,再北上经南、中、北暑袜街、迄北门喇嘛寺为止。以街心分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所以老成都们常常用“跨一步,县过县”来形容暑袜街。

1965年,华阳县被撤销。歇后语“成都到华阳──现(县)过现(县)”是一句商业用语,意思是“现钱买现货,凡事要兑现。”黄隐这里用的是本意,是说牛锡光与张群是近邻,好说话。

川康绥靖公署裁撤后,原参谋长牛锡光便离职在家,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时光。

当邓锡侯需要他出面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行,我到南京去见见我们四川的华阳相国。”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透露出一位军人的忠诚和担当。

邓锡侯说:“你带些土特产给张院长,我申请一架军用飞机送你去南京。”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牛锡光此行的重视,也显示了他作为一位领导者的细致和周到。

南京,禄口机场,在一阵轰鸣声中,一架P-40战鹰战机犹如展翅的铁鹰,稳稳降落在跑道上。

飞机停稳后,舱门打开,牛锡光和他的随员步下舷梯。他们的身影在夕阳的余晖中拉出长长的影子。

牛锡光,一个精悍的军人,眼神坚定,步伐矫健,透出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们乘坐绥署驻京办事处的轿车,沿着城市的街道,到达了预定的住处。

牛锡光的眉宇间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他知道,接下来的会面将是一场关乎全局的较量。

翌日傍晚,张公馆的大门缓缓打开,迎接了这位来自远方的不速之客。

牛锡光和随从带着品种齐全的四川土特产,走进了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公馆,拜见本土华阳人张群,一个在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群,字岳军,四川华阳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与老蒋同学。他已年届六十,身材魁梧,略显微胖,但眼神中依旧闪烁着年轻时的锐气。作为“新政学系”的关键人物之一,张群在政治上的手腕和智慧,使他成为老蒋的心腹干将。他曾经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所以邓锡侯称他“华阳相国”,此时,张群任总统府资政、国大代表,所以黄隐称他“张资政”。

牛锡光恭敬地转述了邓锡侯的请求,希望张群能出面斡旋,争取四个旅的编制和95军不出川。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迫切,但更多的是对张群的尊重和期待。

张群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开口:“范九啊,我了解邓锡侯的苦衷,也明白川人的情怀。我答应你出面斡旋,但成与不成,我也不能打包票。”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

“张资政出马,事情必有转机。范九静候佳音了。”牛锡光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激,但更多的是对张群能力的信任。

经过一番周折,张群多次向老蒋陈述利害,老蒋终于同意了张群的只调新9师归西安绥署的折中方案。

但老蒋还是不放心,又提出95军军部继续在广元设立前进指挥所,负责构筑巴山防线的任务,并发表邓锡侯为川陕绥署主任,令他驻节汉中。

牛锡光在得知这一决定后,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这是一场政治上的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变数和挑战。

牛锡光回到成都,他的脸上带着长途跋涉后的疲惫,但眼神中却闪烁着一丝坚定。

他立即向邓锡侯做了详尽的汇报,每一个细节都讲述得清清楚楚。

邓锡侯听完后,眉头紧锁,立刻召集黄隐、万里等亲信来到他的书房,商议对策。

邓锡侯,人称“水晶猴子”,这个绰号既体现了他的机智与敏锐,也暗示了他的圆滑与狡猾。

他能在复杂的军政局势中游刃有余,这从他在川军中的升迁和势力的不断壮大中可见一斑。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策略总是能在关键时刻为他赢得最大的利益。

在杨森独霸四川的野心勃勃之时,邓锡侯与刘湘、袁祖铭、刘文辉、田颂尧组成倒杨联军,分兵几路向成都进军。

他任联军副总司令,率部担任主攻资中、资阳的任务。

在宝兴场的遭遇战中,他的部队勇猛果敢,击溃了杨森的主力团。杨森被迫退出四川后,邓锡侯率部进驻成都,他的势力迅速扩张。

在随后的自贡分赃会议上,他的实力仅次于刘湘,占据了华阳、简阳、遂宁、合川、南充、彭县、广汉、金堂、新津、灌县、新都、郫县,以及松(潘)茂(县)等广大地域。他成为四川军阀“四巨头”之一,与刘湘、刘文辉、田颂尧齐名。

在刘文辉与田颂尧在成都大打巷战、二刘大战中,邓锡侯总是能巧妙地保持自己的立场,时而作壁上观,时而充当调停使者;时而抱渔翁得利之心,时而又一拍屁股走人。他的每一次决策都让他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有人曾写诗讽刺他的这种行事风格:“君侯不愧号水晶,半用调停半用兵,刀打豆腐光两面,输也吃糖何况赢。”这正是邓锡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总能保持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真实写照。

现在,面对老蒋的新命令,邓锡侯又将面临一次新的考验。他必须再次运用他的智慧和策略,来确保自己和95军的利益不受损害。

他的目光在黄隐、牛锡光、万里等人身上一一扫过。他们是他最可靠的支持者,也是他制定新策略的关键人物。

邓锡侯的眼神如同锋利的刀刃,直指老蒋的用心,他的声音中带着愤怒和不屑:“老蒋发表我为川陕绥署主任,此招着实厉害,可我偏不上他的当!”

他的语气坚定,每一个字都像是铁锤敲击在铁砧上,铿锵有力。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