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孟学祥的头像

孟学祥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28
分享
《窑片》连载

第三十一章 父子传承接力棒

徜徉在牙舟的大街小巷,不再见到昔日集市的繁华,也不再见到制陶人匆匆忙碌的身影。但是不经意间,那些陶泥散落的味道,就会从一间间作坊飘荡出来,弥漫成牙舟街道上空浓浓的陶香。牙舟陶市场虽不再热闹、不再张狂,但是却更加趋向成熟和厚重。六百多年艺术传承的蹉跎岁月,铸成了牙舟陶生命史上深不可测的伟大灵魂。追寻着每一个传承人的脚印,在每一个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寻找着他们忠情于牙舟陶的执着努力。一路走来,所看到的传承人们都攒足了劲,都在以家族、以父子,或者以开放的形式,把传承的接力棒不断地交接和传递。牙舟陶传承的接力棒,就这样一代代地传递,一代代地突破艰难,实现陶艺辉煌的高峰,一步步冲击薪火接力的高地。

这就是牙舟陶的传承魅力,对于张禄洪和张胜猛父子来说,这种魅力是记忆深刻的,是走过多少岁月、经历多少风雨都无法抗拒的。沧海桑田,如今牙舟陶的历史虽已被市场的发展抹去了辉煌的痕迹,历史的窑片已在百年的风雨里寂然颓败,代表牙舟陶发声的马嘘嘘也渐呼渐弱,但传承的脚步仍旧在勃勃延伸。为了重新煅造牙舟陶的新时代,重新把牙舟陶做大做强,张禄洪和张胜猛父子,以接力棒交接的方式开启了他们传承牙舟陶的心路历程。

2015年8月,“平塘县张之陶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牙舟挂牌成立,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牙舟陶张姓传承人最年轻的一代,二十三岁的九零后青年张胜猛。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在牙舟陶技艺传承中,大力发展牙舟陶品牌文化,扩大牙舟陶的生产规模,做大做强牙舟陶产业,最终形成设计、生产、教学、推广四大板块组成的牙舟陶生产企业。

在这之前,张胜猛也同当地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高中毕业后就南下打工。他虽然出生于牙舟陶传承世家,从小就热爱牙舟陶,但是从没想过要把传承制作牙舟陶当成自己奋斗一生的事业,更没想过自己会执掌一家制陶企业,来传承和发展牙舟陶,扩大牙舟陶的影响。“这家公司的法人虽然是我,但是却凝聚我们张家几代制陶人的愿望。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他们都是牙舟陶传承人,都有一手炉火纯青的制陶手艺,都有一颗传承牙舟陶的忠爱和执着之心。他们从未放弃过对牙舟陶传承技艺的追求,也从未放弃过牙舟陶的制作生产。他们的言传身教一直影响我、陪伴我,使我从小就对牙舟陶有着天生的挚爱之情。长大后虽然外出打工了,但每每在别的地方看到那些美丽的陶瓷时,心中就会浮现出牙舟陶的影子,浮现出家乡的影子。在外打工两年后,我决定回到家乡,跟着父亲做陶,并在父亲的资助和爷爷的帮助下,开了这家公司。”张胜猛如是说。张胜猛的平塘县张之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他父亲张禄洪开办的“张氏古陶坊”。他父亲把这个古陶坊传递给他,并助他扩升成公司,既是对他寄予厚望,也是对他的一种鼓励和鞭策。

牙舟陶的传承模式,一直都是以家族传承为脉络,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牙舟陶合作社的成立,家族式的传承生产方式才被打破,各家之间的传承技艺才得到互融发展。从而整合到后来的陶瓷厂生产,共同传承和发展。然而,随着牙舟陶瓷厂和平塘工艺美术陶瓷厂的倒闭,以及一批牙舟陶家庭作坊的兴起,牙舟陶的传承技艺又回归到了家族的传承方式上,各自为政,独立发展。每一家的生产作坊都是以姓氏命名,各自运作,各自生产。

张胜猛的父亲张禄洪,是牙舟陶传承世家第八代传承人,从小到大,一直跟着父亲学制陶,2006年,弟弟张禄麒投资开办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他来到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做起了制陶师傅,指导工人们做陶。2013年,一直在牙舟工艺美术陶瓷厂当师傅的张禄洪,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牙舟陶而去,不愿意接力老祖宗们传承下来的牙舟陶技艺。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萌生了开办牙舟陶作坊,收徒传承技艺的念头。但真正创业后,他才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无奈。为了筹措创业资金,他去帮人打工售卖茶叶,又通过找亲戚借款和向银行贷款,终于筹到了四十多万元的启动资金,开办了“牙舟张氏古陶坊”。走访中,张禄洪对我说:“创业的艰难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当初要是没有干事创业的执着,恐怕这个作坊就建不起来了。”在这一点上,张胜猛也很佩服他父亲,所以在他父亲把作坊交给他,由他来领头,成立制陶公司时,他感到了压在肩上责任的重大。

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到2015年,张氏古陶坊的生产不但走上了正轨,还小有规模,生产的牙舟陶产品开始走出牙舟,走向省内外。有了规模,产生了效益,张禄洪并没有忘记他创业的初衷,他开始有意向地物色年轻人,传授制陶技艺。年轻人金崇政、孔令万先后来到张禄洪的作坊,拜张禄洪为师,跟着他学习制陶。除此之外,黔南师院和贵州民族大学的马灿、罗斌等一些热爱陶瓷制作的学生,也慕名来到牙舟,拜张禄洪为师,跟着张禄洪学习制陶技艺。为了带动家族中的年轻人都来关心牙舟陶,参与到传承牙舟陶技艺的队伍中来,同为牙舟陶传承人的张胜猛,毅然回到家乡,与父亲张禄洪一起制陶,经营作坊的生产。为了提升牙舟陶家族传承的文化品牌,张禄洪把初中毕业的二儿子张胜波送到平塘县职业中学,去跟着专业老师系统学习陶艺知识,希望他能够通过接受专业的文化培训,把牙舟陶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展推到更高层面,为牙舟陶的传承发展储备更多的文化养分和知识技能。

“我爷爷、我父亲、我叔叔他们生命中最好的年华,全部投入到了牙舟陶的传承发展上。”交谈中,张胜猛对自己作为张家子孙,对自己的爷爷、父亲以及叔叔等长辈们给出了很高的评价。张胜猛从广州回到家乡,除了因为挚爱牙舟陶,更多的还是受到爷爷等老一辈传承人的影响。尤其是父亲张禄洪,张胜猛认为是对他从广州回乡,投身牙舟陶的传承和制作影响最大的人。张胜猛认为在牙舟陶的传承文化中,他的父亲张禄洪是一个严谨而又不保守的传承人,他收徒带徒,从来都是手把手地教,尽心尽力地教,毫无保留地教,让来这里学习制陶的每一个年轻人都能够得到真传。从广州赶回来接过父亲手里的接力棒,管理和经营公司的生产,张胜猛认为这是他的父亲将他赶鸭子上架,就是想让他这个长子,给兄弟们做出榜样,给家族中新一代的年轻传承人们做出榜样,守住牙舟陶传承的技艺牌子,守住牙舟陶文化品牌这份家业,不做败家子。

靠以质取胜、研发创新,平塘县张之陶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规模不断壮大,业务不断增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订单增多后,张胜猛对市场有了新的认知,“不管利润有多少,诚信经营理念是必须坚持的。我们现在生产的牙舟陶既是陶器,也是工艺品,所以产品的艺术品质就一定要细腻,要做到位,同时还要有新理念。作为牙舟陶新一代的传承人,我要把自己的公司做成牙舟陶企业中一个全新的带头标杆,在旧有的生产模式上不断创新产品的设计理念,发明一些更好的工艺手法,给牙舟陶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

年轻的牙舟陶传承人张胜猛,其活跃的设计理念在牙舟陶传承人中,有着独树一帜的典范。他在汲取老一辈牙舟陶传承人手艺的基础上,大胆构思,创新设计,设计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都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015年6月,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黔南分赛区民族民间工艺品设计大赛、能工巧匠选拔大赛上,年仅二十三岁的张胜猛创作的作品《凤落贵黔》《黔灵兽》,以其整体色泽艳丽,釉色晶莹光润吸引了众多参赛者和专家的目光。而他巧借铜鼓造型设计出来的茶壶底座,看上去神韵别致,十分独特,从而也使他的整个作品成为了民族风格典型性特征的代表,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张胜猛也在此次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省级设计师的称号,成为牙舟陶传承人中最年轻的设计师。2016年12月,在平塘县举办的首届中国“牙舟陶”艺术大奖赛上,张胜猛设计制作的《鸡壶》获得了一等奖。

张禄洪和张胜猛父子,在人才济济的牙舟陶传承人当中,他们不是标志性的人物,但他们也当之无愧于牙舟陶传承人的称号,他们在传承牙舟陶的道路上寻找信念,收获成功,赚取信心。2016年6月,张禄洪、张胜猛父子,双双通过评审,获得了中级工艺美术师的称号。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