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聂凯的头像

聂凯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6
分享
《活着》连载

第三章

母亲回去了,钟馨望着母亲的背影,心理沉甸甸的,自己的事还没解决,母亲的话不啻又让她添了心病。

钟馨的父亲是山西晋城人,是南下干部,是个老革命,他是个遗腹子,从小由母亲一个人养大,十三岁就跟随他人到关外日本人开的煤矿挖煤,一九四五年日本法西斯投降后,解放军解救了他们,当时他参加了革命。

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共和国成立前夕,跟随解放大军从东北来到广西,由于征战多年,身上落下许多伤疤,五十年代初他在主持土地改革中认识了当时也积极参与土改运动的母亲,俩人结婚之后一起来到地处广西边陲的县城。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有山间谷地,也有崇山峻岭,有青青的小河,这里长夏无冬,光热充足,雨水丰沛,这里还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父母亲生下哥哥和钟馨,几十年来父亲对钟馨的爱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父亲曾经这样说过:在旧时代,女孩子都要裹脚,都要深藏在闺中,嫁了人就要遵从 “三从四德”。所以父亲决心不让钟馨走过去的老路,他经常给钟馨讲故事,唱歌拉二胡,父亲对京戏很钟爱,也唱得很好。父亲对钟馨采取放任式的教育方法,对钟馨总是偏爱有加。

母亲一直对钟馨不好,她没有什么文化,性格喜怒无常多疑,平日买菜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自己再称一回,如一发现菜的分量短少,那这一天全家人都不会得安宁了,母亲会唠叨不停。对家中的大小事就更是不得了了,不仅凡事都要过问,还固执己见爱发号施令,想法简单。总想控制钟馨的行为,容不得钟馨反对自己的权威,平时爱东家长李家短地串门,对邻居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津津乐道。

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有着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总认为儿子是宝贝,是她老了以后的依靠,女孩子是累赘,女孩长大嫁了人就是婆家的人了。所以,从骨髓里觉得女儿是赔钱货,对女儿总是看不上眼,横挑鼻子竖挑眉,对儿女的人生没有计划,不懂得怎样去教导儿女,除了对儿子嘘寒问温暖之外,极少关心女儿的心理成长,相反,对女儿她相当苛刻,动不动就责骂,她还有个嗜好,喜欢把女儿的事当笑料到处宣扬,还总要添油加醋地而丝毫没有顾及女儿的自尊心。

每当母亲到外面跟别人闲聊,钟馨就胆战心惊、羞愧无比。而母亲偏偏就喜欢到外面说自己的坏话,母亲总是宣扬儿子怎样好,女儿又怎样坏。娘家的舅舅表妹一来就被当成座上宾,钟馨若有一丝怠慢,母亲就大吼大叫,钟馨有时真怀疑,她是我妈妈吗?特别让钟馨难受的是,一旦表妹不听母亲的话,母亲又拿钟馨来吓唬她,母亲意图把钟馨塑造成一个恶人。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因为母亲长时间不余其力地作为,母亲的目的达到了。这一切让钟馨愈发怨恨母亲,又总是祈求母亲能正确对待自己,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从小她就习惯孤独,她不善于和人交谈,虽然她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封闭的,她也想象其他人一样能在一种亲切详和的氛围下生活。她虽然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但她并不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得到力量。相反母亲经常给她造成很大的负担,俩人经常吵嘴,邻里们说钟馨是一个坏脾气的孩子,在别人眼里钟馨就好比垃圾一般令人讨厌,钟馨就是在那样遭歧视的环境下长大的。

在家里,钟馨的地位还不如表妹,一点小事也让母亲怒迁于她,母亲的行为增加了她的反叛心理,愈是这样,母亲对她就愈看不顺眼。所以钟馨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好去过独立的生活,在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她曾经有过一次初恋,对方是一个复员军人,家庭出身是农民,母亲拼命反对钟馨和这个男人的恋爱,由于种种原因,那男人放弃了钟馨,先行结婚了。当遇到林之川时,钟馨也是想快点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她把结婚当成逃避母亲的避难所。

本来以父亲的工资收入,在那个年代,生活还算蛮富足的,但钟馨的母亲总是把父亲的收入拿去接济她娘家的兄弟姐妹,她的兄弟姐妹又多,所以使得家里生活很艰难,平时很难有一件新衣服和鞋子,钟馨上了高中还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塑料凉鞋穿到鞋邦断裂,还是补了又补,不舍得扔掉。什么少女那美丽的梦离她很遥远,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人教她怎样做人,也没有人为她设计她的人生未来。不仅如此,当她受到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应而想要去尝试学习的时候,也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使她的人生计划胎死腹中,人生的不幸就是这样从她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她。

虽然如此,钟馨并没有丧失希望,人性还未泯灭的她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她向往美好的生活,她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和平相处,她渴望人间的真情,更渴望家里面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亲情。她经常去帮助一些困难户老保户,给她们挑水,捡拾柴火。她还爱打抱不平,看见同学有困难,只要是力所能及她都乐于伸把手。

就这样,直到她十八岁参加工作,第一次领了十九块五角钱的工资,才给自己买了盼望许久的衣服。她对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没有多大的欲望。但她又不愿意做平凡的人,她对人生有一套标准,她严格遵守这些人生准则,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不计报酬,在生活上,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

看到身边一些人争权夺利的嘴脸,钟馨很瞧不起这些人。但在现实中,钟馨的理想主义经常被碰得粉碎,她见到过无数的事例:有些人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却能得到好处;那些任劳任怨、老老实实的老好人却被讥讽是傻子,职场中那种名争暗斗是那样的丑陋。每次看到这些,钟馨总感到很迷茫,她怀疑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时怨恨中学时期的班主任,在钟馨的人生哲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主任给予的。

平心地讲当初她的婚姻生活并不是一团糟,虽然谈不上如胶似漆,但也有过耳鬓厮磨的时刻,自从林之川大学毕业后,他在官运上一直不顺,久而久之,他就变了,他变得易怒,动不动就发火,也不顾家了,钟馨想俩人分开一段时间,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想一想,希望他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正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钟馨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调到新鸣县工作,毕竟新鸣县与武大县同属一个地区,两地的距离不远,就这样,在钟馨调走后,林之川经常借出差到新鸣与钟馨团聚,俩人的关系也趋于稳定。后来考虑到夫妻俩长久分居也成问题,所以,在林之川的积极怂恿鼓动下,全家人调动多方关系网,钟馨于一九九零年率先从新鸣县调到兴南市,林之川也以解决夫妻分居为由,从大武县调来兴南市。至此,俩人重新团圆了,原以为夫妻团聚,俩人的关系会好转,林之川会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没想到,刚来兴南市一年多,他就闹离婚,现在事情落到这个地步,真让她不知如何是好。

………父亲在四年前患上了轻度的老年痴呆症,虽然经过多方治疗,总也不见好转,现在病又开始变得严重了。在钟馨的童年印象中,父亲是那么的年轻英俊,那时,家里挂着父亲年轻时身着戎装时潇洒的相片,父亲就是钟馨崇拜的偶像和坚强的靠山。正因为是父亲才让钟馨有了在这个家里一直生活下去的信心。但这个信心很脆弱,钟馨想离开家去独立生活的念头从来没有消失过。

在文革岁月,父亲也受到了冲击。在钟馨八岁那年,有一天晚上钟馨没有见到父亲回家。当天半夜三更,一群红卫兵来到家里,他们翻箱倒柜,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钟馨并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她还在呼呼地大睡。第二天她才知道昨晚红卫兵把家搅得一团糟,红卫兵把父亲在部队照的相片和历次获得的军功章都搜去了,还想在家里翻出一些他们想要证据,但他们所搜到的除了父亲身穿戎装的照片和军功章外,实在无法再搜出什么,红卫兵虽然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证据,但还是把父亲关起来,他被押送到干校强制劳动。

从此钟馨的家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来引以为傲的父亲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哥哥和钟馨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感到生活已经没有欢乐,别人的眼睛是那样的冷酷,不仅如此,她们还被迫搬出原来在机关大院的住房,搬到县城食品公司一间由猪圈改造成住房的破烂的房子去了。

钟馨有一次给父亲送饭,亲眼看见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稀疏的头发在寒风中显得那么地干枯。他正在和别的和他一样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在一起抬石头,看到他吃力的样子,钟馨心里非常难过。想当初父亲是第四野战军的一名连长,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指挥过无数次的战斗。在

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哥哥小小年纪就去住校了,他整年都在学校吃住。那时物质条件很匮乏,经常吃不饱,穿着也很不好,在漫长的文革岁月里,钟馨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农场离县城很远,她每天一大早就要出门了,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赶到学校,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下午放学傍晚才能回到家,就这样披星戴月往来于学校与农场之间。后来学校为了照顾钟馨和其他有着同样情况的同学,允许她们住校,那时,能在学校住宿,也是一种特权,钟馨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搬到学校去住了,在若大的校园里,只有钟馨和其她几位同学,晚上睡觉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得很。

当时学校有一台旧的脚踏风琴,音乐教师经常弹奏当时的流行曲,钟馨非常仰慕老师的弹琴技术,有一次,她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进教室,打开琴盖,看着那黑白相间的琴键,她非常激动,她虽然不认得琴键,靠摸索,认出了do,re,mi,fa,sol,la,si几个音阶,并能弹一些简单的歌曲。在那精神文化非常匮乏的时代,钟馨最大的乐趣就是弹风琴。

可没过多久就被音乐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不高兴。他对钟馨说,学校的风琴不能随便乱弹。钟馨跟老师哀求,但老师不松口,没办法,钟馨学琴被终止了。但她对音乐的爱却更加炽热,她喜欢在校园里唱歌,也唱得很好,老师同学们都说钟馨有一副好嗓子。她还参加农场的文艺队,去演唱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她对样板戏中的某些唱段模仿得很像,还到农场的总部去演出。那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在简陋的舞台上,她和伙伴们演唱了

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一幅世界地图。

钟馨对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很好奇,她看到了高山、大漠、平原、河流、和湖泊。也看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就是城市、乡镇、长城、铁路、公路、水渠、农田。她心里默默地记住了各个地方的名称和地理特征,不仅把各个省的首府名称背得滚瓜烂熟,还站在世界地图前去想象、去揣测、地球其它地方是怎样一种情形。

国家地图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她脑海里,她不用看地图,就能在纸上画出各个省的地形。她强烈地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到海边去看看,渔民是怎样生活的?都说山珍海味好吃,她虽然生活在山区却从来没尝过山珍的美味,那么海味到底怎样好吃法?也让她很好奇。

可现实是她连县城都没得迈出一步,就像被困在笼中的鸟,空有满腔的热情和抱负。每年的农忙季节,她还和所有的小学生一样,回到农场参加抢收抢种,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被收割镰刀划破了手,多少次在烈日下插秧被蚂蟥把腿吸出了血。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几年,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后,政治气候稍缓,钟馨和哥哥才搬到父亲的单位去住,但父亲还没有得回家,母亲也还在农场。只有哥哥和钟馨回到县城,在她们居住的县城,有一条叫归春河的河水穿城而过,河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横跨东西两岸,钟馨和哥哥就住在高高的河的西岸上,那是一幢由猪舍改造成的房舍,那斑驳的墙壁,乌黑的房檐,凹凸不平的地面,房里除了床铺还有一个由破木板钉成的饭桌,还有一间由油毛毡和竹篱笆搭建四面透风的厨房这就是她们的家了。

在桥的东岸上有一棵大榕树,这榕树之大用五六个人都抱不过它的树干,它的树枝像一个大蘑菇,树根纵横交错的突出在地表上。看样子,这棵树起码有几百年了,它虽然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但枝叶依然繁茂。白天它能为过往的行人遮蔽风雨,夜晚它却显得格外阴森恐怖。这里的人都把这棵榕树视为神来敬仰,大人们教育孩子不能对大树说些不敬的话,嘱咐孩子们不要在树根下烧火,以防触犯了神灵,从而招来大祸。钟馨曾经看到有人在榕树底下上吊自杀,那是一些不堪忍受文革折磨的人,选择在这里自杀的,那些死者的家属围在一起痛哭流涕的场景让钟馨终生难忘。但让钟馨更加难过的是,很多受蒙蔽的人用一种怎样憎恨仇视的眼睛和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她们。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钟馨总是被无言的痛楚充斥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让她感到人间的冷酷,更感到了自己的柔弱,在那个只要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把人置于死地的年代,不管在学校还是大街,充满血腥气息的大字报铺天盖地,那种赤裸裸的火药味把空气都染得火红火红的,连商品都被披上了阶级的外衣,无产阶级的人是不能吃好穿好的,那些好吃好打扮的人都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什么自由、尊严、美丽、时尚统统被抛到太平洋,在这种情形之下,人已经没有了自我,连生命都不属于自己似的,好像只要刮起一阵大风就能把自己吹跑了。

在她家的背后,有两座石灰岩大山,人们都称它为独山,意思是它们是独立的,不与其它的山脉相连,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和树林,田野里种植着大片的甘蔗和玉米,树林里生长着松树、桉树、枫树及一些不知名的树和低矮茂密的灌木丛,钟馨和哥哥游玩的场所就是房前的归春河和房后的大山及田野。

人们都说困难能塑造人的性格,能锻炼人的意志,苦难是良师。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钟馨和哥哥就像路边的小草顽强地生活着。她们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给自己找乐趣。钟馨的乐趣就是去爬山,她经常一个人爬到山顶上,眺望山前山后的景色,在我们这群山环抱的地方,目光所及的都是山,远处的山脉就是十万大山的余脉,虽然是余脉,却也是高耸着它那高傲的头,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地平线显得那么近。钟馨的心经常翻越过那高耸着的大山,她向往大山以外的世界,她常想大山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呢,难道他们也和这里一样,每天都在忙着搞运动吗?她还喜欢坐在岩石上,俯瞰山脚下的农夫们在辛勤劳动。根据季节的变迁,展现在她眼前的是那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美景,她还从季节变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春天,在高高的土坡上盛开着满山遍野的山樱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空气中漂着春的气息,就好像新生活的希望来到了你的身边;夏天,大地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物种在争奇斗艳,它们都在拼命吸收阳光雨露,而让枝干茁壮成长,禾苗吸饱了露水,正在伸展腰枝,那稻子正在灌浆,果树正在给自己的儿子上色,让人感到就像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母亲正在准备分娩;秋天,大地像成熟的母亲,展开了她那丰厚的乳房,慷慨地向人们奉献出自己的乳汁;冬天,在一片萧瑟寒风中,那一片片翻过休耕了的黄褐色的土地,大地母亲静静地安详地躺着,从它那寂静的怀抱里,孕育着一种威力,就好像随时都可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咆哮着向世人警示其威力。每次钟馨都能从大自然的光和热中得到启示,她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也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为了不让宝贵的生命白白浪费掉,她不断在脑子里编织美丽的梦想,她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憧憬着美丽的人生。

那静静流淌的归春河,在枯水季节像温顺沉思中的少女,在洪水季节则像一条猛龙,那汇聚了上游而来的浑浊洪水咆哮着奔流向前。但不管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归春河在钟馨的眼里就是游乐的好场所。她经常从桥上纵身跳入十米深的河中,也经常在洪水中顺流而下漂游,还偶尔和伙伴们比赛,看谁潜水摸河螺摸得多,闲暇时,还和哥哥去河边钓鱼。

归春河和广阔的田野塑造了她,赐予了她勇气和力量。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个女孩子所应有的温顺性格,反而更像野孩子,这个野孩子非常不安份。她经常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她虽然经常受压抑,思想却充满了反叛,她不甘心庸庸碌碌,对当时的文革运动漠不关心。

那时候,不仅大人人人都要参加运动,连小孩子也不能幸免,你如果对运动不热心,也是一种罪过,哥哥就曾对钟馨说:“刚才开会怎么没看到你?”

钟馨爱搭不理说:“我来了!是你没有看见而已。”

哥哥恼怒说:“那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说。”

钟馨无可奈何说:“我又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

哥哥着急小声说:“他们是牛鬼蛇神。”

“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跟着他们,他们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不然,红卫兵又该说我们了。”

“现在爸爸已经被改造了,我们还要去参加批斗会?”

“不然怎么办,如果我们不去的话,他们更会说‘狗崽仔’的后代也是右派了。”

“是,知道了,可天天晚上开批斗会,也够烦的。”

“嘘,不怕被人听见吗?”

“怕什么?”

“现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你敢不听吗?”哥哥无奈吓唬道。

“知道了。”钟馨不以为然。那时有一部电影叫……

“我们没有钱。”

“爸爸你的工资并不少,都怪妈妈拿去资助舅舅他们,我们才这样穷的。”

“你妈的弟妹多,特别是你的大舅舅,他有四个女儿生活很困难,他经常写信来说工分不够,他们连粮食都不够吃。我们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不是我反对你们给大舅舅寄钱,妈妈从来不关心我的学习,也从来不为我的将来着想,看我不顺眼。”

“就算爸爸了解你,可去那里买钢琴?人们会让你弹吗?上次造反派抄家,把仅有的一只手表都没收了,现在连你穿件新衣服都被议论半天,如果家里放着一台大钢琴,日子就不用过了。”

虽然如此,钟馨从没放弃学习钢琴的愿望,没有钢琴,她就在头脑里想象,在梦中去弹。在她的内心深处,自由的种子就像烧不死的野草,顽强挣扎萌发出稚嫩的幼芽,她敢让老师帮她剪短发,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敢于一个人上山,敢一个人在黑夜里独自走十几里山路,敢一个人在黑暗里守着空空荡荡的家。总之,钟馨的性格就像是男孩子,甚至连一些男孩子也未必有她的胆量……

生活虽然艰苦,粗茶淡饭养育了她,南国的烈日也晒不黑她的肌肤,钟馨出落得婷婷玉立,高挑的个子,她那一头秀发长长地被编成辩子,特别是她的皮肤,雪白纯净而又红润,精致的五官,一张小小的嘴巴像樱桃,还有着明亮的眼睛。在这偏远的山区,很少有像她那样的肤色,她爱唱歌,善于模仿样板戏中的人物对话,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她经常边劳动边唱歌,野营训练时,她也是边行军边说戏,老师和同学们很羡慕她。也招来妒忌的眼光,班主任说她劳动不够积极,同学说她是吸着贫下中农的血长大的寄生虫,有一次几个从农村来读书的女同学围攻她:“你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看不起我们?知不知道,如果没有我们你早饿死了。”

“是吗?”钟馨战战兢兢,从喉咙里挤出了一句。

“装什么啊,是我们贫下中农种的大米把你养得这么白净,哼,你还敢看不起我们?”这些同学板着脸。

“没有,我没有看不起你们,我天天都在心里感谢你们呐,是你们种出来的粮食养育了我。”

“哼,谅你也不敢小看我们,不然有你好看。”

看着这些同学们那傲慢的嘴脸,听到他们那胜利者的语言,钟馨感到无比的悲伤,她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用,感到自己的人生怎么会这样不幸?自己也是有父母亲的人,怎么沦落成为和乞丐一样,甚至连乞丐都不如的地步,因为在她看来乞丐至少还是有尊严的,自己除了接受这些贫下中农的后代施舍之外别无选择,没有何任余地苟延残喘任人宰杀的活尸。

“是的,是,我不敢。”

同学们说得对,如果没有这些贫下中农,自己恐怕早就饿死了。面对着这些贫下中农的后代,她觉得自惭形秽。她所能选择就是离开,她默默离开这些同学,用这种方法来逃避现实。可是这些同学并不因此而放过她,在一次给校园里种的菜浇水时,这些同学又一次地对她进行围攻:“为什么戴帽子?这是什么思想?你就那么怕黑吗?”

“哼,她这种人天生怕吃苦,那么娇气,应该让她到农村去挑大粪。”

“对。看她还臭美什么。”

“那么怕晒,难怪那么白嫩了。”

“是我们种出来的粮食养白了她。”

“哼,仗爸爸是个老革命,现在有吃的有穿的,如果我们农民不给她们种出粮食,看她吃什么?”

“我们把她帽子抢去,看她能怎样?”

这些同学以功臣自居、神气十足。钟馨再也忍不住了,猛地把帽子一甩,大声嚷:“什么?你们养了我?真是天大的笑话,你们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呐,你们现在年年都吃返销粮,国家哪一年不给你们运去大批的粮食?哼,是你们养了我?回家去问一问你们的父母亲吧。”

这些同学一听怔住了。

钟馨抱着豁出去的决心:“什么思想?我怕吃苦?哼,哪一次劳动比你们挑得少?哪一次劳动我没有完成任务?怕黑,你们回去照照镜子,就你们这黄脸的样子,妒忌我了吧,我告诉你们,我这是天生的,天生的怎么样?”

这些同学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不明白钟馨为什么突然变成了,这太不像她了。其实钟馨的爆发是她长期受歧视和压制之后所积累的委屈的反应,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说出这样辛辣刻薄的话来。

事情过后,她觉得自己说的话太过火,想找这些同学道歉,希望能得到她们的谅解。可是自从经历了这次吵嘴后,这些同学不敢嘲笑她了,钟馨想:“哈哈,太好了,呜呼,真是太好了”。

到了期末,这些同学狠狠报复了钟馨,她们给钟馨的评定是:该学生有较重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怕吃苦,不愿意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父亲在接到家庭报告书后,对钟馨大发脾气:“你为什么给父母亲丢脸,为什么,现在人人不敢和贫下中农的子女顶嘴,你为什么这样大胆?”

钟馨争辩:“每次劳动课她们都找我的麻烦,我已经忍让多次了。可她们得寸进尺,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爸爸,你就是这样子,他们把你送到干校去劳动你也不吱声,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错,可你还是忍了,这活得多窝囊?”

“窝囊?现在有谁不窝囊?这不是你和我所能改变的现实,现在的形势多可怕?你要是不小心说错一句话,那就完了。”

“可是。”

“你看见候叔叔了吧?候叔叔原来是一个多开朗的人呐,可就因为喝醉酒说错了一句话,现在天天被造反派拿去批斗,老婆和五个女儿哪一天不是以泪洗脸的?他们都觉得在人面前矮半截,连话都不敢大声说,更不用说在人前喘粗气了”。

钟馨争辩:“我原来也以为忍一点,她们就会放过我,可我发现光忍让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不想忍下去了。”

“不忍你想怎么样?真不知天高地厚,就算你不怕你也得为家里人考虑吧?你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里人怎么办?”

“可是,这也太难忍了。”

“不能忍也得忍,打碎牙齿也得忍。”

“可是。”

“算了,这次的事情就算了,但你要记住,以后再不许随便和同学顶嘴,不然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是,知道了。”

当时学校有一对从天津市下放到此的青年老师,男的姓邵,女的姓石,叫石明花,石老师很喜欢钟馨。钟馨也喜欢她,她觉得石老师哪一口纯正的京腔特别动听,听她说话就好像听唱歌一样,石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国家其它城市的情况,这对于长期生活在边远山区的钟馨来说,石老师懂得真多,她对石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她经常去找石老师玩。石老师经常说:“哇!你干脆做我的女儿算了。”

“为什么?”钟馨感到石老师不仅仅有知识,还特别善解人意。如果能做她的女儿就能脱离母亲的埋怨和唠叨,离开那个没有温暖的家了。

“因为你这么漂亮,又那么聪明,你的父母亲一定很喜欢你吧?”石老师微微歪着头,她还是那么地和蔼。

“没有啦,我妈妈不喜欢我。”钟馨绝望了,在母亲眼里就不受欢迎,石老师怎么喜欢自己呢?

“天津可好玩了,天津有海河,高楼大厦,汽车,狗不理包子、麻花,好多好多好吃的。”

“哇,天津有哪么好呀?”

“那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你没有看到吧?”

“大平原?石老师,我在电影里看到过平原。”

石老师笑了,进一步诱惑到:“电影里的平原与现际上的平原有很大的差别。还有黄河长江你也没有看到吧?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那浑浊而又刚劲的气魄你没有到现场去是感受不到的,那无边无际的麦田和青纱帐,看起来有多美丽?你……只要和我到天津去,我保证你能看到你梦中的大平原了。”

“可我更想看大草原。”仿佛在梦境中一般,钟馨抑制不住心潮澎湃说:“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蓝天白云下的牛羊!哇!我真想骑在骏马上,迎着狂风、烈日、暴风雪在草原上风驰电掣般地奔驰。还有蒙古包、手抓羊肉、奶茶、哇!还有长调,那长调真是太动听了。石老师,我做梦都想着去当一回牧民哩。”

“你的梦做得还挺美的。”石老师调侃。“不就是大草原吗?我能满足你。只要你和我在一起,我会让你看看大草原。”

一开始钟馨没有完全相信石老师,可石老师说多了,钟馨心里活络起来。她兴冲冲跟父亲说:“爸爸,石老师让我去做她的女儿。”

父亲好像被打了一闷棍似的:“什么?”

钟馨淡淡地,好像在谈论一件微不足道事情:“我们学校石老师说,让我去做她的女儿,因为她喜欢我。”

“你们老师是谁?这是什么意思?”

“能有什么意思?喜欢我呗。爸爸,你们让我去吧?现在你们经常不在家,我和哥哥什么事情都是靠自己。况且现在我们家里这么穷,妈妈又不喜欢我,石老师愿意让我去做她的女儿,这也能减轻你们的负担,你们就让我去跟石老师吧”。

女儿不像开玩笑,好像动了心思,这下麻烦了。

父亲深谙不能来硬的,因为钟馨从小就不知道什么叫害怕,小时候因为顽皮挨打,她从来不哭。现在除了说服之外,别无其它的方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父亲耐心地开导钟馨:“你父亲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了你,你知道老来得子是怎样的心情吗?你爸爸从小没见过你爷爷,小小年纪就去给日本人挖煤,如果不是你爸爸命大,今天也不会有你和你哥哥,都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家再怎么不好,毕竟是自己的家呀,你们老师想让你去做她的女儿,但毕竟不是亲生的,她能永远对你好吗?”

钟馨缄默不语。

“人要懂得做人,做人首先要懂得报恩,爸爸不指望你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父母亲养育了你,是不容易的,爸爸惟一的心愿就是让你和你哥哥能幸福成长,现在爸爸连累了你们,让你们吃了不少苦,爸爸对不起你们。但你还太小,你不懂得社会上的事,但你要记住:一个人要保持正直,善良,是很重要的。”

父亲停了一下又说:“你想想,如果你真的去做了石老师的女儿,你爸爸会成什么样子?会没命的呀!你妈妈没有什么文化,不懂得表达自己的感情,你不要以为她不爱你,其实,她是爱你的。”

那时国家物质极度缺乏,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钟馨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正是能吃的时候,经常饿肚子,父亲总是竭尽所能让她和哥哥吃饱穿暖,为了节省仅有的一点肉,父亲谎称自己是个素食主义者,不吃荤,钟馨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吃肉,总以为父亲真的是个素食主义者。……偶尔买了鱼和肉,父亲总是把鱼和肉留给哥哥和钟馨,他对别人说,北方人不习惯吃肉,但偶尔包饺子,看见他吃饺子那香甜的样子,你怎么能相信他不喜欢吃肉的说法呢?

回想起来,钟馨觉得自己太粗心,也觉得自己伤了父亲的心。父亲患病前期,就是靠自己和母亲的照顾,父亲才得于渡过了这些年。嫂子从未照顾过父亲,相反,她千方百计阻挠父母亲,不让父母亲和她住,这次钟馨从新武县调来兴南市后没有房子,她才勉强让父母亲住的。

但只住不到一个星期,嫂子就开始吵闹了,她变着法子折磨母亲,想让父母亲待不下去了就会自动离开,她和母亲的吵架已经成单位里的一大新闻,她也成了人人皆知的恶儿媳妇。

前段时间,父亲因病住院治疗,她也未去看,不仅如此,在父亲出院时,她偷换了房门钥匙,当哥哥和朋友们抬着父亲上到七楼,却打不开房门,父亲由于大小便失禁,小便流了一地,为此哥哥和她吵了一架。母亲总想多忍着点,她不敢和嫂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甚至不敢在家上卫生间,因为嫂子嫌她脏。平时总是估算时间,只要嫂子快下班了,母亲就会逃出来在院子里闲逛,直到嫂子上班了才敢回去,晚饭时也是如此,等嫂子睡觉了,母亲才像个老鼠似地回去。

按钟馨的脾气,她绝对不会容忍嫂子怙恶不悛,她会让哥哥离婚,可现在她刚刚离了婚,怎么好意思让哥哥也离婚呢?钟馨只能暗暗祈祷嫂子发发慈悲,对父母亲仁慈一点,同时也自觉没脸见父亲,对不起父亲的养育之恩,在父亲最痛苦的时候,没能给父亲应有的关心和照顾,相反还让他见到了自己不幸的婚姻,他老人家该有多伤心啊?钟馨思绪不停地翻滚着。

第三章

母亲回去了,钟馨望着母亲的背影,心理沉甸甸的,自己的事还没解决,母亲的话不啻又让她添了心病。

钟馨的父亲是山西晋城人,是南下干部,是个老革命,他是个遗腹子,从小由母亲一个人养大,十三岁就跟随他人到关外日本人开的煤矿挖煤,一九四五年日本法西斯投降后,解放军解救了他们,当时他参加了革命。

他南征北战,戎马一生,共和国成立前夕,跟随解放大军从东北来到广西,由于征战多年,身上落下许多伤疤,五十年代初他在主持土地改革中认识了当时也积极参与土改运动的母亲,俩人结婚之后一起来到地处广西边陲的县城。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有山间谷地,也有崇山峻岭,有青青的小河,这里长夏无冬,光热充足,雨水丰沛,这里还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就是在这里父母亲生下哥哥和钟馨,几十年来父亲对钟馨的爱真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父亲曾经这样说过:在旧时代,女孩子都要裹脚,都要深藏在闺中,嫁了人就要遵从 <三从四德>

所以父亲决心不让钟馨走过去的老路,他经常给钟馨讲故事,唱歌拉二胡,父亲对京戏很钟爱,也唱得很好。父亲对钟馨采取放任式的教育方法,对钟馨总是偏爱有加。

母亲一直对钟馨不好,她没有什么文化,性格喜怒无常多疑,平日买菜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总要自己再称一回,如一发现菜的分量短少,那这一天全家人都不会得安宁了,母亲会唠叨不停。对家中的大小事就更是不得了了,不仅凡事都要过问,还固执己见爱发号施令,想法简单。总想控制钟馨的行为,容不得钟馨反对自己的权威,平时爱东家长李家短地串门,对邻居发生的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津津乐道。

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有着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总认为儿子是宝贝,是她老了以后的依靠,女孩子是累赘,女孩长大嫁了人就是婆家的人了。所以,从骨髓里觉得女儿是赔钱货,对女儿总是看不上眼,横挑鼻子竖挑眉,对儿女的人生没有计划,不懂得怎样去教导儿女,除了对儿子嘘寒问温暖之外,极少关心女儿的心理成长,相反,对女儿她相当苛刻,动不动就责骂,她还有个嗜好,喜欢把女儿的事当笑料到处宣扬,还总要添油加醋地而丝毫没有顾及女儿的自尊心。

每当母亲到外面跟别人闲聊,钟馨就胆战心惊、羞愧无比。而母亲偏偏就喜欢到外面说自己的坏话,母亲总是宣扬儿子怎样好,女儿又怎样坏。娘家的舅舅表妹一来就被当成座上宾,钟馨若有一丝怠慢,母亲就大吼大叫,钟馨有时真怀疑,她是我妈妈吗?特别让钟馨难受的是,一旦表妹不听母亲的话,母亲又拿钟馨来吓唬她,母亲意图把钟馨塑造成一个恶人。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因为母亲长时间不余其力地作为,母亲的目的达到了。这一切让钟馨愈发怨恨母亲,又总是祈求母亲能正确对待自己,其实自己并不是一个坏孩子。

从小她就习惯孤独,她不善于和人交谈,虽然她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封闭的,她也想象其他人一样能在一种亲切详和的氛围下生活。她虽然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但她并不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安慰,得到力量。相反母亲经常给她造成很大的负担,俩人经常吵嘴,邻里们说钟馨是一个坏脾气的孩子,在别人眼里钟馨就好比垃圾一般令人讨厌,钟馨就是在那样遭歧视的环境下长大的。

在家里,钟馨的地位还不如表妹,一点小事也让母亲怒迁于她,母亲的行为增加了她的反叛心理,愈是这样,母亲对她就愈看不顺眼。所以钟馨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好去过独立的生活,在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她曾经有过一次初恋,对方是一个复员军人,家庭出身是农民,母亲拼命反对钟馨和这个男人的恋爱,由于种种原因,那男人放弃了钟馨,先行结婚了。当遇到林之川时,钟馨也是想快点离开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她把结婚当成逃避母亲的避难所。

本来以父亲的工资收入,在那个年代,生活还算蛮富足的,但钟馨的母亲总是把父亲的收入拿去接济她娘家的兄弟姐妹,她的兄弟姐妹又多,所以使得家里生活很艰难,平时很难有一件新衣服和鞋子,钟馨上了高中还是穿着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塑料凉鞋穿到鞋邦断裂,还是补了又补,不舍得扔掉。什么少女那美丽的梦离她很遥远,在她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人教她怎样做人,也没有人为她设计她的人生未来。不仅如此,当她受到自身心灵深处的感应而想要去尝试学习的时候,也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使她的人生计划胎死腹中,人生的不幸就是这样从她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她。

虽然如此,钟馨并没有丧失希望,人性还未泯灭的她是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她向往美好的生活,她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和平相处,她渴望人间的真情,更渴望家里面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的亲情。她经常去帮助一些困难户老保户,给她们挑水,捡拾柴火。她还爱打抱不平,看见同学有困难,只要是力所能及她都乐于伸把手。

就这样,直到她十八岁参加工作,第一次领了十九块五角钱的工资,才给自己买了盼望许久的衣服。她对权力、地位和物质财富没有多大的欲望。但她又不愿意做平凡的人,她对人生有一套标准,她严格遵守这些人生准则,就是努力学习、努力奋斗、不计报酬,在生活上,只要能吃饱穿暖就满足了。

看到身边一些人争权夺利的嘴脸,钟馨很瞧不起这些人。但在现实中,钟馨的理想主义经常被碰得粉碎,她见到过无数的事例:有些人在工作中投机取巧、为了权力不择手段却能得到好处;那些任劳任怨、老老实实的老好人却被讥讽是傻子,职场中那种名争暗斗是那样的丑陋。每次看到这些,钟馨总感到很迷茫,她怀疑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时怨恨中学时期的班主任,在钟馨的人生哲学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主任给予的。

平心地讲当初她的婚姻生活并不是一团糟,虽然谈不上如胶似漆,但也有过耳鬓厮磨的时刻,自从林之川大学毕业后,他在官运上一直不顺,久而久之,他就变了,他变得易怒,动不动就发火,也不顾家了,钟馨想俩人分开一段时间,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想一想,希望他能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正因为出于这样的考虑,钟馨在一九八八年十二月调到新鸣县工作,毕竟新鸣县与武大县同属一个地区,两地的距离不远,就这样,在钟馨调走后,林之川经常借出差到新鸣与钟馨团聚,俩人的关系也趋于稳定。后来考虑到夫妻俩长久分居也成问题,所以,在林之川的积极怂恿鼓动下,全家人调动多方关系网,钟馨于一九九零年率先从新鸣县调到兴南市,林之川也以解决夫妻分居为由,从大武县调来兴南市。至此,俩人重新团圆了,原以为夫妻团聚,俩人的关系会好转,林之川会珍惜这一来之不易的局面,没想到,刚来兴南市一年多,他就闹离婚,现在事情落到这个地步,真让她不知如何是好。

父亲在四年前患上了轻度的老年痴呆症,虽然经过多方治疗,总也不见好转,现在病又开始变得严重了。在钟馨的童年印象中,父亲是那么的年轻英俊,那时,家里挂着父亲年轻时身着戎装时潇洒的相片,父亲就是钟馨崇拜的偶像和坚强的靠山。正因为是父亲才让钟馨有了在这个家里一直生活下去的信心。但这个信心很脆弱,钟馨想离开家去独立生活的念头从来没有消失过。

在文革岁月,父亲也受到了冲击。在钟馨八岁那年,有一天晚上钟馨没有见到父亲回家。当天半夜三更,一群红卫兵来到家里,他们翻箱倒柜,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钟馨并不知道家里发生的事,她还在呼呼地大睡。第二天她才知道昨晚红卫兵把家搅得一团糟,红卫兵把父亲在部队照的相片和历次获得的军功章都搜去了,还想在家里翻出一些他们想要证据,但他们所搜到的除了父亲身穿戎装的照片和军功章外,实在无法再搜出什么,红卫兵虽然没有找到他们想要的证据,但还是把父亲关起来,他被押送到干校强制劳动。

从此钟馨的家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原来引以为傲的父亲成了被改造的对象,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母亲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哥哥和钟馨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只感到生活已经没有欢乐,别人的眼睛是那样的冷酷,不仅如此,她们还被迫搬出原来在机关大院的住房,搬到县城食品公司一间由猪圈改造成住房的破烂的房子去了。

钟馨有一次给父亲送饭,亲眼看见年过半百头发花白的他,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稀疏的头发在寒风中显得那么地干枯。他正在和别的和他一样受到迫害的老干部在一起抬石头,看到他吃力的样子,钟馨心里非常难过。想当初父亲是第四野战军的一名连长,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指挥过无数次的战斗。在

从此,一家人天各一方,哥哥小小年纪就去住校了,他整年都在学校吃住。那时物质条件很匮乏,经常吃不饱,穿着也很不好,在漫长的文革岁月里,钟馨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由于农场离县城很远,她每天一大早就要出门了,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赶到学校,中午就在学校吃午饭,下午放学傍晚才能回到家,就这样披星戴月往来于学校与农场之间。后来学校为了照顾钟馨和其他有着同样情况的同学,允许她们住校,那时,能在学校住宿,也是一种特权,钟馨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搬到学校去住了,在若大的校园里,只有钟馨和其她几位同学,晚上睡觉时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得很。

当时学校有一台旧的脚踏风琴,音乐教师经常弹奏当时的流行曲,钟馨非常仰慕老师的弹琴技术,有一次,她趁老师不注意,偷偷溜进教室,打开琴盖,看着那黑白相间的琴键,她非常激动,她虽然不认得琴键,靠摸索,认出了do,re,mi,fa,sol,la,si几个音阶,并能弹一些简单的歌曲。在那精神文化非常匮乏的时代,钟馨最大的乐趣就是弹风琴。

可没过多久就被音乐老师发现了,老师非常不高兴。他对钟馨说,学校的风琴不能随便乱弹。钟馨跟老师哀求,但老师不松口,没办法,钟馨学琴被终止了。但她对音乐的爱却更加炽热,她喜欢在校园里唱歌,也唱得很好,老师同学们都说钟馨有一副好嗓子。她还参加农场的文艺队,去演唱当时流行的样板戏。她对样板戏中的某些唱段模仿得很像,还到农场的总部去演出。那是一件令人非常高兴的事,在简陋的舞台上,她和伙伴们演唱了

教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国地图,一幅世界地图。

钟馨对地图上的各种符号很好奇,她看到了高山、大漠、平原、河流、和湖泊。也看到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就是城市、乡镇、长城、铁路、公路、水渠、农田。她心里默默地记住了各个地方的名称和地理特征,不仅把各个省的首府名称背得滚瓜烂熟,还站在世界地图前去想象、去揣测、地球其它地方是怎样一种情形。

国家地图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在她脑海里,她不用看地图,就能在纸上画出各个省的地形。她强烈地向往外面的世界,想到海边去看看,渔民是怎样生活的?都说山珍海味好吃,她虽然生活在山区却从来没尝过山珍的美味,那么海味到底怎样好吃法?也让她很好奇。

可现实是她连县城都没得迈出一步,就像被困在笼中的鸟,空有满腔的热情和抱负。每年的农忙季节,她还和所有的小学生一样,回到农场参加抢收抢种,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被收割镰刀划破了手,多少次在烈日下插秧被蚂蟥把腿吸出了血。

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了几年,直到林彪事件发生后,政治气候稍缓,钟馨和哥哥才搬到父亲的单位去住,但父亲还没有得回家,母亲也还在农场。只有哥哥和钟馨回到县城,在她们居住的县城,有一条叫归春河的河水穿城而过,河上有一座年代久远的石桥,横跨东西两岸,钟馨和哥哥就住在高高的河的西岸上,那是一幢由猪舍改造成的房舍,那斑驳的墙壁,乌黑的房檐,凹凸不平的地面,房里除了床铺还有一个由破木板钉成的饭桌,还有一间由油毛毡和竹篱笆搭建四面透风的厨房这就是她们的家了。

在桥的东岸上有一棵大榕树,这榕树之大用五六个人都抱不过它的树干,它的树枝像一个大蘑菇,树根纵横交错的突出在地表上。看样子,这棵树起码有几百年了,它虽然浑身上下伤痕累累,但枝叶依然繁茂。白天它能为过往的行人遮蔽风雨,夜晚它却显得格外阴森恐怖。这里的人都把这棵榕树视为神来敬仰,大人们教育孩子不能对大树说些不敬的话,嘱咐孩子们不要在树根下烧火,以防触犯了神灵,从而招来大祸。钟馨曾经看到有人在榕树底下上吊自杀,那是一些不堪忍受文革折磨的人,选择在这里自杀的,那些死者的家属围在一起痛哭流涕的场景让钟馨终生难忘。但让钟馨更加难过的是,很多受蒙蔽的人用一种怎样憎恨仇视的眼睛和恶毒的语言来咒骂她们。每次看到这样的情景,钟馨总是被无言的痛楚充斥着,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让她感到人间的冷酷,更感到了自己的柔弱,在那个只要一句话一个动作就能把人置于死地的年代,不管在学校还是大街,充满血腥气息的大字报铺天盖地,那种赤裸裸的火药味把空气都染得火红火红的,连商品都被披上了阶级的外衣,无产阶级的人是不能吃好穿好的,那些好吃好打扮的人都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什么自由、尊严、美丽、时尚统统被抛到太平洋,在这种情形之下,人已经没有了自我,连生命都不属于自己似的,好像只要刮起一阵大风就能把自己吹跑了。

在她家的背后,有两座石灰岩大山,人们都称它为独山,意思是它们是独立的,不与其它的山脉相连,山脚下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和树林,田野里种植着大片的甘蔗和玉米,树林里生长着松树、桉树、枫树及一些不知名的树和低矮茂密的灌木丛,钟馨和哥哥游玩的场所就是房前的归春河和房后的大山及田野。

人们都说困难能塑造人的性格,能锻炼人的意志,苦难是良师。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钟馨和哥哥就像路边的小草顽强地生活着。她们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给自己找乐趣。钟馨的乐趣就是去爬山,她经常一个人爬到山顶上,眺望山前山后的景色,在我们这群山环抱的地方,目光所及的都是山,远处的山脉就是十万大山的余脉,虽然是余脉,却也是高耸着它那高傲的头,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地平线显得那么近。钟馨的心经常翻越过那高耸着的大山,她向往大山以外的世界,她常想大山以外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呢,难道他们也和这里一样,每天都在忙着搞运动吗?她还喜欢坐在岩石上,俯瞰山脚下的农夫们在辛勤劳动。根据季节的变迁,展现在她眼前的是那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美景,她还从季节变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春天,在高高的土坡上盛开着满山遍野的山樱花,远远望去就像一片花的海洋,空气中漂着春的气息,就好像新生活的希望来到了你的身边;夏天,大地在炽热的阳光照耀下物种在争奇斗艳,它们都在拼命吸收阳光雨露,而让枝干茁壮成长,禾苗吸饱了露水,正在伸展腰枝,那稻子正在灌浆,果树正在给自己的儿子上色,让人感到就像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母亲正在准备分娩;秋天,大地像成熟的母亲,展开了她那丰厚的乳房,慷慨地向人们奉献出自己的乳汁;冬天,在一片萧瑟寒风中,那一片片翻过休耕了的黄褐色的土地,大地母亲静静地安详地躺着,从它那寂静的怀抱里,孕育着一种威力,就好像随时都可能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咆哮着向世人警示其威力。每次钟馨都能从大自然的光和热中得到启示,她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也感到了生命的短暂,为了不让宝贵的生命白白浪费掉,她不断在脑子里编织美丽的梦想,她把自己想象成童话故事中的人物,憧憬着美丽的人生。

那静静流淌的归春河,在枯水季节像温顺沉思中的少女,在洪水季节则像一条猛龙,那汇聚了上游而来的浑浊洪水咆哮着奔流向前。但不管是枯水期还是丰水期,归春河在钟馨的眼里就是游乐的好场所。她经常从桥上纵身跳入十米深的河中,也经常在洪水中顺流而下漂游,还偶尔和伙伴们比赛,看谁潜水摸河螺摸得多,闲暇时,还和哥哥去河边钓鱼。

归春河和广阔的田野塑造了她,赐予了她勇气和力量。在她的身上找不到一个女孩子所应有的温顺性格,反而更像野孩子,这个野孩子非常不安份。她经常做出一些惊人之举,她虽然经常受压抑,思想却充满了反叛,她不甘心庸庸碌碌,对当时的文革运动漠不关心。

那时候,不仅大人人人都要参加运动,连小孩子也不能幸免,你如果对运动不热心,也是一种罪过,哥哥就曾对钟馨说:“刚才开会怎么没看到你?”

钟馨爱搭不理说:“我来了!是你没有看见而已。”

哥哥恼怒说:“那你怎么一句话都不说。”

钟馨无可奈何说:“我又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

哥哥着急小声说:“他们是牛鬼蛇神。”

“不知道该说什么。”

“你跟着他们,他们说什么,你就说什么。不然,红卫兵又该说我们了。”

“现在爸爸已经被改造了,我们还要去参加批斗会?”

“不然怎么办,如果我们不去的话,他们更会说‘狗崽仔’的后代也是右派了。”

“是,知道了,可天天晚上开批斗会,也够烦的。”

“嘘,不怕被人听见吗?”

“怕什么?”

“现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你敢不听吗?”哥哥无奈吓唬道。

“知道了。”钟馨不以为然。那时有一部电影叫

“我们没有钱。”

“爸爸你的工资并不少,都怪妈妈拿去资助舅舅他们,我们才这样穷的。”

“你妈的弟妹多,特别是你的大舅舅,他有四个女儿生活很困难,他经常写信来说工分不够,他们连粮食都不够吃。我们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不是我反对你们给大舅舅寄钱,妈妈从来不关心我的学习,也从来不为我的将来着想,看我不顺眼。”

“就算爸爸了解你,可去那里买钢琴?人们会让你弹吗?上次造反派抄家,把仅有的一只手表都没收了,现在连你穿件新衣服都被议论半天,如果家里放着一台大钢琴,日子就不用过了。”

虽然如此,钟馨从没放弃学习钢琴的愿望,没有钢琴,她就在头脑里想象,在梦中去弹。在她的内心深处,自由的种子就像烧不死的野草,顽强挣扎萌发出稚嫩的幼芽,她敢让老师帮她剪短发,这在当时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敢于一个人上山,敢一个人在黑夜里独自走十几里山路,敢一个人在黑暗里守着空空荡荡的家。总之,钟馨的性格就像是男孩子,甚至连一些男孩子也未必有她的胆量……

生活虽然艰苦,粗茶淡饭养育了她,南国的烈日也晒不黑她的肌肤,钟馨出落得婷婷玉立,高挑的个子,她那一头秀发长长地被编成辩子,特别是她的皮肤,雪白纯净而又红润,精致的五官,一张小小的嘴巴像樱桃,还有着明亮的眼睛。在这偏远的山区,很少有像她那样的肤色,她爱唱歌,善于模仿样板戏中的人物对话,在田间地头的劳动中,她经常边劳动边唱歌,野营训练时,她也是边行军边说戏,老师和同学们很羡慕她。也招来妒忌的眼光,班主任说她劳动不够积极,同学说她是吸着贫下中农的血长大的寄生虫,有一次几个从农村来读书的女同学围攻她:“你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看不起我们?知不知道,如果没有我们你早饿死了。”

“是吗?”钟馨战战兢兢,从喉咙里挤出了一句。

“装什么啊,是我们贫下中农种的大米把你养得这么白净,哼,你还敢看不起我们?”这些同学板着脸。

“没有,我没有看不起你们,我天天都在心里感谢你们呐,是你们种出来的粮食养育了我。”

“哼,谅你也不敢小看我们,不然有你好看。”

看着这些同学们那傲慢的嘴脸,听到他们那胜利者的语言,钟馨感到无比的悲伤,她突然觉得自己是多么的无用,感到自己的人生怎么会这样不幸?自己也是有父母亲的人,怎么沦落成为和乞丐一样,甚至连乞丐都不如的地步,因为在她看来乞丐至少还是有尊严的,自己除了接受这些贫下中农的后代施舍之外别无选择,没有何任余地苟延残喘任人宰杀的活尸。

“是的,是,我不敢。”

同学们说得对,如果没有这些贫下中农,自己恐怕早就饿死了。面对着这些贫下中农的后代,她觉得自惭形秽。她所能选择就是离开,她默默离开这些同学,用这种方法来逃避现实。可是这些同学并不因此而放过她,在一次给校园里种的菜浇水时,这些同学又一次地对她进行围攻:“为什么戴帽子?这是什么思想?你就那么怕黑吗?”

“哼,她这种人天生怕吃苦,那么娇气,应该让她到农村去挑大粪。”

“对。看她还臭美什么。”

“那么怕晒,难怪那么白嫩了。”

“是我们种出来的粮食养白了她。”

“哼,仗爸爸是个老革命,现在有吃的有穿的,如果我们农民不给她们种出粮食,看她吃什么?”

“我们把她帽子抢去,看她能怎样?”

这些同学以功臣自居、神气十足。钟馨再也忍不住了,猛地把帽子一甩,大声嚷:“什么?你们养了我?真是天大的笑话,你们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呐,你们现在年年都吃返销粮,国家哪一年不给你们运去大批的粮食?哼,是你们养了我?回家去问一问你们的父母亲吧。”

这些同学一听怔住了。

钟馨抱着豁出去的决心:“什么思想?我怕吃苦?哼,哪一次劳动比你们挑得少?哪一次劳动我没有完成任务?怕黑,你们回去照照镜子,就你们这黄脸的样子,妒忌我了吧,我告诉你们,我这是天生的,天生的怎么样?”

这些同学半天没有反应过来,不明白钟馨为什么突然变成了,这太不像她了。其实钟馨的爆发是她长期受歧视和压制之后所积累的委屈的反应,她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说出这样辛辣刻薄的话来。

事情过后,她觉得自己说的话太过火,想找这些同学道歉,希望能得到她们的谅解。可是自从经历了这次吵嘴后,这些同学不敢嘲笑她了,钟馨想:“哈哈,太好了,呜呼,真是太好了”。

到了期末,这些同学狠狠报复了钟馨,她们给钟馨的评定是:该学生有较重的小资产阶级思想,怕吃苦,不愿意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父亲在接到家庭报告书后,对钟馨大发脾气:“你为什么给父母亲丢脸,为什么,现在人人不敢和贫下中农的子女顶嘴,你为什么这样大胆?”

钟馨争辩:“每次劳动课她们都找我的麻烦,我已经忍让多次了。可她们得寸进尺,人的忍耐总是有限的,爸爸,你就是这样子,他们把你送到干校去劳动你也不吱声,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错,可你还是忍了,这活得多窝囊?”

“窝囊?现在有谁不窝囊?这不是你和我所能改变的现实,现在的形势多可怕?你要是不小心说错一句话,那就完了。”

“可是。”

“你看见候叔叔了吧?候叔叔原来是一个多开朗的人呐,可就因为喝醉酒说错了一句话,现在天天被造反派拿去批斗,老婆和五个女儿哪一天不是以泪洗脸的?他们都觉得在人面前矮半截,连话都不敢大声说,更不用说在人前喘粗气了”。

钟馨争辩:“我原来也以为忍一点,她们就会放过我,可我发现光忍让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不想忍下去了。”

“不忍你想怎么样?真不知天高地厚,就算你不怕你也得为家里人考虑吧?你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家里人怎么办?”

“可是,这也太难忍了。”

“不能忍也得忍,打碎牙齿也得忍。”

“可是。”

“算了,这次的事情就算了,但你要记住,以后再不许随便和同学顶嘴,不然会引来更大的麻烦。”

“是,知道了。”

当时学校有一对从天津市下放到此的青年老师,男的姓邵,女的姓石,叫石明花,石老师很喜欢钟馨。钟馨也喜欢她,她觉得石老师哪一口纯正的京腔特别动听,听她说话就好像听唱歌一样,石老师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我们国家其它城市的情况,这对于长期生活在边远山区的钟馨来说,石老师懂得真多,她对石老师充满了敬佩之情,她经常去找石老师玩。石老师经常说:“哇!你干脆做我的女儿算了。”

“为什么?”钟馨感到石老师不仅仅有知识,还特别善解人意。如果能做她的女儿就能脱离母亲的埋怨和唠叨,离开那个没有温暖的家了。

“因为你这么漂亮,又那么聪明,你的父母亲一定很喜欢你吧?”石老师微微歪着头,她还是那么地和蔼。

“没有啦,我妈妈不喜欢我。”钟馨绝望了,在母亲眼里就不受欢迎,石老师怎么喜欢自己呢?

“天津可好玩了,天津有海河,高楼大厦,汽车,狗不理包子、麻花,好多好多好吃的。”

“哇,天津有哪么好呀?”

“那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你没有看到吧?”

“大平原?石老师,我在电影里看到过平原。”

石老师笑了,进一步诱惑到:“电影里的平原与现际上的平原有很大的差别。还有黄河长江你也没有看到吧?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它那浑浊而又刚劲的气魄你没有到现场去是感受不到的,那无边无际的麦田和青纱帐,看起来有多美丽?你……只要和我到天津去,我保证你能看到你梦中的大平原了。”

“可我更想看大草原。”仿佛在梦境中一般,钟馨抑制不住心潮澎湃说:“那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那蓝天白云下的牛羊!哇!我真想骑在骏马上,迎着狂风、烈日、暴风雪在草原上风驰电掣般地奔驰。还有蒙古包、手抓羊肉、奶茶、哇!还有长调,那长调真是太动听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