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降幡出石头,襄阳遗爱断碑留。
东征苦进 平吴策,南渡先防避狄秋。
身后功名归武库,闺中封邑继酂侯。
怪君早识王夷甫,未向朝廷进一筹。”
此诗取自清朝诗人罗惇衍的《羊祜》,羊祜死后两年,杜预按羊祜生前的军事部署一举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羊祜虽然没有亲历这次战争,但他为规划、准备这场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却说张统得杜预军来援,来势汹汹直奔黄山,黄山数次交战,全山上下仅余八千人,刘皞向众人泣道:“既如此,我当亲领军血战,方可展露我报国之心。”
祝伟听罢,阻拦道:“我等跟随大王日久,此时正是报效之时,焉能让大王赴死。若我等不幸战死,大王当另寻良机,以待日后东山再起。”
众人皆涕泪道:“愿效死力。”
刘皞亦拱手道:“黄山危亡,全仰仗诸位头领了,若卿等战死,某亦不独活。”
说罢,祝伟携众退下,夜间刘皞大摆筵席,全山上下好酒好肉吃了一顿,以此恭候杜预军。
期间周婳特招毌丘秀出来,问道:“你可知大王因何始终不肯重用你?”
毌丘秀摇了摇头,拱手道:“还请副大王示下。”
周婳道:“全山上下,只有你原是吴国将领,大王心念吴国,故担心派你出战会有损伤。如今吴室危亡,黄山也危在旦夕,也顾不了许多了,还望毌丘头领不计前嫌,鼎力扶持。”
毌丘秀扼腕道:“自当以死报之。”
回到席间,见刘皞已醉倒在桌案上,周婳想起过往种种,眼含热泪,取来衣裳给刘皞披上,祝伟等还像往常一样鼓掌起哄。
祝伟道:“不如叫大王起来与副大王拜了天地,这顿酒也算是喜酒了。”
周婳的小脸上顿时羞红,又顷刻间恢复如常,刚要还嘴,却见刘皞起身醒来,周婳连忙捂住刘皞耳朵道:“大王莫听祝伟胡说。”堂上又是一片欢声笑语。
翌日,周婳留五百人给刘皞守山,自带祝伟、毌丘秀、冯度并七千人马下山,临行前皆眼含热泪,不知是否还有回山之日,刘皞周婳执手互道保重,便纵马离去了。
刚前行不至五十里,正遇上杜预军马,杜预笑道:“你家大王在何处?”
祝伟道:“你家皇上又在何处?”
黄山军顿时大笑,张统闻言大怒,两军交锋,黄山军死伤惨重,交战中张统砍死冯度,周婳见战事不利,连忙下令撤走二十里。
祝伟道:“晋军来此,我军占地利,当以地利取胜。”
周婳闻言,是个道理,便在黄山山谷处各埋伏兵,此时杜预已料到此计谋,对张统道:“山贼挫败,定会另寻计策,切不可冒然挺进。”
张统道:“我愿为大将军做饵!”杜预连道“不可”,但张统执意率军挺进,杜预痛心无奈,携部曲向高处进发。
正在张统行军时,忽闻得杀声大震,伏兵四起,从山谷中杀出皂袍将军,一枪刺死张统,张统咬牙道:“毌丘……秀……”倒地毙命,其余部下向后奔逃,毌丘秀正待追赶,两旁山上又有乱箭落下,放箭者正是杜预所率部曲,可怜两员名将之后,都阵亡在山谷之中。
周婳见了大悲,被祝伟护着离去,却被杜预手下名将焦彝领军截断后路,祝伟定眼一瞧,道:“我认得你,跟随诸葛诞起事,又翻城投降司马昭的叛徒么?”
焦彝大怒,率领晋军冲锋,祝伟、周婳领军难以抵挡,只得回逃,路上祝伟舍命护着周婳,待逃出去时,祝伟身中三枪,还有箭伤,逃出数里后支撑不住,倒地落马,周婳连忙下马查看,祝伟有气无力道:“快回黄山……这几次埋伏突围都不见杜预身影,想必是进发黄山去了……”
周婳大悲,本不愿舍下祝伟,但焦彝在后追赶的紧,祝伟支撑道:“我还可再抵挡一阵,快回去吧……嫂夫人……”
周婳涕泪不舍道:“如此不敬,记得回来领军法。”说罢,只得含泪而去。
且再说吴国岑昏被乱军砍杀后,果然有些士气,丞相——张悌携督军沈莹、诸葛靓等,率众三万,渡江逆战,行次牛渚时,沈莹对张悌道:“上流诸军,素无戒备,晋水师顺流前来,势必至此,不如整兵在此,以逸制劳。若渡江与战,不幸失败,大事必去。”
张悌慨然道:“吴国将亡,贤愚共知,及今渡江,尚可决一死战,不幸丧败当同死社稷,可无遗恨。若坐待敌至,士众尽散,除君臣迎降以外,还有甚么良策?名为江东大国,却无一人死难,岂不可耻?我已决计效死了。”
言讫,遂麾众渡江,到了板桥,与晋扬州刺史——周浚军相遇。张悌便即迎击,沈莹率领五千青巾兵三次冲锋敌阵,两下相交,晋军甚是凶悍,都没有动摇。沈莹军撤退后军队混乱,晋将薛胜、蒋班趁乱攻击,吴军溃散,张乔又从后进击,大破吴军于板桥。
诸葛靓料难支持,劝张悌逃生,让人去拉张悌一起走,张悌不肯,于是诸葛靓亲自前往,劝他道:“天下存亡是有定数的,非丞相一人可洞察,为何在此等死?
张悌洒泪道:“仲思,今日是我死日。我忝居宰相,常恐不能死得其所,今以身死国,尚复何言。”诸葛靓垂涕不再牵他。
张悌自执佩刀,左拦右阻,格杀晋军数名,既而晋军围裹过来,一枪一槊,将张悌刺死了事,首级也被晋军传到洛阳。《三国演义》中有诗词赞曰:
“杜预巴山见大旗,江东张悌死忠时。
已拚王气南中尽,不忍偷生负所知。”
沈莹见张悌死节,也不顾性命,力战多时,至身受重创,倒地而亡。吴人视此军为孤注,一经覆没,当然心惊胆落,风鹤皆兵。
王濬闻此时自武昌拥舟东下,直指建业。扬州别驾——何恽,得悉王濬东来,向周浚进言道:“公已战胜吴军,当进捣吴都,首建奇功,难道还要让人夺了去么?”
周浚命何恽去告知安东将军——王浑,王浑摇首道:“受诏但屯江北,不使轻进,且令龙骧受我节度,彼若前来,我叫他同时并进便了。”
何恽答道:“龙骧自巴蜀东下,所向皆克,功在垂成,尚肯来受节度么?况明公身为上将,见可即进,何必事事受诏?”王浑不肯相信,又遣何恽回去。
原来王濬初下建平,本奉诏受杜预节制,至直趋建业时,又奉诏归王浑节制。杜预曾给王濬留书信道:“足下既摧吴西藩,便当进取秣陵,平累世逋寇,援江左生灵,自江入淮,肃清泗汴,然后泝河而上,振旅还都,才好算得一时盛举!”
王濬得书大悦,上表呈杜预书信,随即顺流鼓棹,再达三山。吴游击将军——张象,带领舟军万人,前来抵御,望见王濬军甚盛,旌旗蔽空,舳舻盈江,不由的魂凄魄散,慌忙请降。王濬收纳张象,即举帆直指建业。王浑飞使邀请王濬议事,王濬答说道:“风利不得停泊,只好改日受教罢。”来使只得再回报王浑。
吴皇此时越加焦灼,听闻王濬已逼至都下,还有晋琅琊王——司马伷,亦自涂中进兵,径压近郊,眼见得朝不保夕,无可图存。光禄勋——薛莹,中书令——胡冲,劝吴皇向晋军乞降。吴皇不得已令草降书,分投王濬、王浑,并向司马伷处送交玺绶。唐朝诗人刘禹锡有诗叹曰:
“西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接了降书,仍驱舰大进,鼓噪入石头城。吴皇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并令军士舆榇及太子孙瑾等二十一人,至王濬垒门,流涕乞降。王濬亲解吴皇绳结,受璧焚榇,请入营中,以礼相待。
王濬随即驰入吴都,收图籍,封府库,严止军士侵掠,丝毫不入私囊,一面露布告捷,至此东吴四州,四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谷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余艘,后宫五千余人,皆归大晋。
消息传到黄山,刘皞大悲,此时杜预也行军至黄山脚下,听闻吴皇受降,大吹大噪,黄山士气登时低迷。费承料想周婳出兵溃败,对赵平说:“吴室既灭,黄山何存?平儿快逃命去吧。”
赵平泣泪道:“天下都是晋土,又有何处可逃?”
费承道:“你父亲在时曾说尚有子嗣在蜀地,你可去寻。”
赵平垂泪不舍,费承连忙叫他收拾行礼,护送着他离去,见他走远不见踪影后,暗暗嘀咕道:“得给我黄山留个嗣。”
说罢,整顿衣冠,向西叩拜,取出绫子,悬于房梁之上,自缢而死。
侍从连忙禀告刘皞,刘皞本就因吴皇投降而悲戚,一听费承自缢更是悲恸,派人为其整顿妆容,打造棺木,葬于后山,一切整顿完毕后,召集全山上下所有人口。
刘皞道:“晋军南下,吴皇已降,黄山眨眼间也将覆灭,山上有甚么值钱的,连忙拿了逃命去吧!”
众人听了进阶垂泪,连忙跪下不肯离去,刘皞见状,颓坐在阶前道:“你们不拿黄山财物,到时也会归晋军所有,何况尔等都是有父有母、有妻有子之人,何苦枉死在此,快快逃命去吧。”
众人听罢,大悲,纷纷向刘皞叩首,缓缓离去……刘皞见众人离去,埋头哭了一阵,起身走遍黄山各处,步履维艰,当初盛景犹在眼前,在逸女亭中坐了一阵后,伏案不舍,此时的刘皞头发木心发慌,却还在念叨周婳是否安全,少顷又挪到黄山堂前。
少顷周婳快马加鞭赶到黄山脚下,却见杜预已经领着兵马包围了黄山,周婳心中一惊,杜预见状,道:“你家大王护送着黄山上下离去,我率部曲拦截,被你家大王拼死挡住,臂膀中了一枪,现还在黄山之上。”
周婳在马上作揖道:“多谢。”便向山上奔去,杜预部曲想去拦截,被杜预伸手拦下道:“再给他们一些光阴罢。”
不知周婳回到黄山又是什么情景,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