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繁衍,生老病死,在大自然的苍穹之下,一辈一辈的人,重复着同样的故事。人类的活动,或许只能给地球表面留下一点点痕迹
“瓜蕾”,是家乡汾西的一种面食,由花瓣或蔬菜、野菜同面粉混合,直接蒸制而成。依据混合物的不同,分别叫“槐花瓜蕾”、“白蒿瓜蕾”、“豆角瓜蕾”、“士豆瓜蕾”、“苜蓿瓜蕾”…
油匠是乡间的一道风景,方圆几十里的村庄,一般都有几个油匠。往往一个油匠,都是集绘画、油漆、贴金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的手工艺人,是百姓眼中的能人。除了油漆家具,还有油炕围子、油
在汾西,冬春季节,农户家中有一道独特的风景,那就是家家户户屋后的梁上,整整齐齐垒着一道红薯组成的“墙壁”。红薯上梁,是乡下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这也是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一种
小孩子大年初一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早起扇火楼。因为除夕村里人有“熬夜熬财”的说法,那时还没有电视更没有“春晚”,就凭过年能穿新衣放鞭炮这个新奇劲,我们也熬到很晚很晚,熬到
每到腊月二十六七,满脑子里都是一大笸箩一大笸箩的年馍。一想到蒸年馍,我脑海里总会浮现小时候家里蒸年馍的情景,想起那喷香的年馍,想起父母那忙碌的身影,想起那令人难忘的一幕幕
贴年画的位置主要在家中最醒目的地方,一般有三处,一个是炕围上端一直延伸到炉灶拜台;再一个是炕对面紧挨进门的墙上;还有一个地方是窑洞后方在半空吊起来的年画,村里人称作“吊纸
人生在世,父母给予你生命,你难道不应该吗?百善孝为先,连下跪都做不到,何谈孝顺?这不是形式,也不是害羞的事情,三叩九拜之礼是一种传统,现在被人们遗弃,这是不应该的。现在的
才记得上一个年末买的新西服,一年中挂在衣柜,几乎没几次上身。常有人说,现在的衣服穿不旧就得淘汰,几乎家家都是这样,衣服多的没地方放,隔一段就要往乡下的老乡、亲戚家送一包。
出窑是既脏又累的活,污浊的空气,大量的粉尘,考验着窑工们的意志,他们挥汗如雨,但仍旧艰辛劳作在高温炙热、粉尘飞舞的土窑中。一窑砖好砖占到九成以上,就说明窑烧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