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5月 10日宇文赟去世,可一直到 5月 22日才正式发丧。5月 25日,杨坚就任左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开始辅佐小皇帝宇文阐。这中间可是经过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很显然,这两个星期就是杨坚控制局面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杨坚遇到了几个棘手的大麻烦。
第一大麻烦就是颜之仪不肯在遗诏上签名。说起颜之仪,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的弟弟颜之推,大家肯定不会陌生。颜之推就是我国第一部家训类著作《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仪原本是山东人,后来出仕梁朝,梁朝灭亡后进入北周。他凭借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才学,得到了宇文赟的赏识,成为了宇文赟的手下。宇文赟虽然行事荒诞,但汉化程度很深,一生都极为推崇汉文化,对有文化的人十分欣赏。又因为颜之仪是战俘出身,在北周根基较浅,所以宇文赟对他格外放心,将他视为近臣心腹,并让他担任御正大夫,专门负责起草诏书。
所以,在宇文赟病危的时候,颜之仪就和刘昉一起被召到寝宫聆听皇帝的遗诏。可当时宇文赟已经不能说话了,刘昉见状便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儿,刘昉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份已经起草好的遗诏,上面写着让杨坚辅政,并请颜之仪署名。颜之仪一看这份遗诏,顿时火冒三丈。他心里清楚,这肯定不符合宇文赟的本意。凭借他和宇文赟多年的关系,他太了解宇文赟了,宇文赟生前最忌惮的人就是杨坚,怎么可能让他担任如此重要的辅政大臣呢?
颜之仪可是正统的儒家知识分子,满脑子都是忠君爱国的观念。他认为,既然食君之禄,就要忠君之事,怎么能做出这种欺君罔上的事情呢?所以,他怒目圆睁,厉声对刘昉说道:“主上驾崩,皇子年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宗室之内,赵王最大,以亲以德,何应崇敬?公等备受朝恩,当思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仪有死而已,不能诬罔先帝。”大概意思就是说,主少国疑,要是需要辅政,也应该由宗室来担任,这样才能保证大周江山稳固。怎么能把如此重要的权力交给杨坚这个外戚呢?这简直是大逆不道,他宁可死,也坚决不能签字。
刘昉知道颜之仪是个认死理的倔老头,想要改变他的态度,难度不亚于登天。于是,他不再和颜之仪多费口舌,只是冷冷地冷笑一声,让人代签了事。随后,颜之仪就被软禁了起来。就这样,杨坚成功掌握了宫内禁卫军的指挥权,牢牢地控制住了宫中局势。
在这个过程中,杨坚的女儿杨丽华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公宇文赟突然暴毙,杨丽华瞬间慌了神,她满心忧虑,不知道自己和年幼的儿子未来该何去何从。古往今来,女人在遇到困境时,最信任的往往就是自己的娘家人,杨丽华也不例外。现在刘昉矫诏让杨坚辅政,她心里自然是十分高兴。可是,颜之仪不肯署名,遗诏就无法生效。关键时刻,杨丽华站了出来,行使皇太后的权力。《隋书天文志》记载道:“宣帝崩,后令其父随公为大丞相,总军国事。”意思就是说,在刘昉和颜之仪发生争议的情况下,皇太后杨丽华做了最后的仲裁,让自己的老爹杨坚辅政。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刘昉才敢找人替颜之仪签字。就这样,因为刘昉和郑译的精心谋划,也因为杨丽华的关键拍板,所谓的宣帝遗诏顺利出炉,杨坚成功成为了辅政大臣,掌控了内外兵马事。
然而,控制住宫中局势仅仅只是完成了杨坚辅政的第一步,更大的麻烦与挑战还在后头,如同汹涌的波涛,即将向他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