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于李惟庆来说,现在他像是一位统帅一样,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他全部具备。
他已经超越自己的父亲李瑚及先祖李前,他们只在许镇开设书坊,小打小闹,而李惟庆,已经站在北京这座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开始谋篇布局,让“陇西堂书肆”在全国生根发芽。
而且,前不久,李惟庆也靠捐资,为自己捞了一个“大夫”头衔,有名有利,一个大书商才能才能有底气走出去。
虽然,在全国各地开设分店,前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李惟庆的意志如钢铁,不会改变自己的雄心壮志。
为了开设苏州分店,李惟庆可是准备了很长时间。
他恰好把最信任的弟弟李惟用派过去,因为许镇是生产基地,离苏州很近,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如此,经营的风险会减少很多。
李惟庆握住李惟用的手,说道:“你把苏州的书坊开设成功了,也可以来北京玩一下,我陪你玩个够。”
“相比北方,我更喜欢南方的山清水秀,还有自己家乡的味道。”李惟用之说对了一半,因为他恨北京伤心之地,估计他以后再也不会踏进北京半步。
李惟用以这种牺牲个人毕生精力去经营书坊,实在是不值得,人间还是有爱情、婚姻等可以去追求的。
只是,李惟用陷入太深了,他无法自拔,宁愿孤独到老,只愿意以书为伴,与文友为伍,经营好书坊,就足够了。
李惟庆把北京琉璃厂陇西堂书肆的畅销书,挑选好,让李惟用以书船通过京杭大运河,到达苏州。
苏州依然是繁华,有钱的人多,他们也爱看书,爱藏书。
而且,苏州的书院、私塾众多,这是书籍能够畅销的主要原因。
再说,苏州本地的书坊也是近百家。
李惟用要在苏州站稳脚,要在这近百家书坊中杀出一条血路,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事知其难而为之,知难而进,才是一个男子汉的性格。
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的李惟用,再也没有思想包袱,而是一心一意扑在书坊的经营上,他知道哥哥李惟庆的良苦用心,对他的期待。
刚开始,苏州人对李惟用的书坊并不买账,可能北方人的读书偏好,与南方人不同。
来书坊购书的人很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经营不能一直这样,一个书坊长久不挣钱,那就等待着关店门。
李惟用知道,自己不能把这第一手牌打烂了,否则,以后就无法再其他城市开设分店呢。
李惟用把这一情况写信告诉了李惟庆,希望他能够指点自己,毕竟他是第一次当掌柜,现在才理解李惟庆的辛苦。
李惟庆知道,苏州府的知府杨天劲已经调离,根本帮不上忙。
魏力子社长也年纪大了,诗社社长的位置也交给别人了,在苏州,李惟庆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怎么办?
李惟庆也知道,急不得,刚开始开设书坊,需要一段时间去吸引、挖掘顾客的。
于是,李惟庆亲自到苏州来,从基本功做起,他规定,凡是到书店来的顾客,准备好茶水与点心,免费借阅,还可以带回家看,看完返回。
接着,李惟庆让李惟用把书船装满书沿着京杭大运河沿岸去销售,销量逐渐增长起来。
还有一点,李惟庆让李惟用在苏州码头建立了“义亭”,安放了桌椅,摆放了各类书籍,放上了凉茶,供路人免费享受。
就这样一系列举措,让顾客慢慢地了解并喜欢了陇西堂苏州书坊。
苏州分店的成功,给了李惟庆更大的信心与野心。
扬州分店靠近苏州,李惟庆接着布局。
派谁去呢?
钱利,李惟庆毫不犹豫。
在李惟庆的鼓励与帮助下,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与锻炼,钱利再也不是那个浪荡的人,不仅经营管理水平大提升,而且成家了。
如今,钱利痛改前非,责任心增强了,更加努力投入到雕版印刷书业中。
李惟庆觉得条件成熟,决定让钱利去扬州分店挑大梁。
钱利一听,不是开心,而是皱眉,说:“表哥,你开什么玩笑,你叫我去扬州分店当个助理还差不多,让我独挡一面,我感觉自己拿不下,还没有到那种水平。”
“我看人从来不会看走眼,你现在是信心不足,水平足够,你不要怕,我会找几个得力帮手给你,再说,李惟用在苏州分店,有什么难题,可以找他商量,我很放心。”李惟庆安慰道。
既然表哥这样信任自己,钱利不可能再认怂了,他要雄起一回,也是为了证明自己。
钱利来到扬州后,也按照苏州分店的做法,开始经营书坊。
扬州要比苏州落后一些,顾客也没有苏州那么多,但是半年后,书坊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李惟庆决定再往南京开设书坊,派自己的儿子李善水去。
李善水读书很刻苦用功,但是对考功名什么的不感兴趣,他选择了继承父亲李惟庆的衣钵,从事刻书业。
李善水现在是21岁了,李惟庆想起了自己21岁时,还在为考功名青灯伴读,痛苦不堪。
李惟庆决定让自己的儿子李善水挑重担,是有更多考虑的,他现在也是年事已高,精力、思维等也快要落伍了,等把李善水扶起来以后,自己也可以像周大维一样,告老还乡,尽享天年。
南京分店在李惟庆的大力扶持下,在李善水的用心经营下,一年后也站稳了脚跟。
一鼓作气,李惟庆心潮澎湃,他继续在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开始分店,天津市、沧州市、德州市、聊城市、济宁市、徐州市、宿迁市、淮安市、镇江市、无锡市、常州市、嘉兴市、杭州市,逐个布点,大获全胜。
李惟庆还不满足,他又带领他的团队,沿着长江而上,在长沙、衡阳、武汉、重庆等地开设分店。
全国各地总共有三十多家分店,一年可以挣两千多两银子,李惟庆终于可以笑傲江湖,成为全国书业的龙头老大。
成功后的李惟庆,并没有洋洋得意,并没有停止做大做强的坚定步伐,他要干的事还有很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