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6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三十章 卞和之光

1

在南漳所有的名胜中,玉印岩是我最神往的。

读小学时,语文老师上了课文《完璧归赵》,讲了和氏璧的来历,就对它充满着神往。或许更早,幼小听爷爷奶奶讲“卞和献玉”的故事时,就神往着。因为在荆楚大地,“卞和献玉”的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现在,我终于来了,尽管有些晚。车刚停稳,我就急切下车。几十年的敬仰,一路上的倾情,都在站在玉印岩前的一刹那得到安放。

我面前就是玉印岩。它静卧在小半山腰,弧形,像一弯放大无数倍的月亮,悬挂在岩壁上。山不高,但峻峭。清澈透明的小漳河,绕山脚淙淙流去,叮咚入耳,使人神气壮旺。河对岸有座圆形的独立小山。两山隔河相望。南巡公路(南漳县城至巡检镇的公路)从玉印岩前经过,这条公路曾是一条茶马古道,“一水绕岩曲,两山夹路横。”古人如此描写。

我默默地凝视着玉印岩,心是空灵的,敬重的,肃穆的。我听得见自己的心音,甚至呼吸有些迟缓。我听到一种声音。这声音是细微的,又是宏大的;是遥远的,又是切近的。是卞河被砍去双脚后,初心不改,变换方式献玉,抱着璞玉在荆山下的哭泣声。这哭泣声,隔着三千多年的时空划过天际而来,使心深深震撼。我深深低首。

天然而成的万古玉印岩,今人在岩洞前砌了一道半封闭式、一丈多高的围墙,把岩洞围了起来。墙上盖着琉璃瓦,安有格子窗,中间开一圆形拱门。拱门上方的门檐两侧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其上方镌刻“楚城之光”四个字,说明这里是一座“城”,不是岩洞。拱门顶上立着一只凤凰,嘴里含着朱砂,凤尾展开,回首远望,似刚刚含朱砂回来停歇这里。红墙黄窗琉璃瓦,华美赏目。今人把玉印岩建成了具有古代风格的庙宇,以纪念卞和。

仰望岩顶石壁,居中,左边刻着“玉印岩”,右边刻着“抱璞岩”,字均红色,均一尺多大,正楷,笔力苍劲,令人生庄严之感。

进入,空明开朗,可容数百人。面前是一排半人高的石碑,有21通,从左到右占据整个地面。大部分是古代文人墨客题写地方人文景观和追忆卞和精神的诗文,均为今刻。在这一排石碑后面有两通古代残碑。一通是明朝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石碑,是一块四面碑,正面讲述的是当年一众僧人在此生活起居的事情,背面是歌颂卞和精神的内容。另一通,是由上下两截拼接修复而成的。残碑正中刻着“古玉印岩刘孝子割肝处”,碑文记述刘孝子割肝救继母的故事,刻于“大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刘孝子”本名刘大学,清朝光绪年间人,居住在离此不远的龚家坪村,刘大学年幼丧母,常年和继母生活在一起,有段时间,他继母突然生了怪病,久治不愈,危在旦夕,这时,有人告诉刘孝子一个偏方,但是需要一块人的肝来做药引。刘大学没有犹豫,决定割肝救继母。他来到玉印岩石洞,剖胸割下了自己的一块肝用作继母的药引。不久,他继母的病就好了。他的伤口也渐渐愈合。而他割肝救母的事也被邻里知道了,于是自发为他制了块牌匾,上面刻着“婺辉藜阁”四个字,意思是他的这种行为足以光宗耀祖。光绪三年(1877年),南漳县知县陈祖心为他颁发了一块牌匾,上面刻的是“其孝可风”四个字,意思是刘大学这种孝道行为可作为风范,大家都应该向他学习。这两块牌匾,现在还收藏在龚家坪一位姓刘的群众家中。同时,朝廷在玉印岩立下这通石碑,留给后人观瞻。

在石碑后面,中间,有尊卞和石像,石像前有一香炉,香烛还燃着,说明刚刚有人来祭拜过卞和。事实上,这里唐宋就有卞和的祠祀,玉印岩所在村子金镶玉村建有金厢寺,过去碑刻如林。玉印岩洞顶有甘泉,泉下有池,池旁也建有卞和庙(原为卞和住宅遗址)。千百年来,民众祭拜卞和已是常事。

我站在卞和石像前,双手合十,鞠躬敬拜,心里涌满深深的敬重之情。

抬头,右边地势高处有三级天然石阶,沿着古人的记述,看到最上层石阶右石壁有一石穴,约一尺见方,相传是卞和采璞玉处。岩洞的名字“抱璞岩”由此而得,后因璞玉被雕琢成“传国玉玺”,又叫“玉印岩”。1944年4月,国民党陆军中将、抗日爱国将领许长林刻“玉印岩”三个大字于岩顶,并撰文立碑于岩前,碑文曰:“和氏两被刖而志不夺,卒以坚苦通其诚,盖凡慷慨贞烈之士,不惜其躯而建不朽之业,乃精诚磅礴之气有足多者。”

《南漳县志》(同治四年版)载:“周楚大夫卞和墓,在荆山抱玉岩之东。”是说抱璞岩东约一里有卞和墓,寻觅,未果。

从玉印岩沿着公路向西行十几米,路边一平地的台基上矗立着今人雕塑的卞和石像。这是一尊卞和两次献玉失双足后,怀抱璞玉,面色凝重地凝视远方的古稀形象,通身赤赭,暗红如血,是一尊由血泪浇筑而成的历史巨人。肃立他面前,灵魂受到的洗涤,是空前绝后的,是无以言说的。我想,我们每一个人来到玉印岩都会受到灵魂的涤荡,心灵的升华的。

金秋十月,玉印岩山上的树木颜色参差,青、黄、红不一。宁静中,洋溢着平稳的热烈;专注中,透出了包容一切的凄怆。

我坐在卞和塑像旁的石墩上,听着河水声,听着鸟音。静默里,心中满是卞和献玉的故事。

2

“卞和献玉”的故事,从书中,我最先是在《韩非子•和氏》一文中读到,文中这样写道: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为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文中的和氏,就是春秋早期的楚人,姓卞,名和。约生于公元前768年。正是楚国百业兴旺、国力走向强盛的发展时代。

楚先人当年寄居丹淅,因不甘忍受周王朝的压制、排挤、欺凌,在熊丽的带领下南迁,渡汉水,越险境,入住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逐渐壮大。到第三代熊绎时,荆山百里之内皆归附楚,周成王因而封楚为四等诸侯之国,熊绎在丹阳受封,成为荆楚立国第一君。到楚厉王(相传即蚡冒),经过十六代楚子的复垦治理,楚国已成为南方繁华富庶之地。

玉怀仁、义、礼、智、信、忠六德,被赋予至上的品质,王者怀玉,国兴民盛。楚国从第六代楚子熊渠开始,就把玉作为兴国的象征,在内廷设立玉尹,专管玉业,在宫内开设玉作。

卞和家住卞家庄(今南漳县巡检镇金镶坪村),祖辈是石工艺人,家族多以石工为业。卞和自幼跟随爷爷学艺,口传心授,不到二十岁就出师,独自外出接活。经世家的耳濡目染和身传口授,卞和也掌握了辨认、养护、雕琢玉石的本领。卞和生活在君王重视玉的时代,从小就知道玉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卞和是在荆山中采到璞玉的。

《寻异记》(五代杜光庭)第七卷“异石”中记载:“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是说这块璞玉是岁月之星坠落在荆山,化为璞玉的,且颜色变幻。而在民间,却有这样的传说:一天,卞和在玉印岩洞附近砍柴,看到了一对凤凰在岩洞飞进飞出,很好奇,就经常来观察,发现凤凰每天都要从远方飞来钻进岩洞,然后又飞到对面山顶上歇息,此后又飞向远方,日复一日。见此情景,他想起老人常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就进洞察看,原来凤凰是在含朱砂养护一块宝石。经过多年等待,卞和终于采出了这块璞玉。这个美丽的传说广为流传,在金镶坪村,随便和一个村民说起,都能娓娓道来。人们还把凤凰歇息的山叫“凤凰台”,凤凰台半山腰有一眼山泉,凤凰含朱砂填玉后就到那里洗嘴,后人叫它“洗嘴池”。

卞和在荆山玉印岩采得“宝石”,回家后,极有识玉本领的爷爷说,是块璞玉,是宝物!献给国家,是镇国的宝贝。

年轻的卞和极希望国家兴旺昌盛,决心“献玉”,为国献力,不作为私有。全家都晓得楚王崇尚玉,极赞同。从此,卞和踏上了“献玉”之路。

卞家庄离楚国都城丹阳一百六十几里。卞和背着干粮,怀揣璞玉,天没亮就启程,翻山越岭,奔赴丹阳。可他万没有想到,他进献的璞玉,楚厉王派玉尹检视,却说是块石头。厉王以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了他的左脚。这年卞和二十岁。

而卞和遭受酷刑,仍然坚信璞玉不是石头,是宝物,不丢弃,养护在家里。并且初心不改,决心要献给国家,以助国运。卞和在卞家庄一直观望着国事,寻找时机再献玉。楚厉王死了,楚武王熊通即位。楚武王富国强军,征战沙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壮志,激励着卞和。武王也更加崇尚玉,而且用玉的品质来加强国家治理。卞和决定再次“献玉”。在楚国这般兴盛时期,他是多么希望楚国有稀世之宝,以壮国威,威震四海。可他再次万没有想到,楚武王派玉尹检视,玉尹仍然说是块石头。楚武王也以欺君之罪,砍掉了他的右脚。这年卞和六十一岁。

又一次惨遭酷刑,已年老的卞和极度悲怆,身痛、心痛,无法言说,无处言说。今人真的无法想象卞和是怎样回到卞家庄的!那血迹斑斑的双脚是何等的锥心!但是,卞和仍然坚信璞玉不是石头,是宝物,仍然没有丢弃,仍然不想占为已有。他知道这是玉尹不识宝物,不怨楚君。他想,只要他活着,一定要把璞玉献给国家,为国效力。他坚信这块璞玉一定能成为镇国之宝、传世之宝。有坚定信念的人,终会成就伟业。

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熊赀即位。此时的卞和已年逾古稀。他知道自己的生命不多了,向文王“献玉”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何况他失去了双脚,无法到达楚都。卞和就变换方式“献玉”,希望能成功。旭日东升,卞和就怀着璞玉,很艰难地来到他采璞玉的岩洞上的崖口,失声痛哭。哭了三天三夜,泪尽而泣血。有位官员走大路路过看到后,入宫告知文王,文王听后很震撼。卞和两次献玉双脚被砍的故事,早已在宫廷内外传说,文王也有听闻,就派人去查问。来人问卞和:“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哭自己失去了双脚,是哭明明是宝玉,怎么说它是石头?明明是一个忠信的人,怎么说是一个骗子?”文王听说后,派人把卞和请进王宫,命玉工剖开璞玉,见果真是稀世之玉。又命玉工雕琢为玉璧。文王为了彰扬卞和献玉这种精神,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卞和也被后世称为“白玉祖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宰相李斯把这块玉石制成了一方印章,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自此,这方玉玺就成为了历代君王掌控皇权的象征。

卞和怀揣宝玉,五十年不改初心,可见其忠;弃石专玉,可见其智;得宝不私,可见其义;刖足不怨,可见其仁;矢志不移,可见其信;舍家为国,可见其礼。玉有六德,卞和独有。如此良民,岂能不封?楚文王封卞和为“陵阳侯”,而卞和却拒绝封侯,仍然回到了卞家庄。这年卞和七十八岁。又过了两年,卞和病逝于卞家庄故宅。

“卞和献玉”的故事,不仅战国思想家韩非子把它写成了文章,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一卷和第四卷上都为此写有文章。

汉唐以来,慕名来玉印岩纪念卞和的文人墨客无数,留墨无数。其中,最有名的是收入《全唐诗》的胡曾的诗:

抱玉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声急,疑是荆人哭未休。

李白也曾赋诗:

玉不自容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

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卞和刖足献玉,九死未悔,令人扼腕慨叹。古人的诗文读来,往往悲怆、凄恻。也正是悲之切,敬愈深。今人纪念卞和的诗文更是无数,卞和精神就像玉印岩前的河水一样源远流长。

3

“卞和献玉”,千古绝唱。玉印岩成为人们尊崇和景仰卞和的圣地。

南漳人民更是把卞和精神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南漳县城,“廉政文化广场”立有卞和塑像;有以卞和命名的街道:卞和路;有以卞和命名的文化广场:卞和广场;有以卞和命名的学校:卞和小学。

卞和小学校园里设置有“卞和献玉”的场景,时时教育着学生。走进卞和小学,第一眼就是一块巨大的“璞石”,高大、伟岸,它是卞和精神的化身。“璞石”后面是一条石子路,凸凹不平,取名“献玉路”。肃穆中,引领学生从中走过,使学生体会卞和献玉的艰辛和坎坷。石子路右边是“卞和献玉”的大型浮雕,再现卞和献玉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卞和得宝不私、刖足不怨、初心不改的至上美德,让学生领悟卞和矢志不移、忠贞为国、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卞和小学更是通过开展讲故事、演讲、编剧本、写快板、绘画、写作等多种活动,让卞和精神扎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南漳县城各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节”,“卞和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卞和精神滋养着学子们的心灵,点亮他们的心灵之光。

县城还设有几处“卞和文化墙”,让卞和精神融入市民的每一个时光里。

南漳县歌舞团把“卞和献玉”的故事搬上舞台,编演了大型歌舞剧《卞和献玉》,让市民深入感悟卞和精神。

2022年7月,南漳高铁站开通。高铁站的文化广场上矗立着“卞和献玉”的浮雕,使八方来客一踏上南漳土地,就首先被卞和精神所熠耀。

卞和精神泽被着南漳,南漳因有卞和而生辉。南漳人民正是以卞和精神一直奋力前进。

卞和之光,是我们生命成长的必需之灵光,在南漳大地,在华夏大地,闪耀而永恒。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