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冯耀民的头像

冯耀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01
分享
《漳河记忆》连载

第二十六章 不平凡的西流坪

1

西流坪村,因境内有条向西流淌的季节性河流而得名。《南漳县地名志》载:(村内)有溪涧、小河均向西流出山坪。

漳河从西流坪村的西南流过,十多里长,两岸山脉雄阔,植被丰茂,丰润异常,河面宽敞,浪涛飞溅,形成优美的漳河大峡谷,造就“荆山第一漂流”——龙王峡漂流。村子里的西流水向西流向漳河,给漳河注入力量。

西流坪地处漳河中游,自古地理位置就不平凡。以前,从南漳县城到远安,需跨越西流坪石门峪(今龙王峡)处的漳河大浮桥,再翻过河岸的石门峪垭到巡检,经峡口、百福头入远安县境,经洋坪到远安县城。从峡口西走,穿远安边境可到达宜昌的三斗坪。西流坪既有陆地古驿道,又有漳河水道,是交通要塞,古人建有山寨作为防御工事,躲避战乱,抵御土匪。

离石门峪不远,有一座山叫嵩华山,山上主峰叫尖峰岭,海拔850米,是南远公路沿线的最高峰。古先民在尖峰岭上建了一座山寨,叫嵩华山寨,也叫尖峰岭寨。2013年,南漳古山寨群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是以卧牛寨、春秋寨、樊家寨、青龙寨、尖峰岭寨和张家寨等6座古山寨为典型代表。尖峰岭寨始建于明末,完善于清嘉庆初年,民国期间仍在使用。

一个冬日暖阳的上午,和朋友们一起沿着一条上山的小道去看尖峰岭寨。一个多小时到达山顶。极目远眺,西面是从高山峡谷逶迤而来的漳河,东面山脚下是“南荆线”,南漳到荆门的省道,在没有修公路之前,是古驿道。民国时期,称人行大路,是运送军用物资要道。

尖峰岭寨建在古驿道的最高山峰上,与附近的耙头寨、关家寨形成对峙,是扼守南漳通往远安、荆门、宜昌陆路古道和漳河水道的关隘,掌控着南漳西南山区的交通大动脉,是军事要塞,一度曾是南漳西南山区防御体系的中心。它建在尖峰岭山顶的一块三角地带,依山就势,坐西朝东,西高东低。据考察古山寨的专家统计,现存有寨墙1880余米,占地33.7万平方米,房屋160余间。东西长120余米,南北宽80余米,寨墙最高处4米多,最宽处3米多。寨墙上分设箭垛和周围箭道,各宽0.55米。

行走山寨,山寨设有东、西、北三座门楼。寨门两旁均设有登爬台,巡道、雉堞、箭垛、哨位、兵营、瞭望台、炮台等设施齐全、保存良好。寨内设有议事厅、关帝殿、储备库、粮食加工场所等建筑,有古井、石碾盘、石碓窝和水池等生活遗址。从东门进去,两条甬道自东向西延伸,沿中轴线布置房间,紧凑有致。甬道宽近两米,因至今常有人来关帝庙敬拜,所以甬道整修过,显得整洁。北面的甬道顺应地势,逐渐抬高至一间大屋。房屋坐北朝南,有两百平方米的样子,三间,是议事厅。两条巷道在议事厅前形成一个广场,是寨堡中心所在。议事厅建在整个建筑中心的高处,体现了议事厅的重要性。议事厅前有一面石墙,可能是照壁,长七八米,宽、高只有一米多,可能坍塌了的。

在两间石屋内,发现两块石碑。一块上刻有“惟恐后□知格有碑文志永远存照□□□□□□五年”字样。另一间屋子里,也有石碑,上有”松华山”三字,原来此山原名叫松华山,后来写成了“嵩华山”。山寨东北面一扇墙的石头上刻有数间房子所有权人的姓名,如“王文永第一件,王文运第二件”。“件”因该是“间”之误。其中有一句“今因嘉庆元年年岁苦”,道出了山寨修筑的原因和起始时间。一“苦”字,看得见天下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情景。嘉庆元年是公元1796年,说明此山寨距今至少有210年。尖峰岭寨历史悠久,不是虚言。

尖峰岭寨区别其它古山寨的一大特点在于:一寨有两座关帝庙。在寨内建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关帝庙,在寨墙之外正南百余米的山坡上一个略为宽阔的地方,又建有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庙只有一间,门口有一对联:“三人三姓三结义,一君一臣一圣人。”庙内有神像三座。庙内有一石碑,已断裂成两截。石碑上的“永镇华□”四字,疑为“永镇华夏”。碑上刻的内容大致是歌功颂德和捐资人名单,依稀可辨认,刻的是:古者先圣为德,至诚之善人心□□□众姓重修,□□□圣德道徐巡天下黎民之改患,永世重修。□□松山为圣诞神圣威灵。□□□道光七年十二月。说明这座关帝庙建于公元1827年。石碑上记载的捐助人有100多人,一般捐钱一百文,也有捐二百文、三百文的。捐款者中有姓周、陈、张、赵、杨、聂等姓,其中以聂姓居多。跟随的当地人说,传说寨中建好了关帝庙,风水先生说建庙的位置犯冲,寨内又无处可建了,就在寨外不远处又建了一座。每年正月初九和九月初九远近的香客都要上尖峰岭上香,热闹得很。正月初九是赶庙会,九月初九是关公的生日。现在都还有不少人上山敬香。看着地上一层厚厚的鞭炮纸屑,知道他没有说假话。

尖峰岭寨建在临漳河的悬崖上,异常险峻,砌寨墙的石头却多为两米左右长的石条,方方正正,打制规整,砌得齐展,看着,不住地惊叹,对古先民充满深深的敬意。

尖峰岭寨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八方来客,成为西流坪龙王峡漂流旅游的一部分。

2

解放前,穿过西流坪的古驿道,也是著名的“抗战线”,也叫“解放线”,在中国各个革命时期做出了不少贡献。

1931年4月上旬,西流坪山上杜鹃花盛开了,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经远安进入南漳县西南的巡检司、东巩、肖家堰地区,打土豪分浮财,组建地方苏维埃政府,创建了以房县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此间,红三军多次转战南漳,途径此路段时,老百姓给过大力支援。当时粮食异常紧缺,红军还和尖峰岭寨主商议,借了十担谷子,通过这条路,送到三十公里外的报信坡处的红军。

从1939年到1945年,南漳地处抗日前线,数万军队驻防县境。为了支援抗日战争,南漳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负担。挖战壕、修工事,所需劳力、工匠、木材均由民众负担;义务担架队、军用物资联运站、运粮大队,所需劳力,均由民夫组成。这条“抗战线”上的人民更是首当其冲。

这条“抗战线”洒下了许多仁人志士的鲜血。1940年冬,国民党陆军三十三集团军第一七九师师长何基沣率部由河南邓县移防远安。11月2日上午该师五三七团抵肖家堰,忽遭敌机袭击,20余架日机,投弹50多枚,又加以机枪反复扫射,一七九师五三七团官兵被炸死150余人,炸死战马20 匹。民房被烧毁90余间,死80多人。11月下旬至次年2月初,日军萱岛兵团步、骑、炮混成部队,四次向当阳、远安一带猛扑,何基沣率部坚决抵抗,浴血奋战,使日军伤亡惨重,尸体横陈。1941年1月,何基沣指挥一七九师一部,在荆门观音寺附近埋伏,击毙杀害张自忠将军的日军指挥官第十八旅团少将副旅团长横山武彦。为了纪念国民党军抗日烈士,1941年5月,何基沣在肖堰东一公里处建祠刻碑,名为“义园”,纪念在南漳、远安、当阳战死的官兵。国民党湖北省政府赠诗中有“青山有幸埋忠骨”句,因此肖家堰一度更名为“幸山镇”。何基沣亲自为纪念碑撰写碑文:

天地正气,常显于国家垂危之际;精忠劲节,每见于异族入侵之时。若赵宋之文李、朱明之史阎彪炳丹青,皆以存华夏、攘戎狄为职志,虽捐躯就义,死而不悔。其忠贞英风,固以震天地、泣鬼神,与日月争光矣。晚近颓风日炽,倭虏欲焰方萌,初思蚕食我边疆,继图侵吞我全国,进而妄冀北逐苏联、南驱英美,期求造成独霸东亚之迷梦。故谋弄七七事变,强占我土地,掳掠我人民,焚毁我财物。国难方殷,外患正亟,诚所谓国家民族危急之秋也。幸而炎黄子孙正气未泯,忠节犹存,爱国志士闻风兴起,同谋膺惩恶魔,而集中一切力量,发动亿万民众,以为持久抵抗。我中华民族领袖蒋公领导全力以赴,抗日四年,人力物力愈战愈强,敌则经济崩溃,政潮屡起,进退失据,陷于泥足不拔之地。吁!我堂堂华国不沦亡于异族者,惟我殉难烈士沛乎沧溟之正气是赖,焉可不表扬之以劝后世哉?去夏,日寇溯江窥伺沙襄时,我师方由河东奋战归来,喘息未定,即拜令迎击在襄城渡河西窜之敌。冒溽暑,登层峰,因时设阵,随地歼敌,数月之间,虏获甚多,歼除无计。入秋在邓县稍事整顿,十月复奉调远安,继续抗战。于十月三日,我五三七团道经肖家堰时,忽有敌机袭击,投弹数十枚,官兵牺牲百余员名,抵远后,自十一月下旬至今二月初间,敌萱岛兵团一部混合步、骑、炮兵,先后四次向我当、远一带猛扑,我官兵均能坚强抵抗,浴血奋战,敌死伤惨重,尸体横陈。于十三日窜扰茅坪场时,更英勇击毙敌酋横山少将一名,争夺之烈,世所仅见,继而又与敌搏斗数次,官兵亦有壮烈牺牲。谨将遗骸备棺盛祭安葬于肖堰义园,并建祠设奠,以崇纪念。呜呼壮哉!烈士浩气磅礴,凛冽万代,地赖以立,天赖以尊,民族有所托,正气为之伸,扶纲常于倭虏侵华之时,振风化于国祚倾亡之际。自虽玉陨,至今英气犹存,成仁取义,足为后世法。余与患难相共,袍泽情深,虑其精忠劲节淹没无闻,而潜德弗彰也,特著文略述其勋,并将芳名刊诸珉石,俾浩气常存于天地,英风永垂于千古,是则区区之意也。陆军第一百七十九师师长何基沣率全体官兵鞠躬敬立中华民国三十年五月二十七日。领修员 苏万里王廷玉,工匠杨永连刊石。

1946年7月,中原解放区南路突围部队转战到南漳,东巩、巡检、肖堰再次处于战火纷飞中。革命战士风餐露宿,忍饥挨饿,战斗在深山密林之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一次次“围剿”。“解放线”上的百姓再次节衣缩食支援人民军队,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伤员。

1968年,为纪念在此战斗过的革命英烈,肖堰政府在“义园”的基础上修建了现在的烈士陵园,是南漳现存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之一。1984年被南漳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物保护单位。

3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革命精神鼓舞着一代代西流坪人艰苦奋斗,过上幸福生活是西流坪人的夙愿。

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南漳县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入驻西流坪村,从此,西流坪村在致富路上一年一年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要想富,先修路。修路是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做村民工作,争取村民的支持,并且多方筹措资金,把经过村委会的十几里主干道由原先的泥巴公路修成了三米多宽的水泥公路,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并且在公路重点路段安装太阳能高杆路灯50盏,种植红叶石楠200余棵,亮化、美化了公路环境。把穿过西流坪的千年古道、“抗战线”、“解放线”建成了一条村民的幸福路,一条游客的美丽旅游路。

主干道变成了宽阔美丽的水泥公路了,工作队和村委会又着手解决村民入户的泥巴路。找村民谈心,开“红色屋场”会,商讨修路事宜,制定修路方案:可以村民自己出资硬化入户路,竣工验收合格后,由村委会按照每米100元“以奖代补”;可以相邻农户联合修路,经济困难的可以协商“以工抵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经过干群努力,西流坪村没有了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群众的生产生活方便了,出门进屋有了笑脸,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大改观。行走西流坪村,处处干干净净、清清爽爽,使人神清气爽。

宽阔美丽的水泥公路、干净方便的自来水等各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西流坪人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致富信心倍增。产业兴,村子强。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慧根。工作队和村委会多方面创造产业项目,使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促进村子的发展。

根据西流坪的资源,建立桑园基地,创办2000平方米的养蚕厂房,成立养蚕专业合作社,发展桑蚕产业,每年创收70万元。西流坪山林广阔,种植香菇是村民增收的老途径,就创办了“尖峰岭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使村民抱团发展,稳定收入。并从各个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规划出10亩土地,发动乡贤建冷藏库,建农机厂房,购买烘干机等农机设备,使村民种植的蔬菜、粮食不受损失,方便村民种植业的发展。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创造新兴产业,筹集资金50万元,建立了一座6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使村集体经济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在漳河大峡谷龙王峡漂流起点处建立“西流坪村农旅综合服务中心”,展示、销售农产品、土特产,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购物、娱乐”一条龙服务,农旅结合,壮大经济。

村集体有了充裕的经济,就能创办村民共享设施。建了30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卫生室、警务室等各项村级服务功能,一应俱全。百姓大舞台、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休闲亭台、绿色长廊、小公园、小花园……漫步西流坪村,美丽乡村的画卷一幅一幅在眼前展开,使人流连忘返。

喜人的是,争取市、县红十字会的支援,建立了襄阳市首家村级红十字会,开展助学、助困、助残、助老等人道救助工作。这份爱心工作,温暖着每一个村民的心,深得民心,广为赞扬,誉满南漳。

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西流坪人继承革命遗志,发扬革命精神,把家园建设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裕。农旅融合,使村子声明远播;多种产业,使村民正在走向小家庭的幸福和大家庭的和谐。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