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蒋宇航的头像

蒋宇航

网站用户

小说
202107/13
分享
《《春秋争霸战》 第三卷 楚国崛起》连载

第一十三章 股肱之臣

1、三王之死

公元前628年,即鲁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逝世。他的宏伟的陵墓,建在曲沃,他们家的祖坟之地。当晋文公的棺柩从首都绛城运回曲沃时,送殡的人群堵满了街道。人们穿上黑色的衣服,庄严而肃穆地跟随在晋文公的灵柩背后,从此,晋国形成以黑色衣服作为丧服的传统。

晋文公61岁登位,在现代也是到了退休的年龄,才正式开始干他的事业。教化民众,开启民智。“教化”这个词,是传统政治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现代人一般比较反感这人词,因为妨碍个性发展。但中国字太难学,在古代没有必要的教化,民众就难明事理。

独裁者是不需要民众有智慧的,也不需要民众明事理,只需要民众的无条件服从。而古代中国评价明君,一定有教化民众这一项。这在一个侧面上也说明,古代中国的帝王政制,并非西方式的独裁政权。

晋文公在经济上承传了晋惠公的遗产,完成了“易田制”改革,使得国家经济大幅发展。军事上,除组建上中下三军外,城濮之战后又组建了上中下三行,专门用于对戎狄的战争。是历史上成就辉煌的明君之一。

郑文公也在这一年逝世。

郑文公曾无礼于重耳,但在晋文公的复仇战中,郑国没有受到惩罚。在践土之盟中,晋文公也宽宏地接纳了郑文公。除了郑国的文化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原因,就是晋文公喜爱郑文公的庶子公子兰。

晋楚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郑文公在位四十五年,不断在楚晋之间摇摆。心理上,郑文公希望留在中华文化圈内。因为,他本来就瞧不起楚国这样的野蛮国家,只是楚国太强大了,已经扩张到与郑国接壤,他才不得不违心与楚结盟。公子兰继位为郑穆公后,虽然也惧于楚国压力,但也一直力求与晋国友好。

当然,强国也有强国的烦恼。楚成王想立商臣为太子,征求令尹子上的意见。子上认为楚成王自己年纪不大,生性多爱,不宜立太子。但楚成王仍坚持立了商臣为太子,但后来,他又真的想要改立公子职。

商臣收到了风声。他去问太子傅潘崇:“如何确认这个消息好呢?”

潘崇说:“可设宴招待江芈,但要轻慢她。”

江芈是商臣的姑姑。

果然,宴席上,江芈被太子商臣的无礼惹得发怒了。她说:“我是你的客人呀,你怎能如此无礼?难怪国君要杀你改立公子职。”

确认传闻以后。商臣就和潘崇商量怎么办。

潘崇问他:“你能事奉公子职吗?”

商臣说:“不能。”

潘崇又问:“你愿去逃亡吗?”

商臣说:“不愿。”

潘崇说:“那么,你就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办大事了。”

商臣率警卫军包围王宫,逼成王自杀。太子商臣继位为楚穆王。

晋文公死后是晋襄公继位。晋襄公的母亲是晋文公的元配夫人逼姞。晋襄公继位不满一年,因秦国灭滑国而引发秦晋殽之战。栾枝反对讨伐秦国,他认为若心中还有亡君的话,不应未报秦的施舍就主动伐其军队。

先轸则力主伐秦。他认为,秦趁晋有国丧之际,灭姬姓之国。扩张野心暴露无遗。为子孙后代打算,才可以面对亡君。最终,先轸指挥晋军,在殽之战中大败秦军。这也是晋襄公继位后的第一项喜报。

狐毛、狐偃、等老臣先后过世,贾季、胥婴、先且居、 屠击等新一代逐渐走上前台。而在追随晋文公流亡的老功臣中,正卿赵衰是最长寿的了,他死后,其子赵盾亦出任为晋国大夫。但这些新生力量,能否维持晋国的侯伯地位呢?这也是许多人所关心的。

2、君子

赵盾出仕时,年约三十岁出头。最初是作为狐偃的儿子贾季的副手,后来太傅阳处父提出赵盾更有能力,就说晋襄公。

阳处父说:“任用贤能,对国家利益更为有利。”

晋襄公就调整岗位,让赵盾任中军将,正卿,贾季则反过来作他的副手。

赵盾受过良好的教育,上任伊始,即制事典,正法罪。从顶层设计,把规章制度的修订与建立作为首要任务。然后授太傅阳处父与太师贾佗,让他们执行,成为晋国的常法。

赵盾是一名真正的君子。当然,君子指的不仅是受过良好教育,而是具有高贵的精神。只是一般来说,君子的概念与文明程度有一定关系,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就难以具有这种精神。

殽之战时,梁弘为晋襄公御戎,莱驹为车右,此战晋国大胜。战后次日,晋襄公缚秦囚,使自己的车右莱驹以戈斩之。但莱驹胆小,当他走近囚犯,就被囚犯的厉声呼叫所惊,失戈落地,狼瞫迅速捡起后斩杀了囚犯。

晋襄公认为狼瞫勇,就让他做了自己的车右,这当然也是一件荣誉的事。

狄伐晋,先轸率军抗击。狄人的进兵速度相当快,兵锋已达箕地。军情紧急,先轸要在箕地与狄决战,不能让戎狄再深入晋境。因为战事危急,出发前,先轸黜狼瞫而立续鞫居为车右。

续鞫居又叫续简伯,狐氏族人。

这也是先轸做事的方式。从来只专注于把事情本身做好,而不去考虑其他。不去考虑狼瞫的感受。狼瞫受辱,内心是极为愤怒的。狼瞫他从不认为自己是懦夫,他以勇而受奖,怎么就被撤职了。

他的朋友说:“受如此侮辱,可为之而死。”

狼瞫说:“吾未得其所而已。”

朋友说:“愿与君子一起发难。”

但狼瞫说:“勇则害上,死后上不了明堂。死而不义,非勇。吾以勇得为车右,无勇受黜,亦其所矣。”

狼瞫没有在战前搞兵变。

戎狄人虽然社会发展缓慢,文明程度低,但武力发达。此战对晋军是严峻考验。先轸要发动冲锋,他要鼓起全军的勇气。他脱下头盔,握起长戟。左右连忙劝阻他。

先轸说:“人总归一死,当日吾唾君而去,君不责吾,吾岂可不自责?全军向前,奋勇杀敌。此战若胜,吾夫复何求?此战若败,吾为何偷生?”

殽之战中,先轸俘虏了秦军统帅百里孟明视,以及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但因辰嬴请求,晋襄公释放了他们。先轸大怒,情急之下,在晋襄公面前,不顾一切往地上啐了一口唾沫。晋襄公醒悟过来,急派阳处父追赶,但为时已晚。

冲锋的口角吹响,先轸冲入狄阵。全军紧跟帅旗,直向狄军首领冲去。先轸最后死于阵中,而郤缺俘虏了狄族首领白狄子,晋军取得胜利。

彭衙之战。孟明视领兵报仇,气势汹汹。晋襄公派兵抗击,先且居率中军,赵衰佐之。王官无地为先且居御车,狐鞫居为车右。

秦晋两军各自摆开阵势。旗鼓相当。当号角吹响,只见狼瞫带领部下,率先冲入秦军中,打开缺口。

狼瞫说:“吾岂可输先轸之勇乎。”

先且居指挥晋全军跟上。此战,晋亦大败秦军。但狼瞫战死阵中。

孔子赞曰:“狼瞫于是乎君子。”

狼瞫不算受过良好的教育,而是以君子为榜样。他有勇,但不是用于搞叛乱。他敢于牺牲,是为了国家。可见君子知礼,不仅是有文化的,还要有勇气,有敢于牺牲的精神。

晋襄公在位七年,进一步稳固了晋国的霸权,算得上是守成之君。晋襄公死后,谁来继承君位?就成了正卿赵盾手里一个棘手的问题。

按照礼法,应当由太子夷皋继承。但夷皋才三岁,对晋国这样一个地位重要国家来说,就显得不合适。尤其在面临楚国扩张、秦国扩张、以及戎狄南侵三面重压下,晋国人更希望立年长的国君,以应对危机。也就是要在晋襄公的弟弟中选一个。

赵盾主张立杜祁的儿子公子雍为君。

赵盾说:“公子雍好善年长,先君爱之,又在秦国出仕,而秦晋旧好也。置善则固,事长则顺,立爱则孝,结旧则安。”

贾季说:“不如立公子乐。辰嬴受两位国君宠爱,立其子,民必安之。”

赵盾说:“先君众妻妾中,辰嬴排名在杜祁之下,贱也;为二君宠爱,淫也;乐为先君子,出仕小国,辟也。母淫子辟,无威。陈国小而远,对晋国没帮助。”

赵盾派先蔑、士会到秦国接公子雍。先蔑为先轸之弟,士会为士蒍之孙。但贾季不服气,亦派人到陈国接公子乐。赵盾派人在半路上截杀公子乐。贾季怨阳处父谪其官,派堂弟续鞠居杀阳处父。赵盾又依法处死续鞠居。贾季出逃翟国。

在二人的互斗中,赵盾取得了胜利。贾季光宗瞳后,赵盾派送臾骈送贾季的妻儿到翟国,没有再计较与贾季之间的仇怨,不难为他的妻儿,亦可算是君子所为。

臾骈与贾季有私怨。他的手下建议他借这个机会尽杀贾氏报仇,反正事后也不会有人追究。

臾骈拒绝了。臾骈说:“吾闻《前志》说:‘敌惠敌怨,不在后嗣’。赵盾礼于贾季,行为高尚。若我利用他的信任而报私怨,则是小人。且损怨益仇,不智。以私害公,不忠。”

臾骈亲自护送贾季一家及财物安全到过边境。臾骈同样也是很君子的行为。

3、郑穆公从楚

秦康公送公子雍回晋国就位。

临别时,秦康公对公子雍说:“当年晋文公回国,身边没有卫士,就有了吕省和郤芮发动的祸难。”

因此,秦康公给了公子雍不少的步兵卫士。公子雍亦万分感谢。

麻烦是这样产生的。

穆嬴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啼哭。

穆嬴说:“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嫡不立,外出求君,你们准备怎样安置这个孩子?”

出了朝廷,她就抱着孩子到赵氏家去。

穆嬴向赵盾叩头:“先君捧着这个孩子嘱托给你:‘此子成才,是我受你之赐;不才,唯有怨你。’国君虽终,言犹在耳,你怎可弃之?”

赵盾和大夫们,都被穆嬴搞得没办法。穆嬴说的句句在理,他们无言以对。不得已,赵盾决定弃先蔑而立灵公为君。

赵盾为人判事果断,行动有力。他亲自统率大军出击,抵御秦军。

有人不解。这是不是走了极端?

赵盾说:“我若受秦,秦则宾客也;不受,敌寇也。先人有夺人之心,军之善谋也。逐寇如追逃,军之善政也。”

既然作出决定,就立即训卒利兵,秣马蓐食。入夜出师,败秦于令狐,并一直追至刳首。

先蔑逃亡到秦国,士会跟着他,公子雍则死于乱军之中。

但此战虽胜,秦晋亦自此彻底交恶。毕竟,秦康公是受赵盾邀请后才派兵护送公子雍回晋登位的。本是善意,却被出卖,错不在秦。

楚穆王即位后,继续执行楚成王的既定国策,先后灭了江国、蓼国等中原小国,逐步走出城濮之战的阴影。晋有国丧,秦晋闹翻,这是绝好的再染指中原的机会。

范山对楚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

楚军师于狼渊。

郑穆公派公子遂去晋国求救。同时派大夫公子坚、公子尨、乐耳三人为将,率兵马抵敌。

临行前,郑穆公叮嘱公子坚三人。

郑穆公说:“楚国兵众将广,来势汹汹,千万只要坚守,不可出关拼杀,等晋国救兵来也。”

不想楚穆王从狼渊出,发奇兵突袭。公子坚、公子尨和乐耳三人被俘。郑穆公请求投降。

郑穆公对晋国怀有特殊感情的。郑穆公的母亲燕姞是郑文公庶妾,有天,梦见天使赠送她一朵兰花。

天使说:“我是伯鯈。你的祖先,以兰花为你的儿子。兰有国香,受人喜欢。”

后来,燕姞与郑文公说:“妾不才,幸而有子,可否以兰花为证?”

郑文公说:“诺。”

燕姞生下儿子后,郑文公就给他取名为兰。

因太子华之乱,公子兰流亡到晋国,那还是在晋惠公时期。晋文公为君后,广纳人才,公子兰也被任命为晋国大夫。晋文公对公子兰十分喜爱,又逼郑文公立他为太子,他才有机会当上郑国的国君。但是,正值亡国之际,他除了向楚国投降之外,没有其他选择了。

公子遂会合晋国赵盾、宋国华耦、卫国孔达、许国大夫的多国联军救郑,由于出兵迟缓,他们没有遇到楚军。因为楚军已经转去入侵陈国,并攻下了壶丘。公子坚、公子尨和乐耳三人也领着郑军同去。

赵盾心痛叹息。但没有用了,郑国已经投降,赵盾无功而返。这次联军救援不力,是由于许国畏惧楚国的原因。许国不想派部队加入联军,拖了不少时间,最后是惧于晋国的压力才不得不起行。所以,《春秋》没有记载许国领军大夫的名字。

4、河曲之战

秦康公要报令狐一战之仇,派西乞术到鲁国聘问,计划联合鲁国一同攻打晋国。

东门襄仲是鲁庄公次子,鲁国执政。在知晓西乞术的来意后,他就推辞西乞术的礼物说:“君不忘先君之好,光临鲁国,重之以大器,寡君敢辞玉。”

尽管鲁国与晋国有矛盾,但这不是不可以解决的矛盾,如果与秦结盟共同攻打晋国,这性质就变了,与晋国的仇恨就加深了。

西乞术说:“不腆敝器,不足辞也。”

但东门襄仲再三推辞,并反用重礼赠送西乞术,因为他也不想得罪秦国。西乞术无奈,只得把礼物又带回秦国。

赵宣子把韩厥推荐给晋灵公。韩厥是曲沃桓叔后代,本为晋国公族,在骊姬之乱后,晋国公族已失去地位,还不如普通贵族。韩厥父早死,后来为赵衰抚养长大。所以,他在推荐时,有些犹豫,怕别人谪他结党营私。晋灵公任命韩厥为司马。

秦康公终还是发兵攻打晋国,占取了羁马。赵盾将中军,荀林父佐之。郤缺将上军,臾骈佐之。栾盾将下军,胥甲佐之。范无恤御戎,在河曲迎战秦军。

臾骈说:“秦不能久,请深垒固军等他们来攻。”

秦军准备攻垒。

但见晋军营垒坚固,秦康公问士会:“有什么办法可以克之?”

士会说:“晋军固守不出的主意,定是赵盾新提拔的臾骈提的,想把我军磨疲。但赵有侧室曰穿,晋君女婿,年少受宠,不懂军事又好勇而狂,若使轻装骑士激其出击,便可围歼之。”

作战准备完毕,秦康公把玉璧丢在黄河里,祈求战争胜利。秦康公然后派出轻装部队袭击晋上军,赵穿追击,没有追上。军吏劝其折返。

赵穿回来后发怒说:“裹粮坐甲,就是为了寻找敌人。敌至不击,是要等待什么?”

军吏说:“将有待也。”

赵穿说:“我不知谋,我自己去。”

说着,赵穿就带着自己的亲兵再次出战。

赵盾说:“秦若俘虏了赵穿,就是俘虏了晋的一位卿士。秦国可以带着胜利回去了,但我用什么回报晋国父老?”

于是下令全军出战。

秦军没料到晋军突然倾巢而出,措手不及。而赵盾只为接回赵穿。所以,双方一交手亦就彼此退兵了。

晚上,秦康公派使者约战赵盾说:“今天两军将士未有损失,请明日再战。”

赵盾说:“可以。”

得此承诺,秦军使者便返回。

臾骈说:“秦使者目光不定而言语放肆,这是害怕我们,秦军将要逃走。请立即追击,一定可以打败他们。”

但胥甲和赵穿却拦住营门:“死伤未收而弃之,不仁义;不等约定时间而逼人于险地,是无勇也。”

赵盾便放弃了出击。

第二天一早,约定的决战的时间即将到来。晋军集结完毕。按照惯例,赵盾应该巡军鼓舞士气。但他因身体有恙而让人乘其车代替巡视。不想此人却干扰了部队的队列。司马韩厥大怒,即将此人拿下,并戮之。

全军将士都想:“韩厥胆子太大了。主人早上才升他的官,晚上他就斩了主人的车夫!”

韩厥说:“军威不可辱,军法不可戏。违令者必斩!”

于是,晋军出营。向秦军营地进发,到达预定战场,才发现秦军已在夜里逃遁。

晋军无功而返。赵盾集结全军,并召见韩厥,以礼待之。

赵盾说:“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韩厥不因吾之亲信而严明执法,义也。若事君而结党营私,吾何以从政?”

回绛城后,赵盾又与大夫们说:“诸位可以贺我矣!吾为国君推举韩厥,可免犯结党营私之罪矣。”

5、大棘之战

楚穆王的扩张力度相当大。在逝世前的一年,他先后灭了舒国、宗国,还准备灭亡巢国,也就是发明了原始房屋,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的有巢氏的国家。

楚穆王死后,太子熊旅继位,是为楚庄王。但楚庄王登基三年,无发令,无为政。令一众大臣甚为焦虑。楚庄王是在一个良好的基础上登上君位的,这样的成果怎能荒废掉呢。

右司马御座时说:“有鸟在南方之阜上,三年不翅,不飞不鸣,该怎样说它呢?”

楚庄王说:“三年不翅,用以长羽翼;不飞不鸣,用以观民情。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你的意思,不谷知之矣。”

三年后楚庄王重掌政事,果然谋略惊人。他要征服郑国,不是霸占土地,而是把征服郑国作为楚国脱离野蛮走向文明的标志。他知道郑穆公心向晋国,知道如果郑国不与晋国彻底脱离关系,就不会从心里接纳楚国。

楚庄王要求郑穆公派兵讨伐宋国。郑国以实力不足婉拒。楚庄王就绕过郑穆公,直接命令郑公子归生领兵伐宋,名义上就是惩罚宋国不朝贡楚国之罪,实质就是要让郑国彻底沦为楚国的仆从国。

宋文公派华元、乐吕率兵抵抗。华元是宋戴公五世孙,华督曾孙。这一次来的只是郑国军队而不是楚军,宋军倒也不慌张,华元更是怀着必胜的信心。因为在实力上,宋国比郑国更强大。

开战前,华元让人杀牛羊犒赏将士。作为主帅来说,战前鼓舞士气有十分必要,更何况他们对取得胜利充满信心。但百密一疏,将士们都分得了羊肉,华元的御车人羊斟却没有分得,这让羊斟十分生气,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应有的歧视。这桩好事也就没有办好。

翌日两军对垒,正在陈兵列阵中

羊斟对华元说:“昨天的羊,你为政;今日之事,我做主。”

华元没有反应过来。他还在观察郑国那边阵地的情况。羊斟已驾起战车,直奔郑营而去。

郑国将士见宋军主帅单车冲来,也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们尚没列阵完毕。但既然华元自己冲到阵地里来,也就把他绑下了。

在宋军阵地上的吕乐,不知道在华元这边发生什么事情,己方还没列阵完毕他就冲锋了。但主帅战车上的军旗就是命令,吕乐见状,下令吹响冲锋的号角。

虽然阵形未稳,宋国的兵车就向着郑军冲去。

宋军士卒作战还是很英勇的。有位勇士名叫狂狡,他舞起长㦸横扫,上来想抵挡他的郑国甲兵,尽皆不敌而逃。狂狡在背后穷追不舍,郑国有甲兵情急跳入井中。不想水深,于是狂呼救命。

狂狡追到井边,闻声而止,倒过长戟,把㦸柄伸入井中,把郑国兵从井中救了出来。狂狡这样做,应该说还是很有绅士风度的。但这个郑国兵获救出来后,却握紧着㦸柄不放手,用㦸刃对着狂狡,反倒是把狂狡给俘虏了。

此战公子归生大获全胜,宋军两名主帅,华元被囚,乐吕也亡于阵中。

孔子后来感叹,羊斟简直就不是人来的,由于私怨,败国殄民,与狼瞫相比,人品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是相差太远。《诗》所谓“人之无良”者,指的就是羊斟这种人了。

对于狂狡,孔子也有这样的评价。

孔子说:“服从命令谓之礼。战争,要昭彰的是果毅精神。这才是真正的军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不能反过来。狂狡所为,实质是失礼违命,活该被摛。”

在战场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狂狡对礼的认识也确实有缺陷。

大战结束后,晋赵盾发诸侯之师侵郑,以报复郑伐宋。楚庄王则派令尹鬬越椒救援郑国。

直接与晋国对阵,部分楚军仍是心有阴影。

鬬越椒说:“我们既想得到诸侯,又害怕困难吗?”

鬬越椒在郑国驻扎下来,虽然不主动出击,但决心等晋军来到决战。

赵盾了解情况后对众将说:“楚国正陷于内斗中,鬬越椒那个宗族遇上大麻烦,快熬不住了。姑益其疾。”

赵盾领兵离开郑国。

宋国提出用兵车一百辆、以及毛色漂亮的马四百匹,请求赎回华元。郑穆公同意了。这是合于礼的。

6、董狐

但是,还没等到鬬越椒出问题,赵盾自己先遇上了大麻烦。

因为母亲穆嬴的过度宠爱,晋灵公长大后是变得很任性的。比如说,他为了彩绘墙壁做面子工程,可以征收重税;为了欣赏人躲避弹丸时那种可笑的狼狈样子,可以站在高台上用弹丸打人;有个厨子煮熊掌没煮熟,他可以把厨子杀了,然后把他的尸体放在畚箕里,让宫女们用头顶着走过朝庭。

也许,他是觉得厨子僵直的尸体与少妇婀娜多姿的步态互相对比,产生了一种有刺激性的艺术效果,很值得欣赏。但是,一位国君,怎能这样为人处事呢?完全不合为君之道。

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他能像一位真正的国君那样具有责任感。因为晋国是一个大国,不是一个普通国家,晋国承担着捍卫中原文明的责任。

但这让晋灵公觉得很讨厌。晋灵公找来一名杀手,名叫鉏麑,安排他刺杀赵盾。凌晨时分,鉏麑潜伏到赵盾家,发现四周无人,但赵盾家已大门洞开,鉏麑见到赵盾已经盛服在身,态度恭敬,准备好上朝了。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谁人知道赵盾竟然会是以这样一种虔诚而真挚的态度对待国事的。

鉏麑心中感慨说:“事国不忘恭敬,真乃民之主矣。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鉏麑下不了杀手,两难之下,唯有以自杀的方式回复君命。乃触庭之槐而死。

晋灵公不甘心这次刺杀阴谋的失败。又策划了另一场阴谋。他请赵盾到宫里喝酒,预先埋伏好了甲兵。酒过三巡,准备唤出甲兵行刺。赵盾的车右提弥明先发现到四周氛围不对,冲上殿堂。

提弥明说:“臣侍君宴,过三爵,即非礼也。”

说完,他就拉着赵盾走。

晋灵公唤出烈犬追咬他们。

赵盾对晋灵公说:“弃人用犬,虽猛何为。”

两人边与恶犬搏斗,边向外逃走。晋灵公唤出甲兵。预先埋伏好的甲兵一拥而上,直奔赵盾和提弥明追去。提弥明已被恶犬咬成重伤,两人眼看逃不掉。不想冲在最前面的那名甲兵,走到他们身边后,突然一㦸刺死恶犬。然后又掉转长㦸,截住其他追捕者。众甲兵一时间不知所措。

赵盾问:“你是谁?”

甲兵说:“我就是翳桑那个饿倒的人。你快走。”

赵盾趁这个机会逃离王宫。

提弥明则对那名甲兵说:“你走吧。不用管我。我走不动了。”

那名甲兵也逃走了。提弥明伤重而死。

逃出绛城后,赵盾才想起这个甲兵的名字。他叫灵辄,当日在首阳山打猎时认识的。当时赵盾见到灵辄饿晕了,给他食物。灵辄留下一半没有吃完。赵盾问他原因,灵辄告诉他自己在外跑官三年没有收获,现在回家探望母亲,快到家了也没有手信,正好留下这些东西给母亲。赵盾见他有孝心,就给了他一筐饭和肉。没想到灵辄后来做了晋灵公的卫兵。也是种瓜得瓜。

赵盾要逃到国外去,但没想好去哪一个国家合适,他在犹豫中。因为,这意味着他在晋国的政治生涯终结。他还不想这么快就结束,他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没做完。而还在赵盾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堂弟赵穿趁晋灵公游玩时,刺杀他于桃园中。

赵穿通知赵盾尽快返回绛城主持大局。

太史董狐记载此事:“赵盾弑其君”。

董狐按规定把这一记录在朝廷上公示。

赵盾辩解说:“太史,你这记录不符合事实。”

董狐问他:“怎么不符合事实了呢?”

赵盾说:“国君被杀时,我并不在绛城。”

董狐说:“你身为正卿,逃亡时没走出国境,回来后不惩罚凶手,弑君者不是你还有谁?”

也就是谁得益,谁就是主犯的逻辑。赵盾无奈地仰天叹息:“《诗》说:‘我内心的情怀,给自己带来的忧戚。’说的就是我吗?”

他身为正卿,在国家面临危机时,怎能不回来主持大局呢?若晋国动乱了,他又怎能惩罚凶手呢?他是做了国民都希望要有人去做的事情。

孔子对于他们两人的为人风范,都是赞不绝口的。他称董狐是古之良史,称赵盾是古之良大夫。赵盾为法受恶,当然有点可惜。但身在其位,亦须办其事。赵盾派赵穿到成周迎接晋文公最小的儿子公子黑臀回国为君,是为晋成公。

7、楚王问鼎

骊姬作乱时,诅咒不得收留公室子弟,自此晋国没有了公族。当年,晋惠公从秦回国继承君位时,秦穆姬提醒晋惠公,要把晋国四散天下的公子们接回国内,但晋惠公没有办。到了晋文公和晋襄公时期,晋国的公族同样没有得到恢复。

但国家管理是需要人才的,要维持晋国侯伯的地位,需要更多的、和更优秀的人才,这是现实需要。晋成公即位后,就设立公族、馀子、公行三种官职,以招揽人才。但依然遵守晋献公以来的传统,公族大夫的官职只授给卿的嫡长子;馀子的官职授给卿的其他儿子;公行的官职授给他们的庶子。这项改革措施,虽然解决了国家治理的人才荒,但确实也为日后“三家分晋”埋下祸根。当然,此是后话了。

赵盾请求让赵括担任公族大夫。

赵盾说:“赵括是赵姬爱子。如果没有赵姬,臣不过是一名生活在在翟国的狄族人而已。”

赵盾心中懂得感恩。赵姬嫁赵衰后,并没有专宠,她生了三个儿子,原同、屏括、楼婴。但她仍然请赵衰把他在翟国的妻子叔隗和儿子赵盾接回来,又因为赵盾才华出众,赵姬又提出让叔隗作正妻,赵盾为嫡子。正是因为她的贤慧,才有了赵盾现在的辉煌。

晋成公答应了赵盾。因为这是孝义。

赵盾说:“士会在秦,贾季在狄,他们皆贤士能者,若为秦狄出谋策,给我们的祸难,可能随时会发生,这怎么办?”

荀林父建议:“可恢复贾季之职,让他回来,他了解国外事务,而且有过功劳。”

郤缺说:“贾季乱,为人不可靠,而且罪大,不如士会,贱而有耻,柔而不犯,有智谋,且无罪。”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能让秦国放他回来呢?秦晋曾经有过关系融洽的时代,但那是过去,现在,两国关系已跌入冰点。这事情难办。赵盾想出了一条计策。众人皆称妙,这是一条连环计。赵盾看中魏寿馀够胆识,又机警,就如此这般,于是大家依计而行。

魏寿馀的封地就紧挨着秦国,一天夜里,他突然逃到秦国那边,声称赵盾无端扣押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要求把魏地并入秦国。秦国一直有向中原扩张的企图,由于为晋国所阻,基本也就到秦晋边界为止。现在魏寿馀来投奔,正是突破这条边界的机会。

秦康公答应了。

秦康公前去接收魏地。驻军于河西,魏人在东。然后,魏寿馀请秦康公先派会一名讲晋国话的人与他一起与地方官接触,以便处理具体事务,免得引起魏人反感,导致慌乱。秦康公就派士会随他去。只有他是最适合魏寿馀提出的人选。

但士会推辞。士会说:“晋人,虎狼也,他若背其言,则臣死。臣若不能回,则妻儿恐怕又会为君所戮。”

秦康公安慰他说:“若晋背其言,寡人送还你妻儿,河神为证,绝不反悔。”

士会这才渡过黄河。

魏人在岸边大声鼓噪欢迎士会回来,秦康公这才发现中了赵盾之计。但虽然受了骗,秦康公还是大度。他不能渡过河去,那是与晋国宣战。他信守承诺,送还士会的妻儿子女,有些留在秦国不归的,则改姓为刘氏,就是后来汉朝第一个皇帝刘邦的祖先。

果然不出赵盾所料,鬬越椒在郑国驻守了不长一段时间,撤兵回国。鬬越椒离开后,赵盾就再回过头来攻打郑国,直到郔地。

这时,华元自己已经逃回宋国,承诺交付给郑国的赎金大概送去了一半左右,郑国要求讲和,剩下的赎金不再追讨。赵盾就派士会到新郑与郑国缔结盟约。

华元回到宋国后,第一时间就是去找羊斟的。

华元问他:“是马的问题吗?”

这是他在郑国囚禁期间,一直没想明白的事情。

羊斟说:“不是马,是人。”

说完,羊斟就逃到鲁国去了。

郑国与晋国签订和约,这是楚庄王不能接受的,他计划要惩罚郑国。

但此际,楚庄王还有比讨伐郑国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因为楚国与陆浑之戎发生了矛盾,他要先去讨伐陆浑之戎。陆浑之戎就是参与攻杀周幽王的犬戎别部,被诸侯联军击败后,由秦晋两国迁其至陆浑一带。因此,他们的居住地与周王室京畿之地相邻。

楚庄王发兵讨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以楚国之强大,陆浑之戎已经不算是什么军事力量了。打败陆浑之戎后,大军直到周朝边境,楚庄王干脆就在周疆举行阅兵式。

时周定王刚登基,他派王孙满慰问楚庄王。

楚庄王问王孙满:“传闻中的九鼎,不知大小轻重若何?”

楚庄王这一提问是无礼的,虽然天子刚登位,也不能如此。王孙满甚为不满,他亦惧于楚庄王之嚣张,没有正面回答他的,而是教训了楚庄王一顿。

王孙满说:“鼎的大小轻重,在德不在鼎。德若煦明,虽小,重也。若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庄王倒也受教,禹铸九鼎,象征九州。上天赐福给明德的人,虽然会有期限,但期限没到的时候,问来又有何用?楚庄王离开周境,领兵直奔郑国而去。

面对楚国大军临境,郑国没有抵抗,郑穆公再纳贡表示臣服,与楚讲和。楚庄王接纳了郑穆公的求和。

对晋楚两国来说,郑国都是必争之地。晋国要维护中原文明,不能没有郑国。楚国要向中原扩张,同样不能不兵指郑国。能征服郑国,就是带有里程碑式的胜利。但是,这仍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晋楚双方都很有耐心。

8、弑君

郑国朝晋暮楚的立场,也是小国面对大国时的无奈。当初晋灵公在黄父阅兵时,郑国大臣公子归生就给赵盾写过一封信,对郑国这种左右摇摆的政策作过解释。

子家说:“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获人的对待,它就是人;不获人的对待,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了还能有什么选择?居大国之间服从强令,岂有罪过?大国若不能理解这些,小国亦就无所逃命。”

子家是公子归生的表字。

赵盾对子家的这封信,回应还是比较积极的。他随后派巩朔到郑国讲和修好,还派赵穿,公婿池作为人质入郑。但在郑宋大棘之战中,又是公子归生在受命于楚后领兵伐宋的。

冬季,郑穆公去世,子郑灵公继位。郑灵公登基后,楚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郑灵公很高兴,召见大夫们共同分享。这本是好事,但郑灵公生性好玩,不严肃,这好事就办坏了。

在去赴宴的路上,公子宋和子家走在一起,公子宋觉得自己的食指在动,炫耀给子家看。

公子宋说:“你看,我的食指在动,往日如是,必尝异味。”

子家说:“你能肯定?”

公子宋说:“等下就知道。”

他们走入王宫,见厨师正准备切甲鱼,不觉相视而笑。郑灵公好奇,问他们笑什么,子家就把刚才的情况告诉郑灵公。郑灵公闻言,亦笑之。

甲鱼烹饪好了,郑灵公把甲鱼分给大夫们吃。他把公子宋召上前来,却没有分给他甲鱼,而是给了别的食物。公子宋怒了,他上前用手指头在甲鱼肉鼎里蘸了蘸,染指尝味后才肯退去。

如此无礼举动,亦激怒了郑灵公,他扬言要杀死公子宋。

过后公子宋找子家商量,要先下手杀死郑灵公。

子家不同意说:“牲口老了尚且忌惮杀之,更何况是国君呢?”

公子宋威胁他:“你若不跟随我,我就举报你,说你怂恿我去谋害国君。”

子家害怕。他了解公子宋的为人。他是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的,他会毫不忌讳地想办法让自己身败名裂的。子家只好跟着公子宋一起干,而且在公子宋的指使下,还亲自动了手。

郑国是核心的中原国家,郑国最初封国时,都城郑邑还在京畿之内,郑桓公时才迁往新都新郑城。郑国文化以其正统性的王家风范著称,严肃、大气,我们至今仍留有一个词叫“郑重其事”。郑灵公这样胡乱开玩笑,是与郑国文化格格不入的。

《春秋》记载:“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

孔子治史,凡弑君,记国君名字,是国君无道;记臣子名字,是臣子有罪过。子家和晋灵公两人的名字都被记下了,说明在这一件事情上,他们两人都有过错。而公子宋,则是动口没动手的那一位。

孔子评论子家:“仁而不武,无能达也。”

仁爱不意味着软弱,仁爱不能是软弱。子家有仁爱之心,却没有坚强的勇气阻止犯罪。他非但没有阻止公子宋犯罪,还同流合污,让自己成为了凶手。结果走向反面,成为不仁不义之人。

郑穆公有十三个儿子,郑灵公是太子,而公子去疾最有贤名,其又叫子良。郑灵公死后,郑国人要立子良为君。

子良推辞:“以贤以论,去疾不足。以顺序计,公子坚年长。”

公子坚就被立为郑襄公。

赵盾预计楚有内乱,从而在鬬椒面前退后,也是对对手的研究透彻。鬬椒回到楚国后,果然闹出了大事。

最初,楚令尹子文死后,是他的儿子鬬般接任为令尹,鬬椒担任司马,蒍贾为工正。后来,蒍贾说鬬般有谋反意图,楚穆王就杀了鬬般,任命鬬椒为令尹,蒍贾为司马。

鬬椒虽因蒍贾而得任令尹,对蒍贾却是觉得讨厌。他们之间的矛盾越闹越激烈,最后,鬬椒趁楚庄王外出讨伐时发动叛乱把蒍贾囚禁在轑阳,后来又杀死了他。

楚庄王从郑国回来后,提出用三代楚王的子孙作为人质,换鬬椒息兵。鬬椒没有接受。于是,双方就从烝野打到漳澨,又从漳澨打到皋浒,在皋浒决战。

鬬椒射楚庄王,箭矢飞过车辕,穿过鼓架,重重地射在铜钲上。鬬椒又射一箭,箭矢飞过车辕,穿透车盖。

楚庄王的运气很好,躲过这致命的两箭。但士兵害怕了,开始退却。

楚庄王派人巡过前线部队,喊话说:“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强矢三枝,鬬椒偷去两枝,已经尽用。”

楚庄王传令击鼓,全军向前,楚庄王就这样消灭了若敖氏。

9、黑壤之盟

郑襄公新君登位,他与郑灵公不同,在兹念兹,仍是想维护卫国的独立性,不愿就这样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但楚庄王要给他立下马威,要彻底征服郑国。他以郑国接受宋国贿赂,释放了华元为由,攻打郑国。

赵盾派荀林父领兵援救郑国。

但荀林父兵力不足,不敢与楚庄王直接对战。这时,陈灵公得知楚庄王攻打郑襄公,荀林父又避战,怕祸及自身,赶紧主动与楚庄王姌和。这倒给了荀林父机会,他就以此为由攻打陈国,看楚庄王是否会退兵救陈。

但陈国死守。荀林父兵力不足,一时攻不下,就去信卫国,要求卫成公派兵增援。陈国与卫国是友好国家。卫文公流亡陈国时,和陈国建立了友好的同盟关系。两国都是小国,同病相怜。

庭议时,孔达就发泄不满。

孔达说:“卫陈盟国也,大国兴兵,却不思我之艰难,视我若刍狗矣。”

当然,也是没什么好商议的了。对晋国的要求,卫国除了服从之外,很难再有别的选择。况且,卫成公对晋国也是心怀恐惧之心,他当年得以回国,恢复君位,也是不容易的。

所以,孔达也只能是表达一下心中的不满。卫成公派孙免领兵前去增援荀林父。春季,晋、卫联军进入陈国。陈灵公派人向楚庄王求救。

楚庄王问令尹虞丘说:“怎么办?”

虞丘说:“征服郑,不急于一时,陈新倾于楚,不可不救。”

虞丘是楚穆王之子。是个睿智的长者,在鬬越椒之乱后接替做楚令尹一职。恰在这时,郑襄公派公子曼满来到楚营,希望与楚讲和。楚庄王没有提太多条件,就是责备了郑国,要求郑国服从于楚之后,就退兵了。。

楚庄王转移到陈国,准备与荀林父战一场。楚庄王总有报城濮一战之仇的想法。但荀林父得知楚郑媾和后,已引兵退去。他的目的也就是解郑国之围,而不是与楚国决战。因此卫陈两国,倒也解脱了,不用在战场上拼个你死我活。

郑楚媾和后,公子曼满也是立了一功。他对王子伯廖说,希望能够做郑国的卿。伯廖是周襄王的儿子,如果他能为曼满说话,相信郑襄公会提拔他的。

伯廖给曼满占了一卦,卦象是《丰》。

伯廖身边人说:“无德而贪,其在《周易·丰》之《离》卦,过不了三年矣。”

所以,他没有为公子曼满说郑侯。

《周易·丰》有这样的爻辞,“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凶。”隔了一年,曼满也果真就被郑国人杀死了。

周定王已经登位几年,他痛感天下太乱,礼崩乐坏,很想为百姓们做些事情,他派周襄王之子姬伯廖出使晋国,希望晋国作为侯伯,能出面组织一次诸侯盟会,帮助各国消除分歧,减少战争,减少杀戮,让不和睦和诸侯重建邦交。

赵盾说:“天子仁德,敢有不从?”

赵盾立即着手进行。计划在冬季召开盟会,拟邀请主要的中原国家参加。齐国因为在齐桓公之后就一直没有参加中原事务,楚国是野蛮人国家,不在邀请之列。而且,楚子自称为王,这也是没法打交道的,中原国家只奉周天子为王。

春季,卫成公派孙良夫到鲁国缔结盟约。孙良夫是卫武公次子姬惠孙之后。卫鲁两国一向没有邦交,卫成公因惊惧晋国,他知道鲁国与晋国有矛盾,就想在盟会之前与鲁国协调一下立场。两国亦从此修好。

鲁宣公不愿参加盟会。因为在晋成公即位的时候,鲁宣公没有去朝见,之后也没有派大夫聘问。这是不礼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只有晋国,是贷真价实有侯伯委任奖的国家。

东门襄仲说:“这次是天子主盟,如果国君不去,只怕要引兵灾。”

孙良夫说:“如果晋国能与各国平等交往,这确实是一次改善各国关系的机会。”

鲁宣公当然不能不去参加,如果他不去参加的话,晋国定会以他无礼于天子,号召诸侯组织联军讨伐鲁国的。

郑国也收到天子要组织盟会的消息。公子宋建议郑襄公趁这个机会与晋国讲和。郑襄公就让公子宋好好谋划这件事情,最终,晋成公也同意让郑襄公参加盟会。

冬季,晋成公、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鲁宣公在黑壤会见。公子宋作为郑襄公的赞助行礼者也参加了盟会。周定王没有参加盟会,因为这是由侯伯组织的盟会,他只是这个盟会的倡议者而已,但他派了自己的卿士王叔桓公到会,他是王叔国第二任君主,周僖王的孙子,王叔文公的儿子。

会议由赵盾主持,主题仍是周定王所拟定的,促成不和睦的诸侯消除分歧,重建邦交。但是,在坐各国中,最不和睦的两国,却是晋国和鲁国。如何消除两国之间的不和睦?是晋国不计较,还是依法服人?鲁国当然希望晋国不计前嫌。而晋国认为,不能就这样一笔勾销,鲁国需要有一定的表示。

赵盾说:“国家之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既有法可依,乃当缘法而治。”

尽管有诸侯大夫认为,晋乃大国,应该大度。但赵盾认为,鲁宣公应为失礼于晋而付出相应的代价,这也是法治的精神。赵盾的态度也是很坚决的。

但鲁宣公始终不愿为自己的失礼而道歉。因此,赵盾就在会上拘留了鲁宣公。《春秋》不记载黑壤之盟,也为了隐讳国君受辱之故。当然,《春秋》也仍然是忠于历史的,因为,鲁宣公人虽然到了,实际上并没有参加会盟,后来也是向晋国送了财物才得以被释放回国。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