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苏好学的头像

苏好学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5/08
分享
《“骂”社火》连载

第一章

西常村南院樊家老大樊冬子家炮楼上的灯笼,点亮快一个月了,火红火红的,村里人都知道樊冬子家添了儿子,有了天大的喜事。

西常村樊家是村里的老户,主要集中居住在村子的南边,分南北两院。

南院樊家,有冬子、松子、柏子、长盒子四家,财旺,人丁不旺,每家都是单丁独苗,四家竟没有一个姑娘。

北院樊家则是人丁兴旺,有子明、子亮、子晨、子宽、子长、子厚、子丹、子禄八大家,都是多子嗣,收入过得去,家道也算殷实,但不如南院樊家富有。

樊家老大樊冬子,中等身材,微微有点胖,头微秃,腿有点罗圈,四方脸,五官端正,慈眉善目,开口说话声音不大,总是笑眯眯的,一团和气。他平常穿着长袍马褂,是读书人;农忙时脱掉长袍,又参加地里劳动,与长工们一起下地干活,他混在长工堆里,不仔细找,还真找不出他来。

但他是村里首屈一指的富户。他读过书,有文化,修养好,品德好,为人随和,口碑好,县城有买卖,村里的良田地最多,河里有油房,院落大,房子多,在村里长工、短工也最多,圈里的牲畜也最多。

冬子家的院子是西常村里最大,房子最多的院落。院子坐北朝南,三进三的院子和东西两个跨院,正院门前有一对富平石材质的石狮子。

狮子勇猛、威武、正义、吉祥,被人们奉为镇宅之宝。自古来,上至皇宫、官衙,下至有钱的老百姓,还有寺庙、祠堂等公共场所,都有门口摆放石狮子的讲究。他们认为,石狮子有这样的寓意:守护和保护、权利和统一、辟邪和镇宅、高贵和荣耀、勇气和力量。

通常放在门口的石狮子是两个,一雄一雌,成双成对,体现阴阳和谐的智慧。日出东方,左边为东方,左侧的为雄狮,前爪下压着一个球,称“乾坤球”,寓意手掌乾坤,是掌握权利的象征;右侧的为雌狮,前爪下压着幼狮,象征着子嗣昌盛和母仪天下。

一般情况,石狮子的身长为一米到两米之间,一米五最为常见;底座三十厘米左右,石狮子身高一米五到两五米之间。狮子的地位高低由头后的发卷决定。发卷越多,地位越高,石狮子就越大,皇宫门口的最大,大约高三米左右,有四十五个发卷,是皇家九五之尊的象征;王公贵族,一品官员,门口的石狮子仅有十三个发卷,普通老百姓门口的石狮子,发卷很少,或者都没有发卷。

石狮子嘴里都含球,寓意舌头被球压着,皇宫里是非多,寓意不要乱嚼舌根,以免惹祸上身;释迦牟尼称为“人中狮子”,开口说话称为“狮子吼”,他打坐称为“金刚狮子坐”。寺庙门口的石狮子,寓意佛祖在此,嘴里含球,预示有求(球)必应的说法。

前院有灶房、门房和茅房,灶房和吃饭的地方在一起,门房里住着伙计和看门的,茅房位于西南角;中院北房自己住,东厢房后来是显德住,西厢房原来是老人居住,现在居住着丫鬟;后院是储存粮食的地方。西跨院有五间北房和三间西房,房子矮些,堆放农具和杂物;东跨院有三间北房,房子也矮些,东面有四间牲口棚子,两间草料棚,有一口水井,中间有一座炮楼。上了年纪的伙计干活回来想歇一会,要清静,住在东跨院,喂牲口的伙计也住在这里,牲口棚、草料棚在东院,方便伙计喂牲口。

东西跨院都有偏门与正院相同,也有独立的门出入。

冬子院子里有三个西常村第一:一组收地气的竹筒设备;一座西常村独一无二的炮楼;一棵西常村最高大的香椿树。

在东跨院炮楼的旁边,有一座凉亭,亭子下面自南向北埋着一排黑漆漆的竹筒,四周有护栏围着,有十二根,据说,这些竹筒是用来收集地气的。遇到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这十二个节气,竹筒里的灰就会自动喷出来,并发出一定的声响。村里人都感到很神奇,但没人知道其中的原理。

这是西常村里独一无二的、能报节气的一个古法装置。掌柜的冬子,也说不清是什么时代,哪位先人设置的,更不知道其中的原理。遵照传下来的规矩,每年过完年,他让人把艾草灰揉搓细些,给竹筒里装一点,静等节气一到,竹筒里的灰就会自动喷出。

东跨院里的炮楼,约十米高,站在炮楼上,可以俯瞰西常村的全貌。炮楼顶部的房屋是仿古建筑,雕梁画栋,四檐八滴水,四角挂风铃,风起铃响,给人以祥和、安全之感。上放一张八仙桌,桌上有茶碗、茶壶,四条板凳,地上有炭火炉和尿桶,墙上挂几面锣,平时用于伙计晚上守夜防贼,紧急时刻瞭望,防土匪。炮楼房檐上挂着好多只灯笼,只有逢年过节或家里有大喜事时才全部点亮。

香椿树在前院的西南角,茅厕的边上。据冬子回忆说,这棵香椿树是自己的爷爷栽得,十几米高的树干,笔直,一个人搂不住的粗细。

其实,村子里每家每户院子里都有大小不等的香椿树,香椿树上的香椿芽是老百姓的一道美食。每年春季,树木发芽时,老百姓把刚长出来的香椿芽,从树上掰下来,红嫩红嫩的,散发着一种特殊的香味。洗干净,放在开水锅里焯一下水,放上辣椒、花椒粉、盐,就能直接食用。再一种吃法就是,香椿芽洗干净,切碎撒上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在没有蔬菜时,拿出来用开水烫下,就能直接吃。

相传很久以前,天下大旱,庄稼都旱死了,粮食颗粒无收,连草都旱死了。老百姓就捋榆树上的榆钱、树叶,剥榆树皮维持生计。大旱过后,皇上对有功于百姓的榆树封赏,但错把树叶也能吃的香椿树当成榆树,封为百树之王。因而,老百姓都在家里栽种香椿树,以求树王保一家平安。但像冬子家有百年树龄以上的香椿树,且能枝繁叶茂,却是少中又少的。

冬子四十多岁的人了,今年得了一子,农村叫老来得子,甭提他有多高兴了。于是,炮楼上的灯笼从儿子出生哪天起,就全部亮起来了。

农历端午节,冬子决定在樊家牌楼前广场上大摆宴席,宴请全村人。他亲自给樊家门里大大小小的户头通知,请先生写了请柬给村里的苏家、贾家、张家、王家,还让伙计也邀请村里的其他小户人家,意思是让全村里能来的人都来,当天只待客不收礼,恭贺他中年得子。

樊家牌楼,是清廷为南院樊家的一位老太太修建的贞节牌坊。

据老辈相传,清雍正年间,南院樊家有一位妇人,她年轻时丈夫去世,一人既操持家务,又教育子女,最后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做了朝廷的命官。儿子做了官后,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兴办私学,鼓励农桑,颇有政绩,造福一方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老太太一生为人和善,处事豁达,勤劳俭朴,谨守妇道,且善良乐施,为世人称赞。她去世后,朝廷为了教化乡民,表彰其一生的功德,在樊家祠堂旁边,敕建一座贞节牌坊,村里人叫牌楼。后来,凡是樊家门有重要的活动,都在牌楼前的广场上举行,再后来,樊家牌楼前渐渐地成为西常村重要的集会地方。

樊家牌楼分为两部分:高台和广场。高台坐东朝西,与樊家祠堂一路之隔,台高两米左右,在台子中间,用细麻子石条做地基,粗麻子石条砌成的牌楼,高约三米。

麻子石属于岩浆岩,分粗细两种,粗麻子石质地为白色,深受老百姓喜爱。以东南村以南流沙河里的粗麻子石为最好,在当地做石磨、碾场用的碌碡、井沿石(在石头中凿成圆形,放在井口上,保护井口不塌陷)、建房子的石条、石块等。细麻子石质地为灰绿色或墨绿色,出在西常村以南,荆山村以北的荆山河两岸,就是被西常村人称之为的东岭上。虽然比粗麻子石细腻,更坚硬,但因其颜色不好,大多数老百姓不喜欢它。

牌楼中间高,最高处顶板上嵌有阴文“圣旨”二字,下面一块板上嵌有阴文“志同冰质”四字。两边低些,左边牌楼上面顶板上嵌有阴文“金鸾芳美”四字,右边牌楼上面顶板上嵌有阴文“千古流芳”四字,所有的字均用金粉填充。牌楼雕梁画栋,气势宏伟高大,器宇非凡。

牌楼正面四根石柱上雕刻着两副对联,中间的对联是:冰心直与月同辉,慈爱堪比日朗照;外面的对联:千秋女史参贞烈,一片婆心笃孝慈。

在牌楼的南面,有一座碑楼:石碑的正面石碑上嵌有阴文皇清在此敕旌节孝,敕造牌楼的缘由,背面石碑上雕刻着老太太一生的生平事迹。

牌楼前广场的面积有现在的一个半篮球场大小,广场尽头,就是最西边,靠近樊家祠堂的边上,各有一对拴马桩和上马石。

相传,樊家牌楼为西常村贾家所造。所用的粗麻子石条都是贾家掌门人亲自到流沙河挑选的,颜色要白,要一致,没有石线(没有断裂的地方),厚度要一致。这样更能显示朝廷对樊家老太太的褒奖,也能显示出贾家人建筑的真正水平。

在施工中,还有这样的故事:运来的石条有六十丈,可结账时,石条的总长度却是八十丈,负责施工的官员不解其意,他叫了几个人又测量了一次,确实是用了石条是六十丈,为什么石匠要八十丈的石条钱。

他感到很惊讶,自己一天都没有离开工地,更没有人把石条偷走,为什么少了二十丈的石条。

施工官员为这事专门咨询了贾家的主事人。主事人告诉他,说:牌楼上确实用了六十丈石条,但你使用的尺子是十尺为一丈;可当地人都知道,石匠人家是人硬货硬,人家的尺子硬,八尺就算一丈,所以,真正的六十丈在石匠眼中是就是八十丈......

端午节前一天,牌楼前的广场上,伙计们洒上清水,认真的打扫一遍。坑坑洼洼的地方用新土垫平,再洒上水,踩实。

从樊家祠堂的二楼上把所有的八仙桌、板凳都接了下来,用清水冲洗干净,冬子又让伙计到苏家祠堂、贾家祠堂借了八仙桌和板凳。

牌楼前的广场上八仙桌摆成四排,共有三十几张桌子;冬子又把自己家里的供桌,抬到牌楼的高台上。高台上也摆了六张八仙桌,专供各家掌门人和主要亲戚就坐。

在广场四周盘了三个烧开水的火炉子,两个蒸馍的灶台,两个串串炉子(当地做菜用的连串的火炉)。

为了答谢村里人的祝贺,冬子从阌乡县里采买了好多新鲜蔬菜和海鲜,还杀了几头猪;为了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农村的乡亲们,能在村里吃到县城高级饭馆饭菜的味道,冬子还专门请了阌乡县城最好饭店的大厨来村里做菜,请了饭店的服务人员上菜。

菜品种类多,数量大,从县上请来的师傅提前一天就到了村里。师傅们一到就忙开了。

冬子亲自坐镇,本家的几个兄弟、自己的老亲戚和几十个家里的伙计,还有村里平日里凑热闹的闲人,都来帮忙。搬菜的、帮厨的、供厨的、洗菜的、打水的、取东西的......都忙的不亦乐乎。樊家祠堂前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爱热闹的小孩子也趁机在樊家牌楼前的广场上来回穿梭、玩耍,他们高声喊着,笑着,平添了热闹的气氛。

村里的狗子,闻到肉的气味,也到樊家祠堂前凑热闹。几十条狗围在倒洗肉水的地方,为抢吃肉渣和血块,不时地撕咬在一起。更有爱看热闹的闲人,还特意的把吃食扔到宽阔处,让几条狗争起来,引得相互撕咬,以满足他们看热闹的好奇心。

这几天村里人议论的中心话题,就是冬子给儿子办满月宴席的事:人家是村里的首富,有钱,选的几头猪都有讲究,纯一律的黑伢猪(雄性的叫伢猪,雌性的叫草猪。一般家里过事,如给孩子结婚,孩子满月,老人过寿等喜事,杀的猪都是伢猪,一般以黑色为最好),都是养了一年多的猪,肉膘有四指厚,一扇肉要两称才能称......菜更讲究,都是从阌乡县城买得新鲜菜,尤其是有海鲜、有黄河鲤鱼、有鸡鸭鱼等,都是硬菜,土生土长的农民有几个人吃过海鲜和黄河鲤鱼呀,何况是几斤重的黄河鲤鱼。

更让村民们议论的事:听说冬子特意托关系买了很多“阌莲”,“阌莲”可是比肉的价格都贵的菜!据他家的伙计说,因为金贵,买回来的“阌莲”都是用箱子装着,不让人看见,连清洗和去皮都是在家,找可靠的人干的......

“阌莲”,特指是阌乡县黄河滩地产的九孔莲菜,是历来阌乡县每年给皇上敬献的贡品,也称“贡莲”。别的地方的莲菜是八个孔,仅有阌乡县城旁边的黄河滩地长出来的莲菜是九个孔,因为特别,被冠名为“阌莲”。

据老人讲,人、鬼、神三界,只要身体生有九窍(九孔),都是可以修仙养生的。“九”是最大数字,又与帝王的九五之尊相吻合,加上能修仙的神奇传说,让“阌莲”更显得神秘莫测。

黄河被尊称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也被称为中国北方最大的龙脉。黄河流出了潼关后,由南北流向,转成东西流向,地势渐平,流速减缓,从黄土高原上携带的泥沙开始沉积。

阌乡县位于黄河南岸,县城东西长,南北窄,面积不大,流动人口多,商铺云集,贸易鼎盛。向西可通往陕西,向北与山西隔黄河相望,是鸡鸣听三省的地方。自古以来,阌乡县以东西、南北方向的交通咽喉而著称。

阌乡县黄河边上的滩地,面积大,为粉砂质泥滩,土质肥沃,透气,加之有黄河水的浇灌,此滩地种出来的莲菜天生九孔,且莲菜质地白、细腻,味道脆甜、清香。因为特殊,加上历代文人的渲染和民间的传说:阌乡黄河滩地是黄河龙脉的节点(聚集地方),在此处长出来的东西都有灵气......

阌乡县的老百姓只是听说过“阌莲”这个名称,连见过都没见过莲菜长什么样,出“阌莲”的地方县衙派兵日夜看管着。朝廷的官员、有名的富豪都没有资格吃,就别说普通的老百姓了。

听说樊冬子的宴席有“阌莲”,村里好多老年人都说一定要来参加本次宴席,不说吃别的没见的菜,就是看一眼闻名天下的“阌莲”也行,要使有幸能吃一口“阌莲”,自己此生也不枉为阌乡人。

厨子也是阌乡县里最好的,饭菜的味道肯定很好了,不出村就能......

人家这次事情过后,他给儿子满月办的这场宴席,将是西常村以及邻村里近年来最好的宴席,这足以显示他的实力......

从各方面的议论看,冬子准备的这场儿子的满月宴席,用两个字总结就是:丰盛。

端午节当天,牌楼前后到处弥漫着肉香、菜香、油香、馍香。

天刚麻麻亮,穿着黑色长袍马褂的冬子就来到牌楼前,早起的厨师,按照主人意思,早早地准备好两席供奉先人的献饭(摆在供桌上,供奉祖先的饭菜):香酥整鸡、麻辣整鸭、清蒸黄河鲤鱼、红烧肘子、东坡肉、五香牛肉、蒜泥肚丝、油焖大虾、烤鱿鱼、爆腰花,十个硬菜,象征着十全十美。

冬子看后很满意,先给厨师们道了谢,又给厨师发了红包,把献饭亲自敬献到樊家祠堂的供桌上和樊家牌楼前的供桌上,然后磕头,上三柱香(烧香有神三鬼四的说法。即供奉神、先人是三柱香,给刚去世的人上香是四柱香)。

为了满足需求,早起的蒸馍师傅已经蒸好了两笼馍(就是已经蒸了两次了),第三笼已经上笼,蒸上了。冬子先向师傅们问了好,然后揭开笸篮(大一点的竹筛子)上的棉被,雪白雪白的白面馍,麦香气、热气迎面扑来,冬子高兴的说:“好手艺,好手艺,一点不比县城里的差,你们辛苦了,辛苦了。”又给师傅们发了红包,师傅们也感激的说冬子是好人、善人。

中国传统的端午(阳)节,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专门设立的节日,也叫粽子节,或者龙舟节。

相传,爱国诗人屈原看不惯朝廷的黑暗统治,自己又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万念俱灰,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以清白之身投入汨罗江自尽,以示自己洁身自好,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心愿。

北方人把糯米、红豆、大枣、葡萄干、冰糖等食材,用竹笋的外皮包到一起,叫包粽子,这种粽子一般味道甜,叫甜粽子或素粽子;后来又发展到糯米、肉等包在一起,这种粽子一般味道咸,叫肉粽子。无论哪一种粽子,都要放在开水锅里煮熟,然后把煮好的粽子投到江中,喂饱鱼虾,让其不伤害屈原的身体。

有的家庭除了煮粽子,还要蒸镜糕,但农村人蒸的镜糕与传统的镜糕不同。

传统的镜糕大小如镜,形状如镜,厚不盈指,糯米细研磨成粉,撒上红糖、绿色和黄色的糖,加上切碎的青红丝、大枣,在小巧如玩具的竹木笼屉里蒸熟,然后到街上叫卖。古诗曰:柳荫槐下清昼长,镜糕担子亦生香。童稚儿女共笑语,且牵阿母欲一尝。

在农村,有钱人家用糯米、红豆、大枣、葡萄干、冰糖等食材,没钱人家用黍子米、红豆、大枣等食材,把糯米、黍子米用温水泡透,在木篦子上铺上一层湿棉布,放到大锅上,加上笼阁。一层米,一层红豆、大枣、葡萄干,层数越多,镜糕越好吃。

蒸好后,用刀切一块,放到盘子或碗里,热凉都能吃。有条件的放一点红糖或白糖,味道会更好。

南方水多,划船代替走路,谁划船速度越快,就能快速救回投江的屈原,全国老百姓的心思都是让忧国忧民的好人永远活着。

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日,中华大地形成北方吃粽子,给河流里投粽子;南方赛龙舟的传统习俗,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当天,云遮住了太阳,天阴,微风,气温低,凉快,空气中都能味道雨星味。农村人说,真是天随人愿,不热不凉的正是聚众吃席的好日子。

早上九点多,樊家除了樊柏子没有到,其他的本家兄弟都到了,各自忙自己分管的事,村里的好多孩子趁热闹也在场子里跑来跑去。伙计们把烧开水的炉子也生着了,忙着给锅里加水。

牌楼中间也挂上了用丝绸做得大红花,牌楼两边的柱子上贴着大红的对联:积善人家天赐麒麟子,和顺门第府蕴栋梁才。牌楼周围的树上也挂满大红花,墙上贴满双喜字。

牌楼前的六张桌子上、板凳上都铺上了红绒布,显得格外的醒目。

十一点多,客人们都陆续到了樊家牌楼,本次事情的大总管松子也把到场的客人安顿好,落了座。看到第一茬桌子坐满了,这时,冬子让伙计去请家里的最大功臣——自己的老婆。

冬子的老婆是平阳沟村王家的大小姐。中等个头,瓜子脸,柳叶眉,大眼睛,双眼皮,五官清秀,见人没有多余的话语,浅浅一笑,简单问好,足现其文化素养之高。

粉红色的蝴蝶凤凰纹夹袄把本身圆润的身体包裹的更丰满了,粉红色的蝴蝶花卉纹饰的裙子,配上文化的修养,再加上今天本身是天大的喜事,女主人更是红光满面,光彩照人。

丫鬟身着红色短袖,黑裤子,紧随在身后,怀抱着用绣着花的、大红杭州丝绸褥子包裹着的孩子。两个人一进场,正在议论的客人们都停住了说话,目光投向她们俩,接着便是一阵赞叹声,喝彩声。

女主人优雅、端庄、矜持,给在场的每位客人都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古往今来,母以子荣,母以子贵,一点不虚,一点不假。

今天东子家里的事情,大总管是樊松子。

松子是西常南院樊家门的老二,个子高挑,清瘦,长脸,大眼睛,眉毛、胡子稀疏。早年上过几天私塾,识字不多,但也是一个细心,和善,识大体,顾大局,做事周全,稳重之人。他遇到人总是先笑,后开口说话,是村里的老好人。平常村里人大事小事的,冬子不在家,都请松子做总管,招呼事情。

松子今天也穿着崭新的长袍马褂,他东面打完招呼,安排落座;又到西面打招呼,安排落座,今天把他和气的脾气展现到了最大限度。

看到女主人落座,松子高喊道:“各位贵宾好,今天是本家大哥冬子的贵子满月,承蒙各位贵宾前来捧场,使我樊家蓬荜生辉,我代表本家大哥谢谢各位!”松子拱手作揖,冬子和老婆站起来向宾客点头致谢。

松子顿了一下,又从口袋掏出一张纸,高声道:“西常苏家门老大苏益民先生从县里捎回一封信,说自己有事虽不能到场祝贺,但对冬子哥喜添贵子表示祝贺。他说,左传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樊家祖上有德,冬子先生中年得子,乃蒙祖上福荫所致,因此给孩子取名樊显德,惟愿孩子将来有三不朽之功德伟业。”

“苏夫子好学问呀,苏夫子好学问呀,给孩子起名字还有这么大的大讲究。好名字,好名字,这孩子将来一定能前途无量,一定能前途无量......”松子说完,客人们一片掌声和喝彩声,冬子夫妇又对着所有的客人鞠躬致谢。

接下来,松子又喊道:“等一会,席面上吃不完的所有菜和馍,能带走的,各席全部带回去,案上有荷叶,还有麻纸,随便取;本来,提前都请了,让家里的老人、孩子今天都来庆贺,但有的老人觉着不好意思来,没关系。只要家里有老人的,临走时到案上给每位老人领两个馍夹肉和两个粽子,案上已经备好了,我在哪里招呼着,都要来领,不能把哪个老人漏下,更不要不好意思。另外,今天到场的小孩子,不论谁家的,吃完饭都到牌楼供桌前领赏钱和粽子,全部孩子都有,记着,记着。”客人们又是一阵掌声和喝彩声,这次喝彩的声音更大了。

桌上的小孩子高兴地手舞足蹈,更是高喊:“吃完席领赏钱啦,吃完席领赏钱啦!哈,哈,哈......”

接着,松子高喊道:“开席!”

早已准备好的服务人员开始上菜:第一道菜是香酥整鸡,象征着开门大吉;第二道菜是清蒸黄河鲤鱼,象征着连年有余......最后一道菜是八宝米,寓意吃美了!

整整十二道菜,象征十二分好;苜蓿汤、肚丝汤、玉米汤、醪糟汤,四个汤,寓意四季和和美美(喝美了)。

菜的味道也是有讲究的:由咸到淡,最后一个汤是鸡蛋醪糟汤,寓意吃饱喝扎(足),汤一喝,农村人说,该滚蛋了(土语,该走人了)!

另一队服务人员给每桌上放一瓶陈年的西凤酒,和七个酒杯子。

这时,夫人和丫鬟离席,冬子送到牌楼外。

菜过四道,松子领着侄子樊立本代表主人到各席口敬酒,感谢宾朋来致贺。

席面吃了好几茬,樊家牌楼前整整热闹了一天。

傍晚,樊家南北两院的兄弟和老婆又被请到了冬子家,冬子重新摆了两桌,意思是今天本家兄弟都忙着招呼别人,饭没有吃好,现在客人都走了,本家兄弟就好好乐呵乐呵,要放开吃喝,一醉方休。

女人们饭桌上比男人们热闹,先是大声议论今天大嫂穿着的事,再是高声议论男人多大岁数还能生孩子的事,还有更甚者说起男欢女爱的事,全部是高喉咙亮嗓子的,都是本家的女人,遇到事情,好不容易聚到了一起,没了顾忌,一说三笑,古来就有三个女人一台戏,更何况是本家高兴的事。

饭吃完,女人们的高声议论、大声说笑的热潮还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有人提议打牌,到牌桌上一边打牌,一边再慢慢说。于是有人从家里拿来了麻将,又凑一桌子,开始打麻将。

男人们桌上则安静得多,边吃边喝酒。从喜事说到了家事,又扯出村事,都建议明年开年耍一场社火,好好热闹热闹,庆祝庆祝。

子明是北院樊家门里的老大,高个,长脸,高颧骨,额头很高,头发稀疏,黝黑的皮肤,从外貌上就能透射出他精明能干的本色。他没有文化,为人忠厚,热情,靠种庄稼生活,是一个种庄稼的老行家。

今天,子明特别高兴,一是本家大哥冬子对自己一直很好,是樊家门里跟自己最贴心的兄长,子明遇到家长里短的事总喜欢找他说说,平日里更是有事没事的都来回走动走动。大哥中年喜得贵子,自己也跟着高兴;二是今天的饭菜口味对庄(对口味),酒味也对庄,晚上都是一家人,更是无拘无束的,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吃完饭已经是六、七分醉了。

子明老婆因孩子要睡觉,早早就回家了。子明酒饱饭足后,冬子见他起身、走路不稳,话也有点多,怕他酒喝得有点高,要伙计送他,一向要强的子明坚持说自己又没有喝醉,一个人能回去,要人送,是多丢人的事呀。

辞别了冬子,他自言自语地说着:今天是多大的高兴事,哪能喝醉,没有醉,真得没有醉,是高兴的,高兴的......他晃晃悠悠的朝家里走去。

今天晚上,天阴的像头上顶了一口大锅,天空上没有月牙,更没有星星,黑咕隆咚的,伸手不见五指;空气闷得像进了蒸笼,让人憋得透不过起来。

端午节阴沉了一天脸的老天爷,这时总算是闭上眼睛悲伤起来,飘下来似烟似雾的细雨,雨丝随着微风向大地飘洒着。可能是受全国老百姓端午节祭祀活动的影响,老天爷似乎也要表示一下与天下子民同心,也对失去好人哀悼哀悼,勉强的挤出几滴泪水吧。

夜已深了,加上下起了小雨,天就更黑了。忙碌一天的庄户人早早地熄灯睡觉,村子里一片寂静,远处时不时的传来几声狗叫,更增添了夜的幽静。

开门的是家里的做饭丫头——三凤,子明迷迷糊糊地问道:“三凤,怎么是你开门喃,小银呢?这么晚了,你还没有睡?”

三凤回道:“小银哥今天去吃喜酒时说,吃完席了,就不回来了。天阴了,癞蛤蟆都出窝了。先到帽子家拿些烟叶,再和帽子到东河里去抓癞蛤蟆,挤癞蛤蟆的毒。他还说癞蛤蟆的毒每年都不够用,端午节了,天阴了,更好抓,趁今天后半天不干活,时间长,要多抓一些;要使不够了,晚上再抓,也可能是一夜时间。又害怕时间早晚的,回来叫门,影响别人,干脆晚上不回来啦,就住在帽子家,让我替他招呼门,还有晚上给牲口舔草......”

子明摇摇晃晃地朝上房走去,嘴里含糊地回答:知道啦,知道啦,没事,没事,三凤,不早了,你去睡觉吧,你去睡觉吧。

刚走几步,突然想起今天晚上吃席时说要耍社火的事,自己是靠种庄稼生活的,耍社火就要有锻马(骑骡子,社火队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自己展示家里骡子的最好机会。

自古以来,凡是在东西常社火上跑过锻马的骡子,因为有名气,在市场上售卖时,只要说在今年东西常社火上跑过锻马,都能卖个好价格。刚才冬子大哥已答应将来社火成了,让自己家的骡子跑一次。想着想着,高兴地现在就想看看自己家的骡子,于是转身走向东院——那是伙计住的地方和喂牲口的地方。

癞蛤蟆的毒,叫蟾酥,是一种中药材。药书记载蟾酥的药效是:味辛,气温有毒,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使之外出;疗疳积,消鼓胀,解疔毒之药也。

端午节前后采收的蟾酥药效最佳。每年到端午节前后,老百姓纷纷到潮湿阴凉的地方寻找癞蛤蟆,然后将癞蛤蟆用清水洗干净,风干后,再取蟾酥。

一种是挤压法取得蟾酥。一手抓着癞蛤蟆,一手用竹夹子夹挤其耳后,这时就有白色的浆液溢出,浆液风干后就是蟾酥。

一种是刮浆法取得蟾酥。一手抓着癞蛤蟆,一手用竹片轻轻地刮其耳后,这时同样有白色的浆液溢出,浆液风干后就是蟾酥。

蟾酥有毒,是癞蛤蟆用于自身保护的防身之物。每只癞蛤蟆的蟾酥都很少,只要抓住癞蛤蟆,农民们都是用尽力气,恨不得把癞蛤蟆身上的蟾酥全挤出来,哪管它死活的事。因而,取过蟾酥的癞蛤蟆基本上都死了,久而久之,在农村流传有癞蛤蟆躲端午一说。

这样取得的蟾酥,是野生蟾酥,药效大。在当时缺医少药年代,蟾酥应用的地方广了。人发烧了,没有钱医治,用蟾酥蘸水或者酒,在额头或胳肢窝反复擦洗,高烧就退了;人身上出痘,用蟾酥蘸水或者酒擦洗,就能痊愈;就连猪发烧了,在猪耳朵上用剪刀刺个洞,把蟾酥夹在耳朵上,烧就退了......人能用,牲畜也能用,百用百灵,在农村人的心里蟾酥疗效很神奇,主要是不用花钱,因而,在农村蟾酥用途很广,无处不在。

子明的主院分为前院、中院、后院,前院是灶房和做饭人住的地方,中院自己住,后院是存粮食和放东西的地方。东院是偏院,是自己家里短工和长工住的地方,家里的牲口圈也在东院,离伙计住的地方近,便于伙计喂养牲口。自己只靠种庄稼,打粮食来生活,人多了养不起,所以家里的长工只有两个人——小银和苏帽子;要使地里的活堆住了,干不过来,才临时请几个短工,一般情况,短工只在家里吃饭,不在家住宿。

小银是山里人,没人知道他姓什么,他也从没有提起过自己的姓氏和家庭。一直到他的儿子考上阌乡县高中需要填写姓名时,他才勉强说出自己姓高。

他中等个,四方脸,高颧骨,眼睛不大,皮肤黝黑,少胡须,胳膊、腿上、肚子的肌肉凸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个精干、有力气的小伙子。

三凤个子高大,四方脸,浓眉大眼,牙齿洁白整齐,头发浓黑粗壮,说话声音大,性格开朗,手脚麻利,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女人。

据说小银和三凤都是山里人,老家离的较近,家里没有地,没收入,没有办法活下去,出来给东家熬长工。老家没牵挂,常年不回去,吃住都在子明家里。

帽子个子高挑,精瘦,四方脸,眉毛淡,胡须少,牙齿洁白,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是本村苏家人。居住在西常村东头,院子外有一颗两个人都搂不住的皂荚树。西常村及周围村的人说到苏家,首先想到的是那颗不知道长了多少年的皂荚树。

皂荚树属于落叶乔木,成年树高达20米,木质坚硬,树上长得皂荚刺、结得果子叫皂荚。

皂荚刺具有消肿、排毒和杀虫的功能,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是名贵的中药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味辛,咸、温。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下水,利九窍,杀鬼精物。

皂荚果还具有强力的去污、黑发能力。每年秋季,成熟的皂荚果变成黑色,从树上掉下来,用石头或者铁器将其砸碎成粉状,洗衣服时洒在上面,去污效果好;洗头时直接放到头上揉搓,能去污渍,还有黑发的作用。

皂荚果多子,造型好看,通常男婚女嫁时被视作一种吉祥物。娘家人会在女儿的陪嫁物品中都放上皂荚,预示女儿将来会多子多福,儿孙有出息。

皂荚树木质坚硬,是木质建筑或家具的好原料。

皂荚树全身都是宝,古书上对皂荚树的评价是:倾其所有,造福人类。

中国道家升仙与济世的传统都与皂荚有着千丝万缕神秘关系。道教对皂荚的描述: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伏丹砂、粉霜、硫磺、硇砂,意思是皂荚有着降伏丹砂、硫磺等金石药材的功效。

在民间,有道士化身皂荚的故事比比皆是,还有更传奇的色彩,道教仙人刘纲、王霸借皂荚升仙之说。

在古代,只要跟治病、成仙有牵连的人或事,都会披上云山雾罩的神秘感。因而,皂荚树被奉为圣物,有钱人家都在房前屋后栽植皂荚树或在村子里空闲的地方栽植皂荚树。

尤其是屋外成才后的皂荚树下,最后发展成为村里平常农闲时的聚集地。每逢农历初一、十五,讲究的老年人都到皂荚树下焚香祈福或给树上绑红绳,祈求生活顺顺当当,身体平平安安。

帽子家门口有那么粗的皂荚树,足见当年的辉煌不一般。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切都在变化,连神仙也难料其结果。

本来有一家好生活,可祖上有人抽大烟,把家里的地抽没了,只剩下南北两院三十多间房子,家里大大小小十几口人的生活,全靠帽子一人给东家熬长工来养活,家里生活拮据程度可想而知。

子明平常晚上回来,从东院门口经过,要么停下脚步,听一听牲口棚里的声响;要么去东院看看,顺便与小银和帽子说说闲话,抽几袋烟。

财东家惯骡马,穷汉家惯娃娃。子明听见骡子“唰唰”的吃草声,或者小银因烟抽的咳嗽声,或者小银和帽子的说话声,偶尔骡子的喷气声,听得心里甭提有多高兴。

今晚小银和帽子都不在,诺大个院子,除了骡子吃草的声音,一切都是静悄悄地。

他朝牲口圈走去,本来熟悉的、伸手就能摸到的放火柴和油灯的地方,由于酒精的作用,竟没有摸到,身体失衡,“扑通”一声,倒在地上,接着又是农具“咣咣当当”倒地的声音,静悄悄地夜里,声响很大。

已经关好院门,回到被窝里的三凤,原以为主人回房睡觉了。突然听到几声响动,肯定是主人开门时跌倒了。她没想那么多,时令已到端午节,天气已经暖和,只是简单的披上衣服,提着灯笼出门去看究竟。

细蒙蒙地雨丝不停地下着,地面上已经有明显的水痕。静悄悄地夜里,明显的能听到“唰唰”细微的雨声。

“雨下大了!”三凤随口说了一句,接着拽了拽上衣,提着灯笼,没管那么多,一头快速扎进雨里。

去东院的门开着,她没有多想,直接进了东院。听到主人发出的挣扎声响在牲口圈里,就直接奔向牲口圈。

子明家的前院、东院,三凤一天都要看几遍,有时要扫几遍,因而,每个角落都熟悉,今晚上虽然天黑,还下着雨,小银和帽子都不在,她也没有感到丝毫的害怕。

一进圈门,三凤把灯笼高高举起,借着灯光看见主人仰面趟在麦草堆上,农具倒了一地。

牲口圈在院子东面,是一座坐东朝西的简易房子。门在南面,口朝西,是木栏杆门(用木棍钉得简易门),一年四季,门上都挂个门帘子,已经褪色,夏天防蚊子,冬季防寒气。一进门直通圈内,可把牲口拉到圈里。

石槽在北面,一高一低,都是粗麻子石凿的,高的长约两米,放在约一米五左右高的台子上;低的约一米长,放在约五十公分的高台上。石槽上面有一横杆,高约一米七八,栓牲口。

石槽与西面的墙之间有不到两米的距离,倒铡好的麦草,放置农具。南面门口、西面墙上有一块横着的木板,上面放油灯和火镰。

牛槽低,马槽高。就是牛吃草,要低着头;马、骡子要仰着头吃草。为了干活利索,子明家养了几条骡子,仅养了一头母牛,母牛的作用主要是在家磨面,若能生个小牛,还能赚钱。

借着灯光,三凤一下明白了:原来是主人酒喝高了,来牲口圈里看牲口,由于天黑,没有摸到火镰点灯,反而是身子失控,倒在槽头前的麦草堆里,想起身,但身不由己......

三凤连忙把灯笼挂到墙上,一手抓着披的衣服,一手去拉主人。

子明嘴里不停地说着,这是怎么啦,这是怎么啦,也不停地挣扎着想起身,就是胳膊、腿不听使唤。

听到有人进来了,子明第一个想到是小银。

于是,嘴里含糊地喊着:“小银,小银,快,快,把我拉起来,快”。

子明原本是想拉着三凤伸过来的手起身,但好几次都没能起来。

酒喝高的人,都是死身子(身子不动,不灵活),三凤一只手哪能拉的动,几次拉扯,她披的衣服已经掉到地上,上半身只剩下贴身的小褂。

三凤白亮的胳膊,凹凸有致的身材,挺拔的乳房,一头散落的长发,浑身散发着少女的青春气息......她一览无余的暴露在子明的面前。

几番挣扎时,子明的手触碰到三凤的坚挺的乳房和丰满的胸部上,他身上的血沸腾了:白天,大嫂子被衣服裹着的饱满的身子,光彩照人的样子又在眼前晃动,他这时仿佛觉得是大嫂子把衣服脱了,白花花的身子全暴露在他面前,就是眼前这个女人,但他觉得大嫂不是这样的人;又仿佛感到是自己的老婆,脱了衣服,但他知道老婆是个矜持的人,绝不会这么暴露,子明越想越糊涂......

子明脑子里一片混乱,酒劲上涌,他拽着三凤的胳膊,用力一拉,把三凤拉倒到麦草堆里,睡在自己身边。三凤起伏的胸部,诱人的少女气息,子明身上原始的野性瞬间爆发出来......

三凤拼命的挣扎着,用手拦着子明在她身上乱摸的手,尤其是子明动手要解开她的衣服时,她顿感事情的不妙。

嘴里喊着:“掌柜的,不要,不要,掌柜的,不要,不要,这可千万使不得,这可千万使不得......”

子明经常干庄稼活,双手有力,三凤怎能挡得住;再加上喝了酒,用的都是死力气!

但诺大的前院,没有一个人,院门紧关,夜深人静的后半夜,天还下着雨,任凭三凤的声音再大,谁能听得见喃!

屋外的雨越下越大,房檐上的檐水也开始掉落,夜雨默默地滋润着大地,滋润着万物。

正是: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一夜的疯狂。第二天,天微亮,口渴的子明酒醒了。

借着灯光,看到睡在自己身边哭泣的三凤,子明突然下意识到自己的下半身裸露着,他一下子明白了,昨夜发生里什么。

三凤一夜的哭泣,眼睛都哭肿了。

她看到子明醒了,用自己的拳头使劲的朝子明身上打,嘴里还不停的埋怨道:“都是你,都是你,喝什么酒喃,喝什么酒喃,我可是黄花大姑娘,你说,你说,这下怎么办,怎么办,传出去了,让我怎么做人......”三凤的哭声更大了。

子明自知理亏,一个劲的给三凤赔不是。但三凤还是捂着脸在哭,她不依不饶的数落子明,嘴里一直在嘟囔着:“都怨你,都怨你,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传出去怎样见人......”

望着满身被他抓的一道一道手印的三凤,子明一边替三凤把头发上的麦草朝下捡,一遍安慰三凤说,我会对你好的,我会补偿你哩,你放心吧。

当看到三凤裤子上的血迹时,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喃,把这个保管好,我会好好珍惜你的,会给你个交代的,你放心吧!”

说完,子明双手捧住三凤的脸,情不自禁的在她的脸上来了一个长长的吻。

这时,三凤热泪盈眶,不知是感动,还是委屈。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