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圣咏的头像

周圣咏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3
分享
《烈火映山红》连载

第八章 挥师邬阳关

贺龙率领着红四军,从大荒口出发,队伍行进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宛如一条钢铁巨龙,向着目标坚定前行。当行至刘家包下的一处山坳时,他从腰间拿出望远镜,目光透过镜片,望向云雾蒸腾的一处小集镇。那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河,地势很险要。贺龙微微转头,看向身旁的曾宪文,问道:“那里可是邬阳关?”

“是的,贺军长!从我们这儿出发,只需两三个小时就能抵达。”曾宪文连忙回应。

贺龙轻轻“哦”了一声,侧身凝视着邬阳关东南那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峰直插云霄,仿佛擎天之柱,气势磅礴,贺龙情不自禁地赞叹道:“那座高山就是护卫邬阳关的坚固屏障,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好地方啊!”

曾宪文顺着贺龙的目光望去,继续介绍着,“那座高山便是大明岩。贺军长您瞧,靠近邬阳关的这一面岩壁,光滑如镜,仿佛是被精心打磨过的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明晃晃的,所以我们当地人都称它为‘大明岩’。”

郭春青上前一步,接过话茬:“邬阳关在容美土司时代,是北寨的一处重要关隘,同时也是进出川鄂的必经之路。这邬阳关原本叫作‘五阳关’,其地形独特,形状就像是一个仰面朝天的巨人。神奇的是,它周围有五个包含‘阳’字的地名,分别是头顶朝阳,面向太阳,身困邬阳,手扳观阳,脚踏阴阳。”

“五阳关是么子时候变成‘邬阳关’的呢?”贺龙饶有兴致地问道。

郭春青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具体是么子时候,我也记不太清哒!”这番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起来。

曾宪文若有所思地说:“传说容美土司派驻的第一任‘守边’官员姓‘邬’,再加上关隘东南方向照射来的阳光很充足,所以就得名‘邬阳关’。”

“这里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最适合开展游击战争。”贺龙目光坚定地说道,语气中透露出对这片土地战略价值的深刻洞察。

“从这里沿着茶马古道往下走,从茶寮河去邬阳关有两条路可走。”曾宪文一边说,一边伸出手指,指着茶寮河谷的方向,向贺龙与前委详细介绍着。

“哪一条路最近呢?”贺龙迫不及待地问道,眼神中透露出对行军路线的关切。

“从茶寮河谷沿阴阳田方向走,下咸盈河,再上板桥沟,这条路距离邬阳关最近。”曾宪文顿了顿,继续说道,“另外一条路要远很多,同样也要经过茶寮河谷,走二岔口,上石龙寨,再翻过一道垭口后,便到了邬阳关。”

“这两条路的险要之处,肯定有敌人严密把守,他们一定会在半路设伏,企图伏击我们。”贺龙说完,缓缓放下手中的望远镜,目光依次扫过其他前委成员,眼神中带着征询的意味。

“敌人想让我们自投罗网,我们就偏不如他们的意。”罗统一语气坚定地接过话茬,话语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斗争的决心。

“我想应该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对吗?”杨维藩目光炯炯,疑惑地问。一时间,前委与红军战士们的目光纷纷投向郭春青与曾宪文,大家都期待着他们能给出答案。

“确实还有一条路。”郭春青沉稳地说道,“从这里下撮箕口,经白沙风车河,翻越板庄,趟过毛家河,就进入了斑竹园地界。这条路虽然路途较远,但是最为安全。陈连振、陈宗瑜父子领导的‘邬阳关神兵’就驻扎在那里,敌人不敢轻易进犯。”

“同志们!我们要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避开敌人防守严密的地方。等汪毅夫同志到了后,我们再去斑竹园,与陈连振、陈宗瑜父子领导的神兵会合,这才是上策。”贺龙的话给战士们注入了坚定的信心和力量。

贺龙的话音刚落,山那边白沙方向便隐隐约约传来了马蹄声。起初,那声音还很微弱,像从遥远的天际飘来,不过片刻时间,马蹄声就由远及近,越来越清晰了。

战士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平静。众人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循声望去,只见一骑快马裹挟着尘土,如疾风般朝着这边飞驰而来。贺龙敏锐地察觉到情况有异,迅速从腰间掏出望远镜,举到眼前,目光紧紧锁定那疾驰的身影。随着距离拉近,当他看清马上之人时,脸上露出一抹了然的神情,果断翻身下马,几步跨到一块大石头上,麻利地卷了一截草烟装进烟斗,大口吸了起来,静静地等候着来人。

马上之人正是汪毅夫同志,他对当地情况了如指掌,在这关键时期匆匆赶来,必定是有要事相商。眨眼间,汪毅夫已翻身下马,急切地大步走到贺龙面前,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传递着彼此的信任与默契。汪毅夫顾不上喘口气,急忙说道:“胡子,陈连振、陈宗瑜父子听闻您率部到此,特邀请您前往邬阳关,共商大事。”

贺龙闻言,脸上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心里清楚,陈连振、陈宗瑜父子领导的邬阳关神兵,在巴东、建始、鹤峰、五峰一带极具影响力。早在自己率部离开咸丰黑洞后,便决心返回鹤峰、桑植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从那时起,前委就高度关注鹤峰邬阳关神兵的发展态势,收编这支队伍的想法也愈发坚定。在政策制定上,前委更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反复研究,最终决定委派汪毅夫前往邬阳关,协助徐锡如开展工作,并负责党的相关事宜。贺龙心想,此次陈氏父子约自己相见,想必是愿意加入红军的。一旦他们加入,对于推进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无疑有着重大意义。

贺龙深知,前委做出收编邬阳关神兵的决策并非偶然,在此之前,党组织已悄然在神兵队伍中布局。鹤峰党组织遵照上级指示,早已派出共产党员深入其中开展活动,党组织的力量如同一束光,照亮了这支队伍前行的道路。其中,有一位关键人物——吴琛,他身为共产党员,凭借母亲与陈连振沾亲的关系,迅速融入队伍并赢得了陈氏父子的信任。在吴琛的大力举荐下,覃苏被陈连振任命为副大队长,刘植吾则被委任为参谋。在党组织长期的培养和教育下,陈宗瑜的思想认识和阶级觉悟得到了大幅提升,他不再局限于个人复仇的狭隘思想,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大劳苦大众,立志要为他们打天下。最终,陈宗瑜被吸收入党,为这支神兵队伍注入了更为坚定的革命力量,使其逐渐向革命武装转变。

想到这里,贺龙心里明白,此次与陈氏父子的会面,将是收编神兵、壮大革命力量的关键一步。于是,贺龙与前委成员商量道:“目下,我应该单独去会一会陈连振父子,打消他们的顾虑。”

“胡子,这样太危险哒!”陈协平一脸忧虑地说。

“是啊,胡子,你是红四军的主心骨,不能以身犯险。”张一鸣劝道。

“你们不用担心,我会见机行事,只有孤身前往与他们会面,这样才能显示我们的诚意。”贺龙望着前委们,胸有成竹的样子,那掷地有声的话语,仿佛给众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汪毅夫目光坚定地扫过面前的前委成员,神色中带着安抚的意味,沉稳有力地说道:“同志们,贺胡子的观点很在理,大家尽可放宽心,我会亲自陪同他去邬阳关。”

这时,贺龙刚好抽完一截草烟,只见他把烟斗中的灰烬扒拉干净后,顺手放进上衣口袋,看了看各前委同志,道:“同志们,我与汪毅夫同志先去邬阳关会一会陈连振,你们带领红军随后赶往斑竹园汇合。”说完,贺龙便迅速从一块大石头上跳了下来,紧接着,他高声向部队下达指令,“通知各营,准备出发,队伍行进过程中,务必保持队列整齐,切勿惊扰沿途百姓!”

贺龙翻身上马,稳稳地握住缰绳,鞭子有力地抽了一下枣红马,“驾!”随着马蹄声起,贺龙与汪毅夫两骑快马向着邬阳关进发,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面即将展开。

贺龙与汪毅夫快要靠近邬阳关的一处隘口时,已是半夜三更了。突然,一阵激昂的牛角号声传来,瞬间打破了山间夜晚的寂静。贺龙抬头看时,只见隘口两侧站满了手持松油火把的神兵,个个手持大刀、长矛等武器,清一色红布包头。虽然装备简陋,但他们精神抖擞,士气高昂,簇拥着两位神兵首领。年长者虽已年近半百,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浅不一的痕迹,但他身姿依旧挺拔,精神矍铄。一袭黑色西兰卡普长衫穿在他身上,更衬出那历经沧桑后的从容与淡然。站在他旁边的年轻首领英武不凡,一身灰色对襟上衣,深褐色长裤,眉宇间透着一股坚毅果敢。

“年长者是陈连振,站在他旁边的年轻首领就是他的长子陈宗瑜。”汪毅夫向贺龙介绍道。

“我猜到了。”贺龙点了点头。

“爹,汪毅夫旁边那位留着八字胡须的魁梧汉子就是贺龙!”陈宗瑜小声提醒身旁的父亲。

陈连振举起手中的松油火把,定睛看向隘口下,只见贺龙稳稳地骑在一匹矫健的枣红马上,那马浑身毛色鲜亮,四蹄强健有力。贺龙身形高大魁梧,那标志性的八字胡须,浓密而整齐,在火光的映照下透着一股豪迈与威严,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出一股敬意。

彼此都在打量着对方,这时,汪毅夫指了指身旁的贺龙,抬头向隘口处扯着嗓子喊道:“陈‘大元帅’,这就是贺胡子。”

贺龙早年参加过“哥老会”,对神兵的组织极为熟悉。在神兵组织里,“大元帅”是军事行动的主要指挥者,负责制定作战计划、指挥战斗、调配兵力等。它需要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战斗经验,能够在战场上迅速做出正确决策,带领神兵取得胜利。神兵组织当中,最高统领称为“佛主”,掌管着神兵的大小事务和行动决策,其决策直接影响着神兵的发展方向与行动走向;协助佛主管理神兵日常事务以及在军事行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首领称为“神将”;主要负责带领神兵作战,在战斗中往往冲锋在前,还有统筹管理神兵的各项事务,协调各方关系,保障神兵组织正常运转的“总理”;另外还有担负情报收集和侦察工作的“搜山虎”,战斗中担任先锋的“穿白小将”,主管神兵中文职和教化工作的“文武观音”等等,他们各司其职,等级森严。

此番为顺利收编邬阳关神兵,贺龙诚意满满,大步迈向隘口,高声喊道:“陈叔,晚辈贺龙,特来拜会!”言罢,他翻身下马。

陈连振、陈宗瑜父子闻言,赶忙快步迎上前,双手抱拳,恭敬行礼,语气中饱含着对贺龙的敬仰与期待:“贺军长大名,如雷贯耳!您就是我们神兵的救星,我们日日夜夜盼望着,总算是把您盼来哒!”

“陈叔,这真正的救星,是中国共产党,只有党才是全国人民的救星!”贺龙微笑着,亲切地朝陈连振拱了拱手,“陈叔在邬阳关组织农民自卫军抗捐、抗税、抗拉夫,威振巴、建、鹤,是真正的英雄豪杰!”

陈连振听贺龙如此说,心中对贺龙和共产党人的风范钦佩不已,不禁感慨万千:“贺军长今日孤身前来,这份胆识,共产党人才是英雄豪杰!”

这时,陈宗瑜快步走来,抬手朝贺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声若洪钟:“贺军长,我是陈宗瑜!”

贺龙还了一个军礼,然后热情地握住了陈宗瑜的手,赞不绝口:“陈宗瑜同志,你的军礼蛮标准嘛,真是好样的。”

陈宗瑜听贺龙夸赞自己,激动地说:“贺军长,我早就听闻不少有关您的义举,都盼着有朝一日能跟您一起闹革命,为穷苦人打天下!”

贺龙爽朗地笑了,拍了拍陈宗瑜的肩膀:“好,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的革命力量就会更加壮大!”

陈连振见贺龙如此和蔼可亲,没有一点官架子,于是走过来紧紧地握住贺龙的双手,笑道:“时代在深刻的变革中,神兵的规矩也要变一变哒,现在就从握手开始,哈哈哈哈!”

贺龙愉快地点了点头,然后环顾那些质朴而又充满斗志的神兵,问:“陈叔,您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还能坚持反抗压迫,实在是令人钦佩。而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专为穷苦百姓打天下,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我想邀请您领导的神兵武装加入革命队伍,您意下如何?”

陈连振毫不犹豫地回答:“贺军长,我们早就盼着能加入一支真正为老百姓谋福祉的队伍,邬阳关神兵愿意听从您的指挥!”

贺龙看着陈连振,炯炯有神的目光中透着坚定与热忱,说道:“陈叔,革命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陈连振不住地点头,再次坚定地表态:“贺军长,我们不怕困难,坚决跟着您干革命!”

在交谈中,贺龙详细了解了邬阳关神兵队伍的情况,包括人员数量、武器装备、训练情况等。他对陈宗瑜的领导能力和神兵战士们的战斗力给予了高度评价。陈宗瑜站在一旁,听着贺龙的夸赞,有些腼腆地说:“贺军长,我们都是些粗人,不懂么子大道理,就是看不得老百姓受苦。以后跟着您,还请您多多教导。”

贺龙看了看陈宗瑜,微笑着说:“陈宗瑜同志太谦虚哒,以后我们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陈连振站起身来,对贺龙说:“贺军长,现在,我们去斑竹园,那里才是神兵的大本营。”

“好,陈叔,我们现在就出发!”说完,贺龙牵过那匹枣红马,翻身跃上了马背。

一行人骑马朝斑竹园方向疾驰而去。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红军队伍,在贺龙与汪毅夫前往邬阳关会见陈连振父子后,便按照既定路线,一路跋山涉水,历经艰辛,终于在第二天清晨抵达了斑竹园。放眼望去,清晨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着整个村庄,如梦似幻。举目远眺,斑竹园被连绵起伏的群山环绕,山峰层峦叠嶂,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巨型屏风,漫山遍野的斑竹,修长挺拔,有的紧密相依,葱郁幽深的竹海在微风中婆娑起舞,发出簌簌的声响;有的稀稀落落,分布在农家小院周边,为质朴的农舍增添了一抹灵动的诗意。星罗棋布的梯田,蜿蜒曲折的小径,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

几十户农家错落有致地散落于这片土地,袅袅炊烟从烟囱中悠悠升起,在晨雾中缓缓飘散。附近的老百姓早早地就聚集在了这里,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般,在人群中兴奋地蹦蹦跳跳;大人们的脸上也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目光紧紧地盯着远方,时刻盼望着红军战士的到来。

当红军战士们的身影从远方缓缓浮现,整个斑竹园沸腾了起来。这时,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红军来哒!红军来哒!”

老百姓们迫不及待地拿起锣鼓敲击,那激昂的锣鼓声响彻云霄,仿佛在诉说着他们对红军的热烈欢迎,又似要将这份喜悦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妇女们穿梭在灶台与案板之间,厨房里烟火升腾,那热气腾腾的茶水,袅袅升腾的水汽仿佛带着家的温度;精心烹煮的饭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那是她们对红军战士最质朴的欢迎。她们的目光不时望向村口的方向,眼神中交织着关切与焦急,满心期待着红军战士的到来。

老人们站在吊脚楼上,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进村的道路。终于,一支军容整肃的队伍出现在了众人的眼前。红军头戴八角帽,每一顶帽子中央都镶嵌着一颗鲜艳的红五角星,他们身上的灰色军装虽历经长途跋涉,显得有些陈旧,领口处那两块红布领章,恰似两簇燃烧的火焰,跳跃着革命的激情,彰显着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与使命。战士们个个眼神坚定,尽管历经长途跋涉,脸上带着些许疲惫,但精气神十足。

当贺龙与汪毅夫前往邬阳关会见陈连振之时,陈宗瑜便快马加鞭,派人赶赴斑竹园,郑重叮嘱那里的神兵,一旦见到红军,务必热情相迎,切不可有丝毫怠慢。彼时,神兵们亲眼目睹红军纪律严明,所经之处,秋毫无犯,百姓的一草一木都未被惊扰。这种良好的军纪,如春风化雨,邬阳关神兵对红军的亲切感愈发浓烈。

前委率领红军行进至斑竹园桑树坪时,只见那里搭建着一座木质结构的高台,上百名神兵早已等候在两侧。他们满怀期待,见红军到来,瞬间如潮水般围拢过来,眼中满是好奇与敬意。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如惊雷般从桑树坪不远处骤然传来。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贺龙骑着一匹高大威猛的枣红马,矫健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身旁,陈连振、陈宗瑜父子并辔而行,一同疾驰而来。

贺龙在一棵古桑树下翻身下马,大步朝高台处走了过去,陈连振、陈宗瑜紧跟在贺龙身后,神色庄重而肃穆,眼神中透露出对红军队伍深深的敬畏。陈连振深知,红军的到来,将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希望,引领大家走向光明。身旁的陈宗瑜望着军容整肃的红军队伍,目光中满是兴奋与期待,他期待着能与红军并肩作战,在这片土地上,开辟出一片属于穷苦大众的新天地。

高台周围,早已围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他们有的衣衫褴褛,却难掩兴奋与激动;有的抱着孩子,努力踮起脚尖,想要将这历史性的一幕看得更真切。人群中,时不时传来低声的议论,言语间满是对革命的憧憬与对未来的期许。

贺龙站在高台上,慷慨激昂地说:“父老乡亲与神兵兄弟们,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队伍,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战,我们要带领穷苦大众闹翻身,把这吃人的旧世界彻底砸烂,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台下欢声雷动,掌声经久不息。贺龙清了清嗓子,继续道,“每一个红军战士,都要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场的老百姓与神兵听后,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此时,贺龙的目光缓缓扫过高台两侧的前委们,只见他们心领神会,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对这一重要时刻的期待。不一会儿,汪毅夫肩扛着一面鲜艳的红旗,大步走上台来,红旗中央的“镰刀斧头”图案格外醒目,那是工农力量的象征。

随着三声震耳欲聋的炮响,贺龙神情庄重,双手稳稳地接过那面承载着使命与希望的红旗。他转过身,面向陈宗瑜,目光中饱含着信任与期许,郑重地说:“陈宗瑜同志,这面红旗代表着革命的希望与力量,从今日起,红四军第二特科大队交由你带领,愿你们勇往直前,奋勇拼搏!”

陈宗瑜双手接过贺龙递来的那面红旗,紧紧地握住旗杆,声音略带哽咽却又无比坚定地说道:“贺军长!我陈宗瑜在此立誓,为了党的革命事业,为了穷苦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绝不后退半步。”说完,他高高举起红旗,用力挥舞着,那面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台下的群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声,掌声经久不息,这声音如同滚滚春雷,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授旗完毕,贺龙、陈连振、陈宗瑜、汪毅夫、陈协平、杨维藩、李良耀、张一鸣、罗统一、王炳南等在桑树坪的一栋吊脚楼内召开了会议。期间,贺龙详细地阐述了红军的革命理念、目标以及未来的战略规划。陈宗瑜和神兵的骨干们听得全神贯注,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双方讨论热烈,气氛融洽。他们从革命的理想,谈到了当前的局势,从队伍的建设,谈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至此,邬阳关神兵300余人被编入红四军第二特科大队,陈宗瑜任大队长,覃苏为副大队长。红军与邬阳关神兵携手,为创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贺龙与前委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入群众的工作中。他们穿梭在田间地头,每到一处,耐心倾听群众的苦难与诉求。前委们深入浅出地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讲述着穷人受压迫的根源,他们与当地农民促膝长谈,从日常的农事艰辛,谈到如何团结起来反抗剥削。

在宣传发动的过程中,贺龙与前委也注重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他们发现那些对现状不满、有反抗精神的群众,便重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革命知识培训,鼓励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力量。许多年轻人在贺龙的感召下,毅然决定投身革命。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