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对豌豆有特殊的记忆,因其是每年种的最晚、来年收获最早、也是吃的最早的农作物。
近期回老家,看见满地麦秸和成袋的金黄色的麦子,不由得想起了童年时参加麦收的点点滴滴
初夏时节,岛城最靓丽的风景是大街小巷盛开的蔷薇花。这些绚烂的花朵,在蓝天的映衬下,洋溢着鲜亮而明媚的色彩。
感谢风,吹走了云雾,又送来了难得的蓝天白云。风无定,春无形,室外千树万花争奇斗艳,迎来了万紫千红又一春。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苫子是生产队场院和仓库及社员家中必备的用品,既为室外存放的粮囤子和柴草垛防水遮雨,也有部分村民夏夜在街头避暑纳凉时铺在地上,或枕或躺或坐在上面,其平实、
那时做的粉条是纯手工的,有宽粉、细粉、片粉,那一根根一条条的,看着简单,但制作粉条的工序其实很复杂,需制浆、晒粉坨、打糊、揣面、落漏、捞锅、挂粉等,一环扣一环,一点也不少
清晨推开窗户,一阵清风拂面而来,抬眼看见窗外的玉兰树,一夜之间朵朵玉兰花攀上枝头,满树的花朵自自然然,大大方方映着清晨的阳光,如云似雪,香气四溢,热情地送来新春的芬芳。
童年时老家过寒食而非今天的清明节,而且一过就是三天,分别是“一百五”、大寒食(寒食)、落寒食(清明)。以4月5号清明节为例,3号是“一百五”,4号是大寒食,5号是落寒食,也叫清
童年时物质匮乏,缺吃少穿,野菜是用来充饥的,挖野菜,吃野菜,人畜共享。
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它绿了,春天的暖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