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静的山村生活就像一湾平静的湖水,一场旱灾却如同投入湖中的巨石,打破了这份宁静。原本肥沃的土地变得干裂,一道道深深的裂缝就像大地张开的干渴的嘴巴,吞噬着生机。庄稼在烈日的炙烤下,纷纷枯萎,原本金黄的麦浪变成了一片焦土,田野里弥漫着绝望的气息。
许多人家面临饥饿的威胁,王文泰的家也不例外。他的父母原本就不富裕的脸上又增添了几道深深的皱纹,那是忧愁和疲惫的痕迹。家里的存粮越来越少,每天只能吃一些稀粥和野菜。 村里开始有人为了争一口粮食而发生争吵,原本和谐的邻里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一天,王文泰看到几个大汉在抢夺一个老人的粮食。老人死死地抱住自己那一小袋粮食,大声哀求着:“这是我最后的粮食了,你们不能这样啊。”那几个大汉满脸横肉,根本不顾老人的哀求。其中一个大汉,长得五大三粗的,满脸的胡茬,眼睛里透着贪婪和凶狠。他用力推了老人一把,老人瘦弱的身体摔倒在地,粮食也撒了出来。 “你们不能这样,老人家怎么活?”王文泰挺身而出。他的身体虽然还很瘦弱,但眼神中透着坚定。 其中一个大汉推了他一把,骂道:“小崽子,管闲事。”王文泰摔倒在地,手掌擦破了皮,但他又迅速爬起来,没有丝毫退缩。他用身体护住老人和粮食,大声说:“这是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这时,赵先生也赶了过来。他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对着那几个大汉呵斥道:“你们这样做还有没有良心?在这个困难的时候,大家应该团结起来,而不是抢夺自己人的粮食。”那几个大汉看到赵先生来了,有些害怕,灰溜溜地走了。 这件事让王文泰深刻意识到,村子需要改变,国家更需要改变,仅靠读书也许还不够。他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帮助村子度过这个难关,也开始更加关注村里的事务。他组织村里的孩子们一起去寻找野菜,教他们如何辨别哪些野菜可以吃。他还建议村民们节约用水,合理分配现有的粮食。虽然这些努力只是杯水车薪,但他却从未放弃。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王文泰也看到了人性的闪光点。有些村民虽然自己也很困难,但还是愿意拿出一点粮食来帮助更困难的人家。这些事情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明白,即使在困境中,只要人们心存善良和互助之心,就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