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6
分享
《王孝锡》连载

第四章 初入陕师

1924年的那个秋天,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国立西北大学附属陕西三原渭北中学的校园里。校门口,新生们怀揣着梦想与憧憬,来来往往。王孝锡站在学校大门前,他中等身材,身形清瘦却透着一股坚韧。面容英俊,眼神中闪烁着求知与探索的光芒,那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又带着一丝迷茫的眼神。

他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长衫,衣角虽然打着补丁,但却收拾得整整齐齐。他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激动与期待,“终于,我来到了这里,这个能让我追逐理想,改变命运的地方。”

踏入校园,道路两旁的垂柳随风摇曳,像是在对这些新生表示欢迎。不远处的教学楼古朴而庄重,墙壁上爬满了绿色的藤蔓,给这栋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王孝锡一边走,一边好奇地张望着,校园里处处洋溢着与他家乡截然不同的气息,一种充满活力与变革的气息。

“同学,你是新生吧?”一个声音从身后传来。王孝锡转过身,看到一位面容和蔼的老师,他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中山装,领口的风纪扣扣得整整齐齐,透着一股知识分子的儒雅气质。

“是的,老师。我叫王孝锡,刚到学校,还不太熟悉。”王孝锡有些腼腆地回答。

“我是负责新生接待的李老师,有什么不懂的都可以问我。这学校可是藏龙卧虎,有着不少追求进步的老师和学生,你可别辜负了在这里的时光啊。”李老师微笑着,眼中满是期许。

王孝锡用力地点点头,“老师,我一定努力。我早就听说咱们学校的革命氛围浓厚,我特别希望能在这里学到更多知识,为国家做点事情。”

在李老师的指引下,王孝锡办理好了入学手续,来到了宿舍。宿舍里已经有几个同学在整理床铺,看到他进来,纷纷热情地打招呼。其中一个叫赵刚的同学,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他笑着说:“你好啊,新舍友,以后咱们可就是一家人了。”

王孝锡也笑着回应,“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以后能一起进步。”

安顿好之后,王孝锡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校园。他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发现宣传栏里张贴着许多关于革命、进步思想的海报和文章。他站在那里,仔细地阅读着每一篇内容,心中的热血被一点点点燃。

晚上,宿舍里的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聊天。赵刚兴致勃勃地说:“你们知道吗?咱们学校有好几个革命社团,经常组织各种活动,讨论国家大事,宣传进步思想。”

王孝锡眼睛一亮,“真的吗?那怎么才能加入这些社团呢?”

另一个同学刘阳推了推眼镜,慢条斯理地说:“好像要先写申请书,然后经过社团负责人的审核。不过听说竞争还挺激烈的,毕竟大家都想加入,都想为国家的变革出一份力。”

王孝锡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入这些社团。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白天看到的那些革命宣传内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怎样一种神奇的思想,能让这么多人为之奋斗?我一定要深入了解。”

第二天,王孝锡就开始四处打听革命社团的事情。他得知学校里最有影响力的社团是“共进社”,这个社团经常邀请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来校演讲。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学校礼堂里座无虚席,同学们都在等待着一场重要的演讲。王孝锡早早地来到礼堂,坐在前排。演讲者是一位名叫李大钊的共产党员,他身材高大,目光坚定,声音洪亮。李大钊先生深入浅出地讲解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述着中国革命的方向和道路。王孝锡听得如痴如醉,心中的疑惑渐渐被解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愈发浓厚。

演讲结束后,王孝锡久久不能平静。他主动找到李大钊先生,激动地说:“李先生,您的演讲让我深受启发。我特别想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大钊微笑着看着他,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年轻人,有这样的志向很难得。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读理论书籍,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去实践。学校里有很多进步书籍,你可以多去借阅,也可以参加一些学习小组,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探讨。”

王孝锡连连点头,“谢谢李先生的教导,我一定会努力的。”

从那以后,王孝锡如饥似渴地阅读革命书籍。学校的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他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每读一本书,都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对社会的认识也更加深刻。

在阅读的过程中,王孝锡也遇到了不少困惑。一天,他拿着一本《资本论》,满脸疑惑地找到学校里的一位革命导师张教授。张教授年过半百,头发有些花白,但眼神中透着睿智。

“张教授,我在阅读《资本论》的时候,对一些关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不太理解,您能给我讲讲吗?”王孝锡恭敬地问道。

张教授接过书,翻到相关的章节,耐心地解释道:“你看,这里所说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得到的工资,这中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

张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王孝锡恍然大悟。他不住地感谢张教授,“太感谢您了,张教授。您这么一讲,我就明白了。以前看书的时候,总是一知半解,现在听您讲解,真是茅塞顿开。”

随着对革命思想的深入学习,王孝锡更加坚定了加入革命社团的决心。他精心撰写了加入“共进社”的申请书,表达了自己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追求。几天后,他收到了社团的面试通知。

面试那天,王孝锡早早地来到了面试地点。面试的房间里,坐着几位社团的核心成员,他们目光犀利,表情严肃。

“你为什么想要加入‘共进社’?”一位面试官开门见山地问道。

王孝锡镇定自若地回答:“我看到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百姓生活困苦。我希望通过加入‘共进社’,学习更多的革命知识,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为改变国家的命运而努力。我相信马克思主义能为中国指明方向,我愿意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员。”

面试官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又接着提问了一些关于对革命形势的看法、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等问题。王孝锡都认真地做了回答。

最终,王孝锡凭借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对革命思想的深刻理解,成功地加入了“共进社”。当他拿到社团成员证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自豪和使命感。

在“共进社”里,王孝锡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时事政治,交流学习心得。一次社团活动中,大家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国内的革命形势。

社团成员孙明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军阀混战,百姓苦不堪言。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呢?”

王孝锡沉思片刻后说:“我觉得我们要发动更多的群众,让他们了解革命的意义,参与到革命中来。我们可以组织演讲活动,到街头巷尾宣传马克思主义,唤起民众的觉醒。”

大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孝锡和社团成员们一起,走上街头,向民众宣传革命思想。他们不顾烈日炎炎,不顾风雨交加,耐心地向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讲解着国家的现状,讲述着革命的希望。

在与民众的交流中,王孝锡深刻地感受到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他常常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让这个国家摆脱困境,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随着在学校的时间越来越长,王孝锡在革命道路上不断成长。他不仅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革命活动,成为了学校革命运动的积极分子。

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反对军阀统治的示威游行。王孝锡毫不犹豫地站在了队伍的前列,他高举着标语,大声呼喊着口号:“打倒军阀,还我和平!”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关注。虽然这次游行遭到了军阀的镇压,但王孝锡并没有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回到学校后,王孝锡和同学们一起总结经验教训。他说:“这次游行虽然遇到了挫折,但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我们的力量,看到了革命的希望。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要继续努力,寻找更好的斗争方式。”

在陕师的日子里,王孝锡就像一颗茁壮成长的树苗,在革命的土壤中不断汲取养分。他在革命导师的指导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合作中,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心中,已经描绘出了一幅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宏伟蓝图,而陕师,正是他梦想启航的地方。他知道,未来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就一定能冲破黑暗,迎接光明。

随着学期的推进,学校里的革命氛围愈发浓厚。各种革命活动层出不穷,学生们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王孝锡在“共进社”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他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逐渐显现出来。

一天,社团负责人找到王孝锡,严肃地说:“孝锡,最近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你。我们打算在学校里举办一场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进步学生参加。你负责活动的策划和组织工作,有信心完成吗?”

王孝锡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一定全力以赴,保证完成任务。”

接到任务后,王孝锡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他和社团成员们一起,商讨活动的流程、邀请嘉宾的名单、场地的布置等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邀请嘉宾时,有些专家因为路途遥远或者时间冲突无法参加;场地布置时,又遇到了经费不足的问题。

但王孝锡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亲自给那些无法参加的专家写信,诚恳地邀请他们通过书信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经费问题,他和社团成员们一起四处奔走,向学校申请资助,向社会上的进步人士募捐。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终于如期举行。那天,学校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和进步学生们齐聚一堂。王孝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站在台上,心中既紧张又激动。

他首先发表了开幕致辞:“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探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的思想。在这个国家危亡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将其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中……”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研讨会进行得十分热烈。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学生们也积极提问,交流思想。王孝锡在会议期间,认真聆听每一位嘉宾的发言,记录下重要的观点和建议。

这次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学生通过这次研讨会,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纷纷加入到革命的队伍中来。王孝锡也因为这次活动,在学校里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成为了同学们心目中的榜样。

然而,随着革命活动的不断开展,学校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反动势力开始注意到这所充满革命气息的学校,对学校进行了严密的监视,试图打压学生们的革命活动。

一天,王孝锡和几个社团成员正在讨论下一步的活动计划,突然有同学跑来报告:“不好了,学校门口来了几个陌生人,一直在打听咱们社团的事情,好像是反动势力派来的。”

大家听后,都有些紧张。王孝锡镇定地说:“大家别慌,我们先冷静下来。看来敌人已经开始行动了,我们以后的活动要更加小心谨慎。从现在开始,我们减少公开的集会,改为秘密的小组活动,注意保护好自己和社团的成员。”

尽管面临着危险,王孝锡和同学们并没有停止革命的脚步。他们在秘密的小组活动中,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策划着如何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王孝锡和几个社团成员在学校的一间废弃教室里举行秘密会议。窗外寒风呼啸,教室里却弥漫着一股热烈的气氛。他们围坐在一盏昏暗的油灯下,讨论着如何发动一场针对反动当局的宣传活动。

“我觉得我们可以印刷一些传单,揭露反动势力的罪行,在城里的各个角落张贴。”一位社团成员提议道。

王孝锡思考了一下说:“这个办法可行,但是要注意安全。我们要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印刷传单,而且分发的时候也要小心,不能被敌人发现。”

经过一番讨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秘密地购买印刷设备和纸张,在学校的一间地下室里开始印刷传单。

印刷传单的过程并不顺利,由于设备简陋,经常出现故障。但大家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几千份传单印刷完成。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王孝锡和社团成员们分成几个小组,带着传单来到城里。他们小心翼翼地避开巡逻的军警,在大街小巷张贴传单。当东方泛起鱼肚白的时候,他们终于完成了任务,安全地回到了学校。

第二天,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揭露反动势力罪行的传单。市民们纷纷传阅,对反动势力的不满情绪越来越高涨。反动当局得知此事后,恼羞成怒,加大了对学校和革命人士的搜捕力度。

王孝锡知道,自己已经成为了敌人的眼中钉。但他毫不畏惧,继续在学校里组织同学们进行革命活动。他坚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反动势力,迎来革命的胜利。

在陕师的日子里,王孝锡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他在革命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从一个充满热血的青年,逐渐成为了一名成熟的革命战士。他的故事,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同学,也为后来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与陕师的这段缘分,也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一段不朽的传奇。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