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满脑子的花儿朵儿,情啊爱的。要多了解了解历史,要知道新疆是怎么来的,一座古城记载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精髓。来新疆,来伊犁,不到惠远古城,就如去北京没登万里长城一样的遗憾。”
先生望着惠远古城的路牌暗示我们。
“这不来了吗?与惠远古城之约早在我计划里呢!”我与先生磨嘴皮子。
惠远古城与霍尔果斯间隔的距离只有短短的63公里。惠远古城是新疆的一座历史名城。我们都知道,现在新疆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乌鲁木齐,而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到几百年前,新疆的首府就是如今的惠远古城。“惠远”之名乃乾隆帝亲赐之名,是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远方之意。在清代曾为“伊犁九城”之首,繁华一时,有“小北京”之美称。后来因沙俄侵略,土地割据,首府迁至迪化,惠远古城便在岁月的尘埃中逐渐隐沉。
七月的伊犁热情似火,走进古城,走进将军府,被一份庄重、肃穆的历史氛围裹挟。
将军府建在东大街,坐北朝南,规模宏大。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式样,土木结构的飞檐式平房,房檐朴素淡雅,无画梁雕琢。厅堂、台榭错落有致,曲径、回廊左右勾连,青松绿树间藏有将军亭。正堂前有两尊石狮温柔的注视我们。卷毛,垂耳,高鼻,明眸,它们不同于北方石狮的凶猛威严,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
院内古树参天,四棵榆树寓意年年有余,丰衣足食。榆树左右对称,寓意一同四方,强大稳固。“啾啾,啁啾”忽听一只鸟儿叽喳,恰似策马而归的差使在传讯几百年前的捷报。
进入府内,踩着青砖地面,听着古曲,看着锈迹斑驳的火炮,有穿越前朝战场的既视感。讲解员说,这火炮是当时清朝政府配备给伊犁将军统帅将士浴血抵抗外敌入侵的大威力武器。由此可见清朝政府维护领土完整的决心和对新疆疆域的重视程度。
“这边是厢房”“这边也是厢房”两个同事嚷嚷着,分别走进左右的厢房。两边的厢房为伊犁将军的卫队营房,保留有较多的八旗子弟士兵的不同服饰和佩戴的武器,还有将军卫队士兵的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有粮不慌,伊犁将军的卧房在进门的左边,紧挨着粮仓。”“后面有凉亭,还有后花园,环境好优雅哟。”“将军的家人(内眷)就居住在此。”讲解员给几个同事们讲解。
“这里就是伊犁将军平时办公议事的场所吧?”“等同于现在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功能。”听着同事之间的议论,看着这敞开式的会议室,几把木质椅,想象着那些将军不畏酷暑严寒,拭汗搓掌的议事场景,仿佛看到总督左宗棠老先生抬棺,率军为维护领土完整抵御外敌、无惧生死的壮烈形象。
大堂的左前方,一字立着三块石碑,这是清朝时期与沙俄的界碑,上面的字迹随着光阴的洗涤变得模糊不清,但从模糊的痕迹中,我看到了一个鹰的图案。雄鹰,在中国文化中,是神的化身,象征着自由、力量,勇猛和胜利。
明瑞将军,伊犁的首任将军,在他任职的五年期间,恰是伊犁将军府体制开创的时期,著名的伊犁九城中的修建,都是由他在任期间完成的。
“明瑞,志瑞,莫不是两兄弟吧?”多事儿的同事好奇发问。“呵呵呵,就当是吧。上战父子兵,是兄弟也有可能。”解说员俏皮回话。志瑞,是我们拜谒的最后一位将军,是清末著名的外交家,到伊犁将军府任职仅仅五十四天,随着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分崩离析没落,伊犁将军府的使命也随之宣告结束。
“那个小院落,是林则徐的戎所。”随着讲解员的指引,我们走进新的建筑。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历史贡献、为人为官形象,忧国忧民思想,都是我们敬仰的楷模。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受到诬陷被流放到新疆,在这里渡过了三年时光,留下了令人追忆的种种事迹。
城南的望江楼,位于伊犁河畔,勾栏黛瓦,登高望远的好去处。据说常有官府贵人或名人墨客登楼品茶赋诗,饱览伊犁河的景致。“你们去登楼望远吧。我想沿河边走走。”“有些人就是异类,不合群。”被同事调侃中,我沿着石阶而下。
来古城就得感受古朴、苍老、厚重的历史氛围。依着残垸断壁,望着天山的山脉,在阳光与白雪的折射中,我感受到历史的坚硬厚实和坚不可摧的气势。
“喂,我们在楼上看风景,你也是我们眼里的一道风景啊!”同事在城楼上对着我吆喝。
“你们也是我的风景呢。看,都在这倒影里。”
无风的湖面,城楼在碧水里巍峨矗立,楼上的游客在碧波里影影卓卓。“咚,咚,咚”钟鼓楼那边传来敲鼓声。我回眸,就听同事喊:“我们的肚子也在打鼓啦,快走吧。去坐小马车,去烤羊肉串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