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党志强的头像

党志强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05
分享
《家在何方——我的家族故事》连载

第一十四章 再入学堂

辍学在家党永贵除了每天割草拾粪外,还承包了家里平时做饭和冬天烧炕用的柴禾。因为生产队分的麦秸秆根本不够烧,村子周边又没有什么树木,他当然也没有可能捡到从树上掉下来的干树枝,就只能去地里捡生产队地里犁完地后从地里翻出来的连着筋的麦茬杆,或者到离村子西头三里外的西沟里去砍野酸枣树的枝条背回家晒干后当柴烧。

而党明山则在生产队无法下地干活的下雨天,且生产队又不组织开会学习的日子里,就亲自教自己儿子党永贵背《百家姓》,让儿子继续认些字。由于党明山在民国时上的私塾学的是繁体字,而党永贵在学校学的是简体字,因此,党明山写的很多繁体字党永贵不认识,因为不认识养父写的繁体字,背《百家姓》自然就背得慢了一些,而党明山因为儿子党永贵没背过他教的《百家姓》就生气地扇党永贵的耳光,认为党永贵没有好好学。每当这个时候,邻居们就时不时能听到小永贵挨打后哭泣的声音。时间长了,邻居们就开始猜测党永贵可能不是党明山的亲生儿子,因为党明山如今就党永贵这么一个儿子,如果党永贵是他的亲生儿子的话,党明山怎么可能如此狠心地下手打呢?

每次挨了养父党明山的打,已经改名为党永贵的尧永祥就会想起自己远在四川的亲生父母和哥哥。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远在四川的母亲和哥哥也已经不在广元县城生活了。原来,中央为了克服困难,进一步减轻供应城市给农业生产造成的负担,减轻农民的压力,缓和市场供应紧张,决心精简城市人口和职工。1962年5月,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精减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之后,很多企业被关、停、并、转。张铁匠所在的锁厂也被关停了,党永贵的亲生母亲晃秀英跟着后夫张铁匠回到了昭化县卫子镇的张铁匠的老家,户口也变成了农业户口,而哥哥尧永杰因为还要继续上学的原因,户口就落在了外婆家里,仍然保留了城镇户口。而在遥远的陕南宁羌县广坪镇,党永贵的亲生父亲尧倡勇也成了广坪镇城市人口的精简对象,失去了商品粮户口。尽管尧倡勇会计工作干的很好,从来没出过什么差错,但供销社领导面对上级精简城镇人口的压力,还是决定先拿尧倡勇这个外乡人来开刀,毕竟尧倡勇是解放后才从四川来到广坪做生意人的外地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坪本地人,从感情上和策略上来说,先精简外地人相对来说是明智的。被供销社精简后,尧倡勇被迫用自己在供销社工作多年的积蓄在广坪镇附近一个半山腰的农村,从一家农户手中买了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安了家。在尧倡勇看来,失去工作和商品粮户口是非常丢面子的事情,因此,尧倡勇把这个令人感到耻辱的事情默默地埋在心底,对家人说自己辞职不干了,他不想让人知道事情的真相,就算是最亲的人也不行。尧倡勇的孩子们长大后一直都没有搞清楚尧倡勇当年为啥把好好的工作辞掉不干了,那是多么好的工作呀!老大尧永杰曾经说父亲尧倡勇一辈子就爱钱,大概是嫌供销社发的工资低想自己做生意多挣些钱吧。然而这个猜测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的,因为当时的政策是不允许私人做生意的。

虽然没有学上了,党永贵还是好久没有到二达党明水家中去了。党永贵从父亲党明山的口中得知二达党明水家的日子也很艰难,党明水的生产队队长被社员选下去了,而且听说二达家的土坑窑的砖也被税务所派人拆了。后来,党永贵过年时从来家中拜年的大人们的聊天中得知,二达的生产队队长被选下去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有社员向大队告发,说公共食堂开办期间,党明水曾带着自己的侄子在公共食堂吃过馒头,但没有给生产队食堂交饭票,占了生产队的便宜。而党明水家的土坑窑被的砖之所以被镇上税务所拆掉了,是因为党明水不当队长后不久,生产队的公共食堂就解散了,党明水家里也开始吃不饱饭了,头脑活泛的党明水因为解放前在饭馆里跑过堂,曾经帮饭馆杀过猪,因此,为了补贴家用,党明水就用家里积攒的几乎所有的钱私自从一个农民手里收购了一头刚出栏的猪,他亲自把猪杀了,并把猪肉拉到韦庄会上去卖,结果肉还没怎么卖,就被镇税务所的人把肉没收了。税务所不但割了党明水资本主义的尾巴,而且还要罚党明水的款,因为党明水交不起罚款,税务所的人就把党明水家的地坑窑的砖拆掉卖了冲抵了罚款。

1963年春节,党明山二姐的大儿子姚俊回家过年,听母亲党爱琴的安排来到党家原村给舅舅党明山一家来拜年。党明山跟外甥聊天时,提到了自己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说队干部欺负他们一家。

外甥姚俊解放后不久在西安上的医学速成班,毕业后恰逢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就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当了一名军医,负责治疗从前线下来的志愿军伤病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转业到了地方,在西安医院当了一名医生。

看到舅舅党明山家恓惶的样子,又听了舅舅诉说的自己家遭受的委屈,离别时,姚俊安慰舅舅不要难过,说有机会他一定会想办法帮助舅舅一家的。

党明山从四川回到陕西老家后,听了老婆杨玉珍的提醒,曾经给远嫁到贵阳的女儿党凤英写了封信,告诉女儿他们已经从四川回到陕西了。因此,女儿党凤英知道了父母家在陕西的地址。党凤英在贵阳一家医院里当护士,丈夫则是贵阳铁路局的一名铁路工人,家里日子相对过的好一些。1963年5月份,党凤英因为家庭琐事和丈夫闹了矛盾,便赌气离家并来到澄城县韦庄镇来探望父母,当然也顺便认一下父母在党家原村的家门。党凤英来到党家原村后,根本没有想到父母一家在党家原村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吃不饱饭不说,弟弟党永贵也辍学在家,看到家里恓惶的这样子,党凤英就把自己身上带的钱和粮票除了留够自己返程用的外,剩余的都给了父母。然而,因为家里分到的粮食不够吃,生产队又不让社员农忙时节去拉煤换粮,家里依然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党凤英随身带的粮票全家人也没撑上几天就很快用完了。

就在党凤英在党家原娘家停留的那几天里,有一天晌午,铁庄大队的范支书陪着两个衣着打扮像干部的人来到党家原上村,来人指名道姓说想到党明山家中看看。党永贵听到大队的范支书称其中一个干部为姚社长。此时,学校还没有放假,姚社长看到党永贵没有上学去,就问党明山为啥没让娃去上学,党明山回答说家里穷,上不起学。姚社长走进党明山家住的房子,发现党明山家的面瓦瓮里的玉米碜子已经见底了,确认党明山家里确实困难后,他立马安排随行的民政干部,让给党明山家拨十五块钱的救济款,并劝说党明山让娃去上学去,并开了一张了一百斤麦子的批条,让党明山拿着条子到醍醐六根椽粮库去买麦子。

此时,铁庄大队的干部和党家原村所属的第六生产队的干部都不知道姚社长和党明山家啥关系。党明山也很纳闷,当着大队干部和自己生产队干部的面又不能打听,就只好说了一些感谢领导感谢政府关心的场面话。

当天下午,当姚社长和民政干部在大队干部和小队干部的陪同下离开村子后,党明山交代女儿党凤英带着弟弟党永贵揣着姚社长批的条子,拿着家里的口袋步行前往醍醐乡六根椽粮库去买粮,姐弟俩跑了两趟,才把姚社长批的一百斤麦子背了回来,全家人非常开心,家里又有粮食吃了。而党明山家忽然有麦子吃的事情也着实让村里人眼红了几天。

这天之后,生产队干部对党明山一家的态度有所改变,没有再故意刁难党明山一家。

从姚社长批的条子上的签名,党明山全家知道了姚社长姓名是姚根法。后来,党明山才知道姚根法社长到村子里看望自己全家是因为自己外甥姚俊帮的忙。

原来,韦庄公社社长姚根法和自己外甥姚俊都是业善公社人。不久前,姚根法父亲生了场大病,澄城县医院看不了,姚根法就带着父亲到西安医院看病,姚根法在西安医院不熟,正到处打听。姚俊大夫恰好从旁边经过,得知是自己老家所在公社来的人,就前前后后地主动帮了不少的忙,姚根法非常感激。姚根法给父亲看好了病,办完出院手续准备回家前,特意感谢姚大夫的帮助并向姚俊大夫道别,他主动告诉姚俊大夫说自己在韦庄公社工作,以后姚大夫家里有啥事自己能帮的上忙的尽管吭声。这时,姚俊就顺口提了一句自己舅舅党明山家在韦庄公社党家原上村,家里非常困难,如果有可能的话,看看能不能帮扶自己舅舅家里一把。

姚俊没想到姚根法这个老乡还真的把他的话放在心上了。姚根法回到韦庄公社上班后不久,就亲自带着民政干部来到党家原上村,现场了解了党明山家里的情况,发现党明山家确实困难的情况后,就立马现场给予了解决。

因为姚社长批的救济款,党永贵终于在9月份学校开学时上学了。党明山为了节省家里费用,没有给没上过小学三年级的党永贵报三年级,而是直接给党永贵报了小学四年级,好在党永贵顺利通过了雷老师的测试,就直接上了小学四年级,依旧跟自己以前同年级的同学一起上学。

能再次回到学校上学,党永贵非常开心,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学习更加努力。从此,党永贵心中一直记着姚根法社长和自己表哥姚俊的恩情,他知道自己这来之不易的再次上学的机会是表哥姚俊和姚根法社长创造的。

虽然又有学上了,但是党永贵还是很担心父亲下次什么时候再次不让自己上学了。因此,只要不是老师要求必须买的学习用品,他都不敢向父亲要钱买,写字用的毛笔几乎都写秃了也不敢向父亲要钱买支新的,就害怕向家里要钱要多了,父亲又不让自己上学了。

过年时,党永贵最期待的事情就是去东家庄村给大姑家拜年了,因为在所有的亲戚中,只有大姑在自己拜年的时候,会给自己发一毛钱的压岁钱,有了这一毛钱,他就可以给自己买一支价格八分钱的新毛笔了。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