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6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三十二章 小漳河散记

小漳河,是一条河流的名字,也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一个小集镇的名字。

漳河从源头一路翻山越岭,逶迤奔腾而来,到了小漳河,在南漳境内,行程一半。这里地势平坦、开阔,两条河流汇合,水量增大,河面愈宽广,似一椭圆形湖泊。青山四合,湖光山色,风景诱人。这里,有大河经过,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卞和发现和氏璧的玉印岩与此地相邻。

“小漳河一脚踏三镇,鸡鸣三地。”当地人如是说。是说小漳河地处南漳县巡检、板桥、东巩三个乡镇的交界处。清早,小漳河的公鸡打鸣,四周三个乡镇人家都听得到。“你看,小漳河东面李家坡属于东巩,西南面康家湾属于巡检,西北面刘家台属于板桥。隔着河大声说话都听得见,哪家大人打娃子,哪家两口子吵架,三地人家都来劝。一家过事情,三地人来帮忙。夏天夜晚,在古银杏树下乘凉的有巡检人,有板桥人,有东巩人,还有肖堰人和外地人。”住在小漳河集镇上的一位大哥笑眯眯地给我介绍小漳河的住户情况。

小漳河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有条古道经过,是从南漳县城经田家营、大山垭、百步梯、葛公河、响水洞、肖堰、石门峪、小漳河、金镶坪、玉印岩、巡检、峡口、百福头,再到襄阳、宜昌、当阳、远安、荆门的古道。这条古道是南漳西南山区的商旅大道。1965年,在这里修建了漳河大桥(也称小漳河大桥),隔河相望的小漳河、东巩,从此畅通无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又在小漳河上修建了小漳河小桥,更是方便了两岸人们的来往。现在,“南荆线”——“251”省道经过这里,它是南漳西南山区至荆门的一条重要省级干线公路。从小漳河到周边乡镇都有省道通达,极为方便。

小漳河集镇在漳河和小漳河交汇之地的南岸,依河而建。分上街和下街,上街地势高些,下街地势低些。上街是新街,下街是老街。“南巡公路”穿街而过。房屋一面临河,一面傍山,延续一二里。“小漳河过去也有店铺,但形成集镇,还是在解放后六十年代。”住在小漳河76岁的周述兵大伯说。他是过去小漳河集镇供销社营业员。他说:“六十年代巡检政府在小漳河设立供销代销点,我就在这儿当营业员。”他是看着小漳河集镇兴建、发展起来的。

“巡检羊角山盛产瓷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羊角山办碗厂,瓷器生产越来越旺,称‘小瓷都’,就又在交通方便的小漳河建了分厂。”周大伯边讲边热心地带我去看过去建瓷厂的地方。就在集镇后面靠山的地方。“这一大片都是厂房,生产旺盛得很,成天都有汽车运货出去,直到九十年代才慢慢没有生产了。”周大伯边说边指给我看。现在这里依然是一片房屋,厂房早已拆了,是居民红砖楼房,还有一所幼儿园。听着周大伯的讲述,能想象出这里瓷厂繁荣的景象,小漳河兴盛的景象。

在小漳河,周述兵大伯讲述了一个英雄故事。

1999年7月5日黄昏时分,小漳河开始下雨,天黑后,越下越大,山洪爆发,河水猛涨,大漳河的水往这儿涌,小漳河的水往这儿冲,两股大水挤在一块儿,流不赢,水就往街上涌。十点多钟,老街的水漫上了二楼,水来得太猛,把卷闸门都揪成了几坨。这时,在办事处值班的李胜军,他是办事处副书记,是志愿兵,刚从部队专业回来不久,是板桥人。当兵的,责任性强,他带领几个干部,挨家挨户叫醒睡的群众,帮助群众转移到高处。在老街做衣服的徐爱红,她丈夫在雷坪邮政所上班,还给她打电话,说雷坪的雨下得大(雷坪在漳河的上游),叫她注意,她还不相信。水上了街,把她家的门淹了。李书记到她家救出她,拉着她的手,往高处游。突然一股水冲来,李书记把徐爱红推倒一个卷闸门边,叫她抓住卷闸门上方的门枋,徐爱红抓住了,他自己却被洪水冲到了漳河。

周大伯讲完,十分惋惜地说:“李胜军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他是99年3月到我们巡检镇任武装干事,5月兼任金镶坪办事处副书记,7月牺牲,才三十二岁。”被李胜军抢救的徐爱红现在仍然住在小漳河街上,办了个农贸产品商店,当年她才二十多岁,如今也是近五十的人了。就在离周大伯家不远处,听了周大伯的讲述,我想去看看她,周大伯说,她在,刚才还看到她。我站在她商店大门外的台阶上往里看,她中等个儿,胖胖的,圆圆的脸庞,正在给一个客户卖东西,脸上漾着笑。看着这祥和的情景,我满心的是:生命多么宝贵啊!

1999年12月23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李胜军被追认为烈士。他的事迹写进了2012年版的《南漳县志》。县志中写道:“李胜军,男,板桥镇瓦屋场村人,1967年6月出生,1985年10月参军,198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改为志愿军,先后2次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受到嘉奖。1998年9月退役。”1999年夜晚的那场大水,严重威胁着小漳河集镇三百多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李胜军不顾个人安危,置生死于度外,以人民为至上,这是一个共产党的初心,一个英雄的本色。

在小漳河,人们还传颂着一个打230张欠条的好人故事。

这个好人叫王修德,他和周述兵同在小漳河供销社工作过,他是1979年进入小漳河供销社。后来成为小漳河供销社的负责人。1999年,南漳进行供销改革,似乎一夜之间,令人羡慕的供销社国家职工,没有了“铁饭碗”,自谋出路。因为熟悉供销业务,王修德和周述兵都在小漳河街上盘下了门面,开店铺,进行个体经营。为了赚钱有保障,王修德经营的有日用百货,还有农用物资。夫妻俩辛勤经营,倒也顺风顺水,供给三个孩子上学没有困难,还年年有结余。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商场总是潜伏着危机,防不胜防,千虑总有一失。2007年5月的一天,王修德正在店里忙活着,一个粗大而急切的嗓门传进来:“老王!老王!你咋搞的?我们被骗了!”王修德还没回过神儿,几个村民已涌了进来,脸色难看。王修德急忙询问是咋回事儿。原来他进的这批石膏粉是伪劣产品,使他们种植的菌包烂了,菌丝坏死了,绝收!开始他们以为只有自家是这样,相互一问,都是这样,才来找他。去年王修德进这家老板的石膏粉,得到本村和外村菇农的好评,没想到今年还进这家老板的石膏粉,却害惨了菇农。王修德知道这几家是这样,其他菇农也难以幸免。因为他是一次性进货,是同一批次,进了8吨,共400袋,已经卖出385袋,卖给哪个菇农,他都有详细的记录。他翻出记录本一看,共230家。全国假劣石膏粉导致菇农损失惨重的事例,他早听说过,什么解释都是废话。他当即给供货商打电话,可是却打不通,接连打了几次都如此,换用菇农的手机打,还是打不通。王修德脸色发青,额头直冒汗。他知道出大问题了!几个菇农也知道问题的严重些,看着拿手机手发抖的王修德,心软下来,怒气消了,反过来说着宽慰的话。他们也知道王修德卖了这么多年农资没有坑过群众,往往是价钱便宜,质量又好,他是个有良心的商人,在十里八乡口碑极好。

他给镇上另外两家卖种植菌菇石膏粉的代理商打电话,也跟他一样的遭遇,也联系不上供货商。他知道供货商是找不到了。接下来,菇农们纷纷找上门,要求赔偿损失。要是按一袋石膏粉培育菌菇的钱来赔偿,230个菇农,要赔偿二十多万。王修德和老婆都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身心备受煎熬。王修德个儿不高,本来就瘦,越发瘦,眼睛都凹陷了。2007年,二十万对一个小商人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何况还不止。

时间很快到了秋天,镇上那两个代理商突然不见了,置菇农损失不管,躲起来了。王修德没有跑,他知道买他东西的都是乡里乡亲,远处的也是经乡亲介绍的,不能昧良心,对不起乡亲。若果不赔偿,自己一生都不得安生,良心受折磨,是最大的痛苦,不能让乡亲遭殃。尽管也有人劝他,对他说,你不知情,不是有意,不赔也不算错。但是,他却骑着摩托,拿着记录本,一户一户地道歉、打欠条。230户,他跑了两个多月,才打完欠条,有巡检的、肖堰的、板桥的、东巩的,有宜城市的、远安县的,一村一村地跑。

这230张欠条,王修德直到2011年3月才全部收回来。付款,用物资抵,三年多,才还请这笔账。个中的辛劳和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诚信和良心使他拥有了更多的客户,生意越做越好。如今,王修德的店铺扩大了,是三层楼房,每层两百多平。一楼是超市,二楼是住宅,位于刘家台和省道的三岔口,在上街。街道斜对面还有十间仓库。他是小漳河集镇上生意做得最大的商人。他也被评为“中国好人”。

小漳河也曾炮火连天,历经战争的洗礼,英烈的名字代代相传。

1940年6月5日,国民党九十二军自河南抵达南漳县城,6日,先头部队一团蓝挺团长率部在金镶坪柏木垭北面山上布防。当天,东巩的日军来犯,激战4个小时,打死日军300余人。日军撤到小漳河,沿宋家口、西津沟登上南坡岭,从侧翼攻击国民党守军,蓝团长中弹牺牲,部队撤到巡检北面高地。此次战斗,国民党军阵亡50余人,当地老百姓收集烈士遗体,安葬在龚家坪,并为蓝团长立了墓碑。

如今,乡村振兴,小漳河人把小漳河建成了美丽乡村,美丽集镇。绿化带、小公园、小花园、“花带”,古色古香的亭台、长廊,健身步道、体育场所、文化广场,城市有的共享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处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漂漂亮亮。小漳河人更是时时护河,护河人人有责,河水长年是二级饮水标准。这里,天蓝、地净,山绿、水清,像一颗镶嵌在三镇交界地的明珠。太美了!这一片被青山绿水沁润的土地,是一个生态宜居的好地方。

此时是初夏,漫步小漳河,河风轻轻吹拂,挟着甜润的花香,深深吸口气,空气鲜美极了。河岸是正在拔节生长的禾苗,鸟声、蛙声、流水声从绿色的田野如同摇滚的乐章响起,乡音缭绕,谁都会从心里萌生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柔美词句。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