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841 年 - 1845 年,四季更替
·地点:竹山文庙建筑工地
·画面:镜头缓缓拉开,1841 年的春天,竹山县城阳光明媚,阳光如金色的纱幔轻柔地披在县城的每一寸土地上。县令的任命如同春风,将主持文庙重建的重任吹向了陈杰祥。开工大典当日,整个县城沸腾起来,鼓乐喧天,欢快的节奏似在奏响文化复兴的序曲。红绸在微风中烈烈舞动,如燃烧的火焰,鞭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在空气中,散发出刺鼻的火药味,城中百姓身着新衣,笑容满面,从四面八方赶来,人群如潮水般涌动,翘首以盼这场盛大工程的开启。陈杰祥一袭简洁的青衫,身姿挺拔如松,衣角在微风中轻轻飘动,他手持精心绘制的蓝图,蓝图纸张微微泛黄,上面的线条和标注清晰明了,神色庄重且自信,登上高台,向众人详述重建规划,声音洪亮清晰,如洪钟般响彻云霄。
·画面:“基石选材,必采自本地青岩,其质地坚硬,历经风雨侵蚀而不朽,方能承载文庙之重。” 陈杰祥目光坚定,手指向远方的山峦,那山峦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青黛色的轮廓。画面切换至采石场,匠人们身系粗绳,如壁虎般攀附在陡峭山壁,山壁上怪石嶙峋,他们抡起沉重的锤,每一下敲击都伴随着沉闷的声响,敲凿出点点火星,火星四溅,仿佛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每一块石料都凝聚着他们的血汗与匠心,恰似从岁月与山川的怀抱中抠出的瑰宝,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画面:“飞檐斗拱,当复刻古制,精雕细琢龙凤之姿,以彰祥瑞之气。” 陈杰祥的话语掷地有声,在空气中回荡。画面聚焦在工匠们手中的龙凤雕刻,龙须飘逸似在云雾中舞动,丝丝缕缕,清晰可见,凤羽绚丽仿若绽射光芒,色彩斑斓,夺目耀眼,每一刀都精心考量,工匠们专注的神情仿佛世界上只剩下手中的雕刻作品,秉持着精益求精、传承文化的理念,立志要为竹山建起一座不朽的文化殿堂,那殿堂在他们的心中逐渐成型,宏伟壮观。
·画面:春日,细雨如丝,纷纷扬扬地洒落工地,瞬间将地面化作泥泞一片,泥泞中脚印交错,深浅不一。工人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沼中劳作,双腿沾满了泥土,沉重不堪。陈杰祥亦脚蹬雨靴,手持长杆,穿梭在工地间监督工人打桩,长杆在他手中挥舞,指挥若定。泥水溅满他的衣衫,甚至糊到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眼神紧紧锁住桩位,目光如炬,确保每一下敲击都精准有力、扎实稳固。一旦遇难题,他即刻与工匠们围坐研讨,工匠们围坐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直至雨歇云散,方案敲定,阳光重新穿透云层,洒在他们充满希望的脸上。逢着春雨涨水,河水漫灌工地,水流湍急,漩涡涌动,威胁地基安全,他日夜守在工地,指挥排水疏导,声音在风雨中略显沙哑,却坚定有力。雨水顺着他的发梢、衣角不断淌下,可他的眼神坚毅如磐,毫不懈怠,宛如守护幼苗的老农,寸步不离地守护着文庙根基,那根基如同他心中的信仰,不可动摇。
·画面:夏日骄阳似火,工地仿佛被架在火上的蒸笼,热气腾腾,空气都在微微扭曲。工匠们汗如雨下,豆大的汗珠砸在炽热的地面,瞬间蒸发,只留下一个个小小的水印。不少人难耐酷热,中暑晕倒,身体软绵绵地倒下,面色苍白。陈杰祥心急如焚,亲赴药铺调配草药解暑汤,药汤散发着浓郁的草药香气,又自掏腰包购置消暑瓜果,瓜果色泽鲜艳,散发着诱人的果香,手提肩扛,穿梭于工棚间分发。他手持蒲扇,为工人轻轻纳凉,蒲扇扇动的微风带来一丝凉意,声声叮嘱注意防暑,那关切的模样,凝聚起整个团队的心,让工人们在酷热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与慰藉。其间,有工人因酷热烦躁起了争执,面红耳赤,互相推搡,陈杰祥赶忙上前,双手分开两人,耐心劝解,声音温和而坚定,以和为贵,化解矛盾,让工程在和谐氛围中稳步推进,似调和五味的大厨,巧妙调和工地氛围,使工地重新恢复了有序的节奏。
·画面:冬日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割着人脸,寒风呼啸,雪花纷飞,大地银装素裹。木材受冻干裂,发出清脆声响,声音在寂静的冬日里格外刺耳。陈杰祥裹紧棉衣,棉衣上落满了雪花,踏雪寻师,访遍城中老工匠,老工匠们坐在温暖的屋内,品着热茶,讲述着过去的经验。他虚心讨教保养之法,认真聆听,不时点头记录。而后,他又亲赴深山,在冰天雪地中艰难跋涉,雪深没膝,每迈一步都需用尽全身力气,发出 “咯吱咯吱” 的声响,双手冻得通红,手指麻木僵硬,仍不放弃。他仔细端详每一棵可能合用的树木纹理、质地,眼睛专注地观察,不放过丝毫细节,似探寻宝藏的探险家,终于为文庙寻来优质良材,那良材在雪光的映照下,仿佛散发着希望的光芒。
·画面:工匠老张,起初对陈杰祥这个书生主持工程心存质疑,冷眼旁观,眼神中带着不屑与怀疑。陈杰祥不气不恼,放下身段,虚心求教基础工序,日夜泡在工地,与工匠们一同劳作,钻研榫卯结构、砖石砌法,如饥似渴地汲取建筑知识,手上沾满了泥土与木屑。遇难题时,他凭借深厚的学识和独特的思维提出独到见解,成功解决木材拼接变形、砖石承重不稳等棘手问题。有一回,讨论到关键的斗拱衔接,众人僵持不下,气氛凝重,空气都仿佛凝固了。陈杰祥沉思片刻,凭借钻研古籍所得灵感,提出改良方案,并现场演示,动作熟练而自信。老张见状,眼睛瞪大,嘴巴微张,态度瞬间转变,由衷佩服,此后全力配合,携手共进,似伯乐识得千里马,二人齐心协力铸就文庙辉煌,在工地上共同挥洒汗水,为文庙的建设添砖加瓦。
·画面:修建过程中,县丞刘大人因预算问题与陈杰祥产生激烈争执。县丞刘大人眉头紧皱,认为当省成本、求速度,主张用次品材料、缩减工序,以尽快完成工程交差,声音尖锐而急切。陈杰祥面色涨红,坚守质量底线,寸步不让,于县衙大堂据理力争,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列举邻县因贪便宜建劣质文庙,没几年便墙倾梁塌的惨状,痛心疾首地阐述文庙于传承文脉、教化民风之重大意义,情到深处,眼眶湿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令在场官员无不动容,纷纷陷入沉思,思考着文庙建设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画面:不久后,工地突遇山洪暴发,浊浪滔天,裹挟着泥石咆哮而来,泥石流如黄色的巨龙,汹涌奔腾。众人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唯有陈杰祥镇定自若,指挥若定,声音在洪水中清晰可闻,如同一座坚固的灯塔,为众人指引方向。洪水退去,奇迹出现,按陈杰祥方案加固的地基稳如泰山,基石未动分毫,而其他薄弱处却受损严重,一片狼藉,残砖断瓦散落一地。县丞刘大人满脸羞愧,低着头,亲至工地致歉,此后全力支持后续工作,再无二话,积极参与到文庙的后续建设中,为工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画面:历经四年寒暑交替,文庙终于竣工。阳光下,文庙金碧辉煌,雕梁画栋,色彩斑斓,殿内孔子像庄严肃穆,慈祥的目光注视着前方,庭院古柏参天,枝叶繁茂,成为竹山文化新地标。莘莘学子自此汇聚于此,诵读声不绝于耳,清脆的读书声在空气中回荡,传承着儒家经典,教化着竹山民风。这座文庙,承载着竹山文脉传承、儒家教化功能,彰显陈杰祥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卓越贡献,其影响深远持久,如清泉润泽后世学风,让 “义胆耀竹山” 在文化传承领域深深扎根,筑牢地域精神根基,成为竹山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文化明珠,熠熠生辉,永载史册,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在竹山的天空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照亮着后人前行的道路。
·画面:随着最后一抹余晖洒在文庙的飞檐上,那飞檐在余晖的映照下,勾勒出优美的弧线,画面渐暗,第十一幕完美落幕,而陈杰祥的文化传承之旅仍在继续,他的精神如同余晖,温暖而持久地影响着竹山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