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秦王嬴政铲除嫪毐、放逐吕不韦后,秦国朝堂的气象焕然一新。然而,六国依然对秦国虎视眈眈,嬴政心中明白,欲成就霸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元前237年,韩国为了实施“疲秦计划”,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然而,这一阴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六国籍贯的客卿。李斯作为楚国人,自然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字通古,本是楚国上蔡的一介平民,公元前247年入秦被时任秦相的吕不韦选拔做了门客。他年轻的时候,在郡里担任一个小小的官吏,主要负责管理粮仓的琐碎事务。在日常工作中,他常常观察到仓中的老鼠与厕所里的老鼠有着天壤之别。仓中的老鼠吃着堆积如山的粮食,住在宽敞高大的屋檐之下,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而厕所里的老鼠只能吃些污秽之物,还时常因为靠近人和狗,而惊恐万分。
李斯由此发出深深的感叹:“仓鼠居仓廪,食积粟,无风雨之扰,无饥寒之虞,逍遥自在,尊贵安逸;厕鼠处秽厕,食不洁,常惊恐于往来之人,惶惶不可终日,卑贱困窘。
此二者,皆为鼠类,无所谓高低贵贱之分,然因其所处之地不同,命运便有天壤之别。人亦如此,生于不同之境,所获机遇、所能成就便大相径庭。当怀壮志,如鲲鹏展翅,奋飞万里,不可困于卑微小境而自甘堕落。当以智识为刃,辟开困厄之荆棘;以勤勉为舟,渡越艰难之沧海。莫因出身微末而弃青云之志,莫因一时困窘而失进取之心。当求贤师以启智,结益友而共进,善假于物,广积资粮,择善境而栖身,创大业以留名。如此,方能于人生之途,破局而出,成就非凡,不负此生岁月,留佳话于后世。”这一感悟,犹如一道闪电击中了他的内心,使他不甘心继续在这平凡的岗位上碌碌无为。
于是,他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小吏的职务,背井离乡,前往求学之路,拜荀子为师,潜心钻研帝王治理国家的策略与方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斯终于学有所成,他胸怀壮志,放眼天下,对各国的局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判断。他认为楚国的国君昏庸无道,不值得为之效力,而其他六国也都呈现出衰败的迹象。唯有秦国,在嬴政的统治下,国力强盛,如日中天,具备成就帝王霸业的潜力。
于是,他坚定地踏上了西行入秦的道路,直奔咸阳,期望能在秦国找到施展自己才华与抱负的舞台。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盛夏时节,烈日高悬在空中,仿佛要将大地烤焦。
李斯身着一袭朴素的青衫,虽然一路的奔波让他的衣衫沾满了灰尘,但却丝毫掩盖不住他眼中闪烁的光芒和那昂首挺胸的轩昂气度。
在从楚地前往咸阳的漫长旅途中,他对沿途的山川美景视而不见,心中只充满了对大秦的向往以及对未来宏伟蓝图的无限憧憬。
当他终于抵达咸阳城外时,远远便望见那高大雄伟的城墙,城墙上的垛口连绵不绝,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秦军的甲士们在城墙下巡逻,他们步伐整齐,身姿矫健,盔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寒光,威风凛凛,尽显大秦的军威。
李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昂首挺胸地走进城中。咸阳的街道繁华热闹,人来人往,商贾们的店铺琳琅满目,各种商品应有尽有,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然而,李斯对这一切繁华景象毫不在意,他的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的相府,一番通传过后,吕不韦接见了他,经过一番交谈、考核,吕不韦正式入住相府,成为了吕不韦相府的门客,也就是吕不韦的智囊团成员。径直朝着王宫的方向走去。
因为在被逐的路上,李斯想到自己这次如果被逐出秦,那自己一生的梦想将彻底化为泡影,政治抱负将彻底完蛋,每当想到这些,他就深感惶恐不安,于是写下《谏逐客书》对秦王进行劝谏,决定冒死一试。
王宫的门前,白玉砌成的台阶和朱红色的宫殿大门显得格外庄严。一排排侍卫手持戈戟,森然列阵,他们身姿挺拔,神情严肃,如同一尊尊雕像,守护着王宫的威严。
李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走上前去,递上自己的名帖,然后高声说道:“我是来自楚地的士子李斯,特来求见秦王陛下,我有安定国家、使秦国繁荣昌盛的良策要献给陛下。”
经过一番通传之后,李斯终于踏入了王宫的大殿。只见那宫殿内部宽敞宏大,金碧辉煌,墙壁上绘着精美的壁画,柱子上雕刻着华丽的图案,彰显着大秦的富足与强盛。
嬴政高高地坐在御座之上,头戴华丽的冕旒,身着黑色的玄袍,他面容冷峻,目光深邃而威严,仿佛能洞察一切,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令人敬畏的王者之气。
李斯恭敬地快步向前,拜倒在地上,说道:“草民李斯,拜见陛下,愿陛下洪福齐天,愿大秦的国运永昌。”
嬴政目光如炬,俯视着下方的李斯,缓缓开口说道:“李斯,朕听闻你前来求见,你且说说,你有什么良策?”
李斯镇定自若,他从衣袖中缓缓取出那份精心撰写的《谏逐客书》,然后双手高高地举过头顶,说道:“陛下,这本书简是我耗费无数心血所写成的,它关系到大秦的兴衰荣辱,请陛下垂阅。”
嬴政微微点了点头,示意身边的侍从将书简接过,呈到自己面前。嬴政展开竹简,开始阅读起来。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抱着例行公事的心态审阅,心想这不过是一个来自楚国的人所写的东西,能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呢?然而,当他的目光刚刚落在竹简上的文字时,就被开篇的几句话吸引住了:“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嬴政心中不禁一动,暗自思索道:这等事例,朕自然是知晓的,可这个李斯竟然敢以此作为开篇,倒是颇有几分胆量与见识。
随着阅读的深入,嬴政的表情变得越来越凝重:“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嬴政越看越震惊,心中犹如汹涌的波涛在翻腾。他意识到李斯竟然将秦国历代先王重用客卿而使秦国兴盛的事迹详细地罗列出来,而且条理清晰,论据确凿,令人无可辩驳。他不禁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逐客之议,难道自己真的太过草率了吗?他的眼神逐渐从最初的淡然变得凝重起来,双眉不自觉地紧紧皱在一起,手指也微微收紧,仿佛在努力压抑着内心的震动与波澜。过了一会儿,他仿佛突然领悟到了什么,心中豁然开朗,目光中重新绽放出异彩。“此篇《谏逐客书》,字字珠玑,洞彻幽微。李斯,你的才情,朕已经完全了解了。不过朕很是好奇,你本是楚人,为何要舍弃楚国而来到秦国呢?”
李斯微微抬起头,目光坚定而炽热,说道:“陛下,我出生在楚国,曾经只是一个小小的官吏。但我心中一直怀有远大的志向。往昔看到仓中鼠与厕中鼠生活境遇的巨大差异,我便深刻领悟到,一个人的贤能与否,关键在于他所处的环境。如今秦国国力强盛,如日中天,陛下您的贤明睿智更是天下闻名。我坚信,只有在秦国,才能充分施展我的才华,帮助我成就一番伟大的功业,所以我不远千里,来到秦国。”
嬴政微微点了点头,表示理解,说道:“原来如此。既然你有这样的觉悟,想必对天下的局势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你且详细地为朕说说。”
李斯顿时精神抖擞,慷慨激昂地说道:“陛下,如今的六国,表面上看起来实行合纵之策,联合起来对抗秦国,但实际上他们各自心怀鬼胎,利益诉求各不相同,难以真正齐心协力。韩国和赵国与秦国相邻,犹如秦国的肘腋之患,我们可以首先对他们发动进攻。这样一来,既能消除秦国身边的威胁,又能展示我大秦的军威。魏国和楚国地域广阔,国力相对较强,我们可以采取逐步蚕食的策略,慢慢削弱他们的实力。而燕国和齐国地处偏远,我们可以先与他们结为友好盟邦,让他们保持中立,从而避免秦国陷入多线作战的困境。待我们平定了中原地区之后,再挥师东进,一举消灭燕齐两国。如此一来,天下便可归于大秦的统治之下。这便是我所提出的远交近攻之策,陛下您意下如何?”
嬴政听完李斯的话,心中大为赞赏,不禁拍案而起,快步走到李斯面前,说道:“妙啊!此策略正合朕的心意。李斯,朕现在就封你为客卿,日后你要与朕朝夕相处,共同商议国家大事,千万不要辜负朕对你的期望。”
李斯连忙拜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随后,他跟随嬴政转入偏殿。偏殿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墙壁上晃动,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嬴政手按佩剑,站立在殿中,转身凝视着李斯,说道:“李斯,你现在将这远交近攻之策详细地为朕解说一番,具体该如何实施。”
李斯恭敬地拱手行礼,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我们首先要挑选能言善辩、足智多谋的使者,让他们携带丰厚的礼物出使燕国和齐国等国家。这些使者要善于洞察各国君主的心思,向他们陈述与秦国结盟的种种好处以及与秦国为敌的严重后果,从而与他们结为友好盟邦。在韩国和赵国的边境地区,我们要派遣勇猛善战的良将率领精锐部队驻扎,日夜操练士兵,加强军事防御,同时密切关注敌军的动向,寻找战机,秘密部署战略计划。
在国内,我们要大力鼓励农业生产,让百姓们辛勤耕种,确保粮食丰收,从而囤积充足的粮草。此外,还要广泛地培育和招揽贤能之才,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无论是秦国本土人士还是来自其他国家的客卿,只要有才能,都要为我大秦所用,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嬴政听后,背着手在殿内缓缓踱步,沉思良久,然后点头说道:“好,此策甚善。朕会立即下令群臣按照此计划筹备相关事宜,尽快付诸行动。”
不久之后,整个大秦就像一台精密而高效的机器迅速运转起来。咸阳城中,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带着使命和礼品络绎不绝地出发,奔赴各个诸侯国;朝堂之上,群臣们围绕着军政大事展开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共同谋划着秦国的未来;在田间的阡陌小道上,农夫们顶着烈日,辛勤地劳作,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依然干劲十足,田野里的庄稼茁壮成长,谷穗饱满,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年的到来;军营校场中,士兵们喊杀震天,他们在将领的指挥下,刻苦训练,磨砺着自己的战斗技能,戈矛在阳光下闪耀着寒光,展现出大秦军队的高昂士气和强大战斗力。
六国得知秦国的一系列举动后,惊恐万分,急忙重新谋划合纵之策,企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然而,秦国派出的张仪、范雎等使者凭借着他们的雄辩口才和卓越智慧,在诸侯之间巧妙地周旋。他们时而用丰厚的利益诱惑各国君主,时而用强大的武力威慑他们,使得秦国的连横之策得以顺利施行,成功地打破了六国的合纵联盟。
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嬴政带着李斯登上高台,极目远眺。只见渭水滔滔,奔腾不息,一路向东流入大海。秦地的山川雄伟壮丽,广袤无垠。嬴政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心中豪情万丈,说道:“李斯,有你等贤能之士的辅佐,朕坚信,大秦的威德必将传遍四海,六国的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李斯躬身行礼,恭敬地说道:“陛下圣明,我李斯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效命,哪怕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此时,天边的残阳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将整个秦地都染成了一片殷红。那壮丽的景象,仿佛在预示着大秦即将开启的波澜壮阔的统一征程,一段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即将在这片土地上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