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慢慢结束,作者不得不离开巴山回到单位,带走了关于巴山的情怀,多年后再次回到平昌,一切都变了样貌,所有陌生的事物都说明那段岁月已成过往,不可追溯。
笔者开篇即言自己憧憬幸福,希望可以得到幸福,到头来才发现幸福多半取决于自己对生活的态度、自己内心的感悟,从前厌恶的那种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出路可言的日子也是现在回不去的时光。
除了前期的工作,笔者又通过不断寻求帮助,探索助力当地农业发展的方法。高兴的是拨给巴中市扶贫办的项目资金又多了一些;此前承诺帮助优秀学生学习的商人也大方给出了很多钱,可遗憾
故乡是最让人纠结、难舍的土地,用语言是描述不尽的。儿时的欢乐与痛楚多年后依旧历历在目,文中的作者既害怕故乡的记忆随着时间慢慢消失,又感回到故乡太过痛苦,因为面对逝去的亲人
在经历了前期的寻求帮助,作者扶贫一行人走入平昌县观察了实际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又了解了更多情况,以前的人脉都成了助力脱贫工作的有力资源。
笔者以身边的亲人为例,叙说了人只要有自己的信仰,精神便有了寄托,那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亦不用去苛求这种信仰的对与错,追求信仰之人的坚定与否。
无论在外的生活有多么难以形容,回到有母亲在的家依旧感觉无比温暖,只是万物变迁难以捉摸,笔者经历了母亲的离世,再度回到家时一切显得冷寂,好在内心尚有温情。
深入相关扶贫支教工作后,在日常生活中又遇见一些新的事情,笔者一如既往用简洁明了的笔触一一记述曾经的往事。
作者的母亲一生困苦,但对孩子们倾尽所有。行文间无不表现作者的感恩之情与怀念之情。
文中的作者已来到平昌数日,鉴于改善当地条件的需要多方请求支援,遇到了一些让人气愤的事,也遇到了一些让人温暖的事,但他依旧保持着来时的那份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