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昌言的头像

昌言

网站用户

剧本
202501/07
分享
《赤魂许明清》连载

第一十六章 乡音传颂

场景一:乡村戏台,好戏开场

·时间: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时分

·地点:乡村戏台

·画面:夜色如墨,乡村戏台却被几盏大功率灯泡照得亮堂堂的,仿若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吸引着全村男女老少纷至沓来。戏台上,大红幕布随风轻晃,简易却用心布置的布景勾勒出往昔烽火场景。演员们粉墨登场,虽非专业梨园子弟,妆容、行头略显质朴,但一招一式皆倾注满腔热忱。饰演许明清的主角,剑眉星目,举手投足英气逼人,唱念之间,嗓音高亢激昂,将许明清救助百姓时的焦急、抗击日寇的果敢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围得水泄不通,里三层外三层,前排的老人眯着眼,摇着蒲扇,嘴角噙笑;后排小孩骑在父亲肩头,双手紧抓父亲头发,小脑袋晃来晃去,却全都目不转睛盯着戏台。

·音效:开场锣鼓声震天价响,胡琴、唢呐等乐器齐鸣,悠扬婉转;演员唱腔字正腔圆,韵味十足;台下观众此起彼伏的惊叹声、议论声,为精彩表演暗暗喝彩。

·拍摄要点:全景展现乡村戏台热闹非凡景象,凸显人山人海;中景聚焦演员表演,捕捉细腻动作、神情;近景抓拍台下观众沉醉模样,小孩的新奇、老人的欣慰尽入镜头。

场景二:演出落幕,掌声雷动

·时间:戏曲高潮部分过后

·地点:同戏台

·画面:戏台上演到许明清率队击退日寇,成功解救被困乡亲的情节,演员们集体亮相,摆出威武阵仗,定格瞬间,气势非凡。台下掌声瞬间如潮水般爆发,雷动轰鸣,喝彩声、叫好声不绝于耳。妇女们扯着嗓子高喊 “演得好”,手中帕子挥得跟风车似的;男人们则握拳挥舞,满脸涨红,激动之情溢于言表。演员们谢幕,主角演员甲抹一把额头汗水,微微喘气,眼中却满是期待,大声询问:“大伙觉着咋样?咱就想把许英雄演活咯,让大伙都记着他的好。” 台下观众纷纷回应,赞誉声此起彼伏。

·音效:热烈掌声经久不息,跺脚声、口哨声穿插其中;演员们谦逊答谢声,被掌声淹没却依旧清晰可闻。

·拍摄要点:全景定格演出落幕时的沸腾场景,捕捉观众激动百态;中景凸显演员谢幕,近景抓拍观众热情夸赞神情。

场景三:大槐树下,忆往昔事

·时间:演出结束后不久

·地点:村里的大槐树下

·画面:大伙意犹未尽,从戏台边陆续踱步来到村里那棵枝繁叶茂的大槐树下,月光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光影。白发苍苍的老人慢悠悠地从腰间抽出旱烟袋,装满烟叶,吧嗒一声点上火,深吸一口,吐出袅袅青烟,磕了磕烟袋,率先开口:“当年呐,许县长就在咱附近打过游击,还帮着咱村躲过鬼子扫荡,那可是大恩人。” 说罢,眼神飘向远方,似陷入回忆。中年人赶紧接过话茬,微微侧身,满脸郑重:“是啊,咱不能忘本,得把这些事儿传给娃娃们。” 众人围坐成圈,你一言我一语,氛围愈发火热,故事如开闸洪水般倾泻而出,惊险战斗里子弹呼啸、暖心帮扶时米面粮油,桩桩件件,鲜活生动。

·音效:夜风吹过槐树,沙沙作响;老人抽烟袋的吧嗒声,众人轻声交谈声,偶尔几声夜虫鸣叫,添几分静谧。

·拍摄要点:全景营造月下唠嗑的祥和氛围,中景聚焦老人讲述、众人倾听,近景捕捉听者动容神情,特写老人沟壑纵横却满是怀念的脸。

场景四:纸笔记录,传承成册

·时间:众人聊兴正浓时

·地点:大槐树下

·画面:村里的文书手提一盏马灯,腋下夹着厚厚一叠纸笔,脚步匆匆赶来,光影摇曳。他寻个空位坐下,摊开纸笔,拧开钢笔帽,清了清嗓子:“大伙慢慢说,我把这些都记下来,编个故事集。” 众人纷纷点头,自觉放缓语速。几个年轻后生原本蹲在一旁听故事,此时相视一笑,站起身来,其中一个高高举手,满脸朝气:“我会画画,我给故事配上插图。” 其他后生也跟着附和,自告奋勇要帮忙整理、排版,眼神中闪烁着热忱光芒,仿佛已看到成册故事在村里文化室大放异彩。

·音效:马灯火苗蹿动声,笔尖在纸上摩挲书写声;年轻后生们踊跃自荐声,打破夜的沉静,让传承之意愈发浓烈。

·拍摄要点:中景呈现文书准备记录、后生们毛遂自荐画面;近景抓拍文书专注神情、后生们跃跃欲试模样;特写记录故事的纸张,一行行字迹承载厚重历史。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