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康熙平定三藩后,吴三桂的所有嫡系子孙都被处决了,唯有吴应麒逃脱了。而在正史上,有关吴应麒的记载并不多。最为离奇的是,当年吴三桂一死,他带着侄子吴世璠退守昆明后,竟然从此人间蒸发了。后来,即便是吴世璠兵败自杀,都未曾见吴应麒的身影出现,那么他到底去哪了呢?
有一种说法是,吴应麒与陈圆圆归隐了。但这一种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这一说法不够全面。其实的情况是,吴应麒在父亲吴三桂病逝后,他在一次受伤后,曾回到镇筸镇来养伤,与其夫人东莪公主有过一次长谈。而东莪公主是多尔衮的女儿,自幼跟在父亲身边,见过太多的皇室成员起兵操戈谋反后的结局。而且多尔衮的死以及后来被顺治皇帝“鞭尸”,就足以表明,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是绝对不允许这些事情的发生的。
所以,当吴应麒问“起兵造反”的结局时,东莪就断定,康熙皇帝绝不会轻饶所有参与谋反的人员,因为,她从吴三桂起兵反清,康熙皇帝立即下令将吴应熊绞死这件事上,就足以判断,康熙的手段较其父亲的毒辣,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是,她就对吴应麒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今天把话摞到这里,你不信你看,康熙皇帝肯定会报复你们全家。现在不是不报,是时候不到。”
而吴应麒对东莪的话,也是深信不疑。因为,他从多尔衮的下场,也看到了他们吴家今后的下场。就像当年吴三桂让他杀害永历帝一家25口人时,不仅尸骨无存,而且死后挫骨扬灰。于是,他便想到了临阵脱逃,归隐山间。
最初,吴应麒潜回镇筸镇,原本是想与夫人东莪一起过隐居生活。谁曾想到,在遭遇一番变故后,他便与东莪双双隐姓埋名,在逃亡中实在走途无路时,吴应麒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便是当时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陈圆圆。在前往陈圆圆住处时,吴应麒便将他小时候与陈圆圆一道生活,俩人情同母子的情况告诉了东莪公主。东莪一听,先是询问了陈圆圆居住地的安全问题后,东莪公主在经过安全评估后,便与吴应麒一道,悄悄找到了陈圆圆位于贵州岑巩县大山深处一个叫马家寨的秘密隐患居之地,三个人以母、子、媳的身份相称。而陈圆圆也改名为聂凤茹,对外称聂氏或称聂夫人,而此时的吴应麒则又改名为马东无,因父亲病逝,三人投奔亲戚而来到此地。
许是应了“红颜祸水”这句话的缘故吧,陈圆圆的一生身不由己,数次被霸占,只因这一副绝世的皮囊,便成为男人们之间争名逐利的“战利品”。
陈圆圆本姓“邢”,是地道的江南女子,也有着江南特有的婉约和柔情。只可惜,她自幼命苦,由于父母双亡只能寄养在姨母家。又因自幼生得玲珑剔透,惨被市侩的姨夫卖进了梨园。 陈圆圆不仅生得花容月色,歌舞技艺、琴棋书画更是样样精通。她初次登上舞台,便因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而大放异彩,从此名动江南。
早年,吴三桂在还没有从军之前,他随祖父到苏州采购绸缎,闲暇时与苏州好友周仝游览太湖。二人正在茶馆品茶,忽见隔岸游艇上有一位妙龄女子翩翩起舞,歌声优美动听,吴三桂不觉怦然心动。他问周仝:“这是何方女子,声色超群,令人倾倒?”周仝道:“你有所不知,她叫陈圆圆,是苏州艺美戏班子的当红歌妓,名震江南。”
吴三桂与周仝分别后,心神不定,脑海里总浮现陈圆圆的身影。他无心经商,常借故“与同窗好友相会”,实则跟随艺美班观看演出,以目睹陈圆圆的芳容。陈圆圆每次出场演出,总看见前排座位上有一位英俊青年,目不转睛地盯着自己,使她六神无主。她偷偷观看这位青年,仪表堂堂,文质彬彬,从他的衣着打扮看来不像普通人家子弟。后来听老板说,这青年姓吴,叫吴三桂,是将门子弟。陈圆圆每次演出,只要看见吴三桂,便心不由己地暗送秋波。
一日,陈圆圆缷妆后回家,忽听背后人叫,回头看时却是吴三桂,她喜出望外,于是放慢了脚步。吴三桂紧走几步,赶上陈圆圆,约她“春来茶馆”叙话。二人来到茶馆就坐,先客套了一番,要了壶茉莉花茶,边品茶边聊天,互诉爱慕之情。二人难分难舍,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吴三桂说:“我一定要把你赎出来,娶你为妻,永不分离。”陈圆圆说:“我出身贫贱,不配当你的妻子,只要你对我好,能在身边伺候你我就心满意足了。”于是二人海誓山盟,私定终生,只等吴三桂父亲应允,再明媒正娶,接陈圆圆进入吴家大门。
如果把对一个女人的争夺,作为吴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是失之片面的。但是,但因为陈圆圆,的确触发了吴三桂的感情。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军。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关于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的关系,也因为陈圆圆而让后世有了诸多猜测。究竟是吴三桂因为冲冠一发救红颜,而选择投降满清,还是李自成因为陈圆圆而失去了到手的政权,后世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此前吴三桂多次受清朝劝降却未同意,而吴三桂因陈圆圆反李,有人提出“借北兵(清兵)进关,共歼‘李贼’”。《平西王吴三桂传》记载吴三桂在清兵统一全国后对当时决策的回忆:“正值闯贼构乱,召卫神京,计不能两全,乃乞师本朝(清朝),以雪君父大仇。”然而事实上,他未能全力救君,也放弃李自成的和解而导致父亲和全家被杀,最终一心复仇,终与陈圆圆团圆。
不过,陈圆圆却为此背上了红颜祸水的黑锅,这却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陈圆圆的美貌让她一生数次辗转,她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却始终身不由己。没有人真正怜惜她,追逐的不过是这具美丽的皮囊罢了。
值班得一提的是,当年吴三桂降清后,文人对之讽刺不绝,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吴伟业(梅村)所写的《圆圆曲》。无可否认,吴伟业能将西施与陈圆圆之际遇融合得丝丝入扣。但最令吴三桂介怀的却是诗中中段几句与西施无关,矛头直指吴三桂的诗句: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据说吴三桂曾出重金希望吴梅村删改上述几句,然为吴梅村所拒绝。
再说这吴应麒,自从他九岁那年与陈圆圆相依为命开始,他们之间便亲如母子。陈圆圆将自己的满腔母爱倾注于吴应麒身上,这才算有了生活的寄托。而吴应麒虽然性格跋扈,对待陈圆圆却极为听话孝顺。
吴三桂起兵之前,为了防止陈圆圆再次被掳,她的藏身问题便成了一个难题。当时,陈圆圆对吴三桂说:“我的安危是小,但是一定要护好根根。” “根根”便是吴应麒,之所以如此称呼他,也算是陈圆圆的未卜先知吧,毕竟吴应麒也确实成为了吴三桂的唯一血脉。 不过,在生死安危面前,陈圆圆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养子,足见他们之间的情分深厚。 但是在外人眼中,吴应麒依然是吴三桂的侄子罢了。此时的众人并没有想到,正是由于吴应麒这样特殊的身份,才被清廷排除在了吴三桂嫡系子孙之外,反而成为了漏网之鱼。
1678年,刚刚建立大周,又自立为帝的吴三桂,在做了五个月皇帝之后便抱憾而终。吴应熊的长子吴世璠继位,吴应麒则负责守护侄子退守昆明。 让人费解的是,吴应麒自此便在史书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有人说他被清军所杀,有人说他被自己人所杀。 吴世璠这位小皇帝当时不过十多岁,国丈郭壮图畏惧吴应麒的势力,在清军逼近贵阳时,郭壮图率军前去支援。吴应麒高兴地出城迎接,此后,郭壮图的人趁其不备便勒死了他,落个尸骨无存,这才使他莫名的在史料中“失踪”了。
民间关于吴应麒的结局还有一种另说法,便是他跟随陈圆圆归隐了。 自从吴三桂自立为帝后,陈圆圆心中始终隐隐不安。吴世璠继位后,陈圆圆对这个小朝廷更是失望至极,于是向吴三桂旧部马宝提出了要保护吴应麒的想法。 此后,陈圆圆与吴应麒秘密离开云南,中途又将陈圆圆的衣服和头饰扔入莲花池,制造一种她已经死亡的假象。马宝又配合着到处宣扬陈圆圆自杀的消息,一路逃难虽然不易,但也算暂时逃离了苦海。
而真实的情况是,自从吴应麒和陈圆圆生活了之后,便感到人生除了江山之外,便是美人。这一感慨,是在他娶了东莪之后,愈发强烈。
在一次寂静的夜晚,吴三桂与吴应麒坐在营帐中,外面是满天的星辉和远处的营火。吴应麒的目光坚定,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决心:“父亲,我已经长大,我想为这片土地和人民贡献我的力量。”
吴三桂凝视着儿子的眼睛,看到了其中的火焰和决心。他的心中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感情——既有骄傲,又有担忧。“麒儿,战场残酷无情,你真的准备好了吗?”吴三桂问道。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父亲。”吴应麒坚定地回答,“我不会让您失望的。”
吴三桂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点了点头。他知道,吴应麒的成长和选择是不可避免的。“好吧,我会教你一切我知道的。”他说着,伸出了手。
吴应麒紧握着父亲的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待。他知道,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挑战,更是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完成父亲未竟的使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吴三桂开始教授吴应麒战术和策略。他们共同分析战场形势,讨论如何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吴应麒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学习能力,不仅迅速掌握了军事知识,还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父亲,我认为我们应该调整兵力部署。”吴应麒在一次战术讨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吴三桂听后深思片刻,然后点头称赞:“麒儿,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们可以尝试一下。”
在吴应麒的成长过程中,吴三桂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他的导师和战友。他们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挑战和考验,共同成长。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变数。随着吴三桂势力的增强,清廷开始对他们产生了警惕。密谋和阴谋在暗中蔓延,为他们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因为清朝统治者的专权和蛮横,加之他所尊敬的多尔衮所遭遇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甚至最后落到被人“鞭尸”的下场。
吴三桂的心中再次升起了反抗的火焰,他决定再次起兵,高举“反清复明”的旗帜,对抗日益专横的清廷。在这次反抗中,他的儿子吴应麒,现已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助手。
吴应麒在这场反抗中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对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他的战术不仅精妙且极具创新性,多次在战场上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他在战图前,仔细研究着敌军的布阵和动向,沉思着接下来的策略。
“父亲,清军虽然势大,但他们的指挥系统存在缺陷。”吴应麒抬头看向吴三桂,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吴三桂凝视着儿子,他能感受到吴应麒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军事天赋。“你有何打算?”吴三桂问道。
“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缺陷,进行分割和围攻。”吴应麒指着战图上的关键点,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计划。
吴三桂听后,不禁为儿子的深思熟虑和精准判断感到骄傲。他知道,吴应麒的加入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实力。“好,就按照你的计划行动。”他最终决定信任儿子的判断。
在吴应麒的策略指导下,他们的军队开始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使得清军陷入了被动。吴应麒在战场上的表现赢得了士兵们的尊敬和信任。他不仅是吴三桂的儿子,更是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和领袖。
然而,战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始终伴随着他们。每一场胜利的背后,都伴随着无数的牺牲和痛苦。吴应麒在战斗中不断成长,同时也在深刻体会着战争的沉重代价。
“父亲,每次胜利后,看到那些士兵的牺牲,我心中总是充满了愧疚。”吴应麒在一次战后的夜晚,对吴三桂坦露了自己的心声。
吴三桂叹息着,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这是作为将军的重担,我们必须承担。”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沉重。
随着战争的深入,吴三桂和吴应麒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清廷开始派遣更多的精锐部队和更为狡猾的将领来对抗他们。战况变得日益复杂和艰难,直到吴三桂意外病逝后,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战斗后,吴应麒最终面临了兵败的局面,虽然他成功地将吴世璠安全送达昆明,但他深知自己作为吴三桂的儿子,一旦落入清兵之手,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吴应麒这才有了隐秘的生存的想法。刚开始,他的确是想与夫人东莪一起过隐居生活。谁曾想到,在遭遇一番变故后,东莪也在逃亡中病逝。在这样的背景下,吴应麒便想到了另外一个女人,这便是当时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陈圆圆。于是,他便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不会回到昆明了,而是转身前往岑巩县,与陈圆圆会合,开始隐蔽的生活。
吴应麒深知,自己的特殊身份是他最大的风险。清军一旦攻破昆明,对于他们家族的残余成员将是灭顶之灾。在这种情况下,提前隐蔽起来,似乎是他唯一的生存之道。当他抵达岑巩县,陈圆圆已经在那里等待他。
“我知道了你的真实身份。”陈圆圆在见到吴应麒时说道,眼中满是复杂的情感。
“是的,我是吴三桂的儿子。”吴应麒回应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我愿意与你一起隐蔽。”陈圆圆坚定地说,“我们必须保住这条血脉。”
吴应麒看着陈圆圆,心中充满了感激。“圆圆,你的选择意味着将面对许多困难和危险。”他轻声说道。
“我已做好准备。”陈圆圆微笑着回应,“只要能与你在一起,无论是什么困难我都不怕。”
于是,吴应麒与东莪公主和陈圆圆开始了他们隐秘的生活。他们在岑巩县的偏远山区找到了一个隐蔽的地方,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也远离了政治的漩涡。
在这片隐秘的土地上,吴应麒尽力避免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改变了自己的姓名,隐藏了自己的身份。他们过着简朴而平静的生活,尽管条件艰苦,但相互之间的情感却越来越深厚。
“我们必须小心,不能让任何人知道我们的真实身份。”吴应麒在一次谈话中提醒陈圆圆与东莪公主。
“我明白。”陈圆圆回答。
“我们会安全的。”东莪公主肯定地回答。
在这样的环境下,吴应麒和东莪公主以及陈圆圆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他们与周围的村民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参与到农耕和日常劳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稳定,也逐渐忘却了外面世界的纷扰和危险。
此后,康熙对平西王血脉斩草除根,没成想,陈圆圆竟意外地保住了吴三桂最后的血脉,同时也保住了吴应麒与东莪公主所生的几个孩子的性命。
数年后,吴应麒和东莪公主的家庭逐渐壮大。他们的后裔在马家寨中已经达到了200余户,人口多达上千人。
吴应麒,作为吴三桂的儿子,他的命运与中国数百年的历史紧密相连。
如今,在岑巩县的一片偏僻山林中,还隐藏着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秘密。
这里曾是吴应麒和东莪公主以及陈圆圆隐居的地方,一个曾经在历史的洪流中引起巨大波澜的家族的最后避难所。
谁也不曾想到,在后来东莪公主意外病逝后,吴应麒与陈圆圆这一对“母子”,竟然就这样生活在了一起。
那个时候吴应麒只有32岁,而陈圆圆也只有44岁。当然,他们之间的故事,是不会被外界所知道的。
或许,若干年后,才会被有心之人揭开这个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