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宋德成的头像

宋德成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4/11
分享
《同学》连载

第三章 调一中

李志军在城郊东关中学才工作两个月就调市一中了,去接替一位老师的高一数学课及班主任工作。

一中位置高,舞台大,变数也大,今后想往哪里发展都很容易,要想当教授可以往大学走,要想当领导可以往行政调,关键看自己想往哪方面发展,喜欢什么,潜在优势在哪里。估量对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就会平步青云,飞黄腾达,达到人生的理想境界,真是太妙了!

张旺说:“李老大运气来了,下来屁股还没坐热就调走了,真是飞跃得太快了!”严建成说:“不是他运气来了,而是他社会关系、综合实力发挥作用了,迟早都会飞的。你看我们和他在学院相处几年,只要讲到李志军没有谁人不知,哪个不晓,而且,你讲到哪个律师、医师、文化名人他都讲得出他们特长及感人事迹,好像哪个都是他拜把兄弟一样。同时,他长得英俊挺拔,一生不变的分头,倒三角脸,像钢筋一样身架给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性格也迥然不同,是他需要的,他会主动迎合上去奉承人家,说得对方乐滋滋的。他不喜欢的,会贬得人家一钱不值,老土、农杆子、打山妹。尽管他只比我们大几岁,但社会阅历、人情世故、接人待物都比我们成熟好远。社会上什么黑道白道都清楚,政府部门那些官员怎样竞争,怎样跑关系,怎样排挤对方他都了如指掌。和他在学院走一走,你就知道他的学问有多深了,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我们叫老师,他却叫人家张阿姨、李阿姨,人家感到很亲切。去医务室,我们叫医生,他却叫大夫、医师。去食堂打饭,我们只会喊打饭,他却叫大姐、嬢嬢,喊得甜蜜蜜的,让人家听起来舒服,总要给他多舀点,或多舀好菜。在学院,我们只认识经常在台上讲话的几个领导,他不仅认识那些领导,对他们夫人、子女都认识,而且和他们关系很亲近。碰到学院那些领导、主任总要递上一支烟,并和人家亲热一番,奉承几句,让人家很赏识他。必要时还要加点小恩小惠,让领导喜欢。所以后来人家都说他见识广、朋友多、脑子活、能力强,适合在行政方面发展。在毕业分配时,好多领导、老师都在为他努力,希望他留在学院,即使不能留校,留在市级中学也好。只是当时政策卡得死,各县毕业生必须回本县去,才和我们一起下来了。下来的那段时间里,天天都在跑教育局,人事局,希望领导、老师帮一把,因此下来不久就调一中了,这都是他的社会关系在发挥作用!”

张旺递一支烟给严建成说:“我才不耐烦去做那些吹牛拍马的事呢!”严建成说:“人家嘴巴甜进步就快。你不去阿谀奉承进步就难!”张旺摇摇头说:“我这一辈子就不喜欢求人,我教我的书,他当他的官,不为那些金钱、地位所折服,那才自由呢!”严建成说:“我们不能为人家走红去妒忌,更不要说三道四。我们应该面对现实,搞好农村教育才是正题。”那晚,他俩站在校园槐荫下谈了好久才回宿舍。

他俩是狗咬耗子多管闲事,为人家进步太快了感到疑惑不解时,而此时的李志军正在高兴呢!他想,一中是全市人民崇敬的地方,学子们理想腾飞的摇篮,他要利用这个有利舞台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事业发展打开局面,为解决个人问题铺开大网,找一个称心如意美女结婚,人品好,长得好,自己就满意了。至于家庭条件吗,能好一些当然好,如果不能两全其美,主要看姑娘漂亮不漂亮,只要姑娘漂亮,家庭条件可以次之,因为家庭条件是暂时的,亲爱的漂亮才是永恒的。

李志军固执的爱情观,影响他至今还没有找得对象。尽管他比同学们大几岁,但在个人问题上一点都不愁,好像有一位美女在等他一样。这么多年来,不是没有人介绍,也不是没有人追他,可以说喜欢他的姑娘多得很。在中学阶段,他文采好,经常写批判文章在大会上发言,得到老师、同学赞赏。老师们说,他有写作的天分,只要坚持写下去,今后一定前途无量,成为大作家、大文豪,加上人长得帅、聪明,又是班干,喜欢他的女生特别多。班上有女生向他请教学习、指导写作文。当然,去问的有班花,也有一般女生。是班花的他当然乐意指导,还希望她问多点、呆久点,好听她甜蜜的声音,看她如花的脸蛋,闻他奶香的玉体……。是一般女生他就不耐烦了,或扯故不得空,谢绝人家,结果引起了部分女生议论,说班长待人不公平。长得好的去问他,热情得很;一般女生问他不耐烦。现在就有那种眼光了,今后当官了更瞧不起人。

学校每次开批判大会他都成了红人,成了必须上台展示文采的帅哥,洋洋数千言,波涛起伏,激情昂扬,铿锵有力,犹如雷锋日记所描写的那样,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有时犹优美诗,有时似小桥流水,有时像战斗檄文,让下面师生赞不绝口,引起一阵阵的掌声。过不了几天,他就会收到外班的女生写来的情书。当然,她们并不是谈爱情,而是讲学习,夸他的文章写得好,听来战斗有力,感人肺腑,鼓舞士气,激发斗志,能唤起千百万人民群众为实现一项伟大目标而奋斗!真是太激励人了!我能达到你那个水平就好了,可惜我笨,达不到那个程度。有的是委婉地提出请求,李班长,你有空不?我有个学习难题想请教你。有的是把他油印的演讲稿带回家,拿给自己爸妈看,在父母面前夸李班长人长得帅,文章写得好,连老师都很赞赏,说今后一定大有作为。有的是寻机会,利用放学时间和他走在一起,说说话、聊聊天,有的利用搞文艺活动的时间,有的是想尽一切办法接近他,加强交流,建立友好关系,为今后感情发展铺好路子。

谁也没想到,高中毕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打破了她们的梦想。他们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号召,背起背包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广阔天地里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把自己锻练成亦工亦农、能文能武、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时读书是按片区进入学校,而当知青则是按系统行业来分的,往往是一个系统子女分到一个知青农场,他们是来自不同中学毕业生组合在一起。原来关系友好同学分开了,他们各奔东西,你在这个区,他到那个公社,相距甚远,交往很少,感情也就渐渐疏远了。特别是刚刚分到农村去和贫下中农一起劳动,晴天汗流浃背,雨天泥水股股,一天劳动下来累得腰酸背痛,四肢乏力,手打起了泡,肩晒破了皮。加上环境艰苦,蚊虫叮咬,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天黑了,到处是黑灯瞎火的,让他们难受极了,根本没有心思考虑感情问题,只希望快点离开那个鬼地方。

任何艰苦环境都有一个适应过程,他们在那里久了也就慢慢适应了。李志军所在的知青农场,是一个公社所在地的大队,那里环境条件还可以,有公路,有大河,有水井,洗漱、生活都较方便。他体力好,做事灵活,是个适应性较强的人,开始去干农活,割草、犁田、栽秧都不会,感到很劳累。但通过社员们指导,练习几回就会了,而且还觉得和农民在一起很好玩,一边劳动,一边讲笑话,一天几个荤龙门阵,几个哈哈,几首山歌就过去了。他觉得农民淳朴善良,勤劳勇敢,没有歪心眼,是最可信最可爱的人。你给他们做点点好事,他们会永远记得你,请你到他家吃饭,送你东西等。他特别佩服农村的药师,哪个拉肚皮、脑壳痛,长疮、生黄等找到他,他走出去扯一把草草回来捣碎或嚼烂,吃了或敷上慢慢就好了,真是神奇得很。他想,在这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个小别墅,娶个漂亮的农村姑娘,生几个儿女,养几头牛,喂几个猪,我耕田来她织布,我挑水来她浇园,过那田园牧歌式的自由生活还是挺幸福的!

知青点附近村子有几个漂亮妹妹,自然纯朴,脸色白里透红,束两个小扫把,穿件的确凉白衬衣,长得像桃花那般鲜艳。她们很有礼貌,见到他们总是“知青哥,知青姐”喊得甜蜜蜜的,让你听到浑身都是舒服的。后来,她们和知青熟了,就请他们到城头买牙膏、雪花膏、针线什么的,每次来拿东西都要说好多谢射话。遇到下雨不出工,有时也要摸到知青点来玩,听收音机,看他们带的连环画。有时看他们衣服脏了还要帮洗,但他们死活都不让,因为怕旁人会讲闲话。

果然不出所料,点上女知青吃醋了。村上姑娘到这里来玩,隔壁女知青就不到这边来玩了。在吃饭时,不爱讲话了,有的还眼睛斜斜地瞪着他们。李志军觉得问题严重了,必须自我醒悟,自我克制,不然陷入深渊就难以自拔了。怎么办呢?去给那些小姑娘说,叫你们不到我们这里来玩了,那太伤人家心了,我们不忍心去说这样的话,把人家好心当成驴肝肺。过几天,一个常爱开玩笑的女知青说:“你们男生,一到这里来就沾花惹草了,打人家小姑娘的主意。”李志军等几个笑了笑,一个男生说:“你们不要瞎猜,现在哪个有那份心思。”一个女生说:“他们是想当上门女婿,在这里安家落户,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吧?正好符合上山下乡的最终目的。我们要好好鼓励,支持你们的行动,在全县树立一个扎根农村干一辈子革命的样板,全县知青都这样做,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现代化,实现共产主义就有希望了。”

“你还讲得蛮有道理的吗,但你对我们认识有偏见,”李志军说,“我们上山下乡扎根农村,就是要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和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集城市知识青年智慧和广大贫下中农力量,共同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我们知青住在这里与老乡格格不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那怎么能把两股力量聚集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作用呢?那是万万不能的。因此,老乡子女到我们这里来玩,我们进城顺便给人家带点东西,那是人之常情,说明我们与老乡关系迈出了第一步,今后拓展领域越宽广,关系更亲密,工农融为一体,城乡融为一家,逐渐缩小三大差别。到时没有差别,没有贫穷,国家富裕了,吃穿不愁,人人过上了好日子,我们盼望的那一天就到来了。”那个女生说:“我们支持你们的行为。”

李志军说:“但是,那一天的到来不是光凭嘴巴讲,关键要靠我们每个人付出实际行动,都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你出一把力,他献一份策,那叫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个都来帮助农村,支援农村,修乡村公路,搞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坡改梯,荒山造林,栽种果树,发展经济林木,就能使农村的山山水水变成粮仓、财源,到时到处是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硕果累累,金稻飘香的喜人场面,那时我们城里人还向往农村呢!不信你们看,要不到几十年就会变成实现!”

“你吹牛吧李志军!”一个女生不信地说,“你把天吹垮也不会有人找你算帐。中国祖祖辈辈都是城市富,农村穷,要是农村能变富个个拼命往城市奔干什么?城乡差距那么大,真正要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平等,共同富裕的目标不知要奋斗多少年才能实现!”

“你不要那样悲观,”李志军说,“社会主义制度优越于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于封建制度,它消灭了剥削,消灭了压迫,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就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国家建设就会一日千里,突飞猛进,赶超很多国家,实现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

煮饭的杨波喊吃饭了,他们才停止争辩,个个回到自己的住处拿出洋瓷碗,边走边用勺子敲打着,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声。这种悦耳声,与其说是洋瓷碗声,倒不如说是他们的释放声,因为他们存在的误会消除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目标搞清了,使他们心里一下子变得畅通、明亮了,用敲碗声音来表达他们心中的快慰。

后来,女知青不再瞪眼了,而是与男知青欢欢乐乐,有说有笑的劳动生活。村里的小姑娘们还是继续来知青点玩,继续请他们到城里带东西,但现在他们已经完全把她们当成小妹妹来看待了。当然,并不是完全没有怜香惜玉的感觉,是有的,但他们在拼命的克制着,在与她们交往时尽量做得官面一点,不然,那些女生又吃起醋来问题就严重了。

男知青与村里小姑娘的情思停息了,但朝夕相处的男女知青又起了波澜。难怪人们说,十八九岁少男少女欲情似火,总在熊熊地燃烧着,他们抑制不住内心的欲望,总要向他们倾慕的对象发出自己的信号,一封书信,一个眼神,一声问候,都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愿望。正如燃烧着的火焰需要柴禾,机器运转需要油料,树木生长需要养分一样,哪里有它们就倾向哪里,这种需要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住的。反之,没有那些养料的滋润,它们就会变得枯萎,变得神魂颠倒,萎靡不振,甚至气息奄奄。

知青来自不同中学,男女相处在一起,从相见到相识,再到产生某种好感,你喜欢他,他又喜欢谁,日久生情,最后发展到爱慕、行动,邀他(她)去赶场、进城,或到山上、河边去玩,或到其它村去看电影,你来我往,相互照顾,慢慢地萌发了爱情。正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所描写的那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上山下乡两年后,他们这个四五十人的知青点就有十几对相好,每天吃了晚饭就成双成对的在村庄里,树林间,小河畔散步,形影不离,相亲相爱,让单身知青嫉妒死了,他们则像热锅上的蚂蚁慌张起来,有的在窥视动静,看对谁下手;有的则像无头苍蝇那样东碰西撞。

几乎个个都行动起来了,唯独李志军没有动静,为什么呢!因为去年推荐上大学最后被刷下来破了他的大学梦。他发誓这辈子上不了大学绝不谈恋爱,即使自己上不了正规大学也要自修大学,通过自学完成大学数学课程,使自己成为没上过大学而具有大学学识的人。他想,自己在学校成绩那样突出,在上山下乡两年来年年都是知青先进代表,参加过县、市、省表彰会,各个方面都是很优秀的,从哪个方面来讲都非我莫属。但是,在与他最后竞争的那个人,他的老爸是县委组织部部长,在政治决定论的年代,他不拉倒谁拉倒呢?但他不服输,他相信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相信他这样优秀的人总有能见到天日的那一天,他就抱着这个信念在等待,坚守着希望。而且,他觉得越是在困难时期,越要有这种坚守,熬过去就能获得成功!如果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甘平庸、堕落,那将一事无成。个个都谈恋爱了,唯独他不慌不忙。有人认为他麻木不仁,不知春秋。有的人认为他清高、看不起点上的知青,因为有女生对他眉目传情,他却装着没看到;邀他去赶场他借故有事;给他传递情书他没有回。他在与同学讨论爱情时说,那些女生没有一个像样的,长不像冬瓜,短不像葫芦找来做哪样!受到冷遇的女生听到这些话,就背时砍脑壳的骂他,你清高,你莫找老婆,你今后去当和尚!有女生说,爱情是两厢情愿的,你不能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也许人家还有更高的目标!

的确如此,李志军心不在这里,他还有更高的目标,他想到有人推荐上大学,有人招工回城,这些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事情都有待自己去争取。如果现在把个人问题定下来,就会给自己发展带来很多拖累,影响自己前途。只有孤身前行,一人奋斗,失败了个人承受,不给任何人带来麻烦;事业成功了,再去恋爱、结婚、生子也不迟。他现在正在做着这项工作,每天放工回来,吃了晚饭洗漱一番后,就在自己床前旧桌子点上煤油灯开始学习。但寝室总是吵吵闹闹的,有的打扑克巴胡子,有的下象棋,有的放收音机,有的扯起嗓子唱京剧,嘈杂声总是在他耳际萦绕。尽管翻开书,眼睛看着那一道一道习题,思路总是被歌声、笑声打断。有人对他不和大家玩,个人去看书有意见,在他看书时故意大吼大叫。李志军发火了,对那男生说:“你要成心捣蛋是不?”那男生说:“我们来下乡,就是要白天劳动,晚上休息。你思想不正,动机不纯要去看书,想走白专道路是不?”李志军说:“你打你的牌,我看我的书,我们互不干扰,你却要来干扰我!”那男生说:“干扰你能把我怎么样?”李志军生气说:“那就不行!”那男生说:“你敢把我怎么样?”李志军把书扔在床上,抓住那个男生就是一耳巴。那男生吼叫起来:“你要打人是不?”也捞起一脸盆向他砸来,李志军又冲去打他,那男生的好弟兄就冲上来帮他忙,拿起洋磁碗、鞋子、书向他掷来。李志军想,你们要帮忙,老子就一起打,他捞起板凳一阵乱砍,当时就砍倒几个在地上,哎哟哎哟的喊叫着,有的爬起来又向他进攻。他的好弟兄也操起家伙帮他的忙,打一阵后,整个寝室搞得乱七八糟,对方一个被劈伤腿,一个被打伤手臂,李志军大腿也被他们打了一棍子。隔壁女生听到赶忙跑过来看热闹、劝解。知青带队队长跑来看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相互指责对方。队长对他们各打五十板,写检查,作保证,被打伤的人请大队赤脚医生来涂上碘酒,包上纱布就算解决了。过后,他们才晓得身体像钢骨一样的李志军不是好惹的。

没有办法,他利用休息时间,在知青房左侧200米处修建了一间小草房,他们戏之“杜甫草堂”,他每天吃了晚饭就到斗室去学习,一直学到深夜,引起了他们的议论。有的说,唐代诗人杜甫流落成都时,就在杜甫草堂写成了流传千古的诗作,而成为伟大的诗人。李志军步他的后尘,必然成为伟大的词人。有的说,他学数学应该成为当代的华罗庚。但他们不敢当面戏他。有的说,他正在发奋学习,你们不要讽刺他,说不清那天机会来了他变成大学生了,我看你们去嫉妒!一个说,不是发奋,是在头悬梁,锥屁股。另一个站起来纠正说,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西汉时期政治家孙敬,开始知识浅薄不被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决心关起门来独自读书学习。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时间长了就会疲劳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从梁上拉根绳子捆住头发,打瞌睡时头往前一点头皮扯痛马上就会清醒,再继续学习。锥刺股,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苏秦。年轻时学问不深,人家瞧不起。他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到深夜,很疲倦,想睡觉。于是他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大腿上刺一下。猛然间感到疼痛,自己清醒起来,继续读书。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一句成语,“头悬梁,锥刺股”用以激励后人发奋学习。

他在小屋看书,被他打过的人总是怀恨在心,讽刺声不断,他是忍了又忍。那天中午开餐时,个个正在食堂吃饭,他气鼓气胀走进来乱骂一通:“狗杂种,我造你娘的,自己不学习,还不许别人学习,害红眼病,深怕人家找到好处!老子再听到哪个在议论我,莫说老子不客气!”他走过去捞起食堂菜盆子往地上一摔,只听“哐当”一声,把大家搞得目瞪口呆。接着,又把几个菜盘子扔在地上摔得一地,大家也吃不成了,他转身回自己书屋去了。

……

机遇总是降给有准备的人。半年后,县机械厂要招十名文化水平较高的知青,送到大学去作为技术员来培养。结果李志军一去考得全县第一名,并与九名知青一起走进了南方工业学院培训班学习。

他们是带着机械厂革委会使命来的,通过半年培训学习他们将成为厂里新的技术骨干力量,厂里今后发展希望就寄托在他们身上了。来这所大学学习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他们这种厂里送来进行短期技术培训的学员;一类是这几年招来的工农兵大学生。短期培训的学员,纪律严明,学习时间、课余时间都规规矩矩,没有活力,没有朝气,一天死气沉沉。而那些年龄相当的大学生却像春天鸟儿一样,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欢快活泼,叽叽喳喳,或哼着小调自由穿行于校园树荫下、操场间,追寻他们的希望。他们上午上课,下午自行安排,可以到教室学习,可以到图书馆博览群书,还可以发展业余爱好,如学书法、音乐、美术、诗词、文学创作等。大学里时间多,老师多,是学习的好地方,是培养学者、专家的摇篮。

李志军还发现,学院对新招收的大学生还要补习初中、高中的数、理、化知识。当时他觉得奇怪,上大学了怎么还要去补习那些简单的基础知识呢?后听他们说,这些推荐来的工农兵大学生参差不齐,有初中生、高中生,他们一来就学习大学课程学不走,所以先得打好基础,把基础补上来了再上大学课程。李志军还发现,他们吃饭不要钱,住宿不要钱,看病不要钱,一切都是国家包揽的,做一名大学生真好!自己差点点就变成他们一样的人了,就是竞争不赢人家变成了另类——培训班学员,比起来真是矮人三分啊!像我这样的高个子、好成绩,还在培训班学习,简直就是浪费人才!这是历史的悲哀!命运的悲哀!

他多么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生啊!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