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鄢德明的头像

鄢德明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03
分享
《凤凰镂 · 古城镇宝》连载

第三章 三藩之乱谁是祸首 解铃还需系铃之人

次日正午,巴彦应吴应麒之邀,来到了位于凤凰古城之的一座古色古香的老宅。这里是吴应麒的一处秘密基地和聚会场所。

进得门来,发现堂屋正中,坐着一名相面貌英俊的青年男子。他的身边,站着一名黑衣男子,正是之前与他交手的那名武林高手。

巴彦双手一拱,看向屋中的吴应麒道:“在下巴彦,拜见吴公子。”

吴应麒一见,急忙站立起来,也朝巴彦一拱双手道:“巴彦将军,不必多礼,坐下说话。”说罢,一指身边的客座道。

待宾主双方坐下后,巴彦便向吴应麒询问东莪的下落。

吴应麒急忙摆手道:“不急,不急,先让你见几个人。”

巴彦急忙摆手道:“我不想见任何人,只想见到东莪小公主。”

吴应麒一听大笑不止,高兴地道:“你还真的是一位忠于主人的好将军,不愧为王爷的心腹之人,的确值得王爷信赖与托付。”

说罢,吴应麒双手一拍,东莪便在灵儿的陪同下,从里屋走了出来。

巴彦是何等聪明之人,见到灵儿姑娘,他便知道,这一切都是吴应麒的精心安排。而吴应麒见到一身正气、武功高强的巴彦后,那种“英雄惜英雄”的感觉便油然而升,更是有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

接下来,在巴彦与东莪的交流中,他才知道,吴应麒除了从关外开始,一直派人暗中护送她至此外,已将这所老宅赠与东莪居住,并让灵儿姑娘和几个丫环照顾东莪的生活起居。

巴彦这才再次站立起来,对吴应麒拱手道:“多谢吴公子出手相救,也多谢吴公子相赠豪宅,在下巴彦代表王爷,多谢吴公子!”说罢,就要行大礼。

吴应麒见状,急忙将巴彦拦住道:“巴彦将军,使不得,使不得!”

正说话之际,从门外先后进来三个身披盔甲的将军,这便是当年与巴彦一道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残部的三员虎将。

走在前面的是‌马宝,当年正是他与巴彦一道浴血奋战,奋勇杀敌的“战友”。这马宝是吴三桂的第一悍将,曾跟随李自成、李成栋、李定国等多位将领。吴三桂起兵时,马宝负责多个战场的指挥,表现出色。

跟在马宝后面的是‌夏国相。这夏国相是吴三桂的女婿,文武双全,擅长谋划。当年吴三桂起兵时,夏国相是实际上的二号人物。

跟在‌夏国相身后的是‌张国柱,他原为明朝副将,顺治二年(1645年)投降清朝。他便是当年巴彦生擒的一名明朝副将,后跟随了吴三桂。

这三人一进门来,朝巴彦一拱手,齐声道:“末将拜见巴彦将军!”

见到这一“阵仗”,巴彦知道,今天这一场醉酒,怕是避免不了的。

随后,在吴应麒的安排下,东莪便随灵儿去了内室。

而他们这几个征战沙场的将军,自然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在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巴彦才知道,这吴应麒又名吴启华,因吴三桂的弟弟吴三风无子,遂将吴应麒过继给他当儿子,改名为吴启华。

吴应麒从小就养在吴三凤的身边,自小称呼吴三凤为父亲,故而其一直不在清朝廷的视野之中。吴应麒是在九岁那年被接至王府的,就养在陈圆圆身边,二人状如母子,关系极为亲密。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吴三桂与大将马宝商量,要找个安全的地方保护吴应麒。于是,由马宝护送,先到龙鳌河搭了茅洞,那里地势险要,前面是百米高的悬崖,后面是深山老林。后因山上野兽多,粮食不得收,陈圆圆带着家人先后住过前屋场田、老屋场等几个地方。至于现在这个古色古香的老宅,则是后来吴三桂所置办的一处秘密联络点。

在酒过五巡,菜过十味后,大家自然就谈论起了济尔哈朗对多尔衮的女儿追杀行动,这些将领在吴三桂的起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背景和贡献各不相同,但都在关键时刻为吴三桂的起义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因此,他们都有一些人脉和实力。自然,在京城也有一些“眼线”。

几个人便你一言,我一语,分析来,分析去,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也就疏理了个七七八八,大致也是八九不离十。虽然,意见还不完全统一,但有一点却是非常肯定的,那就是:多尔衮的死,与他人的阴谋陷害脱不了干系。

支持济尔哈朗派人下毒的的说法占了大多数。因这,这次派人追杀东莪的人马上,的确看到了济尔哈朗的亲信。再者,当年,多尔衮也曾借故革去了济尔哈朗的封号,将他囚禁了一些日子。是后来孝庄出面说情,多尔衮才罢手的。

也有人分析,这是阿济格搞的鬼。因为,在多尔衮病重时,阿济格在得知消息后,立马派遣300精骑急驰入京,显然是怀有不轨之心。不过大学士刚林及时发现了他的阴谋,紧闭城门设防,将这300名精骑全部诛杀。从这一点来看,阿济格同样也是有足够能力置多尔衮于死地的人。

不过之后,马上又有人提出了反对,说这件事情之后,阿济格自己也随后被济尔哈朗的重兵监视,被生擒下狱,最后惨遭毒手。

也有人分析说,顺治帝和孝庄太后同样也是有足够能力置他于死地的人。比如说,多尔衮曾将争权时的对手豪格活活虐待致死,然后又纳了豪格的妻子为妾,这无疑是对孝庄太后的重大侮辱。

而且,这些都让孝庄太后对多尔衮怀恨在心。虽然他权势滔天,但除了所以当多尔衮坠马受伤,病情加重时,孝庄很可能就趁此机会设计除掉了多尔衮。她眼睁睁看着多尔衮为儿子顺治独揽大权,处处掣肘,早就怀有干掉他的心思了。而济尔哈朗和阿济格,也都是在这件事上与孝庄太后合作的同谋。

夏国相是吴三桂军中一个智勇双全的军师级的人物,而且又是吴三桂的女婿,深受吴三桂器重。他端着一杯酒来到巴彦面前,对几个人使了一个脸色后,这才对巴彦说道:“巴彦将军,有句话,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巴彦闻言,顿了一下后还是说道:“夏将军但说无妨。”

夏国相就凑近跟前,小声问道:“我近来听闻一些说法,加之我的一些分析和判断,从这一系列操作来看,似乎真有一种孝庄太后借刀杀人之嫌。”

巴彦想了一下后,说道:“要说其他人对王爷下手,这还说得通,但若是太后要对王爷下手,这个恐怕说不通,而且也下不了手。”

“何以见得?”夏国相接着又问。

吴应麒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也知道一些宫中之事,就接过话题道:“依我看来,她虽未直接出手,但无疑是这场阴谋的幕后主使者。”

夏国相点了一下头后道:“她作为寡妇,实权被多尔衮架空,儿子顺治帝又年纪尚小,确实急需想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马宝也凑过来,点了一下头道:“而在多尔衮病重之时,岂不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孝庄太后就借助阿济格的手,先是让他透露一些恶劣的消息,惹恼多尔衮,使其加重病情。”

“随后,又指使济尔哈朗除掉了阿济格,以绝后患。”

“一箭双雕,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多尔衮归于黄泉,扫清了亲政的最大障碍。”

“果然是一箭三雕,厉害了,我的孝庄太后!”

巴彦见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从他们几个人说话的语气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对多尔衮的一片惋惜之情外,更多的是对宫中那些权势滔天的人的鄙视。

而这个时候,夏国相把话题一转,对巴彦道:“巴彦将军,我在来之前,可是听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啊!”

“什么不幸的消息?”巴彦闻言,急切地问道。

“听说,近日顺治帝将多尔衮的爵位、庙号尽数革除,连宗室也被开革,家产被抄,而且还将他的尸首从棺材里拖出,据说还令人进行了鞭尸,可见顺治帝对多尔衮是怀恨在心的。”

“而这种惩办之严厉,恐怕也并非完全源于对其专权专行的不满,其中是不是还暗藏着一些背后的隐情?”

“不得不说,帝王之家无情之处,实在令人唏嘘。纵使多尔衮对朝廷忠心耿耿,为国作出了如此卓越贡献,死后还遭此凌辱,真的是有些无语了。”

“是啊,我们这些常年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马革裹尸、尸骨无存都算不得什么,但如此行径,却有些说不过去,令人寒心。”

“可见在帝王家眼里,臣子无非只是权力斗争的工具和牺牲品而已,岂有君臣之义可言?多尔衮的遭遇,正是一个悲惨的注脚。”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又是一番语言“挤兑”,目的自然是不言而喻。

巴彦跟随多尔衮征战十多年,哪能不知道君王的手段?见众人还在猜测多尔衮到底是被谁所害之事,便对大伙说道:

“你们几位的这几种说法,确实颇有几分可信度。毕竟王爷在生前的所作所为,确实激怒了太多人,这些人自然也会趁火打劫除掉了他。但有一点你们是不知道的,其他人都有可能害死王爷,唯独这太后却不会。”

众人忙问:“何故?”

“我倒请问大家,这孝庄皇后让顺治帝怎么称呼王爷?”巴彦看向众人。

“摄政王。”

“睿亲王。”

“皇叔。”

“都不对,你们再想想?”巴彦看向众人,提示道。

“哦,对了!皇父!”

众人恍然大悟。

对啊!喊皇叔可以理解,但这“皇父”,可不是那般好喊的!

“再有,大家可曾想想,这顺治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巴彦再次语出惊人。

“对啊,这顺治帝是最不可能当上皇帝的,可为什么偏偏差是他?”

“多尔衮是完全可以自己当皇帝的,可却让顺治当了皇帝。”

“而且后来还辅佐他这么些年!”

“可那为什么后来顺治帝还要在他死后,对他进行鞭尸呢?”

众人一阵无语。

“……”

“……”

难道顺治帝是多尔衮与孝庄的孩子?

“这么说,民间传说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真的?”

“如果是这样,那顺治帝对多尔衮鞭尸,就又说得通了!”

“为何?”众人又是一阵无语

“皇上脸上蒙受耻辱啊!”

一切谜底都解开了!

发生这样的事,不论是谁,都不可能让他活着了。

多尔衮能活39岁,就已经是他的“福气”了!

巴彦见大家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才回过神来。他原本不想把这个惊人天秘密与他人分享的,可当他知道了顺治皇帝居然对多尔衮鞭尸后,他的心中就有睦不平衡了:纵然他再多尔衮有再大的过错,可终究是他的亲生父亲啊!

自古以来,“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

可这顺治皇帝“六亲不认”的做法,着实令他胆寒心惊。

接下来,众人也对皇室里的那些不尽人意的一些做法,也颇有微辞。

再后来,众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说起一些反对朝廷的一些言语。

原本就长有“反骨”的吴应麒,就伺机劝巴彦道:“巴彦将军,您接下来有何打算?”

见吴应麒如此直言不讳,巴彦也没有含糊:“这京城怕是回不去了,我估计他们正张开大网等着我呢,倒不如就在这里寻个地方,落草为寇,占山为王。”

巴彦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席话,为将来吴三桂“反清复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是后话,不提。

接下来,没有任何悬念,巴彦便在吴应麒的府上住了下来。自从得知多尔衮的死讯后,他的余生便是照顾东莪。

顺治十年(1653年),朝廷为了嘉奖吴三桂,由昭圣皇太后主婚,吴三桂的大儿子、时年33年吴应熊与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顺治十一年(1654年)授吴应熊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1657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

由于清廷对吴三桂乃用其所长,但始终存有戒心;因此透过政治婚姻使吴三桂的世子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际为朝廷的人质。

受吴应熊的影响,顺治十三年(1656年),时年28岁的吴应麒,在湘西的镇筸镇(今湖南凤凰古城)迎娶了多尔衮的女儿东莪公主。

这一年,东莪公主十八岁。

吴应麒娶东莪的理由是:你皇帝不是派人杀你亲生父亲,而且还要对多尔衮进行鞭尸吗?那我就娶你的妹妹,但他要的就是出一口恶气。

这一切都是秘密进行的,当然,史书上面也没有了记载。

而吴应麒从此后也十分低调,人们除能在“三藩之乱”后能查到一些吴应麒的信息外,有关他的其他任何信息却没有分毫。就连日后他死后,也没有人知道他的生卒年月。这是后话,不提。

康熙十二年(1673年)八月,清廷下令撤藩。蓄谋已久、势力最大的平西王吴三桂于十一月率先发动叛乱,先后夺取贵州、湖南、四川等地。接着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纷纷响应,他们各拥重兵,分镇于云南、广东、福建,逐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后来,耿精忠和陕西提督王辅臣、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等相继举兵响应,战乱逐渐扩大,对清廷形成严重威胁。

只是谁也不会想到,“三藩之乱”的导火索,居然就是巴彦。

原来,自从吴应麒在凤凰古城迎娶了多尔衮的女儿东莪公主后,巴彦便在东莪的反复劝说下,更名改姓在吴三桂名下做了一名军师。当朝廷要求“撤藩”时,巴彦知道吴三桂身上长着“反骨”,便鼓动他起兵造反。

而这个时候,顺治皇帝早已驾崩,是他的儿子康熙在位执政,他不相信一个黄口小儿能坐得稳皇位,于是就与吴三桂等人合谋,这才有了“三藩之乱”。

吴三桂起兵反清的消息传至北京后,“驸马爷”吴应熊被捕入狱。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及吴世霖被绞死,其余幼子俱免死。但康熙二十年(1681年)云南平定后仍被一并处死。

吴三桂叛乱之初,清军处处设防,屡战失利。康熙帝面对危局,排除朝廷内部的议和主张,趁吴三桂主力在湖南与清军隔长江相持之际,紧急调整部署,派重兵坚守长江沿线要地和江西重镇南昌、赣州等地,以浙、赣为东线,以陕、甘为西线,分而制之。同时,重用汉将张勇、赵良栋等,鼓励汉兵立功,并针对叛军内部矛盾,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竭力分化、瓦解叛军。

康熙十五年(1676年)春,抚远大将军图海挥军击退吴三桂自汉中北攻陕、甘之师,将王辅臣围困于平凉(今属甘肃)。六月,王辅臣被迫归降,清廷诏复其官,并授予靖寇将军。此举,动摇了其他叛将,使西线叛军相继瓦解,从而打破了吴三桂与王辅臣合军,东出潼关,夺取中原的企图。

在东线,耿精忠部攻江西、犯浙江,吴三桂从湖南策应。清定远平寇大将军岳乐、扬威大将军喇布出师江西,收复萍乡、吉安等要地,将吴军主力阻于湖南,不得与耿军会合;奉命大将军杰书挥军收复浙江金华,攻破仙霞关(今浙江江山南),直逼福州,迫使耿精忠于十月归降。继而,杰书遣师南进,收复潮州(今属广东)。叛军开始瓦解,尚之信不满吴三桂节制,在清廷招抚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五月归附。

吴三桂势孤力单,地盘日蹙,为鼓舞士气,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却不料在八月突然病死。

吴三桂死后,巴彦没有让吴应麒继位,而是让吴应熊之子,年仅十二岁的吴世璠继位吴周皇帝,年号洪化,退据贵阳。吴世璠年幼,只得靠巴彦佐,但由于军心涣散,战斗力也不强,大军也退往贵阳,最后败逃昆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定远平寇大将军赵良栋、彰泰、赖塔等从蜀、黔、桂三路入滇,吴世璠急令夏国相、胡国柱、马宝移阻赵良栋,郭壮图迎战蔡毓荣,蔡毓荣纵火烧林,郭壮图败退。这时清军逼近省城,吴世璠又调夏国相等人回援。吴世璠坚守五华山,拼死抵抗。清军围昆明城,两军相持数月。十月中旬,城内粮食不继,文武纷降。昆明城破,守将胡国柱阵亡,郭壮图自杀,吴世璠自刎,残部6700余人投降。吴世璠的首级及夏国相、马宝等人被押解到北京。而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押解之人,居然是巴彦。

至此,延续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乱被平定。

谁也不知道,这巴彦是如何做了清军的“内应”,又是如何与清军取得联系的。这一切,又成了一个后人怎么也解不开的一个谜团。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