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溪》序言
提起写作,从山村走进城市,是避不开的话题,我的心灵家园就在那里,是我梦开始的地方。
很早以前心里就有个想法,把父辈和我们的故事写出来。这些年一直也只能停留在想法上的原因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父辈们走过的路,真实记录已经足够厚重。总是觉得我们的经历太过肤浅,或者说没有拿得出手的事情,更别说写在书面上了。这个说法,成了我久久的思考,没有动笔的借口吧!
接近知天命之年,突然发现已经没有年轻的优势了。说到这里,必须声明,仅仅是短暂的不安而已。既然五十岁之前应该懂的道理,也略懂了一二。才发现空旷的、遥远的、涵盖宇宙万物那些高大上的与我好像也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为什么不能心平气和的面对自己呢?
回头看看,曾经的路,平凡的我已经尽力了。做些己所能及的事儿,在困难里面找到希望,因为有希望和憧憬而继续拼搏着,并由于点滴的进步和收获而快乐着!劝过别人,不要纠结在错与对上,过去了的再怎么劳心费神的辩证都是毫无意义了,能吸取些受用的营养就挺好了。也听别人说过,“放下”。其实,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放下呢?给自己划一道底线,守得住,走得稳。其实也应该划一道顶线,别让自己太累了。
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看到落叶、霜花、雁去……心里竟然泛起阵阵酸楚滋味。于是,品茶、饮酒、写字……其实,浮躁的心能平静下来,你已经释然了。
把手头的事尽心做好,别让自己、家人们失望。太过奢望的目标我都没去想过,只是不留遗憾也就是值得庆幸和应该开心的源泉。
圆一个梦,完成心愿,写出这个长篇小说,的确不仅仅只是需要曾经的那股子冲劲儿。理解了“早点也好,晚点也好,现在正好”!字面上的消极,深意里面的积极之后,我就开始行动了。
还是那句经常提起的话,写作是我所热爱的。所以,在写作中我得到的太多,让心境得到洗练。很多人读过我的书,因此增进相互了解,加深了彼此的感情。这么大的收获,我所乐意去做的,还谈什么枯燥乏味,坚持下去呢?就像喜欢钓鱼的人,阴雨潮湿的环境,还乐此不疲。愿意踢球的兄弟,顶着烈日挥汗如雨也兴高采烈。必须也要说说我的女儿,选择了舞蹈,同时也就与下苦功、吃辛苦,划了等号。但是,女儿的表现超过了我的想象。
一切源于热爱,这就是我能开开心心写下去的唯一理由。
开始写,到初稿,并不难。也可以用打字的手速跟不上思路的说法概括。原因很简单,父辈的故事就在我心里那个重要的位置放着,翻开,书写就行。至于我们的经历,作为亲历者好像没有理由不尽快的写出来。但是,难度在于怎样把各条散乱的珠子,按一定规律串起来,还得尽量顺眼,确实需要技巧。对于我来说,可能仅仅能做到的只是记录者而已。包括我自己,谁也不会否定我的努力。学上的少,水平在那里。即使展现的不够完美,相信很多人都会接受和谅解的。
这段文字我也不想透露太多正文中的内容,因为原本平淡的情节,也没有技巧加持,别看完了序言,感觉没有读下去的想法,就适得其反了。
《雪溪》是这本书的名字,我用拼音输入这两个字,先出现的一定是“学习”。“学习是一生的习惯”,这句话已经刻在我的心里,我也在用实际行动鉴证这句话的真正意义。我的起点就在那里,从没有想过包装、隐瞒、修饰。就是初中读到二年级的头一学期,就在大山里放了两年羊。地地道道的蛟河山沟里农民家庭的孩子。
心里有数,我写的东西,受众不可能多广泛。从不服输,来自我对“雪溪”两个字的初步认识。相信有过农民工经历的人,或者父辈来自农村的人,以及想要了解我和我所记录的两代农民工故事的人,能读下去,会产生共鸣。
就像山间的小溪,不惧艰难险阻,向着心中的大海前进。我和我的家人们,需要这种勇气,需要这种倔强,也需要这种执着。
父辈给了我们骨气和底气,他们走过的路,我们血脉相承。“敢想,梦在远方!敢做,路在脚下!”我们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一起实现我们追逐的梦。
感恩帮助我的人,感谢愿意与我携手并肩一起走下去的人!尽心努力,做该做的事,做有价值的人,不负伟大的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名字“新产业工人”!继续学习,砥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