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部队借道郑国到晋国,与伐秦大军汇合。郑国与京师相邻,鲁成公准备顺道朝觐周天子。半道上,叔孙侨如先行到京师打前站,鲁成公由孟献子陪同,在卫队护送下随后出发。鲁成公这次御驾出征,鲁国主力尽出,大军不能开往京师的,由季文子率领继续往晋国去。
在洛邑,鲁成公见到郑成公、齐灵公、宋共公、曹宣公、以及卫定公等一众诸侯,大家不约而同。当然,这也不意外的,郑国地处中原,在晋国的南边,周王畿的东边,三地接壤,来往频密,道路交通条件好,所以,宋国、齐国、曹国的部队都是借道郑国到晋国去的。不过,卫国并不需要借道郑国,卫定公确实是专门来朝觐天子的。
在洛邑,鲁成公还见到了晋卿大夫范燮,他是代表晋厉公来朝觐周天子的。鲁成公与范燮举行了会谈,范燮告诉鲁成公,他已来到京师多日,也是为伐秦之事。除了向周天子禀告伐秦计划外,还希望能获得天子的特别授权。
鲁成公说:“晋侯处事得法,此甚为必要也。”
诸侯们在洛邑相聚,私下里会谈时,都对晋国与秦作战都有所担忧,尽管他们也都派出兵车参战,那是惧于晋国的权威。讨伐须师出有名。晋秦数次交手,晋国都取得了胜利,但是,秦国是有恩于晋国的,如果不是因为秦穆公,晋文公就不可能登位,晋国就不可能走向强大。
虽然,周襄王在“践土之盟”上授予晋文公自由征服天下的权力,尽管这个授予至今仍然有效,但是,这是一个一概而论的权力,但要讨伐秦国的话,还是有要有一个特别的授权才好,否则,总是有道德缺陷。
鲁成公朝觐天子。周简王端坐殿内,礼乐奏起,鲁成公在孟献子和叔孙侨如的陪伴下走进殿内,他们在周简王面前屈膝跪下,拱手至地,头亦随手而下缓缓至于地上,稍作停留后,乐停而礼毕。孟献子和叔孙侨如虽然只是鲁国的大夫,但均是姬姓贵族,因此,与鲁成公一起朝觐天子也是合礼的。
诸侯前来朝觐,周简王很是高兴的。他以行人之礼给予叔孙侨如赏赐,以使臣之礼给予孟献子赏赐。
孟献子和叔孙侨如说:“谢天子恩宠!”
二人稽首。
叔孙侨如略有些失望,因为行人与使臣的责任不同,行人只是通报消息,使臣则有代表国君的含义,所以,历来给使臣的赐礼要比行人丰厚许多的。
周简王问鲁成公说:“晋之伐秦,公侯何如?”
鲁成公说:“秦桓背盟,确实不该,季文子已率军往晋也。”
周简王说:“以予一人观之,诸侯似多有疑虑也。”
予一人是周天子自称。
鲁成公说:“秦有恩于晋,诸侯固有疑虑。且秦乃虎狼之师,诸侯亦惧之也。”
周简王点点头,表示理解。
朝礼过后,刘康公请鲁成公多待几天,因为周简王要为本次讨伐举行一个隆重的授权仪式,诸侯正好可以作为见证人,当然,也需要他们的见证。
鲁成公说:“敢不从命也!”
三天后,诸侯们齐聚于天子大殿前,周简王和他身边的大臣、祭司也在了,准备开始授晋征伐权的仪式。
当时辰到,祭司在最前面起步,他为周简王引路;单襄公捧着托盘跟在后面,托盘上放着的是刚制作完成代表征伐权的权杖;成肃公跟在单襄公后面,在他旁边,两个助手,抬着脤肉,脤肉就是祭肉的意思。之后,就是刘康公和诸侯们。
队列徐徐向王宫里的祭坛走去,他们人数不多,但步伐庄重,神情严肃。当他们走到祭坛的台阶前,祭司指引他们停下来。台阶不高,只有五级,隐喻五行和合的意思。祭司先自己走上祭坛,在祭台前做了一番仪式后,请单襄公上坛,把权杖放于祭台上。祭台上搭了一个小架子,单襄公可以把权杖竖放起来。权杖不大,玉石的材质,木制的手柄。杖首的形状不是表示成有权力的圆形,而是制成了斧钺形的,以象征征伐。木制的物柄下,挂着一段红绸带。祭司指引单襄公调整一下权杖的位置,把斧口指向秦国的方向。单襄公退下祭坛后,祭司再请成肃公上坛,成肃公带着两个助手走上祭坛,在祭司指引下,把脤肉抬放上祭台。
成肃公带着两个助手离开祭坛后,祭司开始在祭坛上做祈祷的仪式。
祭司口中停念念有词。他最后说:“请上天赐福这权杖,握此权杖者,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也。”
祈祷完毕,祭司请周简王走上祭坛。周简王在祭坛上向天行礼,之后,祭司指引周简王从祭台上拿起权杖。周简王把权杖握在手上,转身走到祭坛边,向诸侯举起了权杖。权杖手柄下的绸带,在微风吹过时,轻轻地抖动了几下。
周简王说:“人而无信,行而不可。今秦桓不仁,败令狐之盟。不义之事,弗可纵容,此必酿中原之祸也。今受天之祝福,此征伐之权杖,予一人授之晋侯。诸侯须戮力同心,助晋成功,讨伐不义也。。”
诸侯齐说:“定当戮力同心也。”
刘康公走上祭坛,祭司指引他在祭台上取了托盘,刘康公捧着托盘在周简王面前跪下。
周简王继续激励诸侯的勇气说:“《牧誓》曰:‘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听予一人诰,诸侯奋战,无有懦怯也。”
诸侯又说:“谨守天子言也。”
周简王把权杖放到托盘上。他没有把权杖直接授给范燮,是因为刘康公要亲自带去晋国转交晋厉公。
授权仪式做完后,刘康公与单襄公一同离开。
刘康公说:“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以取祸。”
单襄公说:“礼顺天而制,守礼定命,自然可避祸得福。”
刘康公说:“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
单襄公说:“守业即为守礼,君子小人,各安本分,福自会来也。”
刘康公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
单襄公:“此大事业也,更不可不守矣。”
刘康公说:“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古时候由于科技知识贫乏,像刘康公这样级别的大官,都是迷信能手,他对成肃公没有亲自把脤肉放上祭台上,而是由助手完成感到有点担心,因为助手的级别不够,像是对天神不敬了。单襄公这才明白刘康公之言所指,但单襄公觉得不便评说。
见证了授权的仪式,诸侯们就拜别周简王,出发到晋国与自己的部队汇合。刘康公、单襄公和成肃公也带着他们的卫队与诸侯一同前往。
天子三公的到来对晋厉公是一个惊喜,这是天子对他的最大支持,他十分感激,以最高的规格迎接三公,并指示栾书要举行隆重的接受权杖的仪式。栾书建议把受权仪式与联军誓师大会结合在一起,晋厉公觉得这个计划非常好。
栾书下令在点校场上修起高台,摘日齐集各国精锐部队代表于点校场内观礼。
各国部队代表全副武装,列队成阵。齐灵公、宋共公、卫定公、郑成公、曹宣公、还有邾人、滕人各诸侯,均在点校场内与自己部队的阵列在一起。
栾书为相礼,刘康公祭神。完成了祈福的仪式后,刘康公举起权杖,让台下三军都能看到。
刘康公说:“天子授权于晋,率诸侯伐秦之不义也。”
晋厉公跪下,接过权杖。他站起来,面向台下三军高举起权杖。
晋厉公说:“天子授权于我,率诸侯伐秦之不义也。”
在远处的甲士,虽然只能隐若听到晋厉公的声音,但仍可看到红绸带迎风飘扬。
晋厉公走下高台,回到自己的战车上。范燮为他御戎,栾书为车右,驾车从各国方阵的空隙中驰过。
晋厉公举起权杖,向众将士展示他的权力。
栾书高喊说:“天子授权于晋,率诸侯伐秦之不义也。”
当驰过曹国方阵时,曹宣公仿佛看到晋厉公在向他摇动权杖,像是要发起冲锋一样。
曹宣公对在自己战车上的两个弟弟,公子负刍和子臧说:“天子授权也,吾岂敢不戮力奋战乎?”
公子负刍说:“当一德一心,定厥功也。”
他们也是受到了激励,内心有些热血沸腾的感觉。
晋厉公在点校场上奔驰一圈后,回到高台上,手里仍然握着权杖。
晋厉公说:“昔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申之以盟誓,重之以婚姻。文公登位,穆之成也。而文公躬擐甲胄,踰越险阻征东,促虞、夏、商、周后裔朝拜秦,既报旧德矣。”
晋厉公要作战前动员。他先声明晋国并不亏欠于秦,尽管秦晋之好,自晋献公时代开始,在晋文公时代达到顶峰。但是,成也穆公败也在穆公,晋国和秦国这段特殊关系,是伐郑时秦穆公背盟撤军而破坏了的。
晋厉公又说:“文公过世,穆公不吊,蔑视我君,欺我襄公,侵我殽地,奸绝我友好,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是以有殽之师;秦穆、襄离世,康、灵即位。又欲倾覆我社稷,帅我内奸,以荡摇我边疆,是以有令狐之役;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翦我羁马,是以有河曲之战。”
晋厉公回顾晋秦之间的几场大战,都是由秦国挑起的。晋国在这几场大战中都战胜了秦国,但在诸侯中也有声音认为晋国不应攻打秦国,因为秦国曾有恩于晋国。晋厉公就是要回答这些非议,秦国是曾有恩于晋国,但晋国已经报恩了。而晋秦之间的战争,过错方在秦。之后,晋厉公又回顾自己登位后与秦签订的和约。
他说:“及桓公之嗣也,我君景公欲与秦同好弃恶,复修旧德。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守景公之誓,是以有令狐之会。然秦又不祥,背弃盟誓,求盟于狄、楚伐晋。楚人亦恶秦之二三其德也。今吾众奉天子之命,讨秦不仁,伐其不义。勖哉夫子!戮力同心,以克秦也。”
秦桓公的所作所为,不仅他有不满,就是秦桓公意图拉拢的狄和楚,都认为秦桓公的作为不对。因此,晋国伐秦,既是天子之命,也是秦之罪也。
晋厉公命栾书将中军,荀庚佐之。范燮将上军,郤锜佐之。韩厥将下军,荀罃佐之。赵旃将新军,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鍼为右。
各诸侯军,亦一一编入晋三军之中。
鲁成公问孟献子:“子以为,此战前景何如?”
各国对伐秦的道德疑虑打消了,晋伐秦,非是好战贪功,而是使命;非是忘恩负义,而是天子之命。有天子授权,晋国师出有名,天子、国君、将领、兵车甲士上下一致。
孟献子说:“晋帅乘和,师必有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