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青埂峰石的头像

青埂峰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012/15
分享
《大唐帝国》连载

第三十六章 平定定杨(2)

果不出李世民所料,一个时辰不到,宋金刚又率军前来唐营挑战。这一回,他亲自上阵,纵马挥刀直指秦王叫骂,百般激将他出营接战。他原想自己的辱骂与挑衅肯定会令血气方刚的秦王怒不可遏,然后一冲动就打开营门,率军出战。然而,令他想像不到的是,自己的一番努力全然无效。唐军的寨门依然紧闭着。这使他又惊又恼,他真没想到年轻气盛的秦王有如此定神之功,迟迟不上自己的当。简直不是人,是神!宋金刚在心里恨恨地大骂句,然后气急败坏地冲着身后的部下大吼一声,命令他们再接再厉,高声骂阵。

于是,山谷之间回荡着一阵阵极其难听、极其响亮的谩骂之声,同时,也响起了一阵阵满不在乎的哈哈大笑。不过,这笑声不是定杨军中发出来的,而是来自唐营。李世民瞧见宋金刚那副气急败坏的模样,就忍不住哈哈直笑,其他将士也就跟着他放声大笑。他们想以这种方式打击敌人的信心,让他们尽快失去骂阵的欲望,让他们明白这样歇斯底里地谩骂是根本没有用的。别说,这一招还真管用,定杨将士听到唐兵那毫不介意的笑声,气就泄了一半,骂声也随之减弱了不少。到后来他们就慢慢不骂了,一个个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晒着暖融融的太阳,有些昏昏欲睡。

这会儿,宋金刚浑身解数也差不多用光了,心中一片茫然,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他神情沮丧地坐在马背上,看见士兵们松松垮垮地坐在地上也不生气,清楚李世民是铁了心不出战,不管部下怎么努力都将白费。现在看来,要想击退唐军,就只能强攻。于是,他便再次提出强攻的决议。

然而,杨伏念一如既往地表示反对,以为此时军士疲累,当立即引兵返回,坚守营寨,明日再战。尉迟敬德也认为杨伏念的主张相当正确,因而不赞成宋金刚的决定。然而,此时宋金刚心意已决,故而不顾杨伏念再三劝谏,一意孤行下令向唐营发起进攻。末了,杨伏念只好无奈地长叹一声,转身朝自己的部队缓步走去过。他隐隐预感到一场大败即将来临,但还是积极做好战前准备,同时也暗自做好逃跑的打算。

此时,西天的那轮血红色的太阳正挨着远处的山峰缓缓沉落。不一会儿,随着天际最后那抹炎黄色的光亮消失,四周一下子就暗淡了许多。李世民骑着自己心爱的战马,高高立在瞭望台上,透过轻烟似的暮霭,看见了定杨士兵大都依然坐在地上歇息,而宋金刚正挥舞着手中的大刀怒气冲冲地对着他们大喊大叫,命令他们赶紧披甲执械准备战斗。敌军的这一举动令李世民猛然意识到了什么,他即刻明白此时正是自己率军出战的最好时机。不错,今敌军应该受到饥渴与疲乏的双重折磨,已经没有了多少战斗力,同时他们又因迟迟不见唐军出营,戒备之心有所松动。若此时出击,必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一战而大败他们。这么一想,李世民就高声下令全军立即出战。

很快八千精兵在李世民的率军下,奔出营门,朝定杨军飞也似的冲了过去。宋金刚万万没料到自己还没来得及率军攻打唐营,李世民就引兵突然袭击自己。为此,他不禁一阵惊慌,一边扯着大嗓门命令手下迎战。然而,士兵们被唐军的突袭惊呆了,一时间竟不知所措。等他们反应过来,唐军已经杀到了自己面前。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手忙脚乱地举起手中的兵器抵挡,不少人还来不及动手,就倒在唐兵的刀枪之下。

李世民见敌军如此慌乱,如此不堪一击,大喜,一边挥舞着长槊奋勇杀敌,一边催促部下人马快速前进。当冲杀到阵中时,他猛地一抬头,瞧见一位黑脸红须的大汉手举马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他不由得惊呼一声,纵马飞奔过去。一刹那,两把长槊就交在半空,哐当一声,迸射出一串金黄的火星。尉迟敬德见是秦王李世民,也不答话,只挥舞着手中那把马槊直刺过去,且招招欲置人于死地。李世民也不含糊,使出浑身的力气与对方缠斗。大战过百余回合,也难分高下。李世民一面战,一面暗暗佩服尉迟敬德的盖世武功,想若能得到这员猛将,可抵千军。尉迟敬德也是打心里钦佩李世民智勇双全,可谓是百年难遇的英雄豪杰呀。尽管两人心里面都敬服对方,但手中那条马槊却是越斗越猛,越战越狠了。

两人斗过数十回合,依然是平手。李世民毕竟年轻气盛,一心想打败对手,因而迟迟不肯松口气。尉迟敬德也是个好胜心极强的骁将,哪肯输给面前这个毛头小子,因此将自己平生所学都使了出来。但见两条马槊在昏暗的空中如电光般疾速闪动,发出阵阵清脆响亮的撞击声,火光四射。

正在尉迟敬德斗得正酣之际,突然从身后传来了一阵巨响,猛一回头,瞧见殷开山、程知节、李君羡等唐将率大军从后面包抄过来。他知道自己的部队已经被唐军从四面包围,想要击败他们已是不可能的了。于是,他急中生智,一把举槊挡开李世民的马槊,打马直往左侧奔逃。李世民怔了一怔,回过神后策马追过去。还没跑出几丈之远,斜刺里忽然杀出一员大将,一把截住了李世民的去路。李世民大怒,挥槊朝他胸口刺过去。但见那人双鞭一甩,呼地一声把李世民的槊挡开了,接着又是一鞭朝他的头顶打过去。李世民眼疾手快,身子往下一歪,那条闪着银光的铁鞭就扑了空,从他头顶上方掠了过去。寻相不想再也李世民缠斗,趁他挺直腰身之际,扬鞭打马,飞身追赶尉迟敬德去了。

李世民见定杨士卒纷纷上前堵住了自己的去路,也就放弃了追杀寻相和尉迟敬德的想法,转而把锋利的槊尖刺向身边的人马,一面朝前冲杀,一面四处寻找宋金刚。正所谓擒贼先擒王,他想要是自己能及时活捉或斩掉宋金刚,那战斗就可以很快结束了。可惜,他杀过大半个敌阵,也不见宋金刚的踪影。这个该死的家伙,到底躲哪儿去了!李世民气愤地想,一面命杀过来的李君羡、程知节与自己一道寻找宋金刚这个贼首。

这时,宋金刚看见形势不妙,已经率领余部朝介州方向逃窜。由于宋金刚手下这班人马皆为精锐,那路的唐兵难以抵挡,因此他们很快就杀开了条血路。眼看就要突出重围了,宋金刚不禁喜出望外,他对着身边的杨伏念哈哈大笑一阵,说天不让秦王灭宋王啊。

可笑音尚未消失,前面就突然响起了一声断喝,如雷鸣般,直把宋金刚震得魂不附体,浑身直哆嗦了下。他抬眼一望,见是唐将殷开山引兵把自己截住了。他先是一怔,紧接着挥起大刀朝殷开山头顶劈过去。殷开山跃马挺枪,一把挡住那把寒光闪闪的弯月刀,与对手打将起来。但见火光照亮的夜空下,枪来刀往,杀气腾腾。宋金刚武艺不在殷开山之下,斗过百余回合也难分胜负。这时,杨伏念见宋金刚迟迟不能拿下殷开山,便也舞着画戟往殷开山胸口刺来。两员大将并力战殷开山,殷开山渐渐招架不住了。眼看就要让宋金刚他们跑掉,恰好这时屈突通拍马赶到,他挥舞着手中那条双勾枪,直取杨伏念。杨伏念也不示弱,挺戟与屈突通斗了起来。四将捉对厮杀,直斗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大战一阵,宋金刚和杨伏念便渐渐处于被动。他们一心想尽快逃出唐军的包围圈,却给屈突通和殷开山挡住了去路,心里是又气又急。可任他们怎么努力,也无法从这两员唐将手中脱身,这不免令他们陷入到绝望之中。然而,就在这时候,尉迟敬德和寻相两员骁将从右侧飞身过来。尉迟敬德举槊直取屈突通,寻相也紧跟着挥鞭朝殷开山打过去。宋金刚见救兵到,大喜,一边举刀冲向屈突通,一边令军士奋力杀退唐军。那些士卒看到了脱身的良机,就一个个振作精神,奋勇厮杀。不多久,唐军快支撑不住了。这时,他们极需有精兵骁将前来增援,却迟迟不见他们赶到。末了,殷开山和屈突通实在坚持不住,只好弃下宋金刚、尉迟敬德等敌军,转身往回杀过去。

于是,宋金刚、杨伏念、尉迟敬德等万余将士得以脱身。他们突破了唐军的包围,抄小路朝介州打马飞奔而去。等李世民、程知节赶到时,他们已经跑出数里之外,无法追赶。李世民只好长叹一声,拨转马头,率军重新冲入阵中厮杀。

定杨兵马虽多,却挡不住唐军犀利的进攻,混战一阵过后,死伤大半。他们看见自己被唐兵层层包围住,无论怎么玩命冲杀,也不可能突出重围,一下子便陷入到悲观绝望之中。然而,他们依旧做着无望的挣扎,因为不想背叛自己所拥戴的宋王,直到从唐军嘴里获知宋王已经把他们抛弃了,他们那颗忠诚之心才轰然坍塌了,于是纷纷放下武器,伏地请降。只有数百名顽固分子,依然坚持着与唐军为敌。

秦叔宝一向敬重天下的忠贞之士,看见那些宁死不降的敌将,心头油然而生敬意。然而,各为其主,他只能手持双锏冲向他们。那些定杨将士虽有一颗忠贞节烈之心,然武功平平,无法抵挡住山东豪杰秦叔宝手中那把出神入化的利锏。一阵激战过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倒在血泊之中,成了锏下之鬼。秦叔宝带着些许惋惜之情凝视着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的尸首和那流淌一地的血,揩了把脸上的血迹,扬鞭一打马继续往前跑。

这时候,山谷间的厮杀声逐渐平息了下来。李世民身跨战马,手执长槊,立在被无数火把照亮的夜空下,怀着那种胜利的喜悦与得意打量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尸体。这些战死的将士绝大多数都是宋金刚的部下,他们少说也有两万之多,而唐军损失的人马不足三千。应该说,这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大胜,它重创了定杨军的主力部队,对平定刘武周这股割据势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李世民清楚这场胜利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他相信随着宋金刚的溃败,扫平刘武周指日可待。因此,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狂喜,仰面对着繁星闪烁的夜空哈哈大笑一阵,接着用火一般的语言向全体将士们发表了豪气冲天的演说。唐军将士的情绪立即被点燃了,他们豪情万丈地对着秦王高呼消灭刘武周的口号,声如雷动,响彻云霄。一时间,他们竟忘记了自己身上的伤痛,忘记了疲乏与劳累。

李世民望着眼前热血沸腾的将士们,内心充满了感激与喜悦之情。他满怀信心地想有如此之师,何愁刘武周不灭,何愁江山不能一统!他一激动,真想此时就率领他们直追定杨军,消灭刘武周。然而,他的冲动却给冷静的杜如晦制止住了。杜如晦以为将士大战一场,已是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当就地休息一阵,然后快速行进。李世民考虑了一番后,认为杜如晦言之有理,便改变主意,命令全体将士起锅造饭,就地休整。

将士们听后,一个个欢呼雀跃,欣喜不已。他们拖着疲乏至极的身子生火做饭,或是饲养战马。饱食一顿之后,他们便倒地而睡。很快,宁静的山谷中响起了一阵阵均匀而响亮的鼾声。此时已是午夜时分,天空中高高地悬挂着一弯如钩新月,淡淡地照耀着大地,照耀着一张张熟睡的面庞。

天一亮,唐军将士们就一个个从睡梦中醒了过来。尽管休息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人人都感觉到浑身有了力量,精神百倍。吃过早饭后,他们就即刻披甲上马,跟随着秦王李世民从雀鼠谷西原从发,踏着那条血迹斑斑的道路,向介休方向飞快地奔去。

黄昏时分,李世民引兵来到介休城下,抬眼望见城头之上高高飘扬着数面打着宋字的旌旗,那么冷冷地笑了一笑,然后命令部队后撤五里至北山脚下安营扎寨。程知节听了,一脸困惑不解地问秦王为何不及时攻城。李世民哈哈一笑,指着城门上密密麻麻的守卒说:“今宋金刚见我军至,已遣重兵把守城池,此时攻城难以得手。再者,我军将士疾速行走至此,早已疲乏。以疲惫之师攻有备之军,难取胜也。”

“秦王所言甚是。”杜如晦点头含笑道,“今宋金刚料我军必速战,故而做好了充分的应战准备。若此时攻城,恐难取胜。即便能夺得城池,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对下一步攻打晋阳刘武周十分不利。因此,我军当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以待敌军之变。”

“克明所言,正是本王之意。”李世民眼望着杜如晦说,“今宋金刚已成孤军,前无救兵,后无援军,何足虑也!”

“要是宋金刚仗着城池坚固,迟迟不肯出兵与我军交战,那可怎么办呢?”程知节皱着眉头,着急地问李世民。

“知节,你不用担心,三日之后,宋金刚必开门出城与我决战。”李世民很肯定地说了句。

程知节两眼盯着李世民汗津津的面庞,半信半疑地问:“秦王,这……何以见得?”

“今宋金刚败入介休城,虽有兵马两万,然粮草不足,难以做到坚守不战。”李世民对程知节微微一笑道,“待粮尽之时,他就不得不出城了。”

“秦王向来神机妙算,料敌如神,你就不用多虑了。”秦叔宝对着程知节放声一笑道,“知节,你我尽管听秦王的吩咐就是了。”

“叔宝说的也是。”程知节搔了搔后脑勺,憨憨一笑说道,“秦王料敌如神,百战百胜,还用得着我瞎操心哪。”

此话一出,在旁的人都嘻嘻哈哈地笑将起来。

过了会儿,李世民一本正经地对诸将说:“宋金刚也算是一方豪杰,虽身陷困境,却也决不会坐以待毙。若不出本王所料,他一定会遣军出城取粮,以补军需,好与我军相抗衡。”

“秦王所言极是。”杜如晦眼含微笑地看着李世民说,“宋金刚明白我军乘胜追击,士气正盛,故而不敢出城与我军交战。他想坚壁不战,以避我军锋芒,待我军懈怠之际,再伺机出击。应该说,这不失为良策妙计。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粮草,以稳定军心。”

“克明说的对。”李世民提高嗓门说,“军无粮草必乱,宋金刚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一定会急于解决粮草这个大问题,以稳定军心。”稍顿片刻又肯定地补上句,“依我看,两日之内宋金刚当会遣一员大将率军前往近处取粮。”

“秦王所想正与在下不谋而合。”杜如晦点头道,“依在下看,宋金刚当趁我军立足未稳之际,遣一队人马前往附近的永安运取粮草。”

“说的是。”李世民赞成道,“今我军新到,尚未安扎好营寨。我敢料定,宋金刚今夜会遣军出城,前往永安取粮。克明,你以为如何?”

“秦王英明!”杜如晦拱手道,“正因如此,秦王今夜当遣大将引兵伏于半路,以截敌军。”

“言之有理。”寻思了会儿,李世民又说,“克明,我以为我军当等敌军取粮返回之时再行拦截。如此,可获粮草以补给我军所需。”

“秦王此计绝妙。”杜如晦不由自主地夸赞道,“如此,既可断了宋金刚的粮草,又能借此补充我军所需,真可谓一举两得呀。”

“既然克明也认为此计不错,好,那就这么办。”李世民毫不迟疑地作出决定,接着又把眼睛转向众将领,高声问道,“谁肯替本王引兵前往?”

“在下愿往。”话音未落,秦叔宝就两拳一抱向李世民请命,紧跟着程知节也吵着要与秦叔宝一道前往劫粮。

李世民一向视秦、程二将为自己的心腹,自然是十分信任他们。他相信有这两员大将率军前去劫粮,绝不会有什么闪失,因此当即应充道:“好,你俩智勇双全,堪当此任。叔宝,知节,本王命你俩率三千兵马星夜前往永安,于半路设伏,伺机劫取粮草。此事关系重大,不可有失!”

“是,秦王!”两将一拱手,异口同声地回答李世民。

想了想,李世民向秦、程二将吩咐句:“今天色已黑,敌军当有所松懈,你俩可即刻引兵悄悄绕过城,向永安进发。”

“遵命!”秦叔宝、程知节二人得令,打马转身朝各自部下跑过去。接着,他们率领三千精兵,人衔枚,马勒口悄悄朝通往永安的路跑过去。

李世民目送着那队人马飞驰而去,直到他们完全消失在黑漆漆的转弯处他才朝麾下大喝一声,命令他们向北山进发,准备安营扎寨。

此时,介休城内灯火通明。宋金刚正坐在营署中,与杨伏念、尉迟敬德、寻相等将领商议克敌之计。他对城外唐军咄咄逼人的气势有所忌惮,因此不敢立即出战,而是想闭门坚守。杨伏念等将佐也与宋金刚持相同的看法,认为此时不宜出战,当自守。然而,令他们头疼的是粮草问题。军中粮草奇缺,顶多只能供应三天。如果不能及时从外面获得粮食,三日之后就得断炊。这没吃没渴的,士兵还能安心守城吗?这的确是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宋金刚心里十分清楚,他想按照既定的计策击败李世民,就必须马上搞到充足的粮草。那怎么才能得到粮草呢?宋金刚低头思索着。

营署中立刻陷入一片不安的静默。杨伏念等将佐们面面相觑,默然不语,他们不时瞟一眼眉头微蹙的宋王,静静地等待着他的决定。

半晌过后,宋金刚终于抬起了那双阴郁的眼睛,目光从面前的部将脸上逐一扫过,然后用威严的声音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决定,那就是,今晚派军出城偷运粮草。将佐们听了,一个个脸上露出惊诧的表情,接着又纷纷议论起来,认为这样做风险很大,不大可取。的确,外面驻扎着三万唐军,要想从他们眼皮底下出城偷运粮草,实在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但是,宋金刚明白除此之处,别无他法,也就只能这样铤而走险了。因此,他力排众议,当机立断,命令大将寻相率三千兵马连夜前往永安运粮。

寻相是赞成冒险取粮这一决定,所以听到宋金刚命令自己引兵前往永安,就欣然领命而去。他挑选好三千精兵强将,于午夜时分悄悄出了城。此时,对面的唐营一片漆黑,什么动静也没有。见此情景,寻相那颗忐忑不安的心很快就平静了下来。他知道,李世民没有意识到自己今晚会有行动,故而不加防备。谁说李世民料事如神,我看也不过如此,徒有虚名罢了,哼!寻相冷哼了声,接着又仰面对着星光闪烁的夜空哈哈笑了两三声,笑声中透着几分得意与欢喜。默然片刻,他扬鞭策马,带领部队拐过一道弯,踏上了通往永安那条崎岖蜿蜒的山间小道。

走过一段路程后,寻相回头一望,发觉自己已经把唐营远远抛在后面,便认为没再必要如此小心谨慎了。于是,他便命令士兵们点燃火把,将前方的路照亮,好加快行军的速度。很快,一只只跳动着火苗的火把儿被高高举起,将黑夜照得通亮,如同白昼。士兵们也随之放松了紧张的心情,他们说说笑笑地打马快速前行。这会儿寻相骑马走在最后面,他一边不停地催促部队尽最快的速度行军,一边时不时地抬眼打量四周。

四更时分,定杨军进入了峡谷。寻相借着火光瞧见道路两旁的山崖陡峭险峻,林木茂密,不由倒抽了口冷气。他行军多年,明白这种地方是最适合布设伏兵,也容易遭遇伏击,因此他的警惕性一下子提升到了最高程度,当即勒住了马缰,并高声喝令部队停止前进。士兵们听了,先是感到一阵愕然,紧跟着勒住了身下的战马,一个接一个地回头望着主帅,脸上写满了茫然与困惑。寻相没有解释部下的疑问,只是侧耳倾听周遭的声响,两眼如鹰隼般注视着山林中的动静。此时,林中一片静寂,什么声音也听不见,更没出现任何异常现象。这让寻相慢慢放下了心,他重新命令士兵们继续前进。他举鞭抽了下马背,飞身朝前冲过去。部队在他的催促之下,沿着峡谷中那条高低不平的小道快速行进。

这时,早已躲藏在林间的唐军将士看见一条火龙从自己眼前飞驰而过,心里快活极了,有些人忍不住嘻嘻地笑个不停。他们现在终于可以放心,因为定杨军真的如秦王所预料的那样星夜前往永安取粮。这样一来,他们不仅没有白忙活一场,而且还能截击敌军以建战功。此刻,他们真希望能够马上出战。然而,事实是他们必须耐心等待一整天,因为寻相狡诈,他不可能会在白天押送粮草返回介休,定当在夜晚。

果然如此,寻相天亮时引兵来到了永安城。他并没有急着装运粮草,而是命部下就地歇息,自己也跟着城内守将进营署喝酒聊天,过后又一头栽倒在卧榻上呼呼大睡。直到太阳偏西的时候,他才动身走出了营署,下令士卒把仓库中的粮草装上推车。士卒们见到那一大包一大包自己所热望的麦粟,心内禁不住翻涌起一阵阵狂喜,立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不到半个时辰,数十辆马车就装得满满,等一声令下,车队便缓缓地出了城,沿着那条通往介休的山路快速进发。此时,天全黑了,布满阴云的夜空中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天地之间横塞着无边无际的黑暗。

眼前伸手不见五指,寻相不得不命令士兵们点燃火把。一时间,山谷之中又出现了一条火红火红的长龙。它伴随着车轮的轱辘声,以最快的速度向介休方向驶去。这回寻相率军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他一面策马奔跑,一面时刻提醒士兵们做好战斗准备,显得异常警惕和小心。也是,他所负责押运的粮草关乎到守卫介休的成败,甚至关乎到定杨政权的存亡。如此重大之事,身为主将他能不万分谨慎吗?此时,他不仅小心翼翼,而是脸上流露出紧张的情绪,那双眼睛不安地注视着周遭的动静,生怕一不留神就从哪儿窜出一队人马将自己截住。一路上,他就这样忐忑不安地走着。

午夜时分,运粮车队终于来到了峡谷。这时,寻相的心口突然莫名其妙地扑通扑通乱跳起来,神情变得越发紧张不安。他毫不犹豫地向身后一挥手,命令部队立即停止前进。对此,士兵们感到十分纳闷,同时一个个把神经绷得紧紧。他们瞧见被火光照亮的陡崖峭壁,心里不由打了个寒噤,想要是山中有伏兵直冲下来,那自己就完蛋了。此时,一阵说不出的恐惧袭上他们的心头,人人脸上都露出惊惶不安的神色。

恰在这时,忽然从树林中传出一声尖厉的鸟叫声,旋即一只硕大的秃鹰扑楞楞地拍打着翅膀,箭一般冲向黑乎乎的夜空。这一突如其来的响动直把众人吓得魂不附体,心脏都快跳到嗓子眼里。直到他们看见了那只悬在半空中盘旋翱翔的大鸟时,他们砰砰乱跳的心才逐渐恢复了平静。虚惊一场!寻相也从惊慌之中缓过了神儿,他没有即刻命令部队开路,而是仔仔细细地观察了番眼前的密林,直至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才率军继续前进。

可还没走出一里远,耳朵里突然传来一阵炮响。还没等寻相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一队人马就从山间飞奔了出来。为首的是一员大将,他手持两把金锏,跃马冲上前。寻相瞅见秦叔宝,心头不由一怔,紧接着挥鞭朝他打过去。两马相交,打斗起来。战过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寻相眼瞅着唐兵一个个挥舞着利刃冲向自己的阵中,便无心与秦叔宝单挑,便乘机抽身往后跳出一丈之远,然后举鞭杀向唐军。

两队人马混战成一团,喊杀声震天动地。两军兵力相当,然唐军将士尤为勇猛,他们一个个奋勇杀敌,直把敌人杀得嗷嗷直叫。寻相眼见自己的兵马节节败退,不由大怒,他一边喝令部下拼命抵抗,一边挥舞着双鞭左冲右突,欲将唐军杀败。

然而,战过一阵之后,定杨军非但没有杀散唐兵,夺路而走,反倒是被唐军杀得直往后退。寻相见自己人马实在抵挡不住唐军,只好改变策略,决定率军撤回永安。于是,他当即命令部队快速往后撤退。军士听了,更无心应战。他们一个个扭头就往后逃窜,军中顿时一片大乱。

寻相举鞭一连杀了几个唐兵,冲开条路引兵往前奔逃。跑过一段路后,他回头一望,见唐军紧追不舍,突然灵机一动,命军士将粮车横塞在路中间,以阻止对手追赶。这一招还真灵验,唐军兵马因去路被阻挡而减缓了追击的速度。寻相见状,得意得哈哈大笑了一阵,接着挥鞭猛地抽了下马背,飞也似的朝前跑过去。他以为自己可以脱离虎口,心头不禁涌起那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与狂喜,可还没高兴几分钟,就听得一阵地动山摇般的呐喊在前方炸响。他大吃一惊,猛然抬起眼,看见一队人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朝自己杀奔而来。

为首的是员形貌凶悍的大将,他一手抡起大斧,冲寻相头部劈过去。寻相惊得面如土色,慌忙举起双鞭迎上去。两员猛将大战起来,但见鞭来斧往,呼呼生风,不时发出一阵撞击声。斗过百余回合,也不分胜负。寻相眼见后面的唐兵快要追赶上来,不由一阵心慌,想赶紧甩开程知节,好趁机逃走。可程知节却偏不给他机会,死死将他缠住。不一会儿,秦叔宝引军至,与程知节一道把寻相和他的部下团团包围在峡谷之中。

定杨将士见自己陷入了唐军的包围之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一时间惊恐万状,四处乱窜。他们就像掉进了巨大的陷阱,不论往哪个方向逃窜都无法脱身,只剩下任人屠杀的悲惨命运。两军激战,只见刀光剑影之下人头纷纷坠落,残肢四散,血流满地,惨不忍睹。

寻相深知大势已去,无法力挽狂澜,只能做自己最不想做的选择,就是弃下兵马和粮草只身冲出重围,以免死在唐军手下。于是,他想尽办法摆脱程知节后,就策马向前拚命杀冲过去。唐兵见寻相如此凶猛无比,不敢跟他过招,一个个傻呆呆地看着他单枪匹马地闯过去。等秦叔宝赶到时,寻相已不可思议的逃出了唐军的包围圈,朝永安方向飞驰而去。秦叔宝知道自己难以追上,只好轻叹了口气,勒马往回杀过来。

定杨士兵身心俱疲,斗志丧失,又得知主帅已逃,一下子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纷纷弃械投降。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唐军大获全胜,不仅斩俘敌军二千之多,而且还缴获了大量的粮草。程知节看见那满车满车的麦粟,喜得直合不拢嘴巴,对着秦叔宝哈哈大笑个没完没了。秦叔宝也开心极了,他朗声大笑数声,便率领部队凯旋而归。一路上,唐军将士似乎都忘记了方才激战所带来的疲惫与伤痛,一个个满心欢喜地说笑着,打马向介休奔去。

旭日东升之时,唐军押送着一车车粮草进入了北山的营寨。李世民听说秦叔宝、程知节得胜回营,大喜,亲自出营迎接这两大功臣。接着,他又在营中摆下了庆功宴,为他俩庆贺,同时也不忘犒劳三军将士。于是,唐营上空回荡着欢声笑语,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

然而,此时对面的介休城内却陷入到一片悲观失望的哀叹声中。定杨将士们听说寻相丢掉了所有粮草,败逃永安,人人眼神里充满了愤怒与绝望之情。他们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处境有多艰险,有多悲惨,不是战死城外,就是饿死城中,反正只有死路一条。面对死亡的威胁,士卒们的心也渐渐起了变化,他们的斗志在慢慢地消解,他们的情绪也在慢慢变得消沉,低落。更可怕的是,一些胆大的家伙已经生出了叛逃的可怕念头。

这一切,宋金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知道自己已经处在非常危险的时刻,城外有强兵压境,城内因断粮而军心动荡。假如不能及时想出对策,就很可能不战而自亡。如何才能脱离险境,甚至是克敌制胜呢?宋金刚独自一人坐在营署内,眉头紧锁地思索着御敌之计。他清楚想要再派遣部队出城运粮已是不可能,因为李世民绝不会让他得逞,而他也不敢再这样铤而走险。没了足够的粮草补给,坚守城池自然也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若一味地缩在城内,无异于坐以待毙,自取灭亡。如此看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倾巢而出,与城外的唐军决一死战,兴许还有一线生机。想到这儿,宋金刚绷得紧紧的脸部忽然掠过一丝令人难以觉察的笑,阴郁的目光也顿时变得坚毅。默然会儿,他命人去请杨伏念等将佐。

一刻钟不到,杨伏念、尉迟敬德等将佐一道走进了宋王的营署。他们看见宋金刚正斜靠在雕花椅背上,面色有些阴沉,浓眉微微蹙起,就知晓他这是为哪般了。他们依次向宋王行过礼,在团登上就座。宋金刚见将佐们都到齐了,就欠身坐正,目光威严地扫视了他们一圈。他看见杨伏念、尉迟敬德等人面色凝重,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脸上竟露出一丝极淡极淡的笑。沉默稍许,他转眼盯着面前的杨伏念低声问道:“杨大人,今我军粮草已被李世民部下断去。如此再过两日,军中就无米下锅了。这士卒没饭吃,可是要造本王反的哪,不知杨大人有何良策?”

“这……”杨伏念支吾着说,“宋王,这事的确难办。说实话,在下一时半会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唉!”说罢又深深地叹了口气。

尉迟敬德建议道:“宋王,依在下看,当再遣支军前往永安,与寻将军一道护送粮草进城,以解燃眉之急。”

“尉迟将军这主意不错,在下以为不妨一试。”杨伏念想也不想,就支持尉迟敬德的想法。

“今李世民已知我军企图前往永安取粮,他能不处处设防吗?”宋金刚冷笑声说,“寻相所运粮草已被劫走,难不成还要再往唐营送大礼?”

“宋王言之有理。”杨伏念见风使舵道,“李世民素来狡诈,善用伏兵偷袭对手。今李世民已击败寻相,劫走我军粮草,当会倍加防范。若此时再遣军出城,很有可能会落入李世民的圈套,重蹈寻将军之覆辙呀。故而,在下以为此计实为不可取。请宋王三思!”

“百密尚有一疏,我就不信李世民能把我等防死。”尉迟敬德不信邪,“宋王,在下愿率军前往永安取粮,倒看看李世民怎么截得了我。”

“将军勇武可比李世民,然智谋不及他也。”宋金刚两眼盯着尉迟敬德说,“你若引兵前往,必会中他的奸计,免不了将损兵折将,丢失粮草。”

“今城外皆是唐军,他们时刻注视着我等的动向。我军稍有动静,李世民必会使计袭击。”杨伏念若有所思地说,“今尉迟将军若率军前往永安,肯定会被李世民发觉,到时又难免不步寻将军的后尘了。故而,在下以为不可贸然出兵取粮,当静观其变,然后再作决定。”

“若军中断粮,士卒没吃没喝,当生异心,到时不等唐军攻城,城自破矣。”尉迟敬德急切地对宋金刚说,“宋王,情势危急,请速作决断。”

“说得对,本王是该当机立断了。”沉吟会儿,宋金刚表情严肃认真地对众将说,“今出城取粮已是不可能,本王决定明日出战。”

“宋王,这……”杨伏念惊愕得瞪大眼睛,盯着宋金刚说,“今唐军兵马有三万之众,而我军不足两万,且伤残者不少,这如何对付得了他们?”

“昔日韩信只用一万余兵马便打败了赵王二十万大军,这是为何?是因为将士皆有背水一战的紧迫感,从而拼死杀敌。”宋金刚引经据典地答道,“今我军兵马与李世民相差不过一万而已,且已知身处绝境,若想活命就必须殊死一搏。如此,一旦出战,他们必定会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与敌军厮杀。到时士气大振,可以一当十,何愁不能击败李世民呢?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杨大人难道会不知晓这个道理吗?”

“宋王所言甚是。”杨伏念点头答了句,想了想又不无担忧地说,“只是我军屡战屡败,士气颇为低落,恐难有背水一战的决心与斗志。”

“杨大人的担心也不无道理,现今少数个别人已经意气消沉,甚至有了叛逃之心,就怕到时临阵脱逃。”尉迟敬德一脸忧虑地说句。

“这个……你等不用操心,本王会想尽一切办法激励众将士的斗志,让他们奋勇杀敌。”宋金刚颇为自信地含笑道,“今仓禀无粮可食,外有唐军堵住去路,此时不拼死一战,更待何时。本王坚信,将士们定当明白这个道理,如此又怎么不舍命一战?”

“宋王说的也是。”杨伏念轻点下头说,“再说,现今的形势已经逼得我们没有其他路可走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列阵迎敌,至少还有线生机。”

“也是。”尉迟敬德跟着应了声,默然片刻又微皱着两道浓眉说,“若将士用命,尚有取胜之机会,不然恐有……”

“好了,尉迟将军,你不用再说丧气话了。我等自有天命,何须多虑。”宋金刚打断了尉迟敬德的话,又一脸不悦地瞪了他一眼,接着目光威严地打量了面前的诸将一下,用命令的口气说,“请各位将军回营,做好战斗准备,明日早上出城迎敌,不得有误,违令者斩!”

“遵命!”众将一拱手,高声回答宋金刚,然后一转身,纷纷朝敞开的大门口走过去。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