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革命思想的深入理解,王文泰与苏正兴等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开始策划一些秘密行动。他们知道,仅靠传阅宣传册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传播革命思想,团结更多舰上的水兵。
他们决定利用舰上每周一次的休息时间,组织小型的秘密集会。集会地点选择在舰上一个相对隐蔽的角落——位于下层甲板的一个废弃仓库。这个仓库堆满了一些旧的航海仪器和杂物,平时很少有人光顾。
为了确保集会的安全,王文泰安排了望风的人员。他挑选了几个比较机灵的战友,分布在仓库周围的关键位置,一旦有可疑的人靠近,就发出信号。第一次集会的时候,王文泰心里很是紧张,他担心被发现,但他更清楚自己所做事情的重要性。
当水兵们陆续来到仓库后,王文泰站在大家面前,开始讲述革命的必要性。他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充满了激情:“弟兄们,我们都知道现在国家的处境。清政府的软弱让我们的国家和百姓受尽屈辱。我们在舰上看到的那些外国军舰,他们在中国的海域横冲直撞,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不够强大。而革命,就是要改变这一切,让我们的国家站起来,让百姓当家作主。” 苏正兴也补充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为国家的变革努力。在这里,我们要学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水兵们听着他们的话,眼中闪烁着光芒。有的水兵激动地说:“我们早就想做点什么了,现在终于有了方向。” 除了集会,他们还开始在舰上的一些隐蔽处张贴革命标语。这些标语都是他们自己制作的,用一些废弃纸张,偷偷写上革命的口号,如“推翻封建,建立共和”、“革命救国”等。张贴标语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行动,需要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并且要避开巡逻的士兵。
有一次,王文泰带着李海和王强去张贴标语。他们趁着月色,悄悄地在舰上的走廊、舱室门口等地方张贴。李海负责递标语,王强在一旁望风,王文泰小心地把标语贴在墙上。突然,远处传来巡逻士兵的脚步声,三人顿时紧张起来。 “快躲起来!”王强轻声喊道。他们迅速躲进了附近的一个小储物室里。巡逻士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幸运的是,巡逻士兵并没有发现他们,走过之后就渐渐远去了。三人长舒了一口气,继续完成张贴标语的任务。
随着他们秘密行动的逐渐开展,越来越多的水兵开始关注革命思想。然而,这也引起了舰上保守势力的警惕。他们加强了警戒和搜查力度,舰上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起来。
在一次大规模搜查中,王文泰他们预感到可能会暴露。他们紧急将所有的革命宣传册和还未张贴的标语藏在了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在舰身的一个夹层里,只有通过狭小的通风管道才能到达。王文泰之前在探索舰上设施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地方,没想到此时派上了用场。
搜查进行得很彻底,但由于他们隐藏得巧妙,并没有被发现。然而,这次搜查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并且要加快推动革命思想传播的步伐,以免夜长梦多。
他们开始在水兵中组织小型的讨论小组,每次讨论一个关于革命的主题,如“民主共和与封建帝制的区别”、“百姓在革命中的作用”等。通过这种深入的讨论,水兵们对革命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革命队伍也在悄悄地壮大。
为了与外界的革命力量取得联系,王文泰等人还冒险利用舰只靠岸补给的机会。他们偷偷地与岸上的一些进步人士接头,传递舰上的情况以及获取外界的革命动态。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任务,一旦被发现,不仅会断送自己的前程,还可能面临生命危险。
有一次,海圻舰停靠在一个沿海城市的港口。王文泰乔装打扮成一个普通的渔民,混在人群中下了舰。按照事先约定的暗号,他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里找到了接头的人。那人是一位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教书先生模样的人。 “你就是舰上的同志?”教书先生谨慎地问道。 “是的,是的,我是王文泰。”王文泰压低声音回答。 他们迅速交换了信息,王文泰得到了一些新的革命宣传资料和外面革命组织的最新指示。然后,他又小心翼翼地返回舰上,把这些宝贵的资料藏好,再慢慢地分发给舰上的战友们。
在这一系列秘密行动的过程中,王文泰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领导者。他学会了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组织和领导同志,如何巧妙地躲避敌人的搜查,以及如何有效地传播革命思想。这些经历不仅让他在舰上的水兵中有了很高的威望,也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