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艾波涛的头像

艾波涛

网站用户

其他
202404/21
分享
《环青海湖骑行》连载

第一十二章 西部歌王传世之作 金银滩上回首往事

西部歌王传世之作 金银滩上回首往事

(12)

带着与西海镇和路边“在那遥远的地方”欢迎四面八方游客的人像雕塑中那些各民族的姑娘们的约定,踏上了真正的回程之路,向海晏、湟源方向骑去——

在海晏县城并没停歇,穿城而过后发现在城区东南的路边座落着一座形似一件中国古老而优美的乐器,呈琵琶形状展开的广场,骑着车子到了近前时,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王洛宾文化广场——王洛宾文化广场的正面是一副巨大的民族舞蹈浮雕《欢乐的金银滩草原》,象征着草原儿女共唱和平,祈祷吉祥的美好愿望。

广场的正中是王洛宾先生的戴着礼帽和眼镜的半身塑像,右侧是美丽的卓玛姑娘和她的妹妹们塑像,左侧是手执牧笛的藏族青年在为心爱的姑娘吹奏甜蜜的情歌的雕塑,整个广场宽阔、平整、高雅而整洁。而与广场相对着的海晏县新建的政府大楼,正好象是琵琶顶端的横柄,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琵琶状。

 广场的背面,依山而行的是原国营二二一厂的铁路线,这条铁路曾承载过历史的辉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是从这里运往新疆的罗布泊——这条铁路就是将终点延伸到哈尔盖的那条神秘铁路。这条铁路把国家的辉煌和强大以及人民的骄傲传送了出去,把西方核垄断、核讹诈、核威胁破灭的讯息传递了出去,从而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历史性事件和历史性时刻。

在空旷寂寞的王洛宾文化广场上,仿佛感受到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以及在 夕阳下亭亭玉立的卓玛,在晚霞余辉的映照下卓玛美丽的身影……。但歌中的女神就在笔者来到这个人世时虽然才刚刚离开人世,可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时空流转消蚀,现如今早已是时移世易,已无法再想象其笑脸是如何地象白天的红太阳、象晚上明媚的白月亮了,自然也想象不出其身影在 夕阳下、在晚霞余辉里是如何的亭亭玉立、如何的曼妙美丽。

不过,据说因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的缘故,金银滩上以卓玛为名的女孩特别多,正所谓美丽的姑娘千千万,唯有卓玛最可爱,一个卓玛逝去了,就有千千万万个卓玛生出来了。哈哈:))如今人们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金银滩,而金银滩上最不缺的或许就是美女了。

作为后来者、旁观者,虽然现已身临其境,在环湖中已经感受到了高原风光、湖滨海滩、环湖牧场带来的别样风情,但仍然无法能够感受或理解王洛宾与卓玛的故事里所结下的深情厚谊:卓玛举起了手中的牧羊鞭,轻轻地打在了王洛宾的身上后转身跑了,而王洛宾却呆立在原地——王洛宾被这遥远的地方里的一切深深地吸引——他陶醉了,他仔细地回味着那一鞭的滋味,渴望在金银滩,同卓玛纵马驰骋,遨游草原……。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王洛宾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但却无法改变冷酷无情、变幻莫测的社会和世事,他作为一个以写爱情歌曲而名扬海内外的歌王,人生却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艰难和坎坷,个人生活并不如意,“西部歌王”并没有能改变其一生被役使、被践踏的宿命。在西宁虽然他也曾给马步芳写过歌,但他也曾坐过马步芳的牢;西宁解放后,虽然他也曾给王震将军的部队写过歌,并且还和解放大军一道进军新疆,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依然又曾被发配到劳改农场进行过劳动改造……。

往事已矣难回首,时移世易已作空;

歌王眼镜凝眸看,难觅卓玛身后影。

在广场上追思“西部歌王”的辉煌与宿命,遥想卓玛这位美丽好姑娘闪射着大胆而炽烈光芒的大眼睛和手中的牧羊鞭,感受或理解王洛宾与卓玛的故事多耽搁了一会儿。

西边的天空里已经有些不耐烦地堆起了一大堆黑云,顺着广场背后的山峦依山而行,又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架势,或许暴风雨又要来了。

于是也就顾不上再去回首往事已矣,更没有心情去关注那些已作空的时移世易了,骑着车子在国道上狂奔起来,躲避风雨是最紧迫、最现实的事宜,好在骑了一会儿后,风暴的中心地带已被山峦挡了回去,这回算是虚惊了一场,不过已经彻底地离开了金银滩,离开了海晏县,进入黄源县境内。

18:20到达湟源县城,住在了华鑫招待所(当日骑行里程117KM)。

《在那遥远的地方》

——王洛宾与卓玛的故事

(13)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

“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每天看着她迷人的眼睛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

这首已传唱70多年的歌曲,让几代中国人如痴如醉——歌中那“遥远的地方”究竟在哪里?传说中的卓玛是否如歌中所唱的那样美丽?这次环青海湖骑行后方知,歌中那“遥远的地方”就在海晏的金银滩草原,而当时金银滩上确实有个说法:“草原上最美的花儿是格桑花,青海湖畔最美的姑娘是萨耶卓玛。”而王洛宾与卓玛的故事则须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说起——

1939年的夏天,中国电影创始人之一的郑君里,率摄制组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如画金银滩草原上,拍摄一部影片《祖国万岁》。

当时,摄制组邀请了正在西宁教书的王洛宾参加。在青海湖畔开机时,郑君里又请当地同曲乎千户的女儿萨耶卓玛扮演影片中的牧羊女,而王洛宾则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

当时,卓玛是年方17岁的少女,正是情窦初开年华,她的头发梳成了十多条小辫披在身后,两只大眼睛里闪射着大胆而炽烈的光芒,在她的身上展示出来的是藏族姑娘的美丽、纯真和野性—— 剧中有一个情节,王洛宾和卓玛同骑一匹马,活泼大胆的卓玛,时而驱马狂奔,时而勒马立起,王洛宾为了不使自己摔下马来,只好紧紧地抱住卓玛的腰身…… 。

黄昏,“牧羊女”卓玛和“帮工”王洛宾共同赶着羊群回到羊圈,仔细地清点着羊只的数目,夕阳下的卓玛亭亭玉立,晚霞的余辉映照出卓玛的侧影……而卓玛举起了手中的牧羊鞭,轻轻地打在了王洛宾的身上后转身跑了,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让王洛宾……。

卓玛跑了,他却呆立在原地,其实他已被这遥远的地方里的一切深深的吸引——他陶醉了,他仔细地回味着那一鞭的滋味…… 。

夜幕降临了,草原上的篝火映红了半个天空……。

美丽而动人的故事是在卓玛的那一皮鞭之后……,王洛宾在返回西宁的驼峰上,借助哈萨克民族的曲调唱出了不朽之作《在那遥远的地方》。

第二年四月,王洛宾又从西宁来到了金银滩草原。这一次他给同曲乎千户带来了石头眼镜、皮袍等礼物。王洛宾这次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采风,收集挖掘整理民歌曲调。当时,王洛宾和卓玛天不亮就骑着马出门,到了天黑的时候才匆匆赶回住所。虽然夜已深了,但王洛宾仍借着昏暗的酥油灯整理搜集来的曲谱。有时候,卓玛还给王洛宾请来草原上的歌手,当面给他演唱各种民间曲调。

在农历七月下旬,王洛宾还和卓玛赶到青海湖边观看了一年一度的祭海仪式。在这个庄严隆重的祭海仪式上,各族牧民表演了他们精湛的歌舞,使王洛宾大开眼界,他的艺术层次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在藏语中,萨耶有保佑之意,卓玛是仙女的意思。或许萨耶卓玛就是真的仙女,在她的那一皮鞭下,王洛宾写出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他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 历时三个月的采风,王洛宾和卓玛走遍了金银滩草原的各个角落,结下了深情厚谊。

作为后来者、旁观者前来环湖骑行,我们虽然现已身临其境,也在环湖中已经感受到了高原风光、湖滨海滩、环湖牧场带来的别样风情,但仍然无法能够感受或理解王洛宾与卓玛的故事里所结下的深情厚谊。采风结束后,王洛宾返回西宁,但渴望在金银滩,同卓玛再次纵马驰骋,遨游草原的愿望是否会深埋在王洛宾心中呢?也只有歌王自己能说得清楚或说得明白,局外人有的只是些牵强或附会而已,不说也罢。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传世之作,确实为王洛宾以后成为“西部歌王”打下了基础,但却无法改变冷酷无情、变幻莫测的社会和世事,他作为一个以写爱情歌曲而名扬海内外的歌王,人生却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艰难和坎坷,个人生活并不如意,“西部歌王”并没有能改变其一生被役使、被践踏的宿命。在西宁虽然他也曾给马步芳写过歌,但他也曾坐过马步芳的牢;西宁解放后,虽然他也曾给王震将军的部队写过歌,并且还和解放大军一道进军新疆,但在以后的岁月中,他依然又曾被发配到劳改农场进行过劳动改造……。

1958年,王洛宾的老房东同曲乎千户也被发配到劳改队改造,1959年在刚察去世。临终前他将王洛宾赠送给他的东西交给了他儿子高贝,嘱咐他无论如何一定要把王洛宾的东西保存好。文革期间,这些东西藏在牛粪堆中才得以幸免。

据说,萨耶卓玛后来嫁给国民党海晏县县长史炳章,并生有一个独生子。据说这次婚姻完全是她自己做主的,也没有举行结婚典礼。1954年,萨耶卓玛突患急病,歌中的女神就悄然离开了人世。

当然《在那遥远的地方》现在已是妇孺皆知,所有的人们——包括草原上的人们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金银滩;如今,在海晏三角城以卓玛为名的女孩特别多,都是因为这首歌的缘故,可惜她们不一定个个都清楚或明白当年所发生的一切,无法成为萨耶卓玛那样真正的仙女,正所谓美丽的姑娘千千万,唯有卓玛最可爱;当然一个卓玛逝去了,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卓玛生出来了。哈哈:))如今人们都知道,那个遥远的地方就是金银滩,而金银滩上最不缺的或许就是美女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