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云中客的头像

云中客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16
分享
《帝王风云》连载

第一十一章 荆轲刺秦惊殿宇,嬴政险象化平安

且说燕太子丹,在那强秦虎视眈眈之下,燕国如风雨中飘摇之舟。往昔的燕国,也曾有过辉煌岁月,燕昭王筑黄金台,广纳贤才,乐毅率燕军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一时之间,燕国威震诸侯。然时过境迁,如今面对秦国的铁骑,燕国却显得如此孱弱无力。太子丹心怀救亡之念,苦思对策,最终决议行刺秦王这一险棋。

荆轲,本是侠义之士,性格深沉而有勇略,重诺轻生。他生于乱世,见惯了诸侯纷争、百姓流离之苦,心中常思有所作为,以解天下黎民百姓于倒悬。

太子丹与之密商刺秦计划,荆轲初始亦有顾虑,深知秦王宫禁森严,护卫众多,此行无异于羊入虎口。然感太子丹恩深义重,且念及天下苍生或可因之得免战乱涂炭,遂毅然应承。

荆轲深知此行凶多吉少,欲取信于秦王,樊於期之首至关重要。

樊於期本为秦国将军,因触怒秦王而亡命燕国。秦王嬴政屠尽樊於期的家人,并以“金千斤,邑万家”的条件悬赏其首级。

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谋刺秦王,荆轲请求以樊於期首级和督亢地图做见面礼进献秦王,以便接近秦王行刺,太子丹不忍。

荆轲亲往拜会,樊於期居于偏僻陋舍,屋内简陋,唯有几件破旧兵器见证着他往昔的戎马生涯。

荆轲说明来意,樊於期闻之,先是一愣,继而袒露上身,其肌肤之上,旧伤交错,似在诉说往昔征战之惨烈。

他缓缓踱步,每一步都似踏在往昔的回忆之上,目露决然之光,悲愤道:“轲既有所命,某何惜此头。吾与秦王之仇,不共戴天,今能助君刺之,虽死犹荣,可瞑目矣。”言罢,引颈就刃,利刃划过脖颈,鲜血喷涌而出,溅于地上,其双目圆睁,似有壮志未酬之憾,壮烈之态,令荆轲动容。

荆轲捧其首,入手温热,心中敬意油然而生,亦知此去咸阳,乃赴必死之局,再难归返燕国故土。此时,屋外秋风瑟瑟,吹过枯枝残叶,发出呜咽之声,似为樊於期之死而悲叹。

太子丹又求来徐夫人所制匕首,此匕首短小锋利,刃锋闪烁寒光,以剧毒淬炼,见血封喉。又选燕国勇士秦武阳为副手,共赴秦廷。

秦武阳自幼生长于燕地边疆,生性勇猛好斗,在燕军中以悍不畏死而闻名。他听闻能随荆轲入秦行刺,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常于深夜独自在庭院中挥舞长刀,以泄心中激荡之情。

荆轲与秦武阳至咸阳,秦王闻燕国使者来献樊於期之首与督亢图,大喜过望,传令于咸阳宫召见。

是日,天色阴沉,乌云蔽日,似有不祥之兆。荆轲捧盛樊於期之首匣,秦武阳捧督亢图匣,沿着长长的宫道前行。宫道两旁,每隔数步便有一名卫士站岗,他们身姿挺拔,如标枪一般,目光冷峻,直视前方。

荆轲与秦武阳的脚步声在宫道上回响,每一步都似踏在他们的心尖之上。行至宫门前,巨大的宫门缓缓打开,发出沉闷的声响,似巨兽张开大口。门内,是一片更为宏伟壮观的景象,宫殿林立,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然荆轲但觉冷气飕飕,如芒在背,四周甲士森然罗列,盔明甲亮,目光冷峻。秦武阳年少气盛,虽勇悍非常,然未历此等威严宏大且暗藏杀机之场面,登阶之时,见秦宫庄严肃穆,卫士林立,刀枪如林,寒光闪烁,不禁色变,身躯微微颤抖,步履行迟,手中图匣亦似有千斤之重。他心中暗自思忖:“吾虽在燕地杀敌无数,然此地之威,远胜战场,此去吉凶难料,吾命休矣?”

荆轲顾视秦武阳,心中暗惊,然神色不变,回首向两旁侍者朗声道:“北蕃蛮夷之人,未睹天子之威,故而震慑,愿大王宽宥。”秦王嬴政高坐于上,身着黑色龙袍,头戴冕旒,十二旒珠玉垂下,遮住其面部神情,闻此语,微微皱眉,声音低沉威严道:“既为使者,何来惧意,且上前。”

荆轲镇定自若,独自捧匣上前,拜于阶下,道:“燕王诚惶诚恐,敬奉樊於期之首与督亢图,愿大王纳之,使燕得保宗庙社稷。”

秦王命侍者取来图匣与首匣,先开首匣验看,见樊於期之首,面容狰狞,仍带不屈之色,嬴政面露欣然之色,似为得此仇人之头而快意。

继而嬴政又命荆轲展开督亢图。荆轲缓缓起身,双手捧图,徐步向前,每一步似踏在自己心跳之上,将图置于秦王案前几上,慢慢展开。秦王嬴政俯身观图,目光专注,欲察督亢之详情,其眼神中透着贪婪与志在必得。

他心想:“督亢之地,膏腴肥沃,若归秦所有,大秦之国力必将更盛,扫平六国亦指日可待。”

荆轲一边展图,一边留意秦王神色,手指微微颤抖,手心满是汗水,然面上仍强作镇定。图将展尽,忽现寒光一闪,荆轲早已暗藏于图中的匕首现于眼前。此匕首短小精悍,刃锋在殿中烛火映照下,寒芒凛凛,似暗夜中的鬼火,择人而噬。

嬴政骤见匕首,大惊失色,本能地向后一跃而起,欲避锋芒。

荆轲哪容他逃脱,合身扑上,左手扯住秦王衣袖,那衣袖乃上等丝绸所制,光滑无比,却被荆轲紧紧攥住。右手持匕首朝着秦王胸膛刺去,其动作迅猛,如饿虎扑食。

嬴政奋力一甩,只听“嘶啦”一声,衣袖扯断,嬴政转身便跑。

荆轲紧追不舍,大殿之上,两人身影交错,衣袂飘飞,气氛紧张至极,似有千钧重担悬于一线。

嬴政慌乱之中,绕着殿中的铜柱奔逃。铜柱上雕龙画凤,此刻龙凤之纹似在冷眼旁观这场生死追逐。

荆轲脚步如飞,眼神坚定,紧紧盯着嬴政,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杀了秦王,拯救燕国。手中匕首挥舞,步步紧逼,带起阵阵风声。

惊慌失措的嬴政边跑边高呼:“卫士何在!卫士何在!”然卫士皆在殿下,未得诏命不得上殿,一时之间,殿内唯有荆轲追逐之声与嬴政喘息之声相闻,那声音在空旷大殿中回荡,更添紧张。

此时,秦武阳在殿下,见荆轲已动手,欲上殿相助,却被两旁甲士拦住。他双目圆睁,满脸通红,奋力挣扎,双臂青筋暴起,却难以前进分毫,口中怒吼连连,如困兽之斗。他心中焦急万分:“荆兄在上,吾不能助你,实乃耻辱,若荆兄有失,吾有何颜面归燕。”

嬴政奔逃之际,瞥见腰间佩剑,忙欲拔剑,然剑长,慌乱中一时难以拔出。

荆轲见嬴政欲拔剑,心急如焚,猛力一掷匕首,那匕首带着寒光,如流星赶月,直向嬴政飞去。

嬴政侧身一闪,匕首擦着他的衣衫飞过,“噗”的一声,钉入身后的柱子,木屑飞溅。

嬴政趁此间隙,终于将剑拔出,反手握住,剑指荆轲,怒喝道:“逆贼,安敢行刺本王!”其声音因愤怒与惊恐而略显沙哑,却充满威严。

荆轲见一击不中,徒手与嬴政对峙,毫无惧色,冷笑道:“嬴政,汝之暴虐,天下共愤,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言罢,合身再次扑上,其身姿矫健,似苍鹰搏兔。

嬴政挥剑迎击,剑走龙蛇,初时虽慌乱,此刻却也尽显天子威严与果敢。荆轲身形灵活,左躲右闪,寻机夺剑。两人在殿中你来我往,剑影闪烁,衣袂带风,每一次交锋都似有火花迸溅。

嬴政心中暗自思忖:“此贼甚是勇猛,若今日不能除之,必为大患,朕之宏图大业岂容其破坏。”

荆轲亦想:“吾离秦王如此之近,却难以得手,天不助燕乎?然吾必拼尽全力,方不负太子丹之托。”

片刻间,荆轲觑得一破绽,合身而上,欲夺嬴政之剑。嬴政顺势一劈,荆轲躲避不及,左臂被剑划伤,鲜血涌出,瞬间染红衣衫。

但他仍不退却,大吼一声,一脚踢向嬴政。嬴政侧身躲过,回剑刺向荆轲腿部,荆轲忍痛一跃,跳到一旁铜柱之后。此刻,他倚着铜柱,微微喘息,心中涌起一丝绝望,然眼神依然坚定。他望着殿外天空,乌云滚滚,似有风雨将至,正如燕国之命运,风雨飘摇。

此时,殿下卫士们已涌上殿来,将荆轲团团围住。卫士们个个身披重甲,手持长戟,如铜墙铁壁。荆轲虽孤身一人,身陷绝境,然犹自挺立,怒目圆睁,环顾四周卫士,毫无惧色,似欲以一人之勇对抗这千军万马。

嬴政喘着粗气,仗剑而立,沉声道:“将此逆贼拿下!”卫士们一拥而上,荆轲奋力抵抗,又伤数人,终因寡不敌众,被生擒。

嬴政怒视荆轲,恨恨道:“汝欲刺朕,可知此乃逆天之举。燕国竟敢如此,朕必灭之!”

荆轲大笑道:“吾今日虽败,然必留名青史。嬴政,汝之残暴,终会遭天谴!”言罢,闭目待死,其面容平静,似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嬴政命将荆轲拖出殿外凌迟,又传令王翦,即刻起兵伐燕。王翦领命,率大军浩浩荡荡向燕国进发。

燕国上下,闻秦师将至,人心惶惶,如末日将临。

太子丹站在蓟城城头,望着远方,天空中阴云密布,大军压境。他心中满是悔恨与忧虑,深知燕国处秦革灭六国殆尽之际,燕国旦夕将亡,秦之统一大势,已如汹涌浪潮,不可阻挡。

各位读者,燕国将国运寄托于荆轲一人之刺秦壮举,实乃悲哀之举。以一人之力,欲挽狂澜于既倒,无异于蚍蜉撼树。

然荆轲之勇,亦令人叹惋,其虽败犹荣,留名青史,只是这背后,是一个国家的绝望与无奈,是历史长河中一曲悲壮而又可笑的悲歌。

太子丹于幽室之中,独对孤灯,泪流满面。他悔恨自己当初为何未能想出更好之策,为何如此草率地将燕国命运系于荆轲一人之身。

而荆轲之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渐行渐远,只留下无尽的叹息与感慨,供后人评说。那易水之畔,曾有他决然离去之背影,而咸阳宫中,亦留下他奋勇刺秦之壮举,只是这一切,都随着燕国的将亡而渐渐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