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荆山是鄂西北最大的山系,在南漳境内就有九支山脉。指山岩这列山脉是漳河以南的一列山脉,它从南漳板桥逶迤而来,过巡检,向荆州绵延而去。
车子驶过巡检镇集镇,经过巡检司村、白鹤船村,穿过长长的高山峡谷。眼前豁然开朗,是个村庄。四周是山,中间是一片大塅,一坦平阳。田里的泥土发黑,十分肥沃。一条沿岸长着油菜、冬小麦的小河,弯弯曲曲从塅里流过。小河的上游有一个小型水库。虽说是初冬,山上还是满山斑斓的树叶,没有枯萎的颓废气。一列山脉从峡谷出来,在村口拐了个湾儿,在村子南面排列下来。比村子北面的山高大、险峻,茂密的树木间露出一块块灰色、赭色的岩壁,如刀削般。山岚弥漫,重岩叠嶂。其中一段山脉,五峰相连,仿佛一手掌中伸出的五个指头,直插云霄。山脉绵长,望不到头,气势恢宏。极目远观,不由得说出一句话:这真是自然之大手笔。
这列山脉有个形象的传说。说佛祖巡视天下,路过这里,四十八个状如狮子头的峰峦一起跟在佛祖身后走。村庄下头有漳水、沮水,佛祖担心它们跟着走,会阻挡沮、漳二水的畅流,给百姓带来水灾,就回转身,用手一指,把它们定在这里。人们便把这列山叫指山岩。事实上,是因为这列山山峰五峰相连,形状像一掌中伸出的五指而得名。又因这里的山脉属于丹霞地貌,红砂岩石居多,每当梅雨季,下雨时间长了,红砂岩石就会变成紫色,人们把这列山又叫紫山岩。把山下的村庄叫做指山坪或紫山坪。
指山岩上雄踞四十八座山峰,连绵二十几里,到达荆州附近。民间就有了“四十八个狮子头,摇摇摆摆下荆州”的俗语。远远地,粗看这片山峰的顶部,那向东南微倾的姿态,还真有雄狮进发的情味呢。
指山岩北起巡检镇的罐子垭,南至远安的红安。山峰峻峭,峭壁千仞,古木参天,风光奇绝。指山岩还是两个县的分界线。指山岩东面是远安,西面是南漳。远安的村子也用指山岩命名,叫指山村。两个村子都背靠指山岩。
我在书上看到,说这列山脉最先叫清溪山,就好奇问村子一老人。老人脱口:“是的啊,是也叫清溪山,我们现在都还这么叫。你看这河水,多干旱都有哩,山名儿就是因为有这条河才这么叫的。”
河水从高山峡谷而来,在指山岩水库休憩后,流过村庄,流向远安,流入沮河,与漳河汇合,尔后,流向长江。
这里,山脉雄阔,河水长流,土地平旷,地势开阔,是个宜居之地。
2
鬼谷子先生就住在指山岩。
《襄阳府志•山川篇》载:“清溪山,县(南漳)南260里,鬼谷子隐居在此山中。”《荆州记》云:“西北即清溪,清溪之北有荆山。清溪山,鬼谷子王诩隐处。”
鬼谷子在指山岩居住过的石洞称为“鬼谷子洞”,自古以来就是南漳著名的景点。《襄阳府志•艺文篇》还载有两首吟诵鬼谷子洞的诗。
一是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时任临沮(今南漳巡检镇沮水旁)县令,游指山岩,作《游仙诗》,有诗句:
“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
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
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
翘迹企颖阳,临河思洗耳。
阊阖西南来,浅波涣鳞起。
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
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
二是唐朝诗人李涉游指山岩,作诗《题清溪鬼谷先生旧居》:
“翠壁开天池,青崖列云树。
水容不可状,杳若清河雾。
常闻先生教,指示秦仪路。
二子才不同,逞词过尺度。
偶因从吏役,远到冥栖处。”
鬼谷子,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也说齐人、卫国潮歌人)。姓王,名诩,别名禅,号玄微子。因他曾隐居清溪山(也称指山岩),此山谷百姓叫“鬼谷”,他便以鬼谷子自号,隐匿真实姓名。人们称他为“鬼谷子先生”。《辞源》释鬼谷子:“战国时纵横家之祖,相传为苏秦、张仪师。楚人,姓王名诩,籍贯不祥。因其所居,好称鬼谷子。著《鬼谷子》一卷。”其生年卒月史无记载,但他的弟子苏秦、张仪活动于“战国七雄”争霸时期,由此可知,鬼谷子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20年至公元前340年之间。
鬼谷子是著名的谋略家、纵横家的鼻祖,兵法集大成者。
苏秦、张仪是他的两个杰出的学生。《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曾“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张仪列传》也载:张仪“始尝与苏秦事鬼谷先生学术”。孙膑、庞涓、吕不韦、商鞅、毛遂也是他的学生。鬼谷子先后在山东、河南、陕西、安徽以及湖北当阳和南漳巡检指山岩等地隐居讲学,培养精英无数。他隐居深山,他的学生出将入相,左右列国,推动历史的前进。
鬼谷子是诸子百家之一,是与孔子、孟子、庄子、孙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先哲齐名的学术大家。他智慧卓绝,通天彻地,兼具数家学问,其学问之渊博,无人能及,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被誉为千古奇人。两千多年来,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者尊他为“祖师爷”,道教人士将他与老子并列,尊他为“王禅老祖”。他是百科式人物。
他处在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之秋。他处乱不惊,审时度势,把握命运。进,他出游列国,游学明理,观战国风云。退,他隐居深山,办学堂,精心教化弟子,培养经天纬地之才。他修身养性,著书立言,成千古一家之言,独家之学说。著有《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等重要作品。
《鬼谷子》一书,义理甚深,极富辩证哲理,发人深思,启迪智慧,被誉为“旷世奇书”。宋朝高以孙在《子略》中这样说:“《鬼谷子》其智谋盖出战国诸人之表。”德国史学家、社会政治家施宾德勒高度评价《鬼谷子》的智谋,强调其在当代竞争中的运用价值(《鬼谷子与命书》)。《中华私家藏书》称《鬼谷子》一书是“集先秦纵横术大成之作,一部幕僚谋士的经典范本”。
《鬼谷子》内容十分丰富,无论你是从政,还是经商,还是做学问,你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谋略。譬如“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欲高反下,欲取反与。”“因其言听其辞。”“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之衰则思不达也。”“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句句都饱含人生大智慧,大哲理,使人醍醐灌顶。《鬼谷子》是我们应该珍藏的经典之作。
想着鬼谷子先生,想着鬼谷子先生的书,再次凝望指山岩。阳光晴好,照在指山岩上,斑斓的树叶映射出彩色的光晕,如神仙驾到,五彩祥光降临,一片神秘的瑰丽景象。
3
此时是上午十点多钟,整个指山坪村很安静,偶尔鸡鸣犬吠。田里有农人在给油菜间苗、移栽。房屋散落在山边、路边,大都是红砖小楼房。没有泥巴路,通向家户的都是水泥路。溪水长流,淙淙作响。村庄祥和、安宁。
指山岩一带是喀斯特地貌,多溶洞,仅指山坪一段,就有二十八个溶洞。这些溶洞分布在山脚、山腰,大小不一,形状多样,各具特色。村民察其所像,给它们取名为神树洞、垂帘洞、玉液洞、会仙洞、虎啸洞、龙盘地、龟望月......光听这些名字,都令人向往。但最令人一睹为快的莫过于鬼谷子洞了,那神秘,牵着每一个来指山岩的人的心。
鬼谷子怀揣旷世奇学,游历了很多名山大川,最后还是选定了自己国都之旁的指山岩作为隐居地。没来之前就听说鬼谷子洞有两个,一个是鬼谷子教弟子兵法的讲学洞,一个是鬼谷子的起居洞。二十八个洞哪两个是的呢?
问一位大伯。大伯很热心,呵呵笑着说:“我一看你们,就知道是来看鬼谷子洞的。”他给我们讲了两个鬼谷子洞的位置、距离。然后,把我看了看,说:“练兵洞(村民称讲学洞为练兵洞)你到得了,睡觉的洞你到不了。”他说险得很,很少有人到得了。不论怎样,眼见为实。
一条水泥路直到指山岩山边,车子通达那里,水泥路已到尽头。怕走错,又问一大婶。大婶也是个热心人,指了路不说,还领着我们走了一段。我很感激,连连说耽误了她时间,不好意思。她笑眯眯地说:“我住在这上山的路口,带路多了,好远的人都来看鬼谷子洞哩。”路并不是很难走,沿一条横在半山腰的小路,行二三里,山路变陡。不远,抬头,一高大的石门立在面前,块石垒就。依山就势,两边的石墙紧挨着陡峭的山壁延伸,形成一道弧形的屏障。两边石墙各有二十来米的样子。进入门内,继续前行,迎面的又是一道石墙,石门愈高大愈厚实,有四五米高。石墙跟第一道石墙形制相同,成弧形环绕山体。至此,知道这是洞寨的内外两道寨墙。真是层层设防,据险而思危,只有大智之人才会如此。左拐,极惊奇。是一大块平整的场院,扇形,近一亩。在这样险峻的山上,有这么大的平地,真是罕见。这就是练兵场了,鬼谷子教弟子练兵布阵处,可容几百人同时操练。藏于深山老林的高山上,喊声震天,世外的人也不会知晓。
洞口在场院左边的峭壁处,有20多米高。洞口又有石墙围着。洞内,宽敞、高朗,外宽里窄,成一长梯形延伸,有五六十米深。进到最里面,又是一番天地。有三四层楼房高,面积也不小,能容几百人。细看,发现两边石壁高约两米处有石钻凿的方形小孔,左右对应,可能是用来担横木的,再在上面铺木板睡觉或放东西,既防潮,又充分利用空间。想象这石屋,有上下两层楼,挺敬佩古先民的。此地,有岩洞,有场院;岩洞大,场院大,又藏匿于半山腰。山下有田,有河,有人家。真是一方风水宝地。鬼谷子先生真是慧眼识“宝”。
鬼谷子的起居洞,说是从练兵洞的左面上去,还有大半里路的样子。看山势,愈加陡峭。鬼谷子和弟子往返的古道也湮废,并且有一截在悬壁上,只有石钻凿的勉强落脚的石窝,望而生畏,就没有到达。
下山又到那个老伯家歇息,对老伯说没去鬼谷子起居洞。他笑着说:“别说你一个女的,就是村里的男人上去的都不多。”他说洞口在岩壁上,上去时,洞口悬在头上,一般人,就是从那里过,也不会发现。老伯说,洞口高大约四五米,宽大约十米,里面却大得很,有一百多米深,能容一千多人。里面有天然长的一丈多长的石头床,是鬼谷子睡的床。床头有天然长的一个方形石框,是鬼谷子装兵书的地方。石头床上方洞顶上有天然长的太阳和月亮的图形。“鬼谷子就是会找地方,这二十八个洞穴就数这个洞最隐秘、最险要。”老伯笑着说,一脸的赞赏。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上之奇伟、鬼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我是有志而力不足,不是懈怠,近在眼前而没有到达,还是挺遗憾的。不过通过老伯的讲述,我还是对鬼谷子的起居洞有了丰富的想象。
清溪河正对鬼谷子洞的地方有一个深水潭,面积约50平方米,当地人称为鬼潭,传说鬼谷子常在那儿钓鱼。那个老伯也说,他从小就听老辈子传说鬼谷子长得高大,留着很长的白胡子,脸庞红润,跟小孩子的脸样。经常背个竹篾背篓在山上采药,还给老百姓治病。说鬼谷子活了一百多岁。
历史上,鬼谷子洞曾有碑刻,记载鬼谷子隐居讲学事,可惜已失传。在鬼谷子洞周围的州县都建有鬼谷子的庙观,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叹鬼谷子的诗句。
鬼谷子洞在明清时被建为兵寨,清政府在这里驻守有五名清兵,作为把守南漳通往荆门、宜昌的关隘。鬼谷子洞下面就是古道。
鬼谷子先生远离尘世,隐居指山岩,办学堂,传授兵法,为后人称颂。半山腰的“讲学洞”是荆山第一所军事学校,培养的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对中国的历史影响深远。
如今,指山岩鬼谷子洞成为楚文化重要遗址之一,给“文化南漳”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