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好学的头像

苏好学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5/18
分享

“骂”社火连载

“骂”社火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现存的全国仅有的一种群众性的‘骂文化’”——中央七频道,《乡土》栏目给东西常“骂”社火习俗的评价语。

 江城子·社火

巍巍三千里秦岭。山有灵,水含情。夸父逐日,蚩尤洞藏兵。轩辕黄帝古采铜,荆山下,铸三鼎。 东西常村社火兴。替百姓,祈太平。驱邪扶正,扬人间真情。一桌浓缩一场戏,千百年,传文明。

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发祥于距今约7000年——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存在于西安市半坡遗址、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两种类型,遗址分布于河南、陕西交界地区以及渭河流域。考古证明,从庙底沟遗址中确认了仰韶文化发展为龙山文化的依据。

仰韶文化遗址中存在着大量关于黄帝、炎帝的古史传说,与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古学界认为,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为后来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打下重要的根基,因此,称仰韶文化为文化上的“早期中国”。

在中国最大的史前文化遗址群落——河南省三门峡市阳平镇仰韶文化遗址群的西坡遗址中心区,分布着两个古老的村落:东常村和西常村。古人云:日出有常,位于荆山河之东,曰东常村;位于荆山河之西,曰西常村。东常村,有两千余口人,四百余户,最原始的住户主要由屈、张、王三大家为主;西常村,有一千余口人,三百余户,最原始的住户主要由苏、樊、贾三大家为主。两村南依秦岭,北望黄河,在荆山河畔的丘陵地区,勤劳的先民们,祖祖辈辈聚集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用他们辛勤的汗水、聪明的智慧,演绎着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

“骂”社火风俗是东西常村特有的一种农耕文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现存的全国仅有的一种群众性的‘骂文化’”(中央七频道,《乡土》栏目评价语),是农耕时代老百姓驱灾祈福的一种大型祭祀活动(也有传说,是朝廷出征队伍)。其耍法之神奇、“骂”法之风趣,芯子之精妙,使社火表演古朴大方,惟妙惟肖,美轮美奂,无与伦比。社火文化主要靠辈辈相传,口口相教,得以延续至今。(2007年2月,“东西常骂社火”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年代久远,“骂”社火风俗的起源,已无从考究。只知道丰收年兴社火,天灾年兴社火,村里发生大事兴社火,遇到社会大变革兴社火。社火风俗流传下来的耍法是:农历正月十一、十三、十五,东常村白天出芯子,晚上西常村到东常村叫“骂”;农历十二、十四、十六西常村白天出芯子,十二、十四晚上东常村到西常村叫“骂”。兴社火时,两村群情激奋,热情高涨,锣鼓喧天,相互对“骂”,但两村从没有因对“骂”而结怨,反而是越“骂”越和睦,天下奇闻也!

千百年来,两村围绕着斗社火、耍社火、“骂”社火,这一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的大型祭祀活动,祖辈们演绎着生动活泼、催人泪下的趣事。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