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5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二十九章 甘溪老街

1

三面环山,一面对着一个山冲,中间一椭圆形大平地,整个地貌像一个大大的口袋。

一条公路,从直溜的山冲畅快而来,拐过山脊的一个大湾儿,沿着山脚延伸,翻过一个垭口,向西蜿蜒而去。

一条河道,依着公路,偎着山脉而修,成一个大大的弧形。河道宽二三米,高三四米。河墙砌得很整齐,水泥扣墙,河岸有水泥花栏杆。河岸南面紧邻公路,北面是房屋,一大片。弧形的河道像给房屋镶嵌了一道美丽的花边。临河的房屋一栋紧挨着一栋,都是白墙红瓦,簇新簇新,两层,独门独院,房前悬挂着标牌,写着“漫云民居”四个大字。后面依然是红砖楼房,稍微旧一点儿。

站在河岸的公路上,环顾四周,河岸边,公路边,山岭边,都是红砖楼房,看不到一栋土屋,是一个崭新的集镇。甘溪的古街在哪儿呢?沿着弧形的河岸前行,走到繁华区。公路穿过街道,两边尽是红砖楼房。正在疑心古街已被毁,心中遗憾。看到街道尽头河道拐弯处的河滩边长着一片粗大的柳树,树干高过旁边的楼房,棵棵虬枝苍劲,枝叶苍翠,无衰老状,给人历经沧桑而弥坚之感,使心超然尘世之上,而无颓废之气。古柳旁是一座水泥桥,能通车。没想到,站在桥上,就看到了古街。古街正对着桥,东西走向,悠长,一眼望不到头。两边是房屋,低矮、古旧,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心里涌起欣喜。走过桥,走进古街口,心一下子静下来,脚步慢下来,刚才簇簇新的浮华没有了踪影。

古街宽窄不一,最宽处有六七米,最窄处不足两米。街面,一段一段是水泥面,但仍然一段一段是青石板面,还有鹅卵石。看得出古街过去是青石板和鹅卵石铺就的,历经几百年的踩踏,都磨砺得放亮。古街西头略高,中间最窄处是一个“之”字形折子,以此为界,西头是上街,东头是下街。古时,此处安装有门,天亮打开,夜晚二更关闭,管理着上下街的安全。老房子大多是徽派建筑风格,砖木结构,青砖或土砖砌框架,木板做隔墙、走廊、门窗,高二层。街门都是一块块的木板组合而成。想象得出,主人早起一块一块拿掉木板,满面笑容地看看天空,看看行人,开始一天买卖的情形。木板久远了,都成了灰黑色,有的一角或一边已腐烂掉了。

老房子是复合结构,临街的是店铺门面,进去,里面有天井小院,有堂屋,有厢房,有阁楼。阁楼都是木板做的。房与房之间的隔断也是木板做的。木板上、窗户上、门上,有各种各样的雕花,很精致,很考究。这栋老屋是韦家老屋,始建于1812年,距今有210年历史,开设过银行、药铺等商贸门店,商铺名号为“大隆昌商行”。读着悬挂在漆黑的木板房门上的铝合金标志牌,知道这栋老屋现在的价值,也可见甘溪老街历史悠久。古街上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还有殷家和亢家老屋,他们祖辈都是甘溪老街上的商业大户。

甘溪老街确实很久远。明末清初,官府就在这里建制:甘溪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虽为古代最小的行政建制,但是“甘溪里”管辖的范围可不小,有方圆八十多公里的行政区域。甘溪隶属巡检,与板桥接壤,离板桥集镇只有三十几里。自古都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通巴蜀,北达襄阳、宜昌、荆门、远安等地。该地又处荆山腹地,盛产蚕丝、木耳、药材、蜂蜜等土特产,江西、安徽、河南等客商纷纷到这里贸易,这里就形成了一个南北货物集散地。到乾隆时期,甘溪古街已有各种商行五六十家,还建有二十多家手工作坊,甘溪之名享誉襄阳、宜昌,直至全湖北省。各地纷纷在甘溪古街设立会馆,著名的有江西会馆、安徽会馆、河南会馆。甘溪已经成为当时南漳县八大重要商埠之一。

甘溪不仅商贸发达,也很重视教育。南漳县第一所民办学堂——“甘溪耕读学校”,就在甘溪老街的最东头。建于清朝末期,是当地乡绅夏继志(号伯高)建立的。校内有一块石碑,立于1900年,称“劝学碑”,又称“俗善碑”,立方体,四面都刻有“条规”,既是当时的乡规民约,又是学校校训。后学校建修时,移到甘溪老街的入口处,以借古训教诲启迪着人们遵规守纪,人心向善。现在依然竖立在甘溪老街入口处。

2

在古街上慢慢走着,是上午九点多,整条古街特安静,听得见脚步落在青石板上的声音。虽然古街外不远处都是新街,可那里的热闹与这里是无关的。似乎置身于万古寂静中。

正在享受着这难得的世外寂静,忽然听到叫卖声:“卖豆腐喽!”声音从巷子那头传来,循声望去,见上街那头,一个老人挑着担子走来,一根扁担挑着两只箩筐。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深巷里,特清晰,像从两边房屋举起的天空落下。古老的街,古老的房子,只有一位老者挑着担子走着。我远远地看着,像在古戏里,一时间,竟不忍迈步,只想静静地看着。

老人是在卖豆腐,一大早就在新街卖,两只箩筐里,一只已卖空了,一只也只有五六块了,他就挑到老街来卖。老人面色红润,身板硬朗。和他拉话,特热心,没有丝毫古怪之态,75岁了,还在做活,天天自己做豆腐卖。没来时就听说南漳有一个俗语:“转弯头的包子肖堰的酒,要吃豆腐往甘溪走。”说的是甘溪的豆腐是非常出名的。过去甘溪的豆腐都是用石磨磨豆子,用石膏粉点豆浆,豆腐成型需要近十个小时。这样的豆腐,鲜嫩爽口,气味清香,油煎、凉拌、炖锅子,都很好吃。当地人用这样的豆腐做成的豆腐卤,远近闻名,成了一道特色菜。

看见老者,我又往回走,跟着他一起走古街。说起这古街,老人愈发热心,兴致愈高了起来。他说:以前这儿热闹得很咧,两边都是铺子,住在这儿是杂姓,河南的、远安的、山西的,都有。方圆几十里都在这儿赶集。别看这街不大,啥都有,粮行、油行、布行、染坊、酒坊、榨油坊、豆腐坊、杂货铺、铁匠铺、成衣铺、药材铺、木器竹器铺......老人边走边指给我看,这里以前做什么,那里以前卖什么。说逢“热集”,人挨人,人挤人,还玩杂技。老人就在这里长大,祖辈也在这里,但现在不住在古街,住在离古街几百米的山边。

古街不长,一里多,老人说,上街主要卖粮油之类的东西,下街卖家用东西多些,也有收购的,收药材最多。老人说这条街我们叫甘溪老街,就连忙问他:这儿为什么叫“甘溪”?老人呵呵大笑,说,以前,一个阴阳先生(民间算命、看风水的先生)路过这一带,看到一条河从上面流来,很大,就说这条河会把下面的房子冲了。没想到,这儿有面大岩石可以挡水,下游的房子不会被水冲。阴阳先生看着这面大岩石,干气,气得吐血。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干气”,说明阴阳先生没算准,后来人们叫成了“甘溪”。老人说这面大岩石就在老街西边最上头的边上,河水流到那儿,大岩石挡着,只好绕过大岩石流。听老人说了,也明白了,为什么河道是弧形的。怎么不是呢?河道下面全是平地,地势又低,若果河水没有大岩石挡着,发大水,一定淹古街。

听着老人讲的传说,也想着关于“甘溪”的另一传说:卞和从玉印岩取走的那块璞玉,是那对凤凰多年从万里外,一口朱砂,一口朱砂,含来,精心养育成的。卞和从玉印岩取走璞玉后,凤凰回来看璞玉不见了,非常伤心。就飞到附近的山上,四处寻找,叫声非常悲哀,还流出了泪水。她们的叫声,山中的群鸟听了,也流着泪水伤心地叫着。那对凤凰和群鸟的泪水流到山谷里,化成了小溪。秋天到了,凤凰还是悲鸣着寻找,眼泪都哭干了,小溪也干了,树木也干枯了,凤凰还是没有寻到宝贝,就干气着,最后死在了这里。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凤凰,就把凤凰死的地方叫“干气”,后来因为谐音,叫成“甘溪”了。

虽然传说不一样,但是一个地名的由来,都有它的道理。事实上,甘溪地名的由来与甘溪河的特点有关。

甘溪河有两条,绕老街的叫后甘溪,山那边的叫前甘溪。

甘溪河,是以古街前面的一条长长的山脉——中岭为界,分为两条河,一条居南侧,一条居北侧。居南面的叫前甘溪河,居北面的叫后甘溪河。两条甘溪河均是季节性的山涧溪流。听当地老人说,解放前,每当夏季,山洪暴发,水量很大,大水滚滚,常常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到了冬季,又一段一段没有水,只见鹅卵石,白花花的一片。当地百姓曾有这样的俗语:“大水一来满河漂,大水一退满河枯。”“甘溪”因此得名,百姓将“干”改成了“甘”,是向往着这两条河真的变成美好的河流。

如今,老百姓的愿望早已实现了。前甘溪河上和后甘溪河上都建有水库。前甘溪河上是倒座庙水库,后甘溪河上是柳树滩水库。倒座庙水库,始建于1976年,同年建成,长约1千米,宽约0.3千米,总库容量221.7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8平方千米。柳树滩水库,始建于1981年,1982年建成,长约0.5千米,宽约0.1千米,总库容26.25立方米,灌溉面积0.7平方千米。有了这两座水库,两条甘溪河,就四季长流,也起到了控洪作用,更是充分发挥了灌溉作用。

前甘溪河源头在板桥董家台的天砍岭蛮子洞,流经天鹅池、九家寺、温家沟,注入倒座庙水库,然后流过都家巷、雨兰坪、燕子湾、高河清、宝山寨,注入小漳河,汇入漳河。后甘溪河源头在板桥的唐家河,经李三沟东南下流流入三里岗柏家河,流过院子湾,北纳杨洞沟水,继续向东纳彭溪洞水,流过甘溪老街,在河口,与从漫云而来的漳河汇合,向东而去。

两条甘溪河都注入漳河,给漳河增添了力量。

3

告别老人,我们沿着公路向西前行,去看彭溪洞。彭溪洞水是后甘溪河的支流。

深秋,后甘溪河,像跟人捉迷藏,时而淙淙而流,时而潜入地下。彭溪洞离甘溪古街不足一里,在公路旁边百来米处的一面岩石下。两边是高山,中间是一沟壑。此时,洞里没有水,沟壑里也没有水,大石林立。关于彭溪洞,当地老人也讲了一个传说。过去,有两条巨龙住在彭溪洞里,常喷洪水,冲毁庄稼、房屋,老百姓非常恼火,可又没有办法。住在下街的彭道士决意为民除害,就在洞口设祭坛祷告,可是不起作用,两条恶龙依然喷出洪水残害百姓。彭法师就手持利剑进洞斩杀两条恶龙,没想到却被恶龙吞噬了。彭法师有个女儿,叫香香,是他云游时在路上捡的,已满十五岁,从小跟父亲习武,学了不少招数,看父亲被恶龙吃了,就要为父亲报仇。她知道洞深险恶,就想了一个办法,把两条恶龙引出洞。一天,天气很好,她打扮好自己,来到洞口,对着洞喊,叫两条恶龙出来,到前面的平台上跟她成亲。两条恶龙喜出望外,爬出洞外。香香在前面带路,见两条恶龙刚爬上平台,就抽出长剑,挥剑斩杀了两条恶龙。人们为了纪念彭氏父女,将此岩洞叫做“彭溪洞”,把斩杀恶龙的高台称“斩龙台”。

事实上,据水文工作者观测,彭溪洞的水是因这个山洞跟漫云漳河边的山洞相连,漫云那边的漳河水位上升时,水就慢过来了,从洞里就喷出了大水,白浪滔滔。彭溪洞水流过沟壑,流入对面依山的后甘溪河。后来加宽了河道,砌高了河墙,就不再冲毁农田了。

如今,斩龙台还在,在离彭溪洞不远的斜对面,村民还这样叫,表达着对惩恶除害彭氏父女的怀念。

4

放眼甘溪,青山环抱,绿水环绕,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真是一个好地方。当我们漫步这片美好之地时,我们也总会想起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们。

甘溪是南北交通要道,是军事要地,革命战争时期,甘溪古街是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双方持续开展拉锯战。1931年,共产党就在甘溪老街建立了基层组织。甘溪村民王方伯牵头组建了“漳南人民自卫大队”,并担任大队长,为后解放南漳、远安、当阳等地区,转战南北,浴血奋战,立下了不朽功勋。甘溪这片热土上,先后有江海亭等五位新四军长眠这里,有数百名参战的地方民兵为国捐躯。

江海亭,山东沂水县人,1931年参加革命。抗战胜利以后,内战爆发,国民党军队对中原军区实行包围,随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部队突围。1946年6月,江海亭随军转战到鄂西北地区,并担任了某部侦察排长。为了摸清甘溪地带国民党军事布防情况,江海亭奉命前往甘溪老街执行侦察任务。他化装成当地山民模样,挑了一担柴禾,将手枪藏在柴禾捆里,来到了国民党兵和民团设立的进甘溪的关卡。第一道关卡很顺利,当他过第二道关卡时,他的外地口音被识破,匪兵们从柴禾里搜出了手枪,他当即被捕,关押在了甘溪老街东头的江西会馆里。经过数次严刑拷打,始终大义凛然,毫不动摇,只字没有说出军事秘密。敌人万般无奈,将装有木炭火的铁皮桶背在他的背上游街,想用酷刑来威逼他说出军事机密。江海亭从下街走到上街,街上流淌着一道道血印,但他仍然誓死不屈。最后,敌人将江海亭枪杀在甘溪老街西头的老柳树下,时年34岁。

就义前,他大声喊道:“我叫江海亭,山东人,是一名新四军,是来解放甘溪的,共产党员不怕死,共产党万岁。”现在还住在甘溪老街的徐发彬老人,91岁,教过书,当年目睹了江海亭烈士的牺牲过程,讲述着江海亭烈士的故事,眼角露出了泪珠。

江海亭牺牲后,老街上的百姓趁着夜色,将他的遗体偷偷埋在他牺牲的古柳树对面的一个荒山坡上。

1971年,甘溪人民公社在甘溪老街西边的北包上修建了“甘溪烈士陵园”,将江海亭等五位烈士的遗骨迁葬于此。陵园正前方是江海亭烈士墓,其后安葬着四位无名烈士的遗骨。这四位烈士是1946年7月在漫云向家坡对敌作战时牺牲,被当地群众临时掩埋在向家坡半山腰的烈士。2023年,甘溪老街西头柳树林建成了“英雄公园”,公园里建有纪念碑,供人们凭吊纪念。

前后甘溪河的分水岭——中岭,绵长十几里,全是紫红砂土,石头也是紫红的,几乎没有青石。依山歇息,捧一抔暗红的沙土,心中蓦然悲壮:这片红砂土不就是先烈们的热血浸染的么?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