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中客的头像

云中客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20
分享
《帝王风云》连载

第一十三章 东封泰山昭帝业,威加四海震八荒

话说秦始皇嬴政在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并不满足于现状,他听闻古代帝王功成后都会前往泰山封禅,以此向天地宣告自己本是受命于天,于是决定开启东巡之旅,到泰山之巅举行封禅大礼。

启程那日,秦始皇的车驾从咸阳浩浩荡荡出发,向着东方行进。一路上,所到之处百姓们都蜂拥而至,把道路围得水泄不通,只为能一睹天子的尊容。那车驾仪仗绵延数里,士兵们手持的金戈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耀眼光芒,身上的甲胄也熠熠生辉。御驾前方,威风凛凛的武士们为其开道,他们个个气宇轩昂,身姿挺拔。骏马嘶鸣不断,马蹄声哒哒作响,扬起的尘土弥漫在空气中。

沿途的郡县,官员们都竭尽全力筹备迎驾事宜。道路早已被修整得平坦宽阔,道路两旁种满了青松翠柏,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绿色的长廊。彩旗在空中随风飘扬,猎猎作响,仿佛在欢呼着圣驾的到来。百姓们则恭恭敬敬地跪在道路两旁,低着头,心中满是敬畏之情。

有位老者轻声说道:“这就是天子的威严啊,我这辈子能看到这样的盛景,真是太幸运了。”

当行至泰山脚下时,秦始皇抬头仰望,只见泰山高耸入云,山势雄伟险峻,峰峦层层叠叠,云雾在山间缭绕。山上的古树郁郁葱葱,参天而立,奇形怪状的石头随处可见,清泉在石间潺潺流淌,宛如人间仙境。

秦始皇心中顿时涌起一股豪迈之情,他觉得这座泰山就如同他的帝业一般,巍峨壮观且坚不可摧。

登山之时,卫士们紧紧簇拥在秦始皇身旁,前呼后拥,李斯等一众大臣也跟随在侧。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山径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秦始皇步伐坚定有力,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期待。每到一处观景台,他都会停下脚步,极目远眺,只见群山连绵起伏,广袤无垠的大地尽收眼底,河流像丝带一般蜿蜒于田野之间。

到了山腰,忽然一阵疾风呼啸而过,吹得众人的衣袂随风飞舞。秦始皇却镇定自若,大声说道:“这是天地迎接朕的征兆,朕的帝业必定会受到上苍的庇佑。”说完,便继续向山顶攀登。

在登山途中,秦始皇看到一处地方有一块巨石横卧着,巨石上的纹理十分奇特,隐隐约约好像有字迹。秦始皇好奇地让侍从上前查看。

李斯仔细端详了许久后,对秦始皇说道:“陛下,这块石头或许有着上古传说。我听闻昔日黄帝曾在这座山上会盟诸侯,这块石头可能就是当时留下的遗迹。想当年黄帝品德高尚,与天地相配,率领诸侯安定了华夏,这块石头见证了千古的变迁,就如同大秦如今统一九州一样,也将会被后世铭记。陛下的伟大功绩,可以与黄帝相媲美,应当受到这座山的铭记,流传千秋万代。”

秦始皇听后,轻抚胡须笑着说:“朕的帝业自然是要超越古今的,这块石头若是真为黄帝遗迹,那也是上天在向朕示意,朕的江山应当如同黄帝时代一样,长治久安。”说完,便命令史官将此事详细记录下来,想要传于后世。

又走了几里路,看到一棵古松,树枝繁茂,松针犹如翠玉般碧绿。树下有清泉涌出,泉水潺潺流淌,清澈见底。

秦始皇在此处稍作休息,问身边的人:“这泉水可有什么来历?”

一位当地的老者被卫士带到跟前,战战兢兢地说:“陛下,这泉水名叫‘灵犀泉’。相传古时候有仙人在此修炼,感应到天地间的灵气,借助灵犀的力量,化作了这眼泉水。这泉水的水可以祛除百病,滋润人的心田。百姓们常常来这里祈福,希望能平安健康。”

秦始皇点了点头说:“朕的天下有这样的灵泉,也是祥瑞之兆。不过朕的福泽应当施予万民,让百姓都能共享太平,免受病痛折磨。”于是命令随行的太医取泉水检验,如果真有神奇功效,便广泛传播方法,让各地官员引泉水造福百姓。

当来到一处观景台时,从这里可以眺望远处的山峦,只见山峦间云雾缭绕,如梦如幻。

秦始皇看着这景色,心情舒畅,对群臣说道:“这景色就像仙境一般,朕看到这景色,不禁想起上古时期的太昊伏羲氏,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创造了八卦,以此来通晓神明的德行,类比万物的情状。朕如今统一了天下,也应当像伏羲氏一样,洞察天地间的规律,让大秦顺应天时,永远昌盛。泰山有这样的美景,就像是上天赐予朕的启示,朕应当敬重敬畏,不辜负上苍的美意。”

秦始皇接着陷入了沉思,对群臣说道:“朕回顾历史,商纣王荒淫无道,失去了天下百姓的拥护,最终导致国家灭亡;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们纷争不断,礼崩乐坏。这些都是因为君主不明白正道,有的骄奢淫逸,有的昏庸无能,不能守护国土、安抚百姓。朕虽然平定了六国,但如果大秦的后世子孙不能以史为鉴,恐怕也会重蹈覆辙。朕想要让大秦万世不朽,就必须严格法令来端正朝廷纲纪,推行教化来培育万民,兴修水利来保障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来抵御外敌。然而朕也知道,天下的事情,繁荣到极点必然会走向衰败,这是常理。”

秦始皇微微皱起眉头,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忧虑,继续说道:“想当年夏桀,极度荒淫,不理朝政,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庞大的国家瞬间崩塌。而大秦之所以能够兴盛,全靠先祖们和臣民们齐心协力,推行变法革新,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朕每每想到这些,就深知守成的艰难。朕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造成十二尊金人,原本是想防患于未然,可这只能保障一时的安宁,却难以杜绝千秋之后的祸患。朕统一文字,让各地交流没有障碍,文化得以融合传承,这是振兴国家的根基。但文字虽然统一了,如果人心不齐,也难以长久安定。朕又大规模兴建土木,修筑驰道,本意是为了加强统治,促进商业贸易,却听闻民间已经有了对劳役过重的抱怨。朕的本意是为了大秦万世基业,可这些施政举措,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民众的反抗。”

“朕常常思考,大秦的法令,应当宽严适度。过于宽松,朝廷纲纪就会松弛,难以约束臣民;过于严苛,百姓就无法生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推行教化,让百姓知晓礼仪廉耻、忠孝节义,才能使人心向善,社会和谐。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水利设施不修建,遇到旱涝灾害百姓就会挨饿,国家粮仓空虚,又拿什么来维持呢?军事力量不能不强,但穷兵黩武也不是正确的道路,应当以威慑为主,征战为辅。朕期望大秦的后世子孙,能够在这些诸多的权衡之中,找到平衡,不要让大秦的帝业毁于一旦。”

群臣们都低着头说道:“陛下圣明,考虑深远,这是大秦的幸运,也是万民的幸运。”

然而此刻,秦始皇虽然意气风发,但却没有察觉到民间百姓因为封禅筹备之事而遭受的疾苦愈发严重,民心也在渐渐丧失,就如同这云雾之下,已经暗潮涌动,危机四伏。

终于登上泰山之巅,放眼望去,云海翻腾涌动,好似波涛汹涌的大海,远处的山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仿佛是大海中的仙岛。

秦始皇下令设坛,亲自主持封禅大礼。香案之上,香烟袅袅升起,祭文宣读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

“朕以渺渺之身,荷上天之眷佑,吞六国,平乱世,定九州,开正统,今携群臣临于泰山,昭告皇天厚土。

昔我大秦,自穆公起,列祖列宗,雄图大略,志在开疆。西讨戎狄,拓土千里,诸戎臣服,秦之威名,始播于西陲。后历献公、孝公,变法图强,国势日隆。惠文王继之,北却义渠,南平巴蜀,巴蜀之地,沃野千里,仓廪由此丰足,秦之根基,益加厚实。昭襄王奋威,东破三晋,南夺楚地,鄢郢既下,楚之半壁,入于秦手。秦之版图,横跨西东,雄踞南北,据山川之险,拥膏腴之土。

及朕之躬,承先祖累世之基业,秉父皇未竟之遗威。内修明政,揽天下贤才,文有李斯之善谋,武有王翦之勇略。外联远邦,施纵横之策,离诸侯之心,弱敌国之势。遂提虎狼之师,东向而进,韩赵震恐,燕齐悚惧。挥剑决浮云,诸侯尽尊秦。十年之间,六国逐一归服,天下混一,四海一家。朕乃登至尊之位,制六合之广,执敲扑以驭万民,掌生杀而主沉浮。

当此混一之际,朕深察旧制之弊,遂令统一度量衡,使天下之权衡、丈尺、斗斛归于划一。则商贾无欺,市易公平,民之财货往来有序,国之经济脉络畅达,此乃固本兴邦之要略也。

然征战之路,血雨腥风,万千将士,奋勇前驱。忆往昔,死难者众,其躯捐于矢石之间,其血洒于原野之上。或冲锋陷阵,身首异处;或坚守城池,矢尽粮绝。忠魂不灭,浩气长存,朕每念及,痛心疾首,泪洒沾襟。今幸存之将士,皆国之栋梁,朕望汝等,继往开来,精忠报国,砥砺奋进,勿负先烈之牺牲,共铸大秦之荣光。

今六合归一,九州同风,车书混一,文轨攸同。朕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此皆上苍眷顾,后土垂怜。故登兹泰山,献祭于天地神祇。愿皇天眷佑,降福大秦,使帝业永固,传之万世。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富民殷,仓廪盈实。庇佑黔首,安居乐业,老幼咸欢,家给人足。兵戈永息,干戈载戢,边疆靖谧,四夷来朝。

朕之帝国,横绝四海,雄视万邦。普天之下,莫非秦土;率土之滨,莫非秦臣。朕之威德,昭如烈日,耀于苍穹;朕之壮志,浩若沧海,纳尽百川。大秦之铁骑,所至之处,皆为臣妾;大秦之法令,所行之地,莫敢不从。任它天地翻覆,朕之江山,坚如磐石,固若金汤;随它岁月变迁,大秦帝业,永镇华夏,长盛不衰。朕将携群臣,敬天法地,勤政为民,拓土开疆,令大秦之声威,震慑宇内,传于无穷!昭告已毕,神其来格,尚飨!”

此时,群臣们都纷纷拜倒在地,高呼万岁。一时钟鼓齐鸣,声音响彻云霄。秦始皇站在坛前,俯瞰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成就感。他仿佛已经看到大秦的江山社稷在自己的统治下繁荣昌盛,永远延续下去。

然而在这庄严隆重的背后,为了筹备这次封禅大典,各地百姓承担了繁重的徭役,无数的人力和物力被征调。田间缺少了劳作的人,许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生活困苦不堪。虽然此时的大秦表面上看起来无比强盛,但却不知道这过度的消耗已经在暗中埋下了深深的隐患,就如同一座外表华丽的大厦,其根基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松动,只等日后风雨来袭,就可能摇摇欲坠,曾经的繁华也将不复存在。

《西江月·封禅叹》:

封禅泰山盛举,秦皇欲固皇图。繁华表象掩危途,未料灾殃暗伏。

帝业虽昭四海,民心渐失当初。劳民伤财意踌躇,空负江山永固。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